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宋站南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泉四段,FⅠ油层组,沉积体系
宋站南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刘虓[1](2014)在《宋站南地区泉四段沉积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通过对扶余油层泉四段地层的沉积体系分析描述,结合近年来发展起来并逐渐成熟的层序地层学、高分辩层序地层学、沉积体系分析技术理论、方法和技术确定FⅠ油层组油气分布与沉积体系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期刊2014年04期)
王雅春,郑继明[2](2011)在《宋站南地区扶二组沉积微相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利用地震、岩心、测井、录井等资料,对宋站南地区扶余油层扶二组的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根据宋站南地区扶余油层地震属性和地震剖面特征,推测宋站南地区扶余油层为河流相沉积。以沉积岩颜色、岩石的结构特征、组合韵律以及测井曲线特征为划分沉积微相的标志,指出了研究区扶二组发育河道、决口河道、冲积扇和河漫滩4种沉积微相。从油气富集机理上论述了研究区扶二组油气分布主要与相控下的河道砂体和决口河道砂体密切相关,指出了宋站南地区扶二组油田开发的有利相带。(本文来源于《特种油气藏》期刊2011年06期)
王雅春,徐光波,刘洛夫,朱晶光,张洪斌[3](2011)在《宋站南地区葡萄花和扶杨油层的油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烃源岩、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对宋站南地区葡萄花、扶杨油层进行油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宋站南区葡萄花油层、扶杨油层的油同源,并与叁肇凹陷的葡萄花油层、扶杨油层的油同源,均主要来自于青一段烃源岩,其次来自于青二、叁段烃源岩;宋站南油源区内葡萄花油层的油主要由青一段烃源岩生成的油在浮力作用下沿有效的断裂通道运移为主,葡萄花油层的油和青山口组烃源岩大量排出的油在古超压作用下通过T2断裂可以向扶杨油层"倒灌"运移;大型生烃凹陷叁肇凹陷的油在有效的断裂、砂体等通道的沟通下,能够输导到宋站南地区。(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3期)
李飞[4](2011)在《宋站南地区油气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油气成藏理论,只有生、储、盖、运、圈、保各成藏要素在时间、空间上有效配合,油气才能成藏并保存下来。宋站南地区油气成藏受源岩分布的影响源岩区内与非源岩区内油气具有不同的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通过分析该区不同时期的构造特征、断裂演化特征、沉积特征、储油气岩性物性特征、油藏类型及圈闭特征,对该区源岩大量生排烃时期开启的源断裂、砂体与断裂的匹配关系以及能否形成有利的圈闭条件进行研究,确定了宋站南地区中浅层油气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信息》期刊2011年16期)
申家年,于勇,孙东,王雅春[5](2010)在《松辽盆地宋站南地区天然气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宋站南地区天然气与齐家古龙凹陷葡萄花油层油型气及徐家围子断陷深层煤型气的组分、甲烷碳同位素类比证明:宋站南地区存在煤型气、油型气和无机非烃气。进一步的分析显示,研究区的天然气类型的平面和垂向分布明显受气源岩的分布和断裂控制。宋站南地区断裂发育且腹地有较好的煤型气源岩分布,其煤型气更有勘探前景。(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勘探与开发》期刊2010年02期)
于勇[6](2010)在《松辽盆地宋站南地区中浅层天然气来源与成藏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宋站南地区位于榆树林油田北部,区域构造上位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叁肇凹陷的东北斜坡带,西邻升平构造,北与宋站鼻状构造接壤,东部为尚家鼻状构造,南部为徐家围子构造群。从目前的勘探开发现状来看,已经在周边地区葡萄花油层和扶杨油层发现有汪家屯气田、升平油田、榆树林油田、宋站气田。但是,宋站南核心地区油气富集的基础地质条件、油气来源、成藏条件等认识不清。因此,对宋站南地区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天然气组分和同位素是判别天然气成因的主要依据,也是天然气仅有的两种地化数据。本文通过对宋南地区天然气的甲烷,重烃,非烃及碳同位素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得出宋南地区中浅层天然气与升平地区中浅层天然气是同源的,而且含有无机气,但含量很少。通过对升平地区中浅层天然气和升平地区深层天然气对比分析得出,升平地区中浅层天然气与深层同源。对升平深层烃源岩分析可知,升平深层天然气主要来自沙河子组煤系源岩。即宋站南中浅层天然气(扶杨油层及登娄库组天然气)气源岩为沙河子组煤系源岩。研究区中浅层钻探过程中发现的主要的产油层位是:葡萄花、扶余、杨大城子油层。葡萄花油层储层主要是水下分流河道砂、砂坝和席状砂,以中孔中渗为主。扶杨油层储层主要为河道砂和砂坝,以中-低孔、特低-低-非渗储层为主。本区中浅层天然气主要运移输导通道是断陷期形成坳陷期继续活动的断裂(T5(T4)-T2断裂)及断陷期形成坳陷期和构造反转期活动的断裂(T5(T4)-T06),这些断裂沟通了下伏沙河子组有效源岩与中浅层地层的有效圈闭,在泉头组-青山口组沉积时期,松辽盆地受到东西向拉张应力场作用,这些断裂活动开启,而此时下伏的沙河子组气源岩已进入大量的排气期,其生成的天然气沿源断裂向上运移进入中浅层的储层中聚集成藏。宋站南地区葡萄花油层和扶杨油层均以断块圈闭为主。对研究区扶杨油层断裂带中泥质含量进行计算,并以泥质含量50%为界评价了该区断裂的侧向封闭性。可以看出,宋站南地区扶杨油层断层侧向封闭性好,由其控制形成的断块和断层遮挡圈闭均是有效的。(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学院》期刊2010-03-28)
王雅春,赵金涛,王美艳[7](2009)在《松辽盆地宋站南地区扶杨油层运聚成藏机制及主控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油藏解剖和油成藏条件空间配置关系,对宋站南地区扶杨油层油运聚成藏机制和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到宋站南地区扶杨油层油主要来自青一段源岩。油源区内扶杨油层油运聚成藏模式为:叁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超压作用下通过T2源断裂向下"倒灌"运移进入扶杨油层后,再在浮力作用下沿断裂向高断块圈闭进行短距离的运聚成藏。油源区外扶杨油层油运聚成藏模式为:叁肇凹陷扶杨油层中的油在浮力作用下沿被断裂沟通的砂体侧向运移至宋站南地区,在断层上升盘圈闭中聚集成藏。油源区内扶杨油层油成藏主要受以下3个因素控制:①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区控制着油藏形成与分布区域;②T2源断裂控制着油运聚的部位;③断裂上升盘是油聚集的主要场所。油源区外扶杨油层油成藏主要受以下2个因素控制:①位于运移路径上或附近的圈闭才能形成油藏;②断裂上升盘有利于油藏形成。综合上述研究可以得到油源区内T2源断裂附近和油源区外运移路径附近的断裂上升盘应为油勘探的有利目标。(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赵金涛[8](2009)在《宋站南地区中浅层生烃条件研究与油源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55年松辽盆地北部开始勘探到1959年松基3井获工业油流,证实了叁肇凹陷的扶杨油层和葡萄花油层两套含油层系。自1985年起,叁肇地区中浅层葡萄花油层和扶杨油层先后发现了升平油气田、汪家屯气田、宋站气田、榆树林油田、尚家油田等,近年来在深层又发现了天然气藏。宋站南地区构造上就位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叁肇凹陷的东北斜坡带上,然而,目前宋站南地区中浅层的勘探程度还较低,地质认识很肤浅,油气资源前景也不很清楚。本文应用有机地球化学和石油地质学理论,从宋站南地区及叁肇凹陷和绥化凹陷的烃源岩展布特征、地化特征入手,进行烃源岩评价;通过研究区及叁肇凹陷中浅层葡萄花油层和扶杨油层原油及岩石的物性特征、族组成特征、正构烷烃分布、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参数对比研究确定研究区葡萄花、扶杨油层原油来源;结合地质条件,分析研究区中浅层葡萄花油层和扶杨油层油运聚的模式。研究表明,叁肇凹陷及宋站南地区青一段暗色泥岩为本区原油的主力烃源岩层,其次是青山口组二、叁段暗色泥岩,生烃门限为1350m,排烃门限为1750m,宋站南地区一部分位于油源区内,一部分位于油源区外。通过烃源岩的评价和资源潜量的计算得到,叁肇凹陷中浅层源岩生烃强度可达1100×104t/km2,排烃强度160×104t/km2,源岩贡献的总生烃量为1085.6×108t,排烃量为47.68×108t ;宋站南地区青山口组源岩生烃强度可达700×104t/km2 ,排烃强度20×104t/km2,源岩贡献的总生烃量为23.31×108t,排烃量为0.12×108t,同时确定出青山口组源岩主要生排烃时期为明水组沉积末期到现今。油源对比结果表明,宋站南地区中浅层葡萄花油层和扶杨油层的原油为成熟油,葡萄花油和扶余、杨大城子油均来自同一油源,它们主要来自于叁肇凹陷青一段源岩,其次为青二、叁段源岩。结合研究区及周边的地质条件分析表明,宋站南地区中浅层葡萄花油层和扶杨油层油在油源区内、外分别存在两种运聚模式。油源区内T2源断裂附近和油源区外运移路径附近断裂上升盘应为扶杨油层油勘探的有利目标。葡萄花油层油的勘探应主要在油源区内。(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学院》期刊2009-03-09)
王美艳[9](2009)在《宋站南地区扶余油层沉积微相研究与油气藏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宋站南地区位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叁肇凹陷的东北斜坡带,北有宋站气田、西接升平油气田、东临尚家油田、南部是榆树林油田,深层是徐家围子深层气田区,周边显示了很好的油气远景。然而,目前宋站南地区扶余油层的勘探程度还比较低,单井产量较差,油气成藏影响因素模糊不清。理清研究区区域地质条件,明确扶余油层沉积相类型及砂体分布,确定沉积特征对扶余油层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对研究区扶余油层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区域沉积背景出发,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以高分辨率地震资料、测井、录井、试油及岩心分析等资料为基础,通过油层细分、单井沉积相分析,确定研究区沉积相模式,沉积相展布特征和砂体分布特征,结合扶余油层油气藏形成机制,明确沉积微相和砂体与油气藏分布的关系。主要的研究成果及认识如下:1.对全区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将扶余油层细分为7个小层。2.宋站南地区泉四段地层主要为东北部物源拜泉-青冈河流沉积体系控制所形成的曲流河沉积体系,主要发育了河道、决口河道、废弃河道、决口扇和河漫滩5个微相。3.对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研究表明,扶余油层沉积时期砂体呈块状分布,连通性较差,层平均河道数约为七条,河道主体呈近南北向展布。本区窄带状、小型河道砂体构成了本区主要的油气储集层。4.明确了T_2源断裂与其砂体沟通可以成为向宋站南输导油的直接路径,河道砂体和决口河道砂体是扶余油层油聚集的主要场所,是今后油气勘探开发的有利区。(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学院》期刊2009-03-09)
宋站南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综合利用地震、岩心、测井、录井等资料,对宋站南地区扶余油层扶二组的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根据宋站南地区扶余油层地震属性和地震剖面特征,推测宋站南地区扶余油层为河流相沉积。以沉积岩颜色、岩石的结构特征、组合韵律以及测井曲线特征为划分沉积微相的标志,指出了研究区扶二组发育河道、决口河道、冲积扇和河漫滩4种沉积微相。从油气富集机理上论述了研究区扶二组油气分布主要与相控下的河道砂体和决口河道砂体密切相关,指出了宋站南地区扶二组油田开发的有利相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宋站南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刘虓.宋站南地区泉四段沉积特征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
[2].王雅春,郑继明.宋站南地区扶二组沉积微相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J].特种油气藏.2011
[3].王雅春,徐光波,刘洛夫,朱晶光,张洪斌.宋站南地区葡萄花和扶杨油层的油源分析[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4].李飞.宋站南地区油气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
[5].申家年,于勇,孙东,王雅春.松辽盆地宋站南地区天然气成因[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10
[6].于勇.松辽盆地宋站南地区中浅层天然气来源与成藏条件[D].大庆石油学院.2010
[7].王雅春,赵金涛,王美艳.松辽盆地宋站南地区扶杨油层运聚成藏机制及主控因素[J].沉积学报.2009
[8].赵金涛.宋站南地区中浅层生烃条件研究与油源对比[D].大庆石油学院.2009
[9].王美艳.宋站南地区扶余油层沉积微相研究与油气藏关系[D].大庆石油学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