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杨书凤(大名县万堤镇小学河北大名056900)

1.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解决“无材料”的问题

叶圣陶先生曾说:“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滔滔汩汩地无穷尽的流出来”。只有走进生活,感悟生活,胸中才能有所积蓄,才能写出优秀的作品。

学生常感作文难,一到写作课,就愁眉苦脸,牢骚满腹,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我无话可说,怎么写?”每次收上来的习作,几乎都是老师举的例子,或是书上例文的翻版。一到考试时,有的班级的作文竟会出现全班性地雷同。老师还美其名日:“背作文也是一种训练方法。就是‘登载’的作文也总是千人一面,几十年同调的”。“帮妈妈做家务”“拾金不昧”“见义勇为”“帮助同学”等似乎几辈人也就这一点事可写。除了内容雷同,语言也惊人的雷同:教室必是“宽敞明亮”人群必是“熙熙攘攘”,商店少不了“琳琅满目”……。

为什么无话可说?为什么“庆祝‘儿童节’”的作文,学生能挥笔而就,而“今天我当市长”类作文,学生却难以着墨?关键就在于学生有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积累,没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其实学生的作文水平,并不是有人所说的一塌糊涂,只要你给他创造、观察、体验生活的机会,教给他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和知识的方法并将其表达出来,学生还是有话可说、有情可抒的。南昌市某小学调查结果表明,喜欢作文的占38%,不喜欢害怕写作文占62%,喜欢作文的学生中觉得作文很容易的占42%,老师家长的鼓励的58%;不喜欢作文的学生中,觉得作文难写的占63%,对老师出的作文题目不感兴趣的14%,认为老师给作文分数低19%,不太喜欢上老师的课占4%。在学生眼里,作文最大的困难不是写作技巧,而是题材的匮乏。这当然不是说学生已经掌握了写作技巧,现实是相当部分的学生对作文技巧或是无暇顾及或是根本没有体会。如果学生连文章都写不出来,那些技巧岂不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吗?

首先,我专门利用了一节班会课,冒冒失失在学生没准备的情况下做了一个小游戏:找一位同学上台表演小品,请其余同学仔细观察。由于这位表演的同学事先没做准备。然后我就让别的同学来形容一下此时的情景,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了起来,有的说:“他的脸涨得通红像一只红龙虾,一会儿用手挠挠头,又低头想了一会儿,一会儿又把手放在嘴里咬了几下,再抬起头看看老师又像一只猴子……”有的说……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接着我又不失时机地引导:“看到他的这些动作,你想到了什么词?”“很茫然”、“难堪”、“狼狈”……同学都说了许多。于是,我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有的说:“从他的表演看出来的。”有的说:“从他的动作、神态看出来的。”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之后,我让学生把这些写下来。评讲时,我及时表扬了同学们,然后告诉他们:“这就是作文,作文就是要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用心想,用脑思考,然后把他用语言表述出来。课后,我布置同学写一位自己熟悉的人,大家都写得很形象,很有特点。这样逐步引导,很快解决了学生提出的“没材料”的问题。有了材料,我再教给学生如何积累材料,要求学生每天用简短的话写观察心得,也就是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特别强调学生一定要把时间、事件、人物说清楚,以及由这件事你想到了什么?可以是一名话、两句话或者是一段两段话。这样,通过平时观察和练笔,使学生人人有话说,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并且有组织、有指导地观察和练笔,使学生尝到了甜头,懂得作文不神秘,是用语言文字再现生活。只要注意观察你身边的人和事,作文就有话说。

2.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贴近生活、感悟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作文是语文的一部分,当然,作文也离不开生活的外延,学生缺少的不是写作的激情,而是缺少点燃激情的火花,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这火花便会产生,激情便会被点燃。

《标准》中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学生的生活积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有限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拓宽视野、感受生活、积累知识的机会。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家里不帮父母做家务,油瓶倒了也懒地扶。调查表明,能主动帮父母做家务的占15%,会做简单的饭菜的几乎没有,我决定把“包饺子”这个活动搬进课堂。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擀的面皮有圆的、椭圆的、长方形的和不规则形的。包得饺子更不用说了,可以用奇形怪状来形容,孩子们还给它们起了许多有趣的名字。在烧水下饺子这一环节就更有意思了,有的孩子的脸被烟熏得眼泪直流,有的脸上沾了许多灰,一个个变成了“花脸猫”。但品尝到自己亲手包的饺子,那个发自内心的乐和美,从孩子们洋溢的表情可以看出。学生亲身经历了,作文写得有血有肉,好得没法说,并且学生也从中懂得了做家长的不容易,一举两得。

3.引导学生学会遣词造句,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苏教版的教材,每篇习作均有一例文,正是这一例文让孩子跟着“感觉”走,就没回过头。特别是初学写作的孩子,纵然心中有千言万语,写着写着也就只剩下书上的语言了。比如:孩子写同桌,多数孩子的同桌就都成了“圆脸、平头、眼不大,很神气”,就是同桌脚上的鞋没裂个口子,孩子也得说同桌的鞋子开胶了(例文中的刘志诚就是这个样子)。这是孩子具有被暗示,好模仿的心理特点决定的。

针对学生“不会写”,在一次小练习课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环节:刚上课三分钟,我让一位同学到课桌前灌钢笔水,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写出灌钢笔水的动作。写后汇报,有的说:“××走到讲桌前,拿下钢笔帽,把笔尖伸入瓶内,捏了几下笔杆,一松钢笔水进入笔杆内了。”有的说:“××快步踏到前面,拧下钢笔帽……”还有的说:“××……拔下钢笔帽……”然后我引导学生:“同样是灌钢笔水,大家的语言不一样,用的词不一样,谁写得更好?“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我强调了写作文要注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才能活灵活现。俗话说“人在衣服马在鞍。”文章要靠好的语言,如果没有好的语言,任何好的思想。好的材料都无法表现出来。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写,抒发其胸臆,打消他们的畏惧心理。教师可以提前告知学生下次作文的范围和要求,让学生事先收集必要的材料。茅盾说过:“伟大的作家,是以有史以来的全部智慧作为他们创作的准备的”。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有了写作材料,掌握了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写起作文来得心应手,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标签:;  ;  ;  

如何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