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交通分配论文-吴超峰,龙建成,刘昊翔

路径交通分配论文-吴超峰,龙建成,刘昊翔

导读:本文包含了路径交通分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市交通,交通分配,变分不等式,多用户均衡

路径交通分配论文文献综述

吴超峰,龙建成,刘昊翔[1](2018)在《基于可替换路径对的多用户均衡交通分配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多用户均衡交通分配问题,依据多用户均衡条件,给出了该问题的变分不等式模型和间隙函数。利用可替换路径对的概念,设计了基于可替换路径对的多用户均衡交通分配算法。在大规模交通网络上,对比分析了提出的交通分配算法、外梯度算法、基于用户的对角化算法和基于起点的对角化算法等的性能。数值结果表明,提出的基于可替换路径对的交通分配算法在求解精度、算法效率以及稳定性等方面都显着优于其他算法。(本文来源于《山东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吴超峰[2](2018)在《基于可替换路径对的交通分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静态交通分配理论作为交通规划中的基础核心之一,在各类交通问题的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交通问题研究的日益深入,高效求解传统静态交通分配问题已经不再能够满足研究的需要,如何高效、精确求解更为贴近现实的复杂情景下的静态交通分配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以提高求解复杂情景下交通分配问题算法的效率与精度为目标,考虑了路段通行能力限制的交通分配问题和混合多用户的交通分配问题,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首先,通过对比多种静态交通分配算法,采用了基于可替换路径对的交通分配算法,并将其应用于增广拉格朗日乘子法的框架中用于求解路段通行能力限制交通分配问题的子问题,并考虑到增广拉格朗日乘子法的劣势,设计了求解子问题的动态精度方法,验证了设计算法的效率与精度,以及动态精度的有效性,通过灵敏度分析了最优的动态精度步长。然后,对混合多用户的交通分配问题的变分不等式模型,基于对角化方法的框架,分别对网络中的用户类别与起点进行对角化,设计了基于用户类别、基于起点的对角化算法,并考虑到基于可替换路径对的交通分配算法中已隐含对角化算法的思想,提出了求解混合多用户的交通分配问题的iTAPAS算法,最后通过数值算例验证对比了提出算法的性能,分析了交通需求水平对算法收敛时间的影响,以及各用户比例对系统总阻抗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8-04-01)

刘海旭,荣新[3](2018)在《基于K短路的多路径交通分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K短路,通过使用Logit配流模型研究道路交通网络在多路径流量分配时的性质。首先,研究了Logit模型中参数θ与配流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路网平均阻抗与路段阻抗方差最小的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θ值对路网流量进行分配;之后,使用Yen算法求解K短路问题以构建可选路径集合;最后,结合算例对K短路在多路径流量分配时的性质进行了研究。实例研究表明,随着参数θ值的增加,路网平均阻抗与路段阻抗方差先减小后增加,当θ?=1时路段阻抗方差最小;随着K值的减小,路网平均阻抗与路段阻抗方差持续增加,当K=5时路网平均阻抗和路段阻抗方差都在可接受范围之内且计算量最小。本文加深了对于K短路的认识,有利于K短路在实际运用中的推广。(本文来源于《综合运输》期刊2018年01期)

周和平,苏贞旅,彭巍[4](2017)在《基于区间阻抗鲁棒有效路径的多路径交通分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有鲁棒成本定义基础上,运用行为经济学的参照系理论,提出区间阻抗下的鲁棒有效路径的3个判断条件,采用深度优先搜索算法求解。将有效路径的鲁棒成本作为效用指标,构建多路径交通分配的Logit模型,通过算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与合理性。(本文来源于《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植伟恒[5](2017)在《基于改进Logit路径选择方法的城市中心区域交通分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机动化出行比例不断提高,城市交通问题已成为限制城市发展的瓶颈之一。交通问题的解决,需要从交通规划的层面开始重视,交通分配是交通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在交通分配过程中,出行者的路径选择是交通分配问题的研究重点。在路径选择问题的研究中,最为常用的是Logit路径选择方法。然而在宏观层面路网的交通分配中,Logit路径选择方法存在路径穷举、计算过程复杂等问题。城市中心区域路网属于中观层面路网,交通特征较为一致,利用Logit路径选择方法对城市中心区域的交通分配问题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优越性。在此背景下,本文改进了传统Logit路径选择方法,针对道路等级的划分提出道路阻抗函数,并以此提出城市中心区域交通分配问题的合理解决办法。本文首先介绍城市中心区域的交通出行特性,研究城市中心区域的出行路径选择,总结道路等级划分对出行路径选择的影响;其次,分析道路阻抗函数的影响因素,阐述常用道路阻抗函数的函数形式及适用性,根据不同的道路等级,建立考虑道路等级划分的城市中心区域道路阻抗函数;随后,利用考虑道路等级划分的城市中心区域道路阻抗函数,改进传统Logit路径选择方法中流量分配率计算方法,结合多路径分配方法中的相继平均算法,构建城市中心区域的交通分配方法,并构建算例进行演算分析。最后,运用设计的分配方法,对F区的交通流量进行分配,并对运用结果进行分析。本文应用改进后的Logit路径选择方法,对城市中心区域的交通流量分配问题展开研究,提出考虑道路等级划分的路阻函数,路径流量分配率计算方法得到了改进,最终的分配结果较为合理,为交通部门的管理、规划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金宝辉[6](2016)在《出行路径选择行为影响下的交通分配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人口和机动车数量也不断提高。城市的交通拥堵、停车困难、环境污染等已成为我国及世界各地城市的主要问题。为了解决这些城市交通问题,需要通过科学的规划与管理,一方面增加城市道路基础设施资源,另一方面则通过管理来优化和挖掘潜力。而进行科学规划与管理的前提就是科学地进行交通需求预测。然而,从现有的交通预测模型来看,广泛使用的基于集计分析的四阶段预测方法具有建模成本高、推广移植困难、缺少说服力等缺点,而基于非集计分析的行为模型方法还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关键理论体系和模型还没有完整建立,没有达到实用的阶段。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不能准确把握道路交通的发展规律,预测结果与实际存在较大偏差,进而也造成了道路交通的规划建设不合理、投资浪费、居民出行不便利等。因此必须系统地研究交通需求的机理,准确把握交通需求产生和分布的本质规律,才能为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交通规划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等提供有效支撑。研究出行者路径选择行为影响下的交通分配模型,可以为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网络、有效发挥道路交通潜力提供支撑,形成良好的城市交通环境;同时也可以为出行者提供合理的路径导航和出行方案,降低人们的出行成本,提高出行效率。其中,出行路径选择行为机理特征研究、出行路径选择行为对个体路径选择模型的影响、出行路径选择行为对交通分配模型的影响是研究的关键。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出行路径选择行为影响下的交通分配模型展开了研究。首先,从行为学理论和成都市实际调查数据出发,分析了出行者个体的路网识别的确定图特性和路径网络分布的中观尺度交通流特性,总结提出了出行路径选择的反馈及平衡特征、路径识别特征、路径分布特征等叁类机理特征。其中包括:(1)反馈及平衡特征:受制于交通方式、路网及交通状况等因素出行者在出行途中对路径进行调整的比例很小,出行者路径选择的平衡和反馈具有动态非全局平衡特征;(2)路径识别特征:出行者对出行路径的选择是整体考虑的,对路径的认识具有层次性和方向性;(3)路径分布特征:对于单一出发地和目的地的交通需求,路径选择在路网上的分布具有距离出发地和目的地越远交通流越少的反纺锤形特征、路径选择频率符合乘幂函数特征。其次,基于出行路径选择行为机理特征建立了多类出行者个体路径选择模型,分别从元胞模拟法、后悔决策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基于子图空间和有效翻转的元胞自动机路径选择模型、基于后悔更新的出行路径选择模型。再次,从群体角度出发研究了路径选择及交通系统平衡原则。在此基础上,考虑路网的随机变化及出行者的感知误差,将反映出行者路径选择特性和风险偏好的后悔最小作为路径选择的准则,构建了一个基于后悔理论的随机用户平衡交通分配模型,并给出了基于变分不等式的求解算法。通过一个简单的算例研究了算法的有效性和相关参数对模型的影响。最后,在对动态交通分配模型原理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出行者选择后悔最小的路径进行出行的假设,构建了基于后悔理论的理想DUO动态交通分配模型,给出了基于相继平均法的求解算法(MSA)和基于变分不等式的求解算法(VI)。通过采用松弛算法和相继平均法的顺序同层迭代循环、收敛检验中增加对路径后悔值的判断,提高了变分不等式求解算法的计算效率。以川东南某城市的路网和交通需求作为案例,验证了模型及求解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研究可提高现有交通分配模型的精度、可解释性和计算效率,研究成果对交通运输规划、交通运输管理、应急运输决策、出行者路径引导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6-02-28)

程琳,孙超,邵娟[7](2014)在《快速收敛的牛顿路径算法在交通分配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确定性交通网络用户均衡问题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推导出以路径费用函数为基础的用户均衡模型,在这基础上,提出快速收敛的牛顿路径算法.该算法每次仅对一OD对进行牛顿型流量转移,转移完再更新道路流量,提出"更快速度接近均衡解原则",运用这一原则来简化Hessian阵,从而得到迭代方向,并通过对原函数二阶泰勒展开式进行一维搜索,寻找出最优步长.将该算法运用于实际交通分配问题,分别对小、中、大叁种网络类型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梯度投影算法,快速收敛的牛顿路径算法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和更高的精度,在迭代前期尤为明显.(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期刊2014年06期)

苏焕银,史峰,徐光明[8](2014)在《基于成对可替代子路径的交通分配改进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Bar-Gera设计的基于成对可替代子路径(PAS)的交通分配算法(TAPAS)为研究对象,注意到TAPAS算法为了追求最大熵用户均衡交通分配,存储了大量PAS并从中选择PAS集合进行流量转移。由于很多交通分配问题更加专注于提高算法的收敛速度和其简易性,将算法的核心操作仅限于当前新构建的有效PAS(不再存储PAS集合),在新构建的PAS上转移流量以均衡子路径费用,在相关起点之间均衡路径流量比例。设计包括有效PAS构建子算法、基于PAS的流量转移子算法和基于PAS在相关起点之间均衡路径流量等比例分配子算法。通过数值试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相比原算法,仅基于当前新构建PAS上进行流量转移的交通分配改进算法的收敛效率不会降低,同时,改进后的算法结构更简单,编程工作量更小,对部分案例来说更适于应用。(本文来源于《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周和平,王芳,成军[9](2014)在《区间阻抗下的多路径交通分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区间阻抗下的多路径交通分配,首先定义区间阻抗下节点与路径的鲁棒成本;然后在鲁棒成本概念基础上建立鲁棒最短路模型,并重新定义了区间阻抗下的有效路径;接着依据有效路径集的鲁棒成本,改进Logit模型,确定每条有效路径的选择概率,由此得到多路径交通分配结果。并用一个算例对本研究提出的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合理有效,且具有实际应用意义。(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潘晓锋,左志,赵胜川[10](2014)在《基于前景理论的改进多路径交通分配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多路径分配模型只考虑路径的出行时间而忽略交通政策的引导作用,同时也无法考虑出行者主观因素对路径选择的影响,以及Logit模型的IIA特性.本研究考虑出行者在路径选择情况下的有限理性因素,并试图克服Logit模型的缺点,结合前景理论和Probit模型,建立了改进的多路径交通分配模型;结合拥挤收费政策,以一个算例分析模型参数变化对路径选择的影响;最后在参数确定的情况下,得到近似最优收费标准.结果表明,模型能够体现路网中交通流的分配,也能体现拥挤收费政策对路网流量的影响;参数θ越大,主导路径的优势越明显,当θ等于1.5时,近似最优收费标准为1.19元.(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期刊2014年02期)

路径交通分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静态交通分配理论作为交通规划中的基础核心之一,在各类交通问题的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交通问题研究的日益深入,高效求解传统静态交通分配问题已经不再能够满足研究的需要,如何高效、精确求解更为贴近现实的复杂情景下的静态交通分配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以提高求解复杂情景下交通分配问题算法的效率与精度为目标,考虑了路段通行能力限制的交通分配问题和混合多用户的交通分配问题,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首先,通过对比多种静态交通分配算法,采用了基于可替换路径对的交通分配算法,并将其应用于增广拉格朗日乘子法的框架中用于求解路段通行能力限制交通分配问题的子问题,并考虑到增广拉格朗日乘子法的劣势,设计了求解子问题的动态精度方法,验证了设计算法的效率与精度,以及动态精度的有效性,通过灵敏度分析了最优的动态精度步长。然后,对混合多用户的交通分配问题的变分不等式模型,基于对角化方法的框架,分别对网络中的用户类别与起点进行对角化,设计了基于用户类别、基于起点的对角化算法,并考虑到基于可替换路径对的交通分配算法中已隐含对角化算法的思想,提出了求解混合多用户的交通分配问题的iTAPAS算法,最后通过数值算例验证对比了提出算法的性能,分析了交通需求水平对算法收敛时间的影响,以及各用户比例对系统总阻抗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路径交通分配论文参考文献

[1].吴超峰,龙建成,刘昊翔.基于可替换路径对的多用户均衡交通分配算法[J].山东科学.2018

[2].吴超峰.基于可替换路径对的交通分配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

[3].刘海旭,荣新.基于K短路的多路径交通分配研究[J].综合运输.2018

[4].周和平,苏贞旅,彭巍.基于区间阻抗鲁棒有效路径的多路径交通分配[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7

[5].植伟恒.基于改进Logit路径选择方法的城市中心区域交通分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6].金宝辉.出行路径选择行为影响下的交通分配模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7].程琳,孙超,邵娟.快速收敛的牛顿路径算法在交通分配中的应用[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4

[8].苏焕银,史峰,徐光明.基于成对可替代子路径的交通分配改进算法[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4

[9].周和平,王芳,成军.区间阻抗下的多路径交通分配[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4

[10].潘晓锋,左志,赵胜川.基于前景理论的改进多路径交通分配模型[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4

标签:;  ;  ;  ;  

路径交通分配论文-吴超峰,龙建成,刘昊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