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体介导论文-张琳,张慧,叶茂

配体介导论文-张琳,张慧,叶茂

导读:本文包含了配体介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核酸适配体,多药耐药,肿瘤治疗,化疗

配体介导论文文献综述

张琳,张慧,叶茂[1](2019)在《核酸适配体介导的多药耐药性肿瘤的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化疗是目前肿瘤治疗最常见的方法。然而,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常导致临床化疗失败及患者的死亡。因此,干预和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提高化疗效果,对于肿瘤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核酸适配体是一种短的单链寡核苷酸,通过折迭形成特定空间结构从而与靶标特异性结合。靶向肿瘤的核酸适配体可以选择性地将治疗性物质(抗癌药物,siRNA,miRNA)和药物载体递送至肿瘤中,对肿瘤进行靶向杀伤。利用核酸适配体靶向多药耐药性肿瘤,能够特异性干预甚至逆转肿瘤的多药耐药性。本文概述了核酸适配体介导的干预与逆转肿瘤多药耐药性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吕钊[2](2019)在《长牡蛎整合素基因家族成员与互作配体的鉴定及其介导细胞免疫的过程和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脊椎动物通过有限基因编码的免疫受体介导了复杂的固有免疫反应网络,从而形成其赖以生存的免疫防御能力。关于无脊椎动物关键免疫受体及其功能的研究对深入认识无脊椎动物固有免疫反应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整合素家族(Integrin family)是一类重要的免疫受体,广泛地存在于所有多细胞动物中,但目前对其在无脊椎动物固有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方式和特点还缺乏系统认知。本研究以软体动物长牡蛎为研究对象,从基因组中系统地鉴定了整合素家族所有成员,并借助比较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技术手段,分析了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的结构和进化特征,阐述了其参与配体结合和介导细胞免疫反应的方式和特点,探讨了其与配体互作并调节多种细胞免疫反应的分子基础和可能机制,具体实验结果如下:长牡蛎整合素家族由8个α亚基和3个β亚基组成,至少可形成8个功能配对的整合素异源二聚体,该数目多于线虫、果蝇以及海葵等无脊椎动物。在结构域组成上,相比人和果蝇的整合素,长牡蛎整合素α和β亚基都含有保守的跨膜域,其中α亚基除了拥有保守INA、Intα结构域之外,有些成员还携带了特异的FG-GAP、sulfotransfer结构域;β亚基除了拥有保守的胞外INB结构域之外,有些成员在其胞内还插入了额外的INB结构域。除此之外,长牡蛎整合素α和β亚基保守的INA和INB结构域具有高度变异性:首先,在序列长度上,长牡蛎INA和INB结构域分别由146~499个氨基酸残基和225~354个氨基酸残基构成,长度变异较大。其次,长牡蛎INA和INB结构域的序列变异性大,其中长牡蛎INA结构域之间的序列相似性和一致性分别为23.8%和0.2%,而长牡蛎INB结构域之间的序列相似性和一致性分别为69.6%和14.9%。再者,SWISS-MODEL建模分析显示,所有长牡蛎INA结构域不具备保守且典型的“大腿”和“小腿”样结构,而大多数INB结构域除了携带保守的由6~8个α螺旋围绕4~6个β片层而形成的中心结构,还额外插入了不同数目的α螺旋或β片层结构,也表现出高度的变异性。作为重要的免疫受体,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数目发生扩张,结构多样且变异性高,可能为其行使多样化的免疫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结构基础。在分子进化上,长牡蛎整合素家族8个α亚基中,α亚基CGI_10012356与RGD结合型α亚基聚为一支;α亚基CGI_10013155与层粘连蛋白结合型α亚基聚为一支;其余6个α亚基明显与其他进化分支分离而单独聚类,命名为牡蛎特有型α亚基分支。相比人的整合素α亚基,长牡蛎整合素家族α亚基缺乏LDV结合型α亚基,以及含αI结构域的α亚基分支。在β亚基的系统进化树中,长牡蛎的3个β亚基和昆虫纲βV进化关系相对较近且聚在一个分支,而与同属软体动物门的光滑双脐螺的β亚基发生明显分歧。推测长牡蛎整合素家族α、β亚基分别经历了独特的进化历程,可能已经高度进化为独特分支。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能结合RGDCP、LDVCP、GFOGERCP和层粘连蛋白等多种配体,尤其是尽管长牡蛎整合素家族在进化上缺乏LDV结合型以及GFOGER结合型的成员,但依然能结合特异配体LDVCP和GFOGERCP,从而实现了在配体结合功能上比较完备的分工。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介导血细胞吞噬、迁移、包囊反应等多种细胞免疫反应时,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功能分化,即只有特定的整合素家族成员在特定的细胞免疫反应中起主要作用。以长牡蛎整合素家族β亚基(CGI_10012179)为例,抗体封闭血细胞表面β亚基(CGI_10012179)后,血细胞吞噬、迁移和包囊反应的活性显着下降,且显着比其他3个代表性的α亚基抗体的抑制作用强,表明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介导复杂的细胞免疫反应时极大地依赖于β亚基。另外一方面,多个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在特定的细胞免疫反应中还展现出协作的特点,同时某些整合素家族成员还参与了多种细胞免疫反应,从而大大增加了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参与细胞免疫反应的多样性。借助pull-down以及质谱分析技术,鉴定了长牡蛎整合素α亚基的一个血清配体——CgPEPCK,它是一个保守的烯醇式丙酮酸激酶,具有保守的GTP结合活性,在胞内糖异生过程当中发挥重要作用。除此之外,CgPEPCK可以被分泌至血清,兼具识别LPS、PGN以及多种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功能。另外,发现β亚基的一类血清配体可能是众多结构和功能相似的C1qDC蛋白,其中CgC1qDC-5可以作为分泌型PRR结合LPS、Lipid A以及多种病原细菌,并对细菌具有调理促吞噬的作用。抗体封闭的实验证明,血细胞膜上的β整合素Cg Integrin可以通过结合LPS以识别细菌,继而作为吞噬受体直接介导血细胞对细菌的吞噬过程,同时还能作为血清CgC1qDC-5的受体,介导CgC1qDC-5依赖的促吞噬过程。LPS刺激后,长牡蛎血细胞中β整合素CgβV转录本的表达水平显着上升,整合素激活保守机制上游分子GTP酶和talin的表达水平,以及激活保守机制下游分子Ca~(2+)和cAMP的表达水平均被诱导大量表达,这些分子与哺乳动物巨噬细胞表面整合素被LPS激活时的变化趋势一致,表明长牡蛎整合素可能被外源LPS保守地激活。整合素激活后,长牡蛎血细胞结合FITC-RGDCP的比例显着升高。进一步用RGDCP和CgβV抗体封闭血细胞后,发现血细胞结合FITC-RGDCP的比例都显着下降,且CgβV抗体的抑制作用显着弱于RGDCP,表明CgβV作为长牡蛎RGD结合型整合素之一被LPS激活。LPS刺激后,血细胞对大肠杆菌的吞噬水平也显着增强。进一步用CgβV抗体封闭血细胞后,发现血细胞对未被血清调理的大肠杆菌的吞噬水平显着下降,表明整合素CgβV激活后促进了血细胞对细菌的吞噬作用。另一方面,大肠杆菌经血清调理后,血细胞对其吞噬水平显着上升,表明血清具有调理促吞噬的作用。而进一步用CgβV抗体封闭血细胞后,发现血细胞对被血清调理的大肠杆菌的吞噬水平显着下降,表明整合素CgβV激活后可能还促进了血清的促吞噬作用。借助FITC-RGDCP靶定长牡蛎血细胞膜上的RGD结合型整合素以标记出RGD~+血细胞,发现RGD~+血细胞数大约占全血细胞的8.7%。RGD~+血细胞直径为5-10μm,细胞核质比较大,胞质中大颗粒较少,且有较高的MPO、ROS和Ca~(2+)水平。灿烂弧菌刺激24小时后,RGD~+血细胞比例显着升高至18.1%。借助FACS技术分选出灿烂弧菌刺激前后的RGD~+血细胞,并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转录组结果显示,RGD~+血细胞主要高表达整合素-ECM互作相关基因、细胞骨架相关的F-actin、PI3K、Rho、ROCK、MLCK等一些与迁移通路相关的基因,具有较高迁移活性的潜力。灿烂弧菌刺激后,RGD~+血细胞表面的受体整合素激活,促进迁移的相关基因表达上调,且抑制迁移的相关基因表达下调,使得其迁移活性进一步增强。神经内分泌因子也可能参与调节RGD~+血细胞的迁移活性,因为用抑制剂(SCH 23390)阻断兴奋性神经递质多巴胺的受体后,显着抑制了RGD~+血细胞的迁移活性。测定长牡蛎血细胞的迁移活性后发现,灿烂弧菌刺激后,长牡蛎全血细胞的迁移活性显着升高;RGD~+血细胞的迁移活性也显着升高,而RGD~-血细胞的迁移活性没有发生显着变化,表明只有RGD~+血细胞主要以增强迁移的方式响应灿烂弧菌刺激。此外,灿烂弧菌刺激后,RGD~+血细胞中免疫调节因子IL-17及其受体基因整体呈上调的表达趋势,同时长牡蛎全血细胞中Cg-BigDefensins、Cg-Defensins以及Cg-BPI等众多抗菌肽基因也表达上调,从而可能增强长牡蛎血细胞的抗菌免疫反应。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数目发生扩张,结构多样且变异性高,已高度进化为单独分支,这些成员具有完备的配体结合功能,可直接识别病原介导多种细胞免疫反应,也可与血清中多种配体协作共同调节细胞免疫反应。当免疫激活整合素及其信号通路号后,整合素单独介导的吞噬作用及其与血清配体共同介导的调理促吞噬作用进一步增强。长牡蛎RGD结合型整合素介导免疫反应时依赖的RGD~+血细胞具有较高的迁移活性,该活性不单单被迁移通路相关的分子调节,还被神经内分泌因子调节。病原菌灿烂弧菌刺激后,RGD~+血细胞可能主要作为调节性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IL-17以促进血细胞抗菌肽的表达,从而增强抗菌免疫反应。以上研究结果首次探明了软体动物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的结构与进化特征,并初步揭示了其在固有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方式与特点以及分子与细胞基础,丰富了整合素家族进化的理论,同时为软体动物乃至所有无脊椎动物中依赖众多免疫受体介导的固有免疫反应复杂网络增添了新的分支。(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19-06-01)

吴丹琳[3](2019)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介导Notch信号通路配体DLL3的上调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Notch信号通路是一种高度保守的信号通路,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DLL3作为Notch信号通路的配体,在不同的肿瘤中发挥着抑癌或促癌的功能。然而,人们对DLL3在胃癌中的作用知之甚少。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指浸润在肿瘤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是肿瘤微环境中主要的浸润细胞,通过多种途径调节肿瘤细胞的生长,已有研究证实Notch信号通路参与调控TAMs的分化和功能。本研究在体外构建胃癌细胞与巨噬细胞共培养模型,初步探讨在胃癌细胞、巨噬细胞及肿瘤微环境中通过DLL3介导的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研究方法1、体外构建胃癌细胞MKN45与巨噬细胞(Mφ)的共培养体系,将Mφ置于Transwell上室,MKN45于下室进行共培养。MTT检测MKN45细胞的增殖,ELISA检测上清分泌IL-10、IL-1 β和IL-12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MKN45细胞中Notch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2、构建过表达DLL3的MKN45稳定细胞株(MKN45-DLL3)和用siRNA下调DLL3的表达,MTT检测DLL3的上调和下调对MKN45细胞增殖的影响。3、将MKN45-DLL3细胞株与Mφ共培养,ELISA检测上清分泌IL-10、IL-11β和IL-12的水平。4、全转录组测序MKN45-DLL3细胞株,分析受DLL3调控的基因。得到与Mφ功能相关的基因为IL-33,通过qPCR及ELISA进一步鉴定。然后,用rIL-33刺激Mφ,ELISA检测Mφ分泌IL-10、IL-1 β和IL-12的水平。5、通过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与质谱分析(IP-MS)鉴定MKN45细胞中与DLL3相互作用并与Mφ功能相关的蛋白。结果1、Mφ和MKN45细胞共培养促进MKN45细胞的增殖,增加肿瘤微环境中IL-10、IL-1lβ和IL-12的水平,上调MKN45细胞DLL3的表达。2、DLL3在MKN45细胞中成功上调和下调,并促进和抑制MKN45细胞的增殖。同时,DLL3的上调增加肿瘤微环境中IL-10和IL-12的水平。3、MKN45细胞中DLL3的上调诱导IL-33表达,但IL-33对Mφ分泌IL-10、IL-1β和IL-12的水平没有影响。4、MKN45细胞中DLL3与半乳糖凝集素-3-结合蛋白(galectin-3-binding protein,LG3BP)和71 kDa热休克同源蛋白(heat shock cognate 71 kDa protein,HSPA8)相互作用,可能诱导其至内体/溶酶体内降解。结论Mφ和MKN45细胞共培养上调MKN45中DLL3的表达,促进MKN45细胞的增殖,增加肿瘤微环境中IL-10和IL-12的水平。这些结果是关于胃癌与巨噬细胞间通过Notch信号通路相互作用的新见解。(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9-05-17)

李泮,袁方,李二威,李付广[4](2019)在《慢病毒介导的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过表达对食管癌细胞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慢病毒介导的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RAIL)过表达对食管癌Eca-109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首先构建重组慢病毒载体plenti-TRAIL,经包装滴定后检测重组慢病毒对Eca-109细胞的感染效率,并使用MTT、流式细胞术和Transwell实验检测TRAIL过表达对Eca-109细胞增殖、凋亡以及侵袭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了TRAIL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经测定LV-TRAIL病毒滴定值为2×10~8 TU·mL~(-1);用LV-TRAIL慢病毒感染Eca-109细胞,发现大部分细胞有绿色荧光表现,感染效率为90%;与对照组相比,TRAIL过表达明显抑制Eca-109细胞的增殖和侵袭,促进细胞凋亡。结论 TRAIL过表达能够明显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促进细胞凋亡,进而发挥抑制肿瘤发展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肿瘤基础与临床》期刊2019年02期)

李重宁,蒋欣,颜晖洪,梁爱惠,蒋治良[5](2018)在《适配体介导纳米银催化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水中痕量钾离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钾适配体(ssDNA)探针存在时,ssDNA吸附在纳米银表面,导致纳米银的催化作用弱,而当溶液中存在钾离子时,形成钾离子-ssDNA复合物,使ssDNA从纳米银表面脱附,此时纳米银得到释放,从而纳米银催化作用增强。随着钾离子浓度的增加,脱附的银纳米粒子越多,催化H_2O_2还原HAuCl_4反应加快,随着钾离子加入量的增大,催化反应速率随之显着增强,生成的金纳米溶胶具有较高的共振瑞利散射(RRS)效应,导致体系在300nm处的RRS强度线性增强。钾离子浓度在0~1.5μmol·L~(-1)范围内,于300nm处的RRS强度增强值ΔI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据此,可建立一种间接检测钾离子的RRS方法。(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8年S1期)

王健,曹伟娅,李存娣[6](2018)在《NKG2D配体表达及其介导NK细胞抗肝细胞癌作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人自然杀伤细胞家族2成员D(NKG2D)配体包括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肽相关序列A(MICA)、MICB、UL16结合蛋白(ULBP),均定位于6号染色体上;由胞外结构域、跨膜区和胞质结构域叁部分组成,在肝细胞癌等多种肿瘤细胞既能单独表达又可共同表达。其与NKG2D相互结合的亲和力从高到低依次为ULBP1、MICA、MICB,通过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等信号通路,使自然杀伤(NK)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颗粒酶增加,并使肝癌细胞Fas配体(Fas L)、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表达上调,促进靶细胞溶解。诱导肝癌细胞表达MICA、MICB、ULBP1,可显着增强NK细胞对其的敏感性,多途径发挥对肝癌细胞的细胞毒性效应。(本文来源于《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期刊2018年07期)

[7](2018)在《陈剑峰研究组发现趋化因子介导的整合素α4β7配体特异性识别的结构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5月22日,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剑峰研究组的研究论文"Integrinα4β7 switches its ligand specificity via distinct conformer-specific activation"。该研究发现不同趋化因子CCL25、CXCL10和金属离子锰可以分别刺激整合素α4β7使(本文来源于《生命的化学》期刊2018年03期)

林彩燕,周永恒,曹晶,胡华钟,钟文飞[8](2018)在《适配体介导的MRI-As靶向造影剂的动物体内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合成一种靶向于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的核磁共振成像(MRI)纳米造影剂,为开发新型动脉粥样硬化MRI诊断技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运用自主研发的对泡沫细胞具有靶向性的寡合苷酸适配体PM1,与四氧化叁铁(Fe_3O_4)纳米粒耦联,制备出具有靶向作用的MRI造影剂,命名为MRI-As。用高脂饲料饲养建立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As动物模型,苏丹红Ⅳ染色鉴定主动脉As病变。MRI成像仪检测MRI-As造影剂对As小鼠斑块MRI成像的影响。结果 ApoE~(-/-)小鼠模型动物MRI显像可以观察到主动脉壁毛糙,As病灶呈高信号亮点,与周围组织形成良好对比,中心信号较高,较均匀,边缘较清楚。注射MRI-As造影剂后,As病变区信号强度呈下降趋势,管壁不光滑,呈多发斑点状信号的缺损。对照组动物注射MRI-As造影剂后,血管壁信号强度无明显变化。结论 MRI-As造影剂对As病变能起到主动靶向作用,利用Fe_3O_4纳米粒对As病变的阴性对比效果,显着提高了As病变的MRI图像分辨率,具有As MRI影像的新型、快速、高效、无创、无辐射造影剂的潜质。(本文来源于《中国动脉硬化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侯小琼[9](2018)在《双特异性适配体介导的新型融合细胞疫苗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恶性肿瘤在全世界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肝癌是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之一,其致死率在全球恶性肿瘤致死率中排在第叁位。目前多数患者通过化疗、放疗及手术方法治疗肿瘤,但治疗效果不佳。近年来,融合细胞疫苗在肿瘤免疫治疗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如何提高融合细胞疫苗的活性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适配体能结合特定靶标,在肿瘤的靶向诊断和治疗方面有极大的潜力。TLS11a是针对小鼠肝癌细胞BNL.1ME.A.7R.1的核酸适配体,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其能与小鼠肝癌细胞H22结合。前期有研究成功筛选出靶向FcγRⅢ(CD16α)分子的FcR适配体,该适配体能与DC表面的FcγRⅢ分子特异性结合。能否通过适配体增强融合细胞疫苗的抗肿瘤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目的:探索一种基于双特异性适配体的新型融合细胞疫苗,为肿瘤细胞免疫治疗提供新的策略。方法:1.合成TLS11a/FcR双特异性适配体,流式细胞仪检测其与小鼠肝癌细胞系H22和BALB/c小鼠原代DC、小鼠肝正常细胞BNL.CL2的结合能力。用聚乙二醇(PEG)诱导两种细胞融合,制备双特异性适配体修饰的融合细胞疫苗TLS11a/FCR+PEG-DC/H22(TF@PEG-DC/H22)。2.流式细胞仪检测TF@PEG-DC/H22融合细胞疫苗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及抗原提呈分子MHC-Ⅱ类分子的表达水平;ELISA检测TF@PEG-DC/H22融合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6、IFN-β、IL-12p70、IL-10)的水平。3.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经TF@PEG-DC/H22融合细胞疫苗刺激后表面活化分子CD25和CD69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经TF@PEG-DC/H22融合细胞疫苗刺激后的增殖情况;ELISA检测T细胞与TF@PEG-DC/H22融合细胞疫苗孵育后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2、TNF-α、IFN-γ)的水平;ELISPOT检测T细胞经TF@PEG-DC/H22融合细胞疫苗刺激后分泌IFN-γ的阳性细胞频率。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经TF@PEG-DC/H22融合细胞疫苗刺激后对肝癌细胞H22、肝癌细胞Hepa1-6及小鼠正常肝细胞BNL.CL2的杀伤作用。4.HE染色检测融合细胞疫苗对正常小鼠各个脏器(心、肝、脾、肺、肾、脑)的细胞毒性。利用BALB/c小鼠构建荷肝癌移植瘤模型(H22模型),经TF@PEG-DC/H22融合细胞疫苗治疗3次后,通过测量小鼠瘤体重、体积大小,观察小鼠的生存率等指标评判融合细胞疫苗在体内的抗肿瘤作用。5.第叁次治疗一周后眼球取血,ELISA检测小鼠血清IgG水平。取小鼠脾脏、骨髓、肿瘤组织制备细胞悬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F@PEG-DC/H22融合细胞疫苗治疗后的荷瘤小鼠脾脏细胞中调节性T细胞(Treg)的数量及脾脏、骨髓、肿瘤组织内骨髓来源的抑制细胞(MDSC)的数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脾脏T细胞对H22细胞的杀伤作用。6.当荷瘤小鼠瘤长度达15mm左右时取瘤做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荷瘤小鼠肿瘤局部血管密度(CD34抗原),检测荷瘤小鼠肿瘤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TUNEL法检测荷瘤小鼠肿瘤细胞的凋亡数量等实验探讨TF@PEG-DC/H22融合细胞疫苗的抗肿瘤机制。结果:1.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检测表明合成的双特异性适配体TLS11a/FcR能靶向结合小鼠肝癌细胞H22和小鼠原代树突状细胞DC。2.制备了双特异性适配体介导的新型DC/肿瘤融合细胞疫苗(TF@PEG-DC/H22),融合效率达60%。3.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TF@PEG-DC/H22融合细胞疫苗表面高表达共刺激分子CD80、CD86和抗原提呈分子MHC-Ⅱ类分子;ELISA检测结果显示TF@PEG-DC/H22融合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6、IFN-β、IL-12p70)的水平升高,各组间IL-10的水平无差异。4.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TF@PEG-DC/H22能活化小鼠脾脏T细胞,使其表面活化分子CD25、CD69表达水平增高;TF@PEG-DC/H22融合细胞疫苗刺激的T细胞增殖能力更强;ELISA检测结果显示T细胞与TF@PEG-DC/H22融合细胞疫苗孵育后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2、TNF-α、IFN-γ)的水平高于其他对照组。ELISPOT结果显示TF@PEG-DC/H22组分泌IFN-γ的T细胞频率比其他对照组高。TF@PEG-DC/H22融合细胞疫苗激活的T细胞能特异性地杀伤H22细胞,不杀伤肝癌细胞Hepa1-6及小鼠正常肝细胞BNL.CL2。5.HE染色表明TF@PEG-DC/H22融合细胞疫苗处理后的正常小鼠各主要脏器未发生明显器质性改变,无明显的毒副作用。BALB/c荷肝癌小鼠经TF@PEG-DC/H22融合细胞疫苗治疗后抑制肿瘤的生长,延长小鼠的生存时间。TF@PEG-DC/H22疫苗治疗荷瘤小鼠后血清中的IgG水平明显升高,小鼠脾脏Treg的数量明显降低,小鼠脾脏、骨髓及肿瘤组织中抑制性细胞(MDSC)的数量低于其他对照组。荷瘤小鼠脾脏中分离的T细胞能够特异性地杀伤H22细胞。6.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TF@PEG-DC/H22融合细胞疫苗能降低荷瘤小鼠肿瘤组织局部血管密度、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细胞核抗原的增殖、促进荷瘤小鼠肿瘤细胞凋亡。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双特异性适配体修饰的融合细胞疫苗TF@PEG-DC/H22,并在体内外产生了高效的抗肿瘤效应,为适配体用于肿瘤的细胞免疫治疗领域开辟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刘嵬,侯曦露,历海清,郭世存,余森源[10](2018)在《FPR2介导内外源性配体HP(2-20)/ANXA1促进胃癌细胞侵袭和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FPR2在内外源性配体对胃癌细胞侵袭和转移影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构建成功的XN0422/SGC7901-mock细胞和XN0422/SGC7901-sh FPR2低表达细胞,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观察和比较FPR2的内外源性配体-HP(2-20)/ANXA1对XN0422/SGC7901迁移和增殖的影响。结果:HP(2-20)/ANXA1处理的XN0422/SGC7901-mock和XN0422/SGC7901-sh FPR2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均相较于DMSO处理的XN0422/SGC7901-mock和XN0422/SGC7901-sh FPR2细胞明显增强(P<0.05),且XN0422/SGC7901-mock组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明显优于XN0422/SGC7901-sh FPR2组细胞(P<0.05)。结论:HP2-20和Ac2-26可以促进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而这一作用与FPR2有关。(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8年06期)

配体介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无脊椎动物通过有限基因编码的免疫受体介导了复杂的固有免疫反应网络,从而形成其赖以生存的免疫防御能力。关于无脊椎动物关键免疫受体及其功能的研究对深入认识无脊椎动物固有免疫反应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整合素家族(Integrin family)是一类重要的免疫受体,广泛地存在于所有多细胞动物中,但目前对其在无脊椎动物固有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方式和特点还缺乏系统认知。本研究以软体动物长牡蛎为研究对象,从基因组中系统地鉴定了整合素家族所有成员,并借助比较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技术手段,分析了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的结构和进化特征,阐述了其参与配体结合和介导细胞免疫反应的方式和特点,探讨了其与配体互作并调节多种细胞免疫反应的分子基础和可能机制,具体实验结果如下:长牡蛎整合素家族由8个α亚基和3个β亚基组成,至少可形成8个功能配对的整合素异源二聚体,该数目多于线虫、果蝇以及海葵等无脊椎动物。在结构域组成上,相比人和果蝇的整合素,长牡蛎整合素α和β亚基都含有保守的跨膜域,其中α亚基除了拥有保守INA、Intα结构域之外,有些成员还携带了特异的FG-GAP、sulfotransfer结构域;β亚基除了拥有保守的胞外INB结构域之外,有些成员在其胞内还插入了额外的INB结构域。除此之外,长牡蛎整合素α和β亚基保守的INA和INB结构域具有高度变异性:首先,在序列长度上,长牡蛎INA和INB结构域分别由146~499个氨基酸残基和225~354个氨基酸残基构成,长度变异较大。其次,长牡蛎INA和INB结构域的序列变异性大,其中长牡蛎INA结构域之间的序列相似性和一致性分别为23.8%和0.2%,而长牡蛎INB结构域之间的序列相似性和一致性分别为69.6%和14.9%。再者,SWISS-MODEL建模分析显示,所有长牡蛎INA结构域不具备保守且典型的“大腿”和“小腿”样结构,而大多数INB结构域除了携带保守的由6~8个α螺旋围绕4~6个β片层而形成的中心结构,还额外插入了不同数目的α螺旋或β片层结构,也表现出高度的变异性。作为重要的免疫受体,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数目发生扩张,结构多样且变异性高,可能为其行使多样化的免疫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结构基础。在分子进化上,长牡蛎整合素家族8个α亚基中,α亚基CGI_10012356与RGD结合型α亚基聚为一支;α亚基CGI_10013155与层粘连蛋白结合型α亚基聚为一支;其余6个α亚基明显与其他进化分支分离而单独聚类,命名为牡蛎特有型α亚基分支。相比人的整合素α亚基,长牡蛎整合素家族α亚基缺乏LDV结合型α亚基,以及含αI结构域的α亚基分支。在β亚基的系统进化树中,长牡蛎的3个β亚基和昆虫纲βV进化关系相对较近且聚在一个分支,而与同属软体动物门的光滑双脐螺的β亚基发生明显分歧。推测长牡蛎整合素家族α、β亚基分别经历了独特的进化历程,可能已经高度进化为独特分支。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能结合RGDCP、LDVCP、GFOGERCP和层粘连蛋白等多种配体,尤其是尽管长牡蛎整合素家族在进化上缺乏LDV结合型以及GFOGER结合型的成员,但依然能结合特异配体LDVCP和GFOGERCP,从而实现了在配体结合功能上比较完备的分工。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介导血细胞吞噬、迁移、包囊反应等多种细胞免疫反应时,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功能分化,即只有特定的整合素家族成员在特定的细胞免疫反应中起主要作用。以长牡蛎整合素家族β亚基(CGI_10012179)为例,抗体封闭血细胞表面β亚基(CGI_10012179)后,血细胞吞噬、迁移和包囊反应的活性显着下降,且显着比其他3个代表性的α亚基抗体的抑制作用强,表明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介导复杂的细胞免疫反应时极大地依赖于β亚基。另外一方面,多个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在特定的细胞免疫反应中还展现出协作的特点,同时某些整合素家族成员还参与了多种细胞免疫反应,从而大大增加了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参与细胞免疫反应的多样性。借助pull-down以及质谱分析技术,鉴定了长牡蛎整合素α亚基的一个血清配体——CgPEPCK,它是一个保守的烯醇式丙酮酸激酶,具有保守的GTP结合活性,在胞内糖异生过程当中发挥重要作用。除此之外,CgPEPCK可以被分泌至血清,兼具识别LPS、PGN以及多种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功能。另外,发现β亚基的一类血清配体可能是众多结构和功能相似的C1qDC蛋白,其中CgC1qDC-5可以作为分泌型PRR结合LPS、Lipid A以及多种病原细菌,并对细菌具有调理促吞噬的作用。抗体封闭的实验证明,血细胞膜上的β整合素Cg Integrin可以通过结合LPS以识别细菌,继而作为吞噬受体直接介导血细胞对细菌的吞噬过程,同时还能作为血清CgC1qDC-5的受体,介导CgC1qDC-5依赖的促吞噬过程。LPS刺激后,长牡蛎血细胞中β整合素CgβV转录本的表达水平显着上升,整合素激活保守机制上游分子GTP酶和talin的表达水平,以及激活保守机制下游分子Ca~(2+)和cAMP的表达水平均被诱导大量表达,这些分子与哺乳动物巨噬细胞表面整合素被LPS激活时的变化趋势一致,表明长牡蛎整合素可能被外源LPS保守地激活。整合素激活后,长牡蛎血细胞结合FITC-RGDCP的比例显着升高。进一步用RGDCP和CgβV抗体封闭血细胞后,发现血细胞结合FITC-RGDCP的比例都显着下降,且CgβV抗体的抑制作用显着弱于RGDCP,表明CgβV作为长牡蛎RGD结合型整合素之一被LPS激活。LPS刺激后,血细胞对大肠杆菌的吞噬水平也显着增强。进一步用CgβV抗体封闭血细胞后,发现血细胞对未被血清调理的大肠杆菌的吞噬水平显着下降,表明整合素CgβV激活后促进了血细胞对细菌的吞噬作用。另一方面,大肠杆菌经血清调理后,血细胞对其吞噬水平显着上升,表明血清具有调理促吞噬的作用。而进一步用CgβV抗体封闭血细胞后,发现血细胞对被血清调理的大肠杆菌的吞噬水平显着下降,表明整合素CgβV激活后可能还促进了血清的促吞噬作用。借助FITC-RGDCP靶定长牡蛎血细胞膜上的RGD结合型整合素以标记出RGD~+血细胞,发现RGD~+血细胞数大约占全血细胞的8.7%。RGD~+血细胞直径为5-10μm,细胞核质比较大,胞质中大颗粒较少,且有较高的MPO、ROS和Ca~(2+)水平。灿烂弧菌刺激24小时后,RGD~+血细胞比例显着升高至18.1%。借助FACS技术分选出灿烂弧菌刺激前后的RGD~+血细胞,并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转录组结果显示,RGD~+血细胞主要高表达整合素-ECM互作相关基因、细胞骨架相关的F-actin、PI3K、Rho、ROCK、MLCK等一些与迁移通路相关的基因,具有较高迁移活性的潜力。灿烂弧菌刺激后,RGD~+血细胞表面的受体整合素激活,促进迁移的相关基因表达上调,且抑制迁移的相关基因表达下调,使得其迁移活性进一步增强。神经内分泌因子也可能参与调节RGD~+血细胞的迁移活性,因为用抑制剂(SCH 23390)阻断兴奋性神经递质多巴胺的受体后,显着抑制了RGD~+血细胞的迁移活性。测定长牡蛎血细胞的迁移活性后发现,灿烂弧菌刺激后,长牡蛎全血细胞的迁移活性显着升高;RGD~+血细胞的迁移活性也显着升高,而RGD~-血细胞的迁移活性没有发生显着变化,表明只有RGD~+血细胞主要以增强迁移的方式响应灿烂弧菌刺激。此外,灿烂弧菌刺激后,RGD~+血细胞中免疫调节因子IL-17及其受体基因整体呈上调的表达趋势,同时长牡蛎全血细胞中Cg-BigDefensins、Cg-Defensins以及Cg-BPI等众多抗菌肽基因也表达上调,从而可能增强长牡蛎血细胞的抗菌免疫反应。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数目发生扩张,结构多样且变异性高,已高度进化为单独分支,这些成员具有完备的配体结合功能,可直接识别病原介导多种细胞免疫反应,也可与血清中多种配体协作共同调节细胞免疫反应。当免疫激活整合素及其信号通路号后,整合素单独介导的吞噬作用及其与血清配体共同介导的调理促吞噬作用进一步增强。长牡蛎RGD结合型整合素介导免疫反应时依赖的RGD~+血细胞具有较高的迁移活性,该活性不单单被迁移通路相关的分子调节,还被神经内分泌因子调节。病原菌灿烂弧菌刺激后,RGD~+血细胞可能主要作为调节性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IL-17以促进血细胞抗菌肽的表达,从而增强抗菌免疫反应。以上研究结果首次探明了软体动物长牡蛎整合素家族成员的结构与进化特征,并初步揭示了其在固有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方式与特点以及分子与细胞基础,丰富了整合素家族进化的理论,同时为软体动物乃至所有无脊椎动物中依赖众多免疫受体介导的固有免疫反应复杂网络增添了新的分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配体介导论文参考文献

[1].张琳,张慧,叶茂.核酸适配体介导的多药耐药性肿瘤的治疗[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9

[2].吕钊.长牡蛎整合素基因家族成员与互作配体的鉴定及其介导细胞免疫的过程和功能分析[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9

[3].吴丹琳.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介导Notch信号通路配体DLL3的上调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D].南方医科大学.2019

[4].李泮,袁方,李二威,李付广.慢病毒介导的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过表达对食管癌细胞生长的影响[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9

[5].李重宁,蒋欣,颜晖洪,梁爱惠,蒋治良.适配体介导纳米银催化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水中痕量钾离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8

[6].王健,曹伟娅,李存娣.NKG2D配体表达及其介导NK细胞抗肝细胞癌作用的研究进展[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8

[7]..陈剑峰研究组发现趋化因子介导的整合素α4β7配体特异性识别的结构基础[J].生命的化学.2018

[8].林彩燕,周永恒,曹晶,胡华钟,钟文飞.适配体介导的MRI-As靶向造影剂的动物体内实验[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8

[9].侯小琼.双特异性适配体介导的新型融合细胞疫苗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8

[10].刘嵬,侯曦露,历海清,郭世存,余森源.FPR2介导内外源性配体HP(2-20)/ANXA1促进胃癌细胞侵袭和转移[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8

标签:;  ;  ;  ;  

配体介导论文-张琳,张慧,叶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