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仕杰杨莹
(喀什市疏勒县解放军第九四七医院医学影像科;新疆疏勒844200)
摘要: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诊断老年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老年胃肠道间质瘤患者46例作为样本,根据诊断方法的不同分组,对照组的诊断方法以病理诊断为主,观察组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观察两组患者的检出率对比情况,对老年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检出率91.30%、误诊率4.35%、漏诊率4.35%。对照组检出率100%、误诊率为0、漏诊率为0。两组数据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对老年胃肠道间质瘤患者CT影像学表现的观察发现,所有患者肿瘤均为类圆形,呈分叶状,不规则,平均直径(8.58±6.48)cm,95.24%的患者肿瘤边界清晰,平扫均可见病灶密度均匀,增强扫描时,95.24%的患者可见强化。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老年胃肠道间质瘤,可有效明确肿瘤的形态、直径、边界、密度等情况,检出率高,误诊及漏诊率低,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老年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表现
胃肠道间质瘤为老年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多由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所导致。发病后,患者通常可见消化道出血、腹部不适等症状,部分患者可伴肠梗阻,患者痛苦较大,生活质量较低。老年胃肠道间质瘤发病后,早期确诊并给予治疗,可有效延长患者的寿命。本文于本院2014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老年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随机选取46例作为样本,阐述了多层螺旋CT的应用方法,观察了诊断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诊断方法的不同分组,观察组患者性别:男/女=13/10,年龄(76.58±10.11)岁。对照组患者性别:男/女=12/11,年龄(75.30±9.48)岁。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的诊断方法,以病理诊断为主。观察组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方法如下:(1)扫描前,嘱患者空腹8h以上。(2)给予患者温水1000ml口服,检查胃、十二指肠及小肠。(3)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嘱患者取仰卧位,层厚设置为5mm,层距5mm,螺距1.375,扫描速度0.8s/W,电压120kV,电流310~350mA。(4)CT平扫后,给予碘海醇100ml高压肘前静脉注射,进行动脉期、静脉期增强扫描。(5)观察患者肿瘤的数目、大小、CT影像学表现。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检出率对比情况,对老年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进行观察与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检出率对比
观察组检出率91.30%、误诊率4.35%、漏诊率4.35%,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1:
2.2老年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
通过对老年胃肠道间质瘤患者CT影像学表现的观察发现:(1)形态:所有患者肿瘤均为类圆形,呈分叶状,不规则。(2)直径:最大直径为15.47cm,最小直径为2.0cm,平均直径(8.58±6.48)cm。(3)边界:21例检出者中,20例边界清晰(95.24%),1例可见浸润(4.76%)。(4)强化:21例患者,平扫均可见病灶密度均匀。增强扫描,20例患者可见强化(95.24%)。
3讨论
3.1老年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诊断效果
老年胃肠道间质瘤的常规诊断方法,以病理诊断为主,检出率极高。但因病理诊断为侵入性操作,且老年人机体免疫力低,耐受度差,诊断的过程易增加患者的痛苦[1]。本文研究发现,采用病理诊断方法诊断疾病者,检出率100%、误诊率为0、漏诊率为0。近些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率逐年提升。为提高疾病诊断的便利性,减轻患者的痛苦,本院将多层螺旋CT应用到了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老年胃肠道间质瘤,具有便利性强、无创伤的特点。诊断过程中,检查者可根据CT影像,明确肿瘤的位置、直径,以及强化与边界情况,从而实现对病情的评估。多层螺旋CT,影像较为清晰,若非肿瘤直径过小,误诊及漏诊率较低,本文研究发现,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老年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检出率91.30%、误诊率4.35%、漏诊率4.35%,与病理诊断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上述研究结果,证实了多层螺旋CT的应用价值。
3.2老年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学特征
通过对老年胃肠道间质瘤患者CT影像学表现的观察发现,所有患者肿瘤均为类圆形,呈分叶状,不规则,平均直径(8.58±6.48)cm,95.24%的患者肿瘤边界清晰,平扫均可见病灶密度均匀,增强扫描时,95.24%的患者可见强化。采用CT诊断疾病时,如见上述特征,应重点考虑胃肠道间质瘤的可能。以瘤体与胃肠道管壁的关系作为划分依据,可将胃肠道间质瘤分为“黏膜下型”、“浆膜下型”、“肌壁间型”、“胃肠道外型”4种类型。四者之中,后者相对少见,肌壁间型发病率最高(54.4%左右)。有文献报道,老年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肿瘤的边界与恶性程度显著相关。恶性程度高者,多见肿瘤边界不清晰征象[2]。肿瘤的密度,与其体积显著相关。随着肿瘤体积的减小,密度均匀性明显增强。患者肿瘤内部的低密度区提示出血、坏死,存在该征象者,肿瘤恶性程度一般较高。临床研究发现,老年胃肠道间质瘤,与神经源性肿瘤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两者均起源于黏膜下,易发生误诊。为提高疾病的检出率,临床应通过免疫组化的方式,对疾病进行鉴别诊断。胃肠道淋巴瘤,同样易与老年胃肠道间质瘤混淆。两者之中,前者可向腔内生长,易浸润浆膜,患者多伴有淋巴结肿大,老年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则无上述特征。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老年胃肠道间质瘤的过程中,临床应对上述特征加以重视,进一步提高疾病的检出率,降低误诊及漏诊率,避免延误治疗。
综上所述,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老年胃肠道间质瘤,可有效明确肿瘤的形态、直径、边界、密度等情况,检出率高,误诊及漏诊率低,应用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米伟,张新疆.多层螺旋CT影像用于诊断老年低度胃间质瘤和高度恶性胃间质瘤临床效果比较[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35):121-122
[2]涂伟岚.多层螺旋CT检查在胃肠道外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16):2115-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