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阳离子纳米脂质载体论文-徐蔷,夏静,宋佳,王园,黄尊

聚阳离子纳米脂质载体论文-徐蔷,夏静,宋佳,王园,黄尊

导读:本文包含了聚阳离子纳米脂质载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硫酸长春新碱,纳米结构脂质载体,阳离子,吸收促进

聚阳离子纳米脂质载体论文文献综述

徐蔷,夏静,宋佳,王园,黄尊[1](2016)在《长春新碱阳离子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及其小肠吸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硫酸长春新碱作为一种细胞毒型抗肿瘤药物,临床上多用其注射剂,虽应用广泛,但存在较多缺点,如药物半衰期短,代谢速率快以及毒副作用明显。本文目的是制备包载长春新碱和十二烷基磺酸钠的阳离子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用复乳挥发法制备出目标脂质纳米粒;利用激光粒度仪对其粒径及zeta电位进行检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包封率和载药量进行测定;透析法检测纳米粒的体外释放行为;用小肠吸收法评价纳米粒的促进吸收作用。结果:制得的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192.4±4.14)nm,多分散系数(PDI)为0.184±0.015,包封率为32.28%,Zeta电位为(30.6±4.09)m V,载药量为(1.56±0.10)%;体外释放实验显示在pH=7.4的中性释放介质中,硫酸长春新碱脂质纳米粒表现出缓释特性;小肠吸收实验表明十二烷基磺酸钠的加入和阳离子纳米粒的修饰可提高小肠对药物的吸收。结论:阳离子硫酸长春新碱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具有缓释效果,并可以促进小肠对药物的吸收。(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6年03期)

初声英,孙维玲,张国喜,陈文忠,李赛[2](2015)在《叶酸-白蛋白包覆阳离子纳米脂质载体的制备及体内外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叶酸-白蛋白靶向材料,通过薄膜分散法制备白蛋白包覆阳离子纳米脂质载体(BSA-c NLCs)和叶酸-白蛋白包覆阳离子纳米脂质载体(FA-BSA-c NLCs)。对两者粒径、外观、包封率、载药量、体外细胞摄取、血液和肿瘤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进行考察。结果表明,BSA-c NLCs和FA-BSA-c NLCs粒径分别为81.4和79.8 nm,Zeta电位分别为+5.12和+3.74 m V,透射电镜照片表明两者均为圆整的类球形结构。两者紫杉醇包封率都大于97%,载药量在3.7%左右。体外细胞试验证实,高表达叶酸受体的SKOV3对FA-BSA-c NLCs的摄取显着高于BSA-c NLCs,说明FA-BSA-c NLCs对SKOV3具有明显的靶向性。血液及肿瘤药代动力学显示两者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无明显差异,证实表面修饰叶酸不影响制剂的体内行为。药效学试验显示,BSA-c NLCs和FA-BSA-c NLCs抑瘤率分别为72.08%和80.75%。可见FA-BSA-c NLCs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体内外抗肿瘤疗效,在肿瘤的治疗中具有较好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张志文[3](2008)在《聚阳离子纳米脂质载体的制备及穿膜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效、安全的基因递送载体的研究是目前基因治疗研究的主要难点之一。非病毒基因递送载体由于安全、易组装等特点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课题结合磷脂、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imine,PEI)以及油酸甘油酯的特点,制备了聚阳离子纳米脂质载体(Polycation 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PNLC),用于基因递送的研究。本文研究内容包括烷基化聚乙烯合成,PNLC的制备及组分的筛选;PNLC作为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pEGFP-N2和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pGL3-luc递送载体的研究;以SPC-A1细胞为模型,采用加入特异性抑制剂的方法,考察PNLC/DNA复合物的细胞内吞途径和转运机制;采用活细胞显微成像技术观察PNLC/DNA复合物进入细胞以及细胞内转运的过程。本文将溴化十四烷、溴化十六烷和溴化十八烷分别与聚乙烯亚胺(PEI600Da,PEI1200Da和PEI1800Da)反应,合成了27种烷基化聚乙烯亚胺,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PNLC,并对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制备工艺优化为:超声功率200W,超声时间5min,分散介质为双蒸水。PNLC由烷基化聚乙烯亚胺、油相和磷脂叁种成分组成。烷基化聚乙烯亚胺为上述合成的27种不同的烷基修饰的聚乙烯亚胺;油相为油酸甘油酯、中链甘油叁酯M812、叁肉豆蔻酸甘油酯、叁棕榈酸甘油酯和辛酸癸酸甘油酯M818;磷脂为卵磷脂EPC和二油酰磷脂酰乙醇胺DOPE。采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PNLC,测定其粒径和zeta电位,与pEGFP-N2质粒结合形成PNLC/DNA复合物,转染SPC-A1细胞,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SPC-A1细胞中表达的绿色荧光蛋白的荧光强度,以SPC-A1细胞中表达的绿色荧光蛋白的荧光强度为指标,分别筛选PNLC的各项组成。选择油相为叁油酸甘油酯、磷脂为卵磷脂EPC,考察烷基化聚乙烯亚胺对PNLC基因转染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NLC中烷基化聚乙烯亚胺为十六烷基化聚乙烯亚胺时,与叁油酸甘油酯和卵磷脂组成的PNLC转染效率较高,而且当烷基化聚乙烯亚胺为十六烷基化PEI1200(1:6)即P_(12)C_(16)(1:6)时,PNLC在SPC-A1细胞中转染pEGFP-N2后,细胞中表达的绿色荧光蛋白的荧光强度与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相当。因此,选择PNLC处方中烷基化聚乙烯亚胺为P_(12)C_(16)(1:6)。选择烷基化聚乙烯亚胺为P_(12)C_(16)(1:6),磷脂为卵磷脂EPC,考察油相对PNLC基因转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油相为油酸甘油酯和中链甘油叁酯M812时,制备的PNLC在SPC-A1细胞中转染pEGFP-N2质粒后,细胞中表达的绿色荧光蛋白的荧光强度较高。因此,选择PNLC的油相为中链甘油叁酯M812和油酸甘油酯(叁油酸甘油酯、二油酸甘油酯和单油酸甘油酯)。选择烷基化聚乙烯亚胺为P_(12)C_(16)(1:6),油相为中链甘油叁酯M812、叁油酸甘油酯、二油酸甘油酯和单油酸甘油酯,考察磷脂的种类(卵磷脂EPC或者二油酰磷脂酰乙醇胺DOPE)以及油相/磷脂的比值对PNLC基因转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油相成分为油酸甘油酯时,PNLC在SPC-A1细胞中转染质粒pEGFP-N2后,细胞中表达的绿色荧光蛋白的荧光强度高于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PNLC处方中加入油酸甘油酯后,细胞中表达的绿色荧光蛋白的荧光强度提高。PNLC处方优化结果如下:在由P_(12)C_(16)(1:6)、油酸甘油酯和卵磷脂EPC组成的PNLC中,P_(12)C_(16)(1:6)与卵磷脂的摩尔比值为0.1,叁油酸甘油酯与卵磷脂EPC的摩尔比值为1,二油酸甘油酯与卵磷脂EPC的质量比值为2,单油酸甘油酯与卵磷脂EPC的摩尔比值为6;在由P_(12)C_(16)(1:6)、油酸甘油酯和磷脂DOPE组成的PNLC中,P_(12)C_(16)(1:6)与磷脂DOPE的摩尔比值为0.1,叁油酸甘油酯与磷脂DOPE的摩尔比值为0.8,二油酸甘油酯与磷脂DOPE的质量比值为0.75,单油酸甘油酯与磷脂DOPE的摩尔比值为1.5。上述六种组成PNLC在SPC-A1细胞和CHO细胞中转染质粒pEGFP-N2,流式细胞仪测定其转染效率,结果表明,在SPC-A1细胞和CHO细胞中,由P_(12)C_(16)(1:6)、叁油酸甘油酯或者二油酸甘油酯、卵磷脂组成的PNLC转染效率与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相当,而由P_(12)C_(16)(1:6)、单油酸甘油酯和卵磷脂组成的PNLC转染效率显着高于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由P_(12)C_(16)(1:6)、油酸甘油酯和磷脂DOPE组成的PNLC转染效率显着高于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PNLC中磷脂为DOPE时的基因转染效率较高。在含有10%血清的条件下,PNLC仍具有较高的基因转染效率。选择由P_(12)C_(16)(1:6)、叁油酸甘油酯、DOPE组成的PNLC(PTD),由P_(12)C_(16)(1:6)、二油酸甘油酯和DOPE组成的PNLC(PDD),由P_(12)C_(16)(1:6)、单油酸甘油酯和卵磷脂EPC组成的PNLC(PME),在SPC-A1细胞和CHO细胞中转染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pGI3-luc,结果表明在SPC-A1细胞中,叁种组成的PNLC的转染效率显着高于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而且在含有10%血清的条件下具有较高的转染效率;在CHO细胞中,PTD和PDD组成的PNLC的转染效率显着高于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TM)2000,而且在含有10%血清的条件下,均具有较高的转染效率,但是PME组成的PNLC的转染效率非常低。选择PTD、PDD和PME组成的PNLC,以SPC-A1细胞为模型,采用加入特异性抑制剂的方法,考察PNLC/DNA复合物进入细胞的内吞途径以及细胞内的转运机制。分别加入网格蛋白内吞途径抑制剂氯丙嗪和陷穴小泡内吞途径Filipin,测定PNLC/DNA复合物的内吞情况以及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SPC-A1细胞中,加入氯丙嗪后,PNLC/DNA复合物的内吞降低,细胞中表达的luciferase活性降低了近90%,而加入Filipin后,PNLC/DNA复合物的内吞和细胞中表达的luciferase的活性均没有显着性的变化。因此推断PNLC/DNA复合物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进入细胞。为了证明这一推断,分别对PNLC/DNA复合物和细胞内溶酶体用荧光探针进行标记,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PNLC/DNA复合物进入细胞后与溶酶体的重合,因此,PNLC/DNA复合物主要是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途径进入细胞。细胞内微管和摩托蛋白对细胞内的膜泡转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入微管解聚剂nocodazole和微管稳定剂paclitaxel,动力蛋白抑制剂原钒酸钠(SOV)和驱动蛋白Eg5抑制剂monastrol,测定SPC-A1细胞内表达的luciferase的活性,考察微管和摩托蛋白对于PNLC/DNA复合物在SPC-A1细胞内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SPC-A1细胞中加入微管解聚剂nocodazole和微管稳定剂paclitaxel后,细胞中几乎没有luciferase表达;加入原钒酸钠后细胞中的luciferase的活性提高了50%,加入monastrol后PTD和PDD组成的PNLC转染后luciferase活性降低,而PME组成的PNLC转染后luciferase活性没有显着性变化,同时加入原钒酸钠和monastrol后,细胞内表达的luciferase活性均发生不同程度的降低。这些结果表明,微管和摩托蛋白对于PNLC/DNA复合物在细胞内的转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了进一步考察PNLC/DNA复合物进入细胞的过程以及细胞内的转运情况,选择PME组成的PNLC,PNLC用绿色荧光探针FITC标记,质粒DNA用红色荧光探针TM-Rhodamine进行标记,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跟踪PNLC/DNA复合物进入细胞以及在细胞内转运的过程。观察结果表明PNLC能够压缩质粒DNA形成PNLC/DNA复合物,内吞进入细胞后,通过早期内吞泡-晚期内吞泡-溶酶体的路径转运到细胞核核周围区域,烷基化聚乙烯亚胺和质粒DNA均可转运进入细胞核。(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8-04-01)

张志文,沙先谊,王永中,肖奎,顾正[4](2006)在《聚阳离子纳米脂质载体系统的制备及其体外细胞转染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病毒基因给药载体的研究已经成为基因给药载体系统的一研究热点,我们结合现有非病毒基因给药载体的优点,利用烷基化聚乙烯亚胺、叁油酸甘油脂和卵磷脂叁种成分采用溶剂乳化蒸发法制备了新型的非病毒基因给药载体—聚阳离子纳米脂质载体系统(PNLC),并考察了其理化性质,以绿色荧光蛋白质粒pEGFP-N2作为报告基因,以SPC细胞作为模型,对该载体的体外转染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叁油酸甘油脂能够促进绿色荧光蛋白在细胞SPC中的表达,聚阳离子纳米脂质载体系统具有较高的基因转染效率,非常有希望成为一种高效的非病毒基因给药载体(本文来源于《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6-11-01)

聚阳离子纳米脂质载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合成叶酸-白蛋白靶向材料,通过薄膜分散法制备白蛋白包覆阳离子纳米脂质载体(BSA-c NLCs)和叶酸-白蛋白包覆阳离子纳米脂质载体(FA-BSA-c NLCs)。对两者粒径、外观、包封率、载药量、体外细胞摄取、血液和肿瘤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进行考察。结果表明,BSA-c NLCs和FA-BSA-c NLCs粒径分别为81.4和79.8 nm,Zeta电位分别为+5.12和+3.74 m V,透射电镜照片表明两者均为圆整的类球形结构。两者紫杉醇包封率都大于97%,载药量在3.7%左右。体外细胞试验证实,高表达叶酸受体的SKOV3对FA-BSA-c NLCs的摄取显着高于BSA-c NLCs,说明FA-BSA-c NLCs对SKOV3具有明显的靶向性。血液及肿瘤药代动力学显示两者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无明显差异,证实表面修饰叶酸不影响制剂的体内行为。药效学试验显示,BSA-c NLCs和FA-BSA-c NLCs抑瘤率分别为72.08%和80.75%。可见FA-BSA-c NLCs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体内外抗肿瘤疗效,在肿瘤的治疗中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阳离子纳米脂质载体论文参考文献

[1].徐蔷,夏静,宋佳,王园,黄尊.长春新碱阳离子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及其小肠吸收的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

[2].初声英,孙维玲,张国喜,陈文忠,李赛.叶酸-白蛋白包覆阳离子纳米脂质载体的制备及体内外评价[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5

[3].张志文.聚阳离子纳米脂质载体的制备及穿膜机理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

[4].张志文,沙先谊,王永中,肖奎,顾正.聚阳离子纳米脂质载体系统的制备及其体外细胞转染的研究[C].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

标签:;  ;  ;  ;  

聚阳离子纳米脂质载体论文-徐蔷,夏静,宋佳,王园,黄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