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双向优选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OT句法,OT语义,单向优选,双向优选
双向优选论论文文献综述
邹颖娟,余小强[1](2019)在《从单向优选到双向优选:OT句法与OT语义的新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早期的OT句法与OT语义采用单向优选模型,无法较好地解释语言现象中的形式-意义不对称性。由于这两种模型最终都要涉及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它们的优选过程中存在双向性特征。把双向性特征引入OT,OT模型也由单向优选发展成双向优选。在处理上述语言现象上,虽然双向模型明显优于单向模型,但是仍有一些形-义不对称的语言现象无法得到解释,这些语言现象为OT句法与OT语义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提出了新课题。(本文来源于《外语与翻译》期刊2019年01期)
王茂林[2](2017)在《双向优选论——功能语言学研究的新趋向——《双向优选论文集》述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制约条件为核心的"优选论"(Optimality Theory,下略为OT)(Prince & Smolensky,1993;Archangeli & Langendoen,1997)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该理论最初始于音系学研究,后被广泛用于形态、句法、语义、语用、语言习得等领域,对语言学本体乃至交叉学科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本文来源于《外语论丛》期刊2017年01期)
方婧[3](2014)在《虚指疑问不定词的负极性的双向优选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疑问不定词用作虚指时表现出负极性特征的语用条件和语用动因。当疑问不定词表程度义或数量义时,它与否定算子组成了曲言构式,具有减弱语气和信息值的功能。本文整合优选论和关联论,提出新的优选-关联模式,弥补优选论中缺少语境分析的弊端,以此来有效分析讲话人使用曲言时的修辞策略和听话人理解曲言时的推理策略。此外,本文运用博弈论的支付矩阵来分析不同语境条件下讲话人使用曲言和直言带给双方的收益状况。李艳慧(1992)、林若望(1996、1998)等指出疑问不定词用作虚指时具有负极性特征,典型地出现在负极词常现的允准语境中,不出现在肯定语境中。可是,我们通过语料和句例分析发现仅当疑问不定词表示程度义、数量义时才显现负极性特征,如:(1)“这个生意*(不)怎么钱。”(括号外的“*”表示括号内的词语不可缺少)如果疑问不定词不表程度义、数量义时,肯定语境也能成为其合理出现的允准语境,如:(2)当他走到二楼时,发现洗漱间亮着灯,新战士段家豪手里拿着什么东西往嘴里塞。(人民网2009-7-13)曲言是具有相当语用优势的构式。曲言能带给讲话人维护面子的附加价值,然而,在现实会话中,人们并不是总用曲言去交际,因为曲言只是在某些语境中具有语用优势,在另外一些语境中,讲话人使用直言获得的收益比使用曲言获得的收益高。根据不同语境条件下讲话人使用曲言和直言的策略所造成的博弈支付组合的差异,我们能有效分析“否定词+(表程度义、数量义的)虚指疑问不定词”这种曲言构式的语用合适性条件。在合作模式中,如果交际双方都倾向于用信息较模糊的表述方式进行交际时,曲言能实现共赢;如果双方都希望能直截了当地对话,直言也能实现共赢。在非合作模式中,双方处于对立关系,一方的获利就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因此当信息较模糊的表述方式能带给讲话人较大的博弈支付时,讲话人倾向于使用曲言,当信息较确定的表述方式能带给讲话人较大的博弈支付时,讲话人倾向于使用直言。由于曲言构式在某些语境条件下是个具有相当语用优势的表达式,通过社会群体的模仿和使用,逐渐在认知结构中被范畴化和规约化,形成稳定构式。“否定词+(表程度义、数量义的)虚指疑问不定词”的语用法的规约化和定型化就成为语法规则,表程度义、数量义的虚指疑问不定词常与否定算子搭配,因而表虚指的疑问不定词在用作程度义、数量义时就获得了负极性特征。本文的创新点如下:1.本文发现仅当虚指疑问不定词表程度义、数量义时才具有负极性特征,补充了过去研究的不足。2.本文构建优选-关联模式,融合关联理论来弥补优选论缺乏语境分析的弊端,对合作原则中的足量准则和信息准则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想法。3.本文运用博弈矩阵来分析会话中的曲言构式,对于博弈论的语言学应用是一个有益补充。本文的结构是这样安排的。第一章:绪论。简介词语的极性特征、疑问不定词的极性特征,指出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意义、语料来源以及章节总体安排。第二章:文献综述。概述现今对于疑问不定词的研究状况,评述研究虚指疑问不定词的负极性特征的文献。第叁章:论述当疑问不定词用作虚指义时是否具有负极词的特征。第四章:用优选-关联模式分析曲言构式。分别从讲话人和听话人的角度揭示曲言所反映的语用策略和理解策略。第五章:从博弈优选的角度分析“否定词+疑问不定词”在哪种语境条件下成为占优策略。运用博弈矩阵对比分析在会话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的语境条件下使用曲言和直言所带给交际双方的收益。第六章:结论。指出通过语用法的规约化作用,表程度义、数量义的虚指疑问不定词获得了规约性的负极性特征。(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4-03-28)
葛红玲[4](2012)在《双向优选论视角下色彩隐喻义习得的母语迁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双向优选论解释英语色彩隐喻义习得中母语迁移的成因。通过英汉色彩隐喻义的对比,利用概念整合理论揭示英汉色彩隐喻义的认知机制的异同和习得过程中的认知动因。旨在正确利用母语迁移来促进色彩隐喻义习得过程中的正迁移,抑制负迁移,从而提高习得的效率。(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12年12期)
王宏军[5](2012)在《基于双向优选论的多维视角话语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该论文的目的是根据双向优选论的精神,构建一种多视角的话语解释的模型。众所周知,很多学者都对话语解释提出了自己的原则、理论等,如Grice的合作原则、Leech的礼貌原则、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以及Blutner提出的双向优选论等等,然而他们都是从某一种角度对话语进行的解释。该模型试图从多个视角,基于优选论的基本思想对话语进行解释。为什么要借助双向优选论的理论视角呢?因为双向优选论不仅考虑到了说话人的方面,而且考虑到了听话人的方面,也就是说,对话语的理解要从交际的双方出发,才能对话语有足够的、合适的解释。自从1993年Alan Prince和Paul Smolensky将优选论引入音系学,优选论对语言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初优选论只应用于语言学的一些分支领域,音系学、形态学和句法学。OT理论首先应用于音系学领域,为音节的结构和音位的变化提供一个良好的解释模型。Petra Hendriks和Helen de Hoop在将优选论引入语义学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们证明了优选论能够阐述语义学中的几个问题,适用于句法学与语义学的界面问题的研究。随着优选论被引入自然话语解释的领域,Reinhard Blutner提出了双向优选论,把形式语用学与优选论融合在一起。然而,形式语用学与优选论的结合(双向优选论)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它只解决了词汇和句子层面的问题,对于会话层而的一些问题还不能给予完整的解释。为此,本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解释模型,即以限制条件(constraints)为中心,把限制条件分为两类:语言内部限制条件和语言外部限制条件。语言内部限制条件主要指的是“忠实性”限制条件,它是由语言使用的规约所触发的,是不需要语境帮助的,产生一种非推理的含义。语言外部限制条件包括了叁个方面的内容:原则控制、知识库和心理认知机制。原则控制是一个系统,涵盖了所有的语用原则,在会话开始前,这些原则都处于该系统的“后台”;当会话开始,需要话语产出和话语解释时,根据当时的语境,某种原则就会被激活,来到该系统的“前台”,对即时的话语进行解释。知识库包括叁部分:一般情境、文化情境和社会情境,它们用来在不同的语境下控制对自然话语的解释。一般情境是指人们进行交际时所使用的“百科知识”;文化情境即不同文化中那些根深蒂固的文化信仰、价值观念、态度、规约、生活方式等等;社会情境指的是那些社会语境所要求的,人们在交际中所普遍遵守的一些人文的、规约的社会规范。每一个社交情境都有自己的规矩,例如哪些话好说、哪些话不好说、哪些话绝对不能说。因此,社交、社会情境的有效性是人们社会行为理性化的重要准则。我们把心理认知机制定义为“一个心理结构体”(psychological construct),它是受话者头脑中关十世界的一系列假设,不仅包括交际的具体环境和上下文的信息,还包括对未来的期待、科学假设或宗教信仰、长期或短期的记忆,总体文化概念以及受话者对说话人心智状态的判断等,这些都对话语的理解起重要作用。在语言交际中,受话者对世界的假设以概念表征(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构成用来处理新信息的认知语境。本研究在双向优选论的基础上,对双向优选论的限制条件进行了修订,提出了一种对自然话语进行解释的理论模型,其主要内容体现在本研究提出的两种限制条件。通过这些条件的限制,人们在会话中可以优选出最佳的话语输入和输出,在此基础上,最终达到最佳的话语解释。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基于对数据的定性分析,它是数据驱动型同时也是理论驱动型。所谓“理论驱动型”是指该研究拟建构的对话语(英语和汉语)进行解释的语用模型;“数据驱动型”指的是我们的假设以及结论都来源于对数据的分析。本研究属于数据驱动型的定性研究,因此,数据搜集在我们的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中所使用的语料主要是来自汉语的电视剧。本论文分七章来完成。第一章是对该研究的一种整体介绍,解释了进行本研究的理由和动机,提出了双向优选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研究目标。第二章对该研究分类的有关内容进行了文献综述,对前人取得的成果及其局限性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自己研究的趋向。第叁章集中讨论了双向优选论以及相关的理论框架,突出了强版本分析模式和弱版本分析模式,因为强版本分析模式体现了对话语解释的“全部阻止”(total blocking),而弱版本分析模式体现了对话语解释的“部分阻止”(partial blocking)。它还指出了双向优选论分析模型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五章我们提出了自己的话语解释模型,它是根据双向优选论语用学的思想,在双向优选论框架的基础上修订而来的。这章中我们阐述了该模型的组成部分:语言内限制条件和语言外限制条件。语言内限制条件这里是指“忠实性限制条件”,语言外限制条件包括了“原则控制”、“知识库”和“心理认知机制”。第六章详细讨论了语言内限制条件,我们把它定义为“忠实性限制条件”,它是触发一种“默认意义”,而这种意义不需要语境的帮助。第六章我们举例说明了语言外限制条件的操作过程,这种语用含义的解释是靠“原则控制”、“知识库”和“心理认知机制”激活的,同时也是这种语用含义解释的限制条件。第七章总结了该研究取得的结果,以及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展望了该研究领域的前景。本研究对自然话语解释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其发现是有限的,可谓“冰山一角”。论文中难免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主要是语料数据的不足,语料分类的系统性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学者投入到该领域的研究中,我们也期望有更深入的研究成果问世。(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2-03-01)
陈乾峰[6](2011)在《双重否定标记性的双向优选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的成功交际包含说话人对语言的产出和听话人对语言的理解。传统语言学家霍恩和格莱斯虽已提出了"语用分工"理论,但是他们都孤立地仅从说话人或者听话人的角度去分析语言的产出或理解,而语言的产出和理解其实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双向优选理论正好将语言形式和意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很好地解释了在英语或汉语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对肯定句或双重否定句的句式选择,以及听话人对句子意义的理解。(本文来源于《韶关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薛博[7](2011)在《关于词义未完全表达的双向优选关联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言语交际中许多词汇传递的实际信息并不等于它们的字面意义,这种现象称为词义的未完全表达。尽管这些词汇表面上看来意义不明确,释话人却总能够在瞬间推测到说话人的真实意义。Grice等语言学家提出了不同的机制来解释这种现象。其中Wilson等建立的基于关联理论的词汇语用学工程最有影响。本文作者认为关联理论处理话语解读的机制不够精细客观,试图创建一个精细的,操作性强的话语理解机制。优选论对格式上精度的强调,可违反制约条件的明确说明,及对可违反度的严格排序成为它客观性和强操作性的来源。复旦大学的杨子基于单向优选论建立了关联优选模式。她的模式试图降低说话人意图的地位。然而,在语用学界说话人意图一直被看作话语理解的关键因素。杨子的单向优选模式未考虑说话人意图,并不可取。Blunter把双向优选论用于词汇语用学,非常有启迪作用。本文把双向优选论的解释机制和杨子关于认知效果候选项多次生成的观点结合起来,建立了双向优选关联模式。该模式的运行步骤如下:生成机制依据对语境假设的依次调用有序提供认知效果候选,以等级排列的四个制约条件对候选项进行优选。如果第一个候选项不能通过评估机制,生成机制要重新调用低一等的语境假设,再次生成其它候选项。评估机制内的叁个绝对制约条件没有等级,候选项违反任何一个,都将被排除。如果候选项满足叁个绝对制约条件,则作为最优释义被输出。本文接着验证该模式确实比关联模式更精确,操作性更强。作者从美剧《绝望主妇》中收集了大量词义未完全表达的语料。通过用双向优选关联模式和Wilson的关联理论模式分别定性分析相同的语料发现:如果最可及的语境假设生成的认知效果不符合释话人的关联期待或是不满足评估机制内的某一个绝对制约条件,关联理论得不出最优释义。相反,基于双向优选论的关联模式却能在所有的情况下为词义未完全表达的词汇和结构得出最优释义。因此,可以验证基于双向优选论的关联模式比关联话语理解模式更客观,更精细,操作性更强。(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1-05-01)
刘银亮[8](2009)在《双向优选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优选论是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新的音系学理论。优选论产生于音系学领域,但是,它的基本理论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句法?语义?语用等领域。双向优选论是在优选论的语用学应用研究中提出的一种理论模式。该理论整合了单向的言语产出优选模式及言语释义优选模式,是基于说话人与听话人在会话过程中同时优化各自言语行为这一假设提出的。主要对双向优选分析模式进行评述,将阐述它的两个版本——强版本和弱版本,并通过实例来说明该理论。(本文来源于《林区教学》期刊2009年10期)
闫小斌[9](2007)在《双向优选论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向优选论是在优选论的语用学应用研究中提出的一种理论模式。该理论整合了单向的言语产出优选模式及言语释义优选模式,是基于说话人与听话人在会话过程中同时优化各自言语行为这一假设提出的,采用双向优选的评估机制。本文对双向优选论的评介围绕该理论模式的基本假设、运作机制、理论优势及劣势展开。(本文来源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10期)
郑志国[10](1993)在《试析劳动力市场的双向优选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发展,目前在一些市场经济起步较早的省区已初具规模。据《南方日报》报道,1979——1991年,广东省共安置城镇待业人员510万人,其中85%由市场配置;全省农村有850多万劳动者转移到其他产业,加上外省来粤的300多万民工,都是通过市场调节进入城乡各类企业就业;此(本文来源于《探求》期刊1993年06期)
双向优选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制约条件为核心的"优选论"(Optimality Theory,下略为OT)(Prince & Smolensky,1993;Archangeli & Langendoen,1997)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该理论最初始于音系学研究,后被广泛用于形态、句法、语义、语用、语言习得等领域,对语言学本体乃至交叉学科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向优选论论文参考文献
[1].邹颖娟,余小强.从单向优选到双向优选:OT句法与OT语义的新发展[J].外语与翻译.2019
[2].王茂林.双向优选论——功能语言学研究的新趋向——《双向优选论文集》述介[J].外语论丛.2017
[3].方婧.虚指疑问不定词的负极性的双向优选解释[D].复旦大学.2014
[4].葛红玲.双向优选论视角下色彩隐喻义习得的母语迁移[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2
[5].王宏军.基于双向优选论的多维视角话语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12
[6].陈乾峰.双重否定标记性的双向优选论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2011
[7].薛博.关于词义未完全表达的双向优选关联阐释[D].吉林大学.2011
[8].刘银亮.双向优选论[J].林区教学.2009
[9].闫小斌.双向优选论评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
[10].郑志国.试析劳动力市场的双向优选机制[J].探求.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