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既有住宅建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老旧小区,节能减排,居民居住环境,历史风貌,建筑抗震,设施配置,街区,节能设计,低能耗,居住建筑
既有住宅建筑论文文献综述
宋平[1](2019)在《促进老旧城区有机更新节能减排》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我省发布《既有住宅建筑综合改造技术规程》,作为国内首部此类地方标准,将为我省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提供重要技术支撑。该规程的制定,将对我省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为此,采访了该规程主编单位之一的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本文来源于《河北日报》期刊2019-09-08)
李玮,郭汉丁[2](2019)在《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业主内源动力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运行离不开多元主体协同作用,业主是推动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的内在力量。基于市场运行视角,探讨了国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能效标识制度、激励政策、风险分担、市场运作模式和方案评价优化等理论研究动态;从法律法规、合同能源管理、能效标识、经济激励和技术创新等五个方面概栝了国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运行的实践特征。从激励机制、收益分配、融资模式和行为策略等四个方面梳理了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运行的理论研究成果,总结了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运行实践工作。基于市场治理视角,从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业主市场作用特殊性分析着手,论证了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业主内源动力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紧迫性。(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玮,郭汉丁,秦广蕾,乔婉贞[3](2019)在《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业主内源动力影响因素模型——基于扎根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质性研究法探究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业主内源动力影响因素,为业主内源动力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深入访谈和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质性分析,系统提炼影响业主内源动力的6个主范畴: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企业环境、节能改造意愿、个体责任感和节能改造行为,并构建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业主内源动力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结果表明: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企业环境是业主内源动力形成的外部驱动变量,节能改造意愿、个体责任感是业主内源动力形成的内在驱动变量,且这些因素通过中介因素节能改造行为作用于业主内源动力的形成过程。(本文来源于《资源开发与市场》期刊2019年08期)
宋平,李碧瑶[4](2019)在《我省发布老旧小区既有住宅建筑综合改造技术规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宋平 实习生李碧瑶)近日,省住建厅发布《既有住宅建筑综合改造技术规程》,该规程适用于老旧小区既有住宅建筑的加固改造、节能改造、设施改造和适老化改造。该规程是国内首部老旧小区既有住宅建筑综合改造的地方标准。据介绍,为加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本文来源于《河北日报》期刊2019-08-13)
陆珏,陈洋,谢薿[5](2019)在《高架复合道路周边既有住宅建筑降噪隔声改造设计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架复合道路周边既有住宅建筑及其声环境的特点,结合既有住宅室内声环境及建筑安全性等要求,以实际工程案例为示范工程,总结高架复合道路周边既有住宅建筑降噪隔声改造的关键技术。基于现场噪声监测及门窗隔声性能试验的结果,给出门窗进行选型表及阳台加固方法,对小区环境提出综合改善措施。经噪声实测分析表明,改造后住宅室内声环境已经达标,居民的居住舒适度得到提高,对今后既有住宅建筑降噪隔声改造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声学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卢斌,李振宇[6](2019)在《上海围合式住宅建筑研究——以中心城区既有围合式住宅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围合式住宅在上海的数量相对于整个城市住宅的总量而言非常少并且其境遇也日益尴尬,上海城市住宅开发和建设范式化现象严重并且亟待建筑设计类型上的创新,以及本文作者近10年从事相关住宅建筑设计实践工作,此3点一同成为了本篇博士论文主要的选题原因。本课题研究立足于现实,对上海中心城区既有的182个围合式住宅实例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在此基础之上,对上海围合式住宅的发展历史进行了4个阶段的概述,并对其演化特征在4个层面分别进行了归纳。通过对历史的观察,可以认为自古以来围合式住宅在上海就一直存在,从未断代,并且在历史的每一时期,围合式住宅都有其所对应的具体形式。但是,无论是现状调研还是历史观察,它们都能有力地证明,与在欧美国家主要城市里一直处于数量上优势地位的围合式住宅相比,上海围合式住宅的总量自始至终没有占据一个显着的比例,更多的时候甚至是处于一个被抑制发展的窘境。这是本篇论文的第一个学术贡献。通过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本课题研究对围合式住宅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在客观层面上,通过虚拟建模和数据计算等理性方法证明了围合式住宅的五方面优势(即经济、兼得、多样、邻里和环保)和它的五方面劣势(即朝向、日照、通风、干扰和安全),指出在很大程度上这些劣势妨碍了围合式住宅的正常发展。另外,还对有关围合式住宅及其相关内容的现行国家规范和地方标准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指出在规范层面已存在一些不利于围合式住宅生长和发展的因素。在主观层面上主要进行了两项工作:第一是通过安亭新镇居住情况实地调查问卷来对围合式住宅的实际使用者就其问题和相关意见及建议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第二是在微信投票平台上进行的上海围合式住宅调研问卷10题,借此收集到规划、建筑专业领域工作及研究人员关于上海围合式住宅未来发展的相关意见和建议。所以,无论是主观与客观,还是案例与问卷,本文都试图对上海围合式住宅这一特定的研究对象进行尽可能深入而细致的探索和发掘,以求能够获得对其尽可能准确的理解和掌握。这是本篇论文的第二个学术贡献。结合以上两个学术贡献,即上海围合式住宅现状调研及其历史观察和对围合式住宅的全面深入剖析,课题研究的后半部分创新性地尝试提出了上海围合式住宅理想模型的建立、变形、检验和完善。第一步,建立起了5个不同尺寸的上海围合式住宅理想模型(XSmall、Small、Medium、Large、XLarge);第二步,对这5个基础模型依次进行5个方面的优化变形(即转向、开口、高低、混合和补缺),从而可以获得一批初步形成的且已具有一定适用性的上海围合式住宅理想模型;第叁步,通过日照时长测试和通风方向及速度测试等计算机虚拟辅助方法来帮助检验这些理想模型;第四步,根据得出的测试结果再对理想模型进行二次修正和调整,从而尝试获得在综合指标评价下表现最优的一批上海围合式住宅理想模型成果。这是本篇论文的第叁个学术贡献,也是最具有创新性研究的一个贡献。长久以来,上海围合式住宅没有能够受到社会各方的足够关注,致使它始终处于一个较为次要甚至是被遗忘的位置,这其中既有它自身缺陷的原因,又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背景密不可分。但是,围合式住宅所具备的各方面优势一直是毋庸置疑的,而且通过本文的研究和论证发现它的不足之处是能够通过一些技术方法来缓解或者改善的。因此,社会各方都应该尝试改变对围合式住宅的态度,从下意识地漠视、诟病和排斥转变为理性地审视、研判和接受。无论如何,在当下讲求个性、多样、共享和融合的我国城市化全面深入发展阶段,围合式住宅有足够的理由成为一种有益的补充类型加入到上海城市住宅的开发和建设中去,相信它必将有助于增加上海城市住宅的类型多样性,也必将有助于改善上海城市的空间和形象。(本文来源于《建筑实践》期刊2019年02期)
孙志坚[7](2018)在《城镇既有住宅建筑品质升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既有住宅建筑长期修缮和品质升级是今后住宅建设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对城镇既有住宅的建筑老化及品质升级问题的调查与分析,阐述了既有住宅建筑品质升级目标与对应的问题,以及共用与私用区分下建筑品质升级的必要性。同时对比分析了基于长期计划修缮条件下的城镇既有住宅建筑品质升级的实施可能性及现阶段建筑品质升级所面临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8年34期)
[8](2018)在《河北《既有住宅建筑综合改造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等叁项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征求意见》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既有住宅建筑综合改造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农村危房改造基本安全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和《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征求意见稿)》等叁项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本文来源于《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期刊2018年11期)
陆珏,陈洋,谢薿[9](2018)在《机场周边既有住宅建筑降噪隔声改造设计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机场周边既有住宅建筑及其声环境的特点,综合考虑住宅室内声环境要求及建筑结构安全性,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析机场周边既有住宅建筑降噪隔声改造的关键技术,包括门窗隔声性能试验及选型、阳台加固、小区综合环境治理等。噪声实测和后评估分析表明,改造后住宅室内声环境已经达标,居民的居住环境和舒适度也有较大提高,有关结论对今后既有住宅建筑降噪隔声改造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噪声与振动控制》期刊2018年04期)
曾明[10](2018)在《万兴路隧道爆破施工对地表既有高层住宅建筑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重庆市江北区万兴路隧道为研究背景,通过现场实测、理论分析、数据整理和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相结合的方法,从爆破地震波的产生及传播规律、爆破振动数据的分析及高层住宅建筑在爆破地震波荷载下的动力响应等叁个方面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果如下:(1)对隧道下穿的鹏润蓝海小区楼群中距离隧道右洞中线最近的高层住宅楼进行现场监测,得到右洞出洞口暗挖段爆破施工条件下住宅楼地表处的振动速度及主频率等现场实测数据。利用回归分析得到了不同装药量情况下振速和爆心距的关系曲线,为后期重庆轨道交通9号线通过该处时的爆破方案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2)运用Midas/GTS NX软件,根据万兴路隧道和住宅建筑的实际情况建立叁维计算模型,计算地表处的振速,与实际监测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在模型中增加软弱夹层,研究软弱夹层厚度从0m(即夹层不存在)增加到20m过程中,相同楼层的楼柱轴向拉、压应力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楼柱的轴向拉应力衰减程度随着软弱夹层厚度的增加而变大,轴向压应力的衰减程度随着软弱夹层厚度的增大而减小。(3)固定软弱夹层的厚度为5m,研究软弱夹层倾角从0°增加到60°过程中相同楼层的楼柱轴向拉、压应力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楼柱轴向拉、压应力的衰减程度都随着软弱夹层倾角的增加而变大。在60°工况下衰减达到峰值,轴向拉应力衰减为0°工况时的20%左右,轴向压应力为11%左右。(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8-06-11)
既有住宅建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运行离不开多元主体协同作用,业主是推动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发展的内在力量。基于市场运行视角,探讨了国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能效标识制度、激励政策、风险分担、市场运作模式和方案评价优化等理论研究动态;从法律法规、合同能源管理、能效标识、经济激励和技术创新等五个方面概栝了国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运行的实践特征。从激励机制、收益分配、融资模式和行为策略等四个方面梳理了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运行的理论研究成果,总结了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运行实践工作。基于市场治理视角,从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业主市场作用特殊性分析着手,论证了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业主内源动力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紧迫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既有住宅建筑论文参考文献
[1].宋平.促进老旧城区有机更新节能减排[N].河北日报.2019
[2].李玮,郭汉丁.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业主内源动力研究综述[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9
[3].李玮,郭汉丁,秦广蕾,乔婉贞.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业主内源动力影响因素模型——基于扎根理论[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9
[4].宋平,李碧瑶.我省发布老旧小区既有住宅建筑综合改造技术规程[N].河北日报.2019
[5].陆珏,陈洋,谢薿.高架复合道路周边既有住宅建筑降噪隔声改造设计及应用研究[J].声学技术.2019
[6].卢斌,李振宇.上海围合式住宅建筑研究——以中心城区既有围合式住宅为例[J].建筑实践.2019
[7].孙志坚.城镇既有住宅建筑品质升级的研究[J].城市建筑.2018
[8]..河北《既有住宅建筑综合改造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等叁项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征求意见[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18
[9].陆珏,陈洋,谢薿.机场周边既有住宅建筑降噪隔声改造设计及应用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8
[10].曾明.万兴路隧道爆破施工对地表既有高层住宅建筑影响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8
标签:老旧小区; 节能减排; 居民居住环境; 历史风貌; 建筑抗震; 设施配置; 街区; 节能设计; 低能耗; 居住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