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高温胶凝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酸化压裂,碳酸盐岩储层,耐高温缓速酸,胶凝酸
高温胶凝酸论文文献综述
穆代峰,贾文峰,姚奕明,杨琛,王程程[1](2019)在《胶凝酸与交联酸一体化耐高温缓速酸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胶凝酸和交联酸是高温碳酸盐岩酸压常用的缓速酸体系,该体系存在耐温能力不足、配伍差等问题,同时现场交联酸和胶凝酸为不同酸液体系,存在配制使用流程繁琐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优化形成了一体化酸液体系,交联酸基液可作为胶凝酸使用,加入交联剂作为交联酸使用。交联酸配方为:20%盐酸+1%稠化剂SRAP-2+2.5%高温缓蚀剂主剂SRAI-1+0.5%增效剂+1%酸压用铁离子稳定剂SRAF-1+1%酸压用破乳剂SRAD-1+1%交联剂SRAC-2A和延迟交联剂SRAC-2B (2∶12)。胶凝酸在160℃、170 s-1下,恒温剪切120 min后黏度为20 mPa·s。交联酸体系交联时间为93 s,具有良好的延迟交联特性;在160℃、170 s-1下恒温剪切90 min后黏度为55 mPa·s,一体化酸液体系室温可放置10 d以上,在140℃动态腐蚀速率为46.1021 g/(m2·h)。研究结果表明,该体系可满足高温储层对缓速酸的要求,实现酸液体系一体化,方便现场施工,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钻井液与完井液》期刊2019年05期)
曾嵘,马辉运,李金穗,吴双,陈伟华[2](2019)在《川东地区超深超高温储层高温胶凝酸酸岩反应动力学室内研究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是分析酸岩反应特征、评价酸液体系及酸压设计的关键基础参数,为正确分析酸岩反应速率规律、指导酸压施工设计提供基础。通过开展用于四川盆地川东下古生界-震旦系的180℃高温胶凝酸酸岩反应动力学实验,建立了酸岩反应动力学方程,得到了180℃、500 r/min、7 MPa条件下,酸岩反应级数m=0.696 9,反应速度常数K=1.09×10~(-4)(mol·L)~(-m)·mol/(cm~2·s),反应速度方程为J=1.09×10~(-4)C~(0.696 9);其活化能Ea=23 706 J/mol,酸岩反应动力学方程为J=0.070 5e~(-23 706/RT)C~(0.696 9);并明确了胶凝酸的温度、酸液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程度。(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化工》期刊2019年02期)
王琨,詹立,苟波[3](2018)在《高温致密碳酸盐岩与胶凝酸酸岩反应速率测试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酸盐岩酸岩反应速率的测量方法包括:酸碱中和滴定法测定酸液消耗量、失重法测定岩石矿物的消耗量和Ca(2+)~、Mg~(2+)浓度变化(AAS法或ICP法)测定反应产物生成量,目前测试方法大多只采用了其中的一种,对各方法的适用性和可靠性鲜有对比研究。文章采用旋转圆盘实验测试等装置,对比了3种测试方法在高温条件下胶凝酸与致密碳酸盐岩的酸岩反应速率结果。结果表明,失重法和AAS法可准确揭示致密碳酸盐岩与胶凝酸在高温条件下的酸岩反应规律;受高温取样酸液挥发和实验测试误差双重影响,酸碱中和滴定法未能揭示这一规律,且测量结果明显偏大;受酸液挥发影响,AAS法测量结果略小于失重法。失重法是测量高温条件下致密碳酸盐岩与胶凝酸反应速率相对可靠的方法。文章可为高温条件下致密碳酸盐岩酸岩反应速率测试方法的合理选取提供参考,确保酸岩反应速率测试结果的可靠,指导酸压方案设计。(本文来源于《钻采工艺》期刊2018年03期)
徐杏娟,刘音,付月永,贾红战,李军[4](2014)在《高温碳酸盐岩酸化用胶凝酸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深井、超深井日益增多,常规的酸液体系缓速能力有限,不能形成较长且具有一定支撑能力的酸蚀裂缝,而伴随油田开发技术的深入,对酸液体系的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自主合成具有增黏、耐温、抗盐等性能良好的胶凝酸分子,并合理筛选与其配伍的缓蚀剂、铁离子稳定剂、助排剂,研制出高温碳酸盐岩酸化用胶凝酸体系,体系配方为:20%HCl+0.6%胶凝剂+4%BZGCY-S-HS缓蚀剂+2%BZGCY-S-03助排剂+2%BZGCY-S-04铁离子稳定剂(配方中百分数为质量分数,下同)。该体系达到了高温碳酸盐岩储层的酸压施工要求。(本文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吕红,颜晋川[5](2010)在《胶凝酸闭合酸压工艺在YB高温超深储层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YB气田碳酸盐岩储层具有"埋藏深、温度高、压力高和基质孔渗性低"的特点,完钻井射孔自然产能低,需要通过储层改造获得好的油气产能,酸压是该储层获产的主要技术手段。针对储层特征,通过室内研究形成了高温低缓蚀低摩阻胶凝酸酸液配方,并形成了闭合酸压工艺技术,实现了深度酸压,增加了酸蚀缝长和裂缝导流能力,达到了深度改造的目的。通过优化施工参数,在YB地区多口井现场应用,酸化效果显着,单井测试气产量达在10×104m3/d以上,显示出YB地区碳酸盐储层广阔的勘探开发前景。(本文来源于《钻采工艺》期刊2010年03期)
谭佳,杨兵,黄贵存,陈智晖,杨衍东[6](2008)在《高温胶凝酸体系室内评价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现场广泛应用的40余种酸液添加剂进行室内评价与筛选,研究形成了一套适合于140℃~160℃碳酸盐岩储层改造的"高粘、缓速、防腐"的高温胶凝酸体系,该体系在川东北元坝区块元坝1-侧1井得到成功应用,获天然气产量50.30×104m3/d,取得了可喜的增产效果,为该区块乃至整个川东北地区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化工》期刊2008年06期)
龚蔚,蒲万芬,舒昌建,曹建,徐益[7](2008)在《高温高黏胶凝酸PDA合成及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碳酸岩油藏的高温、深井的酸化增产为切入点,从提高胶凝酸液体系抗温性、配伍性和溶解性以及减少地层伤害等实际应用性能出发,采用阳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叁甲基氯化铵(DMC)、丙烯酰胺(AM)为原料,合成了新型酸液胶凝剂PDA。室内实验表明新型胶凝剂PDA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剪切稳定性,缓速性能好,将通常酸液体系中聚合物胶凝剂含量从2.5%降到1.0%,大大减少了聚合物的用量,从而减小了酸化过程中聚合物残渣对储层造成的潜在伤害,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本文来源于《钻采工艺》期刊2008年02期)
李爱山,鞠玉芹,孙秀芳,仲岩磊,黄波[8](2007)在《高温高粘胶凝酸体系合成及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适应富台油田和渤深6井区深层、高温碳酸盐岩油藏酸化压裂改造的需要,通过反相乳液聚合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YLG-1高分子共聚物,将该共聚物溶解到盐酸中,可以形成一种新型的耐高温胶凝酸体系。室内实验表明,该胶凝酸体系在质量分数为25%的盐酸中,当温度达到170℃时,其粘度值仍大于25mPa.s。利用YLG-1胶凝剂配制的胶凝酸体系,可以有效地提高酸液的粘度,降低胶凝酸岩与碳酸盐岩岩心的反应速度,提高酸刻蚀裂缝的穿透深度。在富台油田和渤深6井区碳酸盐岩油藏的酸化压裂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高温胶凝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是分析酸岩反应特征、评价酸液体系及酸压设计的关键基础参数,为正确分析酸岩反应速率规律、指导酸压施工设计提供基础。通过开展用于四川盆地川东下古生界-震旦系的180℃高温胶凝酸酸岩反应动力学实验,建立了酸岩反应动力学方程,得到了180℃、500 r/min、7 MPa条件下,酸岩反应级数m=0.696 9,反应速度常数K=1.09×10~(-4)(mol·L)~(-m)·mol/(cm~2·s),反应速度方程为J=1.09×10~(-4)C~(0.696 9);其活化能Ea=23 706 J/mol,酸岩反应动力学方程为J=0.070 5e~(-23 706/RT)C~(0.696 9);并明确了胶凝酸的温度、酸液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程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温胶凝酸论文参考文献
[1].穆代峰,贾文峰,姚奕明,杨琛,王程程.胶凝酸与交联酸一体化耐高温缓速酸研究[J].钻井液与完井液.2019
[2].曾嵘,马辉运,李金穗,吴双,陈伟华.川东地区超深超高温储层高温胶凝酸酸岩反应动力学室内研究与实践[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19
[3].王琨,詹立,苟波.高温致密碳酸盐岩与胶凝酸酸岩反应速率测试方法研究[J].钻采工艺.2018
[4].徐杏娟,刘音,付月永,贾红战,李军.高温碳酸盐岩酸化用胶凝酸体系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4
[5].吕红,颜晋川.胶凝酸闭合酸压工艺在YB高温超深储层中的应用[J].钻采工艺.2010
[6].谭佳,杨兵,黄贵存,陈智晖,杨衍东.高温胶凝酸体系室内评价研究与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8
[7].龚蔚,蒲万芬,舒昌建,曹建,徐益.高温高黏胶凝酸PDA合成及性能评价[J].钻采工艺.2008
[8].李爱山,鞠玉芹,孙秀芳,仲岩磊,黄波.高温高粘胶凝酸体系合成及性能评价[J].石油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