同种异体肾移植排斥反应论文-陈祝锋,张震宇

同种异体肾移植排斥反应论文-陈祝锋,张震宇

导读:本文包含了同种异体肾移植排斥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肢体移植,昆明山海棠,急性排斥反应,大鼠

同种异体肾移植排斥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陈祝锋,张震宇[1](2019)在《昆明山海棠抑制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昆明山海棠对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抗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9只Wistar大鼠为供者,18只SD大鼠为受者,通过手术方法建立同种异体肢体移植动物模型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只。对照组大鼠采用生理盐水10 mL/(kg·d)灌胃,1次/d;观察组大鼠给予昆明山海棠片400 mg/(kg·d)+生理盐水2 mL灌胃,1次/d。观察术后2组移植肢体发生排斥反应的时间、存活时间,并行移植肢体组织病理学检查;采用TUNEL法检测2组移植组织的凋亡情况,并计算凋亡指数;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组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细胞及CD4~+/CD8~+比值。结果对照组移植肢体发生排斥反应时间[(4.83±1.80)d]早于观察组[(8.38±1.19)d](P<0.05),移植肢体存活时间[(9.38±2.23)d]短于观察组[(13.94±1.48)d](P<0.05),移植肢体细胞凋亡指数(33.83±3.38)和排斥反应分级(2.33±0.57)高于观察组(25.33±5.65、0.66±0.57)(P<0.05);术后第7天,对照组外周血CD4~+细胞百分率[(49.95±7.14)%]及CD4~+/CD8~+比值(2.19±0.31)均高于观察组[(22.96±5.97)%、0.93±0.24](P<0.05)。结论昆明山海棠可减轻同种异体肢体移植动物模型发生排斥反应,可作为肢体移植术后的一种新型抗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剂或辅助药物。(本文来源于《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张桐硕,王越[2](2018)在《同种异体移植的直接和间接识别:决定移植排斥反应机制的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供者和受者的抗原提呈细胞(APC)均能向受者T细胞呈递供者抗原,因此T细胞依赖的同种异体组织和器官识别过程显得十分复杂。在识别移植物的过程中,T细胞的识别能力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类型限制,只能识别与其对应的供者MHC(直接识别)或受者MHC(间接识别)。以上两种识别途径已被广泛认可,但实际上何种因素决定同种异体移植识别的模式尚不明确。本文总结了来自临床前期动物模型的实验结果,旨在阐明上述识别途径决定的同种异体移植排斥的不同形式。供者MHC限制性CD4~+和CD8~+T细胞足以对同种异体移植物产生排斥反应,它们是经T细胞受体(TCR)(本文来源于《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于雅丽,郝丽荣[3](2018)在《大炎肽/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因子1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炎肽(Daintain)/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因子1(allograft inflammatory factor 1,AIF-1)分布于猪小肠、同种异体心脏移植鼠体内、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病灶部位、糖尿病前期BB鼠胰腺及远古海洋类物质(如海绵)、腺皮层和淋巴结的树突细胞、胚胎、脾、肺、睾丸及乳腺癌、胃癌病灶等,能促进巨噬细胞活化、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等,在多种疾病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临床与病理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张栋梁,刘甜,谢建刚,张圆,方亮[4](2017)在《CD226/TIGIT-CD155信号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参与同种异体皮瓣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器官移植是挽救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生命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治疗手段。诱导宿主免疫系统对移植物的耐受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目的:研究干预CD226/TIGIT-CD155信号通路对巨噬细胞(Mφ)极化的调控效应及机制,探索诱导同种异体移植物耐受的方案。方法:利用Mφ体外LPS刺激模型,通过流式细胞术、RT-PCR、Luminex、WB和免疫荧光染色等技术,检测CD226-Fc/TIGIT-Fc重组蛋白对Mφ极化的影响及IL-10分泌的信号通路;检测CD226/TIGIT预处理Mφ对T细胞增殖及Treg分化的影响。建立C57/BL6-Balb/c小鼠同种异体带血管皮瓣移植模型,观察TIGIT-Fc或CD226KO对异体移植物排斥反应的调控;检测宿主Treg比例、Mφ极化以及淋巴细胞对供体或第三方抗原的反应性。结果:LPS显着上调Mφ膜上CD155表达;TIGIT-Fc显着上调Mφ细胞IL-10、Arg1表达,下调iNOS、IL-12p40、TNF-α、IFN-γMCP-1、IL6、IL-1β等水平,促进其向M2型极化,CD226-Fc具有相反的调控作用。TIGIT-Fc可抑制Mφ胞内SHP-1磷酸化,通过ERK1/2-MSK1通路增加CREB核转位,促进IL10转录。TIGITFc预处理的Mφ可抑制CD4~+T细胞向Th1、Th17分化,促进向Treg分化,抑制Th细胞增殖。皮瓣移植模型中,TIGIT处理组和CD226KO组均显着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提高Treg细胞比例,M1型Mφ比例降低、M2型比例增加;受体淋巴细胞对供体抗原反应性显着下降,而对第叁方抗原反应性无显着差异;排斥终点血清中IL-12p70、TNF-α、IFN-γ、MCP-1、IL-6、IL-1β、IL-17A显着降低,IL-10水平显着增高。结论:CD226、TIGIT竞争性结合Mφ表面CD155,对于其下游信号通路起到相反的调控作用;TIGIT通过ERK1/2-MSK1/CREB途径促进IL10转录,促进Mφ向M2极化。CD226/TIGIT-CD155可能是调控移植排斥反应的关键分子通路。(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期刊2017-10-26)

苏亚茹,白浪,汤明芳,于健,刘晶[5](2016)在《敲除TLR2基因对同种异体小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敲除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 2,TLR2)基因后是否抑制同种异体小鼠角膜排斥反应的发生。方法以BALB/c为供体,各取30只C57BL/6和同背景TLR2基因敲除鼠为受体行右眼角膜移植术,设为野生组(WT)和基因敲除组(KO);取19只C57BL/6行右眼自体角膜移植术,为自体组(ISO);各取9只C57BL/6和TLR2基因敲除鼠分别设为野生对照组(WT control)和基因敲除对照组(KO control)。术后每周两次观察植片并记录免疫排斥的发生时间;术后14 d,收集术眼同侧颈部淋巴结,行流式细胞术分析CD4+T细胞百分比;收集术眼角膜,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角膜干扰素(interferon,IFN)-γ、TLR2和My D88的表达。结果 WT组和KO组小鼠角膜移植术后中位生存时间KO组(35.0±3.8)d长于WT组(21.0±1.5)d(P<0.05)。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WT组同侧颈部淋巴结CD4+T细胞百分比较WT control组明显增高(P<0.05),而ISO和KO组相对于其对应的control组(WT/KO contro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ISO和KO组间角膜IFN-γ和My D88分子表达无差异,但两者均低于WT组。KO组角膜几乎不表达TLR2分子,ISO组有微量表达,WT组表达明显增高;PCR检测显示,ISO和KO组角膜IFN-γ和TLR2 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两者均低于WT组(均为P<0.05);KO组角膜My D88 mRNA相对表达量比ISO组高(P<0.05),但两者均低于WT组(均为P<0.05)。结论敲除TLR2基因可以一定程度抑制同种异体小鼠角膜排斥反应的发生。(本文来源于《眼科新进展》期刊2016年11期)

张栋梁,刘甜,周博,王嵩,张圆[6](2016)在《CD226参与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CD226分子参与调控同种异体移植物免疫排斥反应的机制。方法:体外实验,利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MLR),观察CD226配体CD155分子在抗原呈递细胞表达的动态变化,效应细胞表面CD226、TIGIT分子的表达变化水平;加入CD226单抗或CD226-Fc融合蛋白阻断CD226信号,检测MLR体系中Treg比例及对淋巴细胞增殖和杀伤活性的影响;观察CD226、TIGIT单抗单独或联合应用阻断CD226、TIGIT信号后,MLR体系中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体内实验,C57/B6小鼠分为叁组,进行Balb/c同种异体皮片移植: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给予雷帕霉素治疗组、C组(雷帕霉素+CD226单抗组),观察CD226单抗联合雷帕霉素对皮片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观察皮片存活时间,在移植后第10天取各组受体脾脏淋巴细胞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观察各实验组淋巴细胞对供体抗原反应性的差异。在各组皮片排斥终点,检测受体脾脏、引流淋巴结和非引流淋巴结Treg细胞比例变化。同时,取移植皮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经MLR后,刺激细胞CD155表达水平和反应细胞CD226及TIGIT表达水平均显着增高。CD226单抗或融合蛋白阻断CD226信号后,MLR体系中Treg比例显着增高(P<0.01),淋巴细胞增殖水平和杀伤能力显着下降(P<0.05)。TIGIT单抗阻断TIGIT信号后,可以逆转CD226单抗引起的淋巴细胞增殖水平降低。在体皮片移植中,C组皮片存活时间较B组和A组显着延长(P<0.01),移植后第10天受体脾脏淋巴细胞对供体抗原反应性显着降低(P<0.01)。各组受体小鼠至皮片排斥终点时,C组受体脾脏、引流淋巴结和非引流淋巴结中,Treg细胞比例较B组和A组显着增高(P<0.05)。病理学检查结果示C组皮片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显着减轻。结论:阻断CD226信号可以促进Treg细胞扩增,显着降低MLR中淋巴细胞增殖和杀伤水平;在体内实验中,调控CD226信号可以延长同种异体移植物存活时间,其机制可能在于CD226单抗阻断了其对CD155分子的刺激信号,从而加强了其竞争性受体TIGIT的活化有关。(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期刊2016-11-04)

董献成,荆鑫,郭文龙[7](2016)在《局部换药法治疗伴随内固定的同种异体骨移植排斥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局部换药法治疗伴随内固定的同种异体骨移植排斥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 23例伴随内固定的同种异体骨移植排斥反应病例采取单纯换药的方法治疗,在排斥反应早期,予充分引流渗出液。中后期,采取单纯局部换药方法,即首先采用碘伏棉球消毒创面周缘,再以双氧水、生理盐水棉球擦拭创面。注意保留创面中心失活组织,不给予刮除和彻底清创,渗出物减少时仅于创口置表浅少量引流条并逐渐去除。结果本组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36个月,平均22个月。1例病例拒绝换药处置,予清创,去除异体骨等措施治疗。1例术后半年并发迟发性感染,取除内固定后抗感染治疗治愈,其余患者单纯换药创口均成功愈合。换药时间7~30 d,平均18 d。结论对于伴随内固定的同种异体骨移植排异反应,可通过单纯局部换药法治疗。(本文来源于《实用骨科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焦自钊,薛武军,田晓辉,李杨[8](2015)在《BNP及NT-proBNP在鉴别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患者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早期辅助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血浆B型钠尿肽(BNP)、B型钠尿肽氨基末端前体(NT-proBNP)的浓度变化及早期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行首次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患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2例为实验组(A组),并随机选择同期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7例为对照组(B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及其氨基末端前体浓度、血肌酐(SCr)水平、尿量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舒张早期与心房收缩期二尖瓣血流峰速比值(E/A)、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急性排斥反应组比较非急性排斥反应组同期BNP、NT-proBNP增高发生率高于尿量减少的发生率、SCr增高及左室结构及功能指标改变的发生率(P<0.01),且急性排斥反应时BNP、NT-proBNP增高早于SCr,NT-proBNP与BNP比较增高幅度更大、发生更早。结论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血BNP、NT-proBNP浓度早期显着增高,血BNP、NT-proBNP浓度变化可作为早期辅助诊断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敏感指标,其中NT-proBNP更敏感。(本文来源于《现代泌尿外科杂志》期刊2015年09期)

张栋梁[9](2015)在《胸腺内注射供体BMSCs对同种异体腹部皮瓣移植排斥反应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血管化异体复合组织移植(Vascularized Composite Allotransplantation,VCA)是目前修复严重创伤、肿瘤切除、先天畸形等造成大面积组织缺损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术后通常需要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且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高,需要大剂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冲击治疗,所带来的严重药物毒副作用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如何诱导免疫耐受,从而减少或停用免疫抑制剂,成为VCA在临床推广应用的突破口。胸腺作为机体重要的中枢免疫器官,对于自身免疫耐受和移植免疫耐受的诱导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是移植免疫研究干预的主要靶点之一。已有大量研究发现胸腺内注射供体抗原成分或抗原提呈细胞能有效诱导受体对异体移植物免疫耐受。有研究发现,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在受体胸腺微环境中能够部位特异性分化为胸腺基质细胞,而此类细胞在机体胸腺内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参与机体自身免疫耐受的诱导和维持。因此,将供体BMSCs胸腺内注射至受体胸腺,也许能够使其在受体胸腺微环境中部位特异性分化为胸腺基质细胞,从而驯化受体T细胞,有可能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目的体外分离培养、扩增供体BN大鼠BMSCs,并将其胸腺内注射至受体Lewis大鼠胸腺,联合60Coγ射线4Gy全身照射,观察其对同种异体腹部皮瓣移植物存活时间的影响。并对移植皮瓣进行病理学检查,比较各组移植皮瓣排斥反应发生情况。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受体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比例变化,并取受体脾脏淋巴细胞进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MLR),比较各组受体淋巴细胞对供体抗原的反应性,以初步探讨其对移植排斥反应影响的机制。方法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分离BN大鼠BMSCs并严格控制换液和消化时间以对其进行纯化、扩增。取所培养的P3代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对其表型进行鉴定及诱导成脂、成骨能力鉴定。受体Lewis大鼠随机分为A组(空白对照组)、B组(BMSCs组)、C组(60Coγ射线4Gy全身照射组)、D组(4Gy全身照射+BMSCs组)。各组大鼠第0天进行同种异体腹部皮瓣移植,A组移植前14天胸腺内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B组移植前14天胸腺内注射供体BMSCs,C组移植前15天给予60Coγ射线4Gy全身照射,移植前14天胸腺内注射PBS,D组除移植前15天4Gy全身照射外,移植前14天胸腺内注射供体BMSCs。移植后大体观察比较移植皮瓣存活情况并绘制生存曲线;移植后第7天取移植皮瓣进行病理学检查;排斥终点流式检测脾脏Treg比例变化,并采用体外单向MLR检测受体脾淋巴细胞对供体抗原反应性变化。结果全骨髓贴壁培养法能够成功分离培养和扩增出大量BMSCs,其P3代流式细胞术表型鉴定结果为CD29、CD44、CD90阳性,而CD11b/c、CD34、CD45阴性,经成脂、成骨诱导后可分化为脂肪细胞、骨细胞。B组的移植皮瓣存活时间与A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D组的移植皮瓣平均存活时间较C组平均延长3.4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脾细胞Treg比例显着增高(P<0.01),脾淋巴细胞对供体抗原反应性显着降低(P<0.05)。且移植皮瓣病理学检查表明D组与其他叁组相比,其皮瓣内炎症细胞浸润较少,皮肤结构较完整,排斥反应较轻。结论全骨髓贴壁培养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分离培养BMSCs的方法,能够扩增出大量纯度较高的BMSCs;胸腺内注射供体BMSCs联合60Coγ射线4Gy全身照射能够显着上调受体脾细胞Treg比例、降低受体淋巴细胞对供体抗原的反应性,从而抑制受体对同种异体移植物的排斥反应,显着延长同种异体腹部皮瓣移植物存活时间。(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5-05-01)

王博[10](2015)在《探讨熊果酸对大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是由多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共同参与的复杂的免疫反应过程。虽然角膜自身具有前房相关性免疫偏离与免疫赦免的特点,但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仍是造成角膜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防治免疫排斥反应成为研究角膜移植的重要方向。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的非特异性免疫抑制疗法,只是“治标”的方法,疗效有限且毒副作用大。近年来,应用某些药物可以更有效抑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从而延长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成为研究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方向之一。研究背景熊果酸,又名乌索酸、乌苏酸、α-香树脂醇,是一种弱酸性五环叁萜类化合物,能够从多种天然植物提取的功能成分。纯品一般为白色针状结晶(乙醇中结晶),味略微苦,基本骨架是由多氧蒎的五环母核所构成的。化学名3-Hydroxy-12-ursen-28-oic acid,分子式C30H11803,相对分子质量456.68,熔点285-291℃,可溶于甲醇、乙醇、丁醇、丁酮,略溶于丙酮,微溶于苯、氯仿、乙醚,易溶于二氧六环、吡啶,不溶于水和石油醚。熊果酸不仅仅对多种恶性肿瘤的增殖具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而且能够诱导细胞分化及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还对多种致癌促癌物质造成的细胞癌变具有抵抗作用。另一方面,能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血管内皮细胞形成,有抗菌、抗糖尿病、抗新生血管、抗溃疡、降低血脂、抗组织氧化及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学作用和药理活性。在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过程中,主要是由CD4Th1细胞起作用的。核因子NF-κB是一种能与免疫球蛋白k轻链基因的增强子KB序列特异结合的蛋白因子,是在B细胞核提取物中发现的。研究发现,不仅能够大量存在于真核细胞内,而且能够与多种细胞基因的启动子序列或增强子序列的特定位点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促进其转录和表达。另外,NF-κB在炎症、肿瘤、过敏反应等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与细胞的增生、转化和凋亡,以及炎症、免疫应答反应等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紧密联系。NF-κB可上调T细胞表面B7共刺激分子与MHC-Ⅱ勺表达,刺激Thl细胞因子IL-2与IFN-γ的产生。熊果酸抑制NF-κB的活性,从而下调IL-2、IFN-γ分子的表达情况,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熊果酸是通过PKC-lκ-Bα-NF-κB信号通路介导免疫抑制的,抑制IK-Ba磷酸化和核因子NF-KBp65核转录,导致由PKC磷酸化的NF-κB活化抑制。NF-κB是炎症和免疫反应过程中重要的调节因子,能够调节T细胞活化、增殖与基因转录。由p50、p65两个异质二聚体构成,与抑制亚基单位Iκ-Bα结合,存在于未活化状态的胞液中。通过Iκ-B激酶,使抑制亚基单位κ-Bα的丝氨酸32、36部位磷酸化,磷酸化的作用在于泛素化与降解。Iκ-Bα降解可导致活化单位的p50、p65的释放并结合到细胞核,结合到特定的启动子区域,编码炎症细胞因子。另外,熊果酸可明显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减轻免疫排斥的炎症反应;降低由CD3/CD8诱导的T细胞表面标志CD25、CD69与IL-2的表达含量,抑制NF-κB核因子转录与T细胞活性,而非通过上调CD4 CD25 Foxp3T细胞,诱导宿主的特异性免疫耐受;能够抑制B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的活化,增殖与细胞因子的分泌。抑制丝裂霉素诱导的ERK、JNK的磷酸化与免疫调节转录因子NF-κB、 NF-AT与AP-1的活化,明显降低IL-2、IL-4、IL-6及IL-17的含量,降低T细胞表面CD25、CD69、CD134、CD80及CD86的含量;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能够明显降低T细胞表面活性标志CD25、CD69与CD71的含量,降低NF-κB的表达,从而抑制T细胞活性。因此,本实验拟应用“熊果酸抑制NF-κB的活性,延长角膜移植存活时间”方案,经腹腔内注射至同种异体大鼠角膜移植模型(SD→Wistar)的受体体内,探讨熊果酸对诱导角膜移植免疫耐受的影响,为临床进行有效治疗、抑制角膜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供体为SD大鼠;受体为Wistar大鼠。鼠龄6-8周,体重180-220g,雌性。分4组:A:空白对照组(n=8);B:自体角膜移植组(n=8);C: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D:熊果酸组(n=8),建立大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模型,术后观察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及按Larkin等人评分标准评分,术后14天取材。2、病理组织切片HE染色术后第14天,分别于各组中取大鼠角膜植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标本经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脱水、常规石蜡包埋,制备成5μm厚的连续切片,经苏木素-伊红(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角膜植片病理学变化。3、Real Time PCR (RT-PCR)检测取大鼠角膜,置于1mL Trizol的离心管中,采用Trizol一步法提取总RNA,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以焦碳酸二乙酯(DEPC)水为空白对照,应用Nanodrop测定RNA浓度,同时记录各组的RNA浓度及其OD260/OD280值;按照逆转录试剂盒的说明书,逆转录反应合成cDNA。提取的DNA样品直接用于qPCR实验或者-20℃保存。引物序列为:GAPDH上游:5'-ACCACAGTCCATGCCATCAC-3'下游:5'-TCCACCACCCT GTTGCTGAT-3'IL-2上游:5'-TGATGGACCTACAGGAGCTCCTGAG-3'下游:5'-GAGTCAAATCCAGAACATGCCGCAG-3'VEGF上游:5'-GGCCTCTGAAACCATGAACT-3'下游:5'-TGAACTTCACCACTTGGCAT-3'IFN-γ上游:5'-GGAGGAACTGGCAAAAGGATGGT-3'下游:5'-TTGGGACAATCTCTTCCCCAC-3'ICAM-1上游:5'-GCTACATCCACACTGACGCT-3'下游:5'-CAGGGAATGAGTAGACCTCCA-3'NF-KBp65上游:5'-CCGTGGAGTACGACAACATC-3'下游:5'-CCTCTTCCAGCTGCTATGTG-3'RT-PCR反应体系如下:反应总体积(Total)为20μl:SYBR@ (R) PrimxEx Taq Ⅱ (Tli RNaseH Plus) (2x) 10.0μl, PCR Forward Prime (10μM) 0.8μl、PCR Reverse orword Prime (10μM) 0.8μl、ROX reference Dye (50x)、DNA模板2μ1、dH2O(灭菌蒸馏水)6μ1。反应条件:95℃30s预变性,95℃5s,60℃34s,40个循环,重复3次。4、Western Blotting检测取大鼠角膜植片,采用冰冻的RIPA裂解液裂解角膜组织,PBS缓冲液进行洗涤,加入蛋白酶抑制剂,提取核蛋白;SDS-PAGE凝胶电泳进行蛋白分离,转移至硝酸纤维素膜;室温下用封闭液(5%脱脂奶)封闭1h;兔抗NF-κBp65多克隆抗体、兔抗IκB-α多克隆抗体(1:4000),鼠抗ICAM-1单克隆抗体4℃孵育过夜;洗涤与封闭后,与相应的Ⅱ抗(1:10000)结合,定影、显影、曝光,化学发光法显示免疫条带。GAPDH作为内参抗体。采用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对条带进行定量分析。5、统计学分析方法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应用Kaplan-Meier检验比较各组植片的平均存活时间。实验数据采用x±s表示,所有数据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后,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与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相比,熊果酸组的角膜植片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5,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各组(正常对照组、自体角膜移植组、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及熊果酸组)取眼球组织行病理组织切片检查,结果显示:正常角膜组织结果清楚,未见异常;自体角膜移植组中角膜各层结构清楚,未见明显异常,仅基质层中见少量新生血管与炎性细胞浸润;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角膜各层组织中大量单核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基质层可见新生血管形成,部分新生血管的管腔中亦可见散在的少量淋巴细胞;熊果酸组的角膜结构基本保持正常,植片基质层仅有个别淋巴细胞浸润,植床处可见少量新生血管。3.各组(正常对照组、自体角膜移植组、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及熊果酸组)取角膜移植片行RT-PCR检测,各组角膜植片中NF-KBp65, IL-2, VEGF, IFN-y, ICAM-1的相对含量(RQ值表示)在mRNA水平上有差异,B组、C组在角膜移植术后,IL-2, IFN-γ, NF-κBp65, VEGF, ICAM-1的含量会明显升高,D组,即熊果酸组,用药之后,相应的炎症指标明显下降。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F值依次为236.991,414.224,24.931,32.164,21.383,采用LSD检验进行两两比较,正常组与自体角膜移植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与D组之间,NF-κBp65的相对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各组(正常对照组、自体角膜移植组、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及熊果酸组)取角膜移植片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角膜植片中NF-κBp65,IκB-α的相对含量(用1A表示)在蛋白表达水平上有所差异,自体角膜移植组、熊果酸组在角膜移植术后,NF-κBp65,κB-α的相对含量变化趋势一致;与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相比,熊果酸组NF-κBp65的相对含量明显下降,而κB-α的含量升高。结论1.同种异体大鼠角膜移植术后,熊果酸组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病理组织切片显示:熊果酸组的淋巴细胞浸润与新生血管情况,均较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明显好转;说明熊果酸对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RT-PCR检测结果显示:在mRNA水平上,各组角膜植片中IL-2、IFN-γ、 NF-κBp65、VEGF、ICAM-1的相对含量有差异,用药之后,相应的炎症指标明显下降;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熊果酸组NF-KBp65的相对含量明显下降,而κ-Bα的含量升高,熊果酸可能通过抑制NF-κB通道蛋白的表达,抑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因此,本实验为熊果酸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5-03-20)

同种异体肾移植排斥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供者和受者的抗原提呈细胞(APC)均能向受者T细胞呈递供者抗原,因此T细胞依赖的同种异体组织和器官识别过程显得十分复杂。在识别移植物的过程中,T细胞的识别能力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类型限制,只能识别与其对应的供者MHC(直接识别)或受者MHC(间接识别)。以上两种识别途径已被广泛认可,但实际上何种因素决定同种异体移植识别的模式尚不明确。本文总结了来自临床前期动物模型的实验结果,旨在阐明上述识别途径决定的同种异体移植排斥的不同形式。供者MHC限制性CD4~+和CD8~+T细胞足以对同种异体移植物产生排斥反应,它们是经T细胞受体(TCR)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同种异体肾移植排斥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陈祝锋,张震宇.昆明山海棠抑制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9

[2].张桐硕,王越.同种异体移植的直接和间接识别:决定移植排斥反应机制的途径[J].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2018

[3].于雅丽,郝丽荣.大炎肽/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因子1的研究进展[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8

[4].张栋梁,刘甜,谢建刚,张圆,方亮.CD226/TIGIT-CD155信号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参与同种异体皮瓣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C].第十二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2017

[5].苏亚茹,白浪,汤明芳,于健,刘晶.敲除TLR2基因对同种异体小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J].眼科新进展.2016

[6].张栋梁,刘甜,周博,王嵩,张圆.CD226参与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2016

[7].董献成,荆鑫,郭文龙.局部换药法治疗伴随内固定的同种异体骨移植排斥反应[J].实用骨科杂志.2016

[8].焦自钊,薛武军,田晓辉,李杨.BNP及NT-proBNP在鉴别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患者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早期辅助诊断价值[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5

[9].张栋梁.胸腺内注射供体BMSCs对同种异体腹部皮瓣移植排斥反应影响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

[10].王博.探讨熊果酸对大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

标签:;  ;  ;  ;  

同种异体肾移植排斥反应论文-陈祝锋,张震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