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福尔马林致痛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吴茱萸汤,福尔马林,瞬时感受器电位锚蛋白-1,内脏痛
福尔马林致痛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刘珍洪,高蔚,郭蓉,安致君,殷茵[1](2019)在《吴茱萸汤通过热敏通道瞬时电位锚蛋白-1抑制福尔马林内脏痛模型小鼠的疼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查吴茱萸汤减轻福尔马林诱导的内脏痛模型小鼠的疼痛作用机制。方法 4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吴茱萸汤低剂量组、吴茱萸汤中剂量组和吴茱萸汤高剂量组。吴茱萸汤各剂量组分别灌以吴茱萸汤水煎液[3.12、6.24、12.48 g/(kg·d)],共4天。第4天,吴茱萸汤各剂量组灌胃后2小时,以瞬时感受器电位锚蛋白-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ankyrin 1,TRPA1)激动剂10%福尔马林,10μL/只灌肠,在福尔马林诱导的急性内脏痛模型小鼠上,观察吴茱萸汤干预后的疼痛行为变化和运用免疫组化染色及免疫印迹法检测吴茱萸汤干预后的小鼠结肠组织中TRPA1的表达变化。结果 HE染色显示吴茱萸汤各剂量组干预均可使小鼠结肠中肌层、黏膜层坏死减轻,炎性浸润减少,受损的隐窝修复;行为学实验观察吴茱萸汤高、中、低剂量预处理4天后与模型组对比,小鼠疼痛行为频次明显降低(P<0.05);免疫组化实验,吴茱萸汤高、中、低剂量预处理后,与模型组对比,肌层的TRPA1阳性表达明显下调(P<0.05);蛋白条带密度分析提示,吴茱萸汤高、中剂量预处理后能使小鼠结肠组织中TRPA1表达下调,与模型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热敏通道TRPA1是吴茱萸汤发挥止痛作用,尤其是缓解内脏痛的重要靶点。(本文来源于《环球中医药》期刊2019年08期)
代梦含,王庆飞[2](2019)在《IL-10对福尔马林致痛模型小鼠痛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IL-10经皮鞘内注射入福尔马林致痛小鼠蛛网膜下腔,观察其对小鼠的镇痛作用。方法选择成年雄性C57/B6小鼠21只,体重18~22 g,将其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C组)、假给药组(N组)和IL-10组(I组)。C组小鼠右侧后爪趾底注射生理盐水50μL,N组和I组小鼠经皮鞘内分别注射10μLPBS和IL-10,10 min后于右侧后爪趾底注射福尔马林50μL,给药后观察小鼠不同时间点的痛行为学变化。结果该实验致痛模型造模成功。N、I组与C组相比,每一时间点舔/咬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性缩足阈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组与N组相比,在5、10和30 min小鼠舔/咬时间缩短(P<0.05),机械性缩足阈值在5、15、20、25、30、35 min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30 min测热甩尾阈值,N、I组比C组缩短,I组比N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鞘内注射IL-10可明显缓解福尔马林致痛小鼠的痛行为反应。(本文来源于《系统医学》期刊2019年06期)
赵慧慧[3](2015)在《盐酸羟考酮超前镇痛对福尔马林致痛模型大鼠血液NO及P物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刺激前应用盐酸羟考酮观察福尔马林致痛模型大鼠的镇痛效果和血液中NO及P物质浓度的变化,探讨盐酸羟考酮超前镇痛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成年Wistar大鼠32只,雌雄各半,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正常空白对照组(A组)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2mL;福尔马林模型组(B组)用微量注射器抽取5%福尔马林100μL注入大鼠右侧后爪掌心皮下致痛;盐酸羟考酮致痛前给药组(C组)福尔马林致痛前30min腹腔注射盐酸羟考酮0.2mg kg-1;盐酸羟考酮致痛前后给药组(D组)福尔马林致痛后30min腹腔注射盐酸羟考酮0.2mg kg-1。致痛后1、10、20、30、45、60、90min观察动物疼痛行为改变,以累积疼痛评分评定疼痛行为。90min时用水合氯醛麻醉大鼠,后心脏采血3mL,测定其中NO及P物质浓度的变化。结果:根据大鼠行为学改变及疼痛评分的研究结果显示,本实验造模成功。疼痛评分值:致痛后10min时,C组比B组明显减小(P<0.05);60~90min时,C组、D组与B组比较明显减小(P<0.05);血液标本中NO浓度C、D组与B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和D组比较数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血液中P物质浓度C、D组与B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P<0.001),C组和D组比较浓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福尔马林致痛模型致痛前和致痛后30min腹腔注射盐酸羟考酮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镇痛效果与降低血液中NO及P物质的浓度相关,二者比较,致痛前30min给药即超前镇痛作用更显着。(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3-01)
赵慧慧,韩伟,田园园,刘环秋,李新白[4](2015)在《盐酸羟考酮超前镇痛对福尔马林致痛模型大鼠疼痛行为和大鼠血液NO及P物质浓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刺激前应用盐酸羟考酮观察福尔马林致痛模型大鼠的镇痛效果和血液中NO及P物质浓度的变化,探讨盐酸羟考酮超前镇痛的作用机制。选取健康成年Wistar大鼠32只,雌雄各半,体质量250~300 g,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正常空白对照组(A组)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2 m L;福尔马林模型组(B组)用微量注射器抽取5%福尔马林100μL注入大鼠右侧后爪掌心皮下致痛;盐酸羟考酮致痛前给药组(C组),福尔马林致痛前30 min腹腔注射盐酸羟考酮0.2 mg·kg-1;盐酸羟考酮致痛后给药组(D组),福尔马林致痛后30 min腹腔注射盐酸羟考酮0.2 mg·kg-1。致痛后1,10,20,30,45,60,90 min观察动物疼痛行为改变,以累积疼痛评分评定疼痛行为。致痛后90 min用水合氯醛麻醉大鼠,心脏采血3 m L测定其NO及P物质浓度的变化。根据大鼠行为学改变及疼痛评分的结果显示,本试验造模成功。疼痛评分值:致痛后10 min,C组比B组明显减小(P<0.05);60~90 min,C、D组与B组比较明显减小(P<0.05)。血液标本中NO浓度C、D组与B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和D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中P物质浓度C、D组与B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1),C组和D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大鼠福尔马林致痛模型致痛前和致痛后30 min腹腔注射盐酸羟考酮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镇痛效果与降低血液中NO及P物质的浓度相关,二者比较,致痛前30min给药即超前镇痛作用更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宋开琴,康承巧,孙善全,黄娟,徐进[5](2014)在《MCT2在福尔马林致痛模型大鼠大脑皮质中的表达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疼痛应激时,大脑第一躯体感觉皮质后肢区(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 hindlimb region,S1HL)神经元单羧酸转运蛋2(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s 2,MCT2)的表达变化,以探讨MCT2参与疼痛调制的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HC)、Western blot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法检测福尔马林致痛大鼠模型大脑S1HL内MCT2的表达变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鼠S1HL内MCT2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及IOD在1 h时增加,3 d时达高峰,到7 d时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正常水平(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CT2蛋白表达变化与MCT2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和IOD变化趋势一致。结论在疼痛应激状态下,大脑S1HL神经元MCT2的表达增强,提示MCT2参与了疼痛的产生、传递和调制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4年03期)
宋开琴[6](2014)在《MCT2在福尔马林致痛模型大鼠大脑皮质中的表达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疼痛应激时,大脑第一躯体感觉皮质后肢区(primarysomatosensory cortex hindlimb region,S1HL)神经元单羧酸转运蛋2(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s2,MCT2)的表达变化,以探讨MCT2在疼痛调制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用100只健康成年SD大鼠,质量200~250g,随机均等数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利用Dubuisson等[1]的方法制作福尔马林致痛模型,按Mestre等[2]方法对疼痛行为学进行评分。对照组取等量生理盐水制作模型。两组分别于术后1h、6h、1d、3d和7d取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WB)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法检测福尔马林致痛大鼠模型大脑S1HL内MCT2的表达变化。结果:(1)大鼠在注射福尔马林后,产生了典型的两期伤害性行为。(2)与正常组相比,模型鼠S1HL内MCT2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及IOD在1h时增加,3d时达高峰,到7d时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正常水平(P<0.05)。(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CT2蛋白表达变化与MCT2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和IOD变化趋势一致。结论:在疼痛应激状态下,大脑S1HL神经元MCT2的表达增强,提示MCT2参与了疼痛的产生、传递和调制过程。(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4-05-01)
杨邦祥,陈旭,宋莉,刘慧[7](2009)在《鞘内预注氯诺昔康对福尔马林致痛模型大鼠患足局部肿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预先鞘内注射氯诺昔康对福尔马林致痛模型大鼠患肢肿胀是否有抑制作用。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18只,体质量250g左右,随机分为鞘内溶剂组(S组,溶剂20μL)、肌注氯诺昔康组(IM组,氯诺昔康300μg/20μL)、鞘内氯诺昔康组(IT组,氯诺昔康300μg/20μL),测定大鼠左后爪体积基础值后,行清醒鞘内穿刺注射或肌注相应溶液。10min后在其左后足底注入5%福尔马林100μL致痛。选取致痛后10min、30min、1h、2h、3h、4h、24h7个时点测量左后足体积(mL)并行比较。实验动物分组、穿刺注射、体积测量分别由专人完成。结果各组大鼠体质量、左后爪体积基础值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致痛后10min,IT组左后爪体积(1.53±0.06)mL小于S组(1.67±0.09)mL(P=0.039);IT组也较IM组(1.65±0.06)mL小,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87)。致痛后30min,S组的左后爪(1.88±0.88)mL肿胀明显,较IM组(1.77±0.05)mL组和IT组(1.61±0.06)mL严重(P值分别小于0.05和0.01);IT组与IM组相比,肿胀较轻(P<0.05)。致痛后1h、2h、3h,S组和IM组相比体积无明显差异;而IT组的肿胀明显较S组和IM组轻。致痛后4h和24h,3组左后爪均肿胀明显,但体积无明显差异。结论预先单次鞘内注射氯诺昔康可以减轻福尔马林致痛大鼠患足早期水肿程度。(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陈敏敏,程海波,张颖,李友林,许惠琴[8](2009)在《癌痛平对福尔马林致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c-fos表达及P物质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癌痛平对福尔马林致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c-fos基因表达及P物质(SP)含量的影响。【方法】选用SD大鼠50只,随机分成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曲马多组(剂量为0.06 g/kg),癌痛平高、低剂量组(剂量分别为36、18 g/kg);采用福尔马林右侧后爪掌心皮下注射法复制致痛模型,取脊髓L3~L5节段,采用免疫组化法观测各组大鼠脊髓背角浅层fos蛋白表达及SP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浅层中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目及SP免疫阳性反应物的D值均显着增加(P<0.01);癌痛平高剂量组可显着降低fos免疫反应阳性神经数目及SP免疫阳性反应物的D值(P<0.01)。【结论】癌痛平可能通过减少脊髓背角神经元对传入的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发挥镇痛作用。(本文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许惠琴,陈敏敏,蔡小军,刘成鼎,程海波[9](2007)在《癌痛平对福尔马林致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c-fos表达及P物质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癌性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且最难控制的症状,也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以往实验显示中药癌痛平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故本实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癌痛平的镇痛作用机理。方法:取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空白对(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7-11-01)
张颜波,杨明峰,岳伟,张伟,牛敬忠[10](2006)在《直肠黏膜下注射福尔马林复制的新型内脏炎症痛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研究内脏炎症痛提供新型动物实验模型。方法选用成年健康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乙醚麻醉组(A)、直肠插入窥器组(B)、直肠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组(C)和福尔马林组(D)。大鼠持续乙醚麻醉下,分别在距离肛门约3.5cm用针长8cm的1ml注射器于直肠粘膜下注射100μl的生理盐水和5%的福尔马林。撤去麻醉后行行为学观察和注射福尔马林处直肠HE染色。结果A、B组大鼠无疼痛反应;C组大鼠在注射生理盐水后60min内表现轻微的疼痛反应;D组大鼠表现出明显的内脏痛行为反应,大鼠在注射福尔马林后30min时达到疼痛评分的最大值,从注射福尔马林后45min至120min,疼痛评分逐渐降低,与C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1)。HE染色发现A、B和C组大鼠直肠无明显炎症反应,而D组有明显的炎症反应。结论大鼠直肠黏膜下注射福尔马林可以复制内脏炎症痛模型;疼痛分数能客观反映内脏疼痛程度,可作为量化指标。(本文来源于《泰山医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7期)
福尔马林致痛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IL-10经皮鞘内注射入福尔马林致痛小鼠蛛网膜下腔,观察其对小鼠的镇痛作用。方法选择成年雄性C57/B6小鼠21只,体重18~22 g,将其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C组)、假给药组(N组)和IL-10组(I组)。C组小鼠右侧后爪趾底注射生理盐水50μL,N组和I组小鼠经皮鞘内分别注射10μLPBS和IL-10,10 min后于右侧后爪趾底注射福尔马林50μL,给药后观察小鼠不同时间点的痛行为学变化。结果该实验致痛模型造模成功。N、I组与C组相比,每一时间点舔/咬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性缩足阈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组与N组相比,在5、10和30 min小鼠舔/咬时间缩短(P<0.05),机械性缩足阈值在5、15、20、25、30、35 min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30 min测热甩尾阈值,N、I组比C组缩短,I组比N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鞘内注射IL-10可明显缓解福尔马林致痛小鼠的痛行为反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福尔马林致痛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刘珍洪,高蔚,郭蓉,安致君,殷茵.吴茱萸汤通过热敏通道瞬时电位锚蛋白-1抑制福尔马林内脏痛模型小鼠的疼痛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9
[2].代梦含,王庆飞.IL-10对福尔马林致痛模型小鼠痛行为的影响[J].系统医学.2019
[3].赵慧慧.盐酸羟考酮超前镇痛对福尔马林致痛模型大鼠血液NO及P物质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5
[4].赵慧慧,韩伟,田园园,刘环秋,李新白.盐酸羟考酮超前镇痛对福尔马林致痛模型大鼠疼痛行为和大鼠血液NO及P物质浓度的影响[J].中国兽医学报.2015
[5].宋开琴,康承巧,孙善全,黄娟,徐进.MCT2在福尔马林致痛模型大鼠大脑皮质中的表达变化[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4
[6].宋开琴.MCT2在福尔马林致痛模型大鼠大脑皮质中的表达变化[D].重庆医科大学.2014
[7].杨邦祥,陈旭,宋莉,刘慧.鞘内预注氯诺昔康对福尔马林致痛模型大鼠患足局部肿胀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
[8].陈敏敏,程海波,张颖,李友林,许惠琴.癌痛平对福尔马林致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c-fos表达及P物质含量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
[9].许惠琴,陈敏敏,蔡小军,刘成鼎,程海波.癌痛平对福尔马林致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c-fos表达及P物质含量的影响[C].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实验药理分会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07
[10].张颜波,杨明峰,岳伟,张伟,牛敬忠.直肠黏膜下注射福尔马林复制的新型内脏炎症痛模型[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6
标签:吴茱萸汤; 福尔马林; 瞬时感受器电位锚蛋白-1; 内脏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