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染色体变异诱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秋水仙素,蚕豆,玉米,有丝分裂
染色体变异诱导论文文献综述
吴丽芳,魏晓梅,陆伟东,赵艳,吕婷[1](2018)在《秋水仙素诱导蚕豆及玉米根尖细胞染色体变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了解秋水仙素对农作物根尖细胞染色体畸变的遗传毒害效应,以地方品种敏感型绿皮小粒蚕豆和饲用玉米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秋水仙素(0、0.01%、0.05%、0.10%、0.15%、0.20%)及不同培养时间(24、48、72h)对2种作物染色体的畸变影响。结果表明:秋水仙素能诱发根尖膨大,当秋水仙素浓度为0.20%处理24h,蚕豆根尖膨大率100%;秋水仙素浓度为0.20%处理72h,玉米根尖膨大率65.8%;适当浓度秋水仙素(0.01%、0.05%)可促进蚕豆和玉米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当浓度≥0.10%,反而抑制蚕豆和玉米细胞分裂。在染色体畸变类型中,微核最多,其次是染色体断片,最少是染色体桥。秋水仙素浓度0.20%,处理时间72h,蚕豆畸变率和玉米畸变率均最高,分别为11.92%和7.25%;秋水仙素浓度0.10%,处理时间72h,蚕豆染色体加倍指数最高为7.97%;秋水仙素浓度0.20%,处理时间24h,玉米细胞加倍指数最高为4.64%。(本文来源于《作物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张洁,蒋云,郭元林,尹春荣,宣朴[2](2015)在《利用~(60)Co-γ射线诱导小麦-簇毛麦染色体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60)Co-γ射线对麦类作物的诱变机理,麦类染色体经(60)Co-γ射线处理的断裂、重组机制,并获得具有优异性状的辐照诱变材料,本研究以中国春(CS)-簇毛麦6D四体6A缺体6V二体附加系(2n=44)为材料,分别用100Gy,200Gy,300Gy的剂量对其干种子进行辐照(剂量率为1Gy/min),并利用ND-FISH技术对M_0、M_1代植株进行了鉴定统计。在M_0代中,叁个剂量组的植株都出现了染色体剧烈的断裂重排,存在体细胞变异,并在300Gy剂量组的植株中观察到多着丝粒染色体。随后,成功鉴定出M_1代单株101株。经统计分析得到结果如下:(1)、100Gy、200Gy、300Gy叁个剂量组的M_1代植株变异率分别为38.78%、57.45%及100%。该结果表明,在保证较高存活率条件下,200Gy诱变效率较高,因此200Gy应为诱导麦类染色体变异的最佳剂量。(2)、101株M_1中共发生了20次易位事件。其中,A-B易位3次,占15%;A-D易位1次,占5%;B-D易位11次,占55%;B-V易位2次,占10%;B-B易位2次,占10%;D-D易位1次,占5%。由此可知,B、D组发生断裂重接几率更高,可能与染色体大小及重复序列含量有关,即:染色体越大,重复序列含量越多越易受辐照影响而发生断裂。(3)、101株M_1中发生染色体丢失26次,A组1次,占3.85%;B组9次,占34.62%;D组12次,占46.15%;6V 4次,占15.38%。其中6D丢失频率最高,为30.77%,6V次之。由此可知相较于外源染色体小麦自身多余的染色体更易丢失。正在对产生的易位材料进行追踪及农艺性状考察,为辐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材料保证。(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论文集》期刊2015-08-18)
李长发[3](2010)在《温度及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变异的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来说,每一种生物的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都是稳定的,生物的性状也是稳定的。在自然条件(温度等)或人工因素(秋水仙素等)影响下,染色体的数目或结构发生了变异,使生物的性状也发生变异。生物体性状的变异,有的对人类是不利的;有的对人类则是有利的。人们研究染色体变异的目的,就是要减少不利性状的变异;增加有利性状的变异。(本文来源于《商业文化(学术版)》期刊2010年12期)
李晓娟[4](2008)在《黄花蒿组织培养及染色体变异诱导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探索了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组织培养技术及其与化学方法诱导染色体变异相结合的途径,目的在于对黄花蒿组织培养进行方法优化,并通过秋水仙碱溶液诱导染色体变异的方法提高黄花蒿体细胞无性系后代的变异频率,扩大变异谱,为以后的种质资源研究提供基础,为黄花蒿组织培养及染色体的观察提供方法优化,并为青蒿素代谢的分子机理及细胞学理论提供依据。试验结果如下:1.黄花蒿种子的最佳灭菌组合是:0.05%升汞(HgCl_2)10min+3%次氯酸钠(NaClO)10min。外植体的最佳灭菌组合是:0.05%升汞(HgCl_2)5min+饱和次氯酸钠(NaClO)15min。2.茎段诱导试验结果表明,6-BA、NAA对外植体的诱导和分化有促进作用,最佳诱导培养基为6-BA0.05mg.L~(-1)+NAA0.01mg.L~(-1),芽增殖系数最高,为4.08。在6-BA0.05 mg.L~(-1)+NAA0.01mg.L~(-1)培养基下可以诱导黄花蒿叶片不经愈伤组织一步成芽。外植体的部位对芽分化也有一定的影响,以茎段部位增殖系数最高。3.黄花蒿继代试验结果表明,最佳黄花蒿继代培养基为6-BA1.0mg.L~(-1)NAA0.2mg.L~(-1)+KT0.5mg.L~(-1),平均增殖倍数为6.65。添加蔗糖浓度为30g.L~(-1)时最有利于黄花蒿继代。添加椰汁对黄花蒿继代影响不大。pH为5.8时最有利于黄花蒿继代增殖。4.黄花蒿组培苗较易生根,但以添加IBA0.5 mg.L~(-1)的组合为最佳,平均生根率达到100%,根长约为2.75cm,根数约为6.04,苗高为4.44cm。5.不同基质对黄花蒿试管苗移栽有不同影响,以腐殖土:泥炭:珍珠岩:河沙为1:1:1:1效果最佳。6.不同取材时间和预处理方式对黄花蒿染色体制片有一定影响,以在上午10点28分,用饱和对二氯苯预处理4.5-6h或者用a-溴萘置于4℃冰箱中整体处理24h,解离8-9min,解离后用45%的冰醋酸对材料进行处理为黄花蒿染色体制片的最佳组合。8.不同处理方式,处理材料和处理时间对黄花蒿染色体诱导有一定影响。对于黄花蒿浸泡秋水仙碱溶液处理,种子以处理浓度0.1%-0.5%,处理时间5-7天,诱导效果较好;茎段以处理浓度0.25%和0.5%,处理时间达到4-5天时,诱导效果较好。对于固体培养基添加秋水仙碱溶液培养,处理浓度为60mg.L~(-1)时,诱导效果较好。长时间较高浓度的处理方式有利于诱导染色体变异。黄花蒿染色体数量为:2n=18,4n=36。(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08-06-01)
林建城[5](1997)在《一个化学因素诱导染色体变异的实验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行《生物教师实验手册》第二册第二部分中,关于“物理因素诱导染色体变异”这一选做实验,由于普通中学不具备射线辐射设备和放射性元素,教师无法准备材料和制备染色体制片。笔者认为有必要设计一个普通中学条件容易达到的实验。因为诱导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因素很多,诱变(本文来源于《生物学通报》期刊1997年06期)
刘贵仁,严仁玲,张磊,王震星,杨恩琴[6](1995)在《金丝小枣愈伤组织诱导植株再生及染色体变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金丝小枣枣头为外植体,用改良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的2,4—D、IBA诱导愈伤组织.IBA有利于致密的Ⅰ型愈伤组织形成,2,4—D易诱导出疏松的Ⅱ型愈伤组织,黑暗条件下诱导愈伤组织比光照条件下更有效.愈伤组织继代繁殖时,2,4—D的浓度影响了愈伤组织类型和染色体数目变异.两种愈伤组织再分化能力不同,Ⅰ型有6—BA分化出不定芽,而Ⅱ型未分化出芽.在IBAO.2+6—BAI时诱导出大量胚状体.选择了30个芽丛再生植株无性系进行继代繁殖,其中有1个四倍体,其余为二倍体.0.3ppmIBA最有利于生根.(本文来源于《天津农学院学报》期刊1995年01期)
康文,刘琼茹,李元英[7](1993)在《较低剂量辐照诱导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染色体变异及F_1不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较低剂量辐照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的染色体变异及F_1不育情况。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的正常染色体为n=31,属多着丝点染色体。较低的辐照剂量也能诱导当代产生大量染色体变异,F_1的不育与亲代染色体变异有密切关系,但这种关系仅传递一代,到F_2代,育性基本恢复。(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1993年03期)
聂晓红,刘贵仁,严仁玲[8](1990)在《金丝小枣愈伤组织的诱导植株再生以及染色体变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金丝小枣当年生枣头为外植体、以改良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的2,4—D、 IBA诱导愈伤组织产生。 2,4—D易诱导出疏松的Ⅱ型愈伤组织,IBA则有利于致密的Ⅰ型愈伤组织形成,黑暗条件下诱导愈伤组织比光照条件下更有效。愈伤组织继代繁殖时,2,4—D的浓度影响了愈伤组织类型和染色体的数目变异。 两种类型愈伤组织再分化能力不同,Ⅱ型几乎没有分化出芽的能力、而Ⅰ型在相对高浓度6BA存在下分化出不定芽,同时在IBA0.2+6BA1的MS上诱导出大量胚状体。 选择了30个芽丛再生植株元性系进行继代繁殖,0.3ppmIBA最有利于生根。这30个植株无性系中有1个四倍体,29个为二倍体。(本文来源于《落叶果树》期刊1990年01期)
薛启汉,G,G,Henshaw[9](1989)在《放线菌素D诱导植物离体细胞染色体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放线菌素D处理辣椒愈伤组织,明显抑制愈伤组织细胞的离体增殖,并诱发染色体数量与结构变异。细胞核DNA荧光染色测定,表明放线菌素D干扰了DNA合成复制,是导致离体细胞染色体变异的直接原因。(本文来源于《遗传学报》期刊1989年04期)
染色体变异诱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60)Co-γ射线对麦类作物的诱变机理,麦类染色体经(60)Co-γ射线处理的断裂、重组机制,并获得具有优异性状的辐照诱变材料,本研究以中国春(CS)-簇毛麦6D四体6A缺体6V二体附加系(2n=44)为材料,分别用100Gy,200Gy,300Gy的剂量对其干种子进行辐照(剂量率为1Gy/min),并利用ND-FISH技术对M_0、M_1代植株进行了鉴定统计。在M_0代中,叁个剂量组的植株都出现了染色体剧烈的断裂重排,存在体细胞变异,并在300Gy剂量组的植株中观察到多着丝粒染色体。随后,成功鉴定出M_1代单株101株。经统计分析得到结果如下:(1)、100Gy、200Gy、300Gy叁个剂量组的M_1代植株变异率分别为38.78%、57.45%及100%。该结果表明,在保证较高存活率条件下,200Gy诱变效率较高,因此200Gy应为诱导麦类染色体变异的最佳剂量。(2)、101株M_1中共发生了20次易位事件。其中,A-B易位3次,占15%;A-D易位1次,占5%;B-D易位11次,占55%;B-V易位2次,占10%;B-B易位2次,占10%;D-D易位1次,占5%。由此可知,B、D组发生断裂重接几率更高,可能与染色体大小及重复序列含量有关,即:染色体越大,重复序列含量越多越易受辐照影响而发生断裂。(3)、101株M_1中发生染色体丢失26次,A组1次,占3.85%;B组9次,占34.62%;D组12次,占46.15%;6V 4次,占15.38%。其中6D丢失频率最高,为30.77%,6V次之。由此可知相较于外源染色体小麦自身多余的染色体更易丢失。正在对产生的易位材料进行追踪及农艺性状考察,为辐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材料保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染色体变异诱导论文参考文献
[1].吴丽芳,魏晓梅,陆伟东,赵艳,吕婷.秋水仙素诱导蚕豆及玉米根尖细胞染色体变异的研究[J].作物杂志.2018
[2].张洁,蒋云,郭元林,尹春荣,宣朴.利用~(60)Co-γ射线诱导小麦-簇毛麦染色体变异[C].第六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论文集.2015
[3].李长发.温度及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变异的评析[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
[4].李晓娟.黄花蒿组织培养及染色体变异诱导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8
[5].林建城.一个化学因素诱导染色体变异的实验设计[J].生物学通报.1997
[6].刘贵仁,严仁玲,张磊,王震星,杨恩琴.金丝小枣愈伤组织诱导植株再生及染色体变异的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1995
[7].康文,刘琼茹,李元英.较低剂量辐照诱导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染色体变异及F_1不育的研究[J].核农学报.1993
[8].聂晓红,刘贵仁,严仁玲.金丝小枣愈伤组织的诱导植株再生以及染色体变异的研究[J].落叶果树.1990
[9].薛启汉,G,G,Henshaw.放线菌素D诱导植物离体细胞染色体变异[J].遗传学报.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