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野主义———从西方到东方

粗野主义———从西方到东方

苏州科技大学江苏省苏州市215000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回顾粗野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渊源,阐述了粗野主义从西方到东方的推广过程,使当时一种狭义的粗野主义发展到广义的粗野主义,最后为当下的中国建筑实践提供一种即参考。

关键词:粗野主义;狭义粗野主义;广义粗野主义;处理现实

一、粗野主义的开端————柯布西耶的粗野主义建筑

柯布西耶昌迪加尔法院:1956年柯布西耶完成的昌迪加尔法院外形轮廓简洁,建筑物的主要部分用一个长100多m,由11个连续拱壳组成的巨大顶棚罩了起来,顶棚断面为“V”型,前后檐翘起。入口由3个直通到顶的高大柱墩组成,柱墩分别涂以红、黄、绿三种颜色,鲜明地突出了入口形象。主要立面上布满大尺度的遮阳板,外墙为裸露着的混凝土,上面保留着模板的印痕和水迹。怪异的体形、超乎寻常的尺度、粗糙的混凝土表面和不协调的色块,给建筑带来了怪诞粗野的情调。法院的建成曾引起各国建筑师的广泛关注,这种巨大尺度的建筑构件,粗壮的入口柱廊,对比色块的处理,粗糙的混凝土饰面,大胆的抽象图案设计所形成的特殊建筑风格,形成了当时比较狭义上的柯布西耶的粗野主义风格。

二、来自史密森夫妇建筑创作的思考——新粗野主义理论的发展

史密森夫妇最早的公开使用“新粗野主义”这个词是在对于位于的住宅的描述中。在这个词为大家所熟知之前,史密森夫妇用“仓库美学”来描述这个设计,实际上这很贴切。他们写道:“如果这个房子能够建成,它将是新粗野主义在英国的第一个作品,亨斯特顿中学虽然设计的更早,但并不是第一个建成的,在其建成后,亨斯特顿中学无论在哪里被提及都立刻被冠之以新粗野主义的标签。“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结构完全的暴露,尽可能的不进行室内装修。建设者们应该在基本的结构施工中力求高标准,就如同他们在建造仓库时那样”。史密森夫妇的这个作品在年的整个夏天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有些讨论涉及到了其思想的源头即“生活与艺术的平行”的展览,以及当时还未能建成的亨斯特顿中学。亨斯特顿中学和的住宅在当时被公众认为是新粗野主义的代表。它们有着方正、规整的平面(亨斯特顿中学明显的被一个正交的轴网所控制),都将结构和材料暴露了出来。实际上,两座建筑中对于结构和材料的暴露这个特征是非常抢眼的,以至于当时很多较为肤浅的评论家将此当做了新粗野主义的全部。在这一点上,亨斯特顿中学是一个绝对的典范,它看起来是由砖、玻璃、钢、混凝土建成,实际上也就是由砖、玻璃、钢、混凝土建成的,而且所有的设备管线都能够清晰、富有功能逻辑性的出现在你的面前人们能够看到亨斯特顿中学是由什么建成的,是怎样建成的,空间操作是怎样的

三、日本建筑中的粗野主义——前川国男、丹下健三的建筑创作

前川国男的东京文化会馆:前川充分掌握了当时所拥有的建筑构造、技术方法和材料,并且让它们在这一建筑中充分表现如作为建筑装饰材料之一的清水混凝土,在东京文化会馆被大胆采用,甚至在吸引人们去看它基于这样的上导思想,在处理室内外空间的许多重要部位时,就很自然地产生种连续性。观众厅墙面采用预制板,表面饰以人理石屑楼面用带有图案的瓷砖铺砌,门窗用型钢制作。这些材料共同运用并渗入到空间之中,把休息厅与大、小观众厅很流畅地连贯起来,构成互动、统一的建筑空问、这种空间从室内一直延续到室外。

丹下健三的仓敷市厅舍:60年代整个世界进入了战后新的经济增长期。日本也开始萌发了民主主义思想,受“民众”意识的感染,丹下健三通过他的建筑将这种新生的民主情绪痛快地表达了出来。在1960年的仓敷市厅舍的设计过程中,丹下依然从传统中寻求动力,他返回到日本古代的绳文时期,在那里他看到了“力量”和“生命”,寻找到了能够表达出民众力量的因素;形式上他依然以奈良的正仓院为原形,但是这次的着眼点不是正仓院所传达出的传统的实用性,而是取正仓院宏大且具有力度感的高床式的形式比例元素,在此基础上运用钢筋混凝土材料以及柯布西耶式的表达方式,对正仓院的校木结构进行了精炼化、夸张化的处理,整体壁面趋于简洁平整,而转角处的传统形式的结构部件却进行了放大,使混凝土结构的梁柱表现出比以前的作品更为粗壮、更具力度感和雕塑感。

通过日本两个建筑可以看出,这时的粗野主义融合了一些日本本土的建筑元素,但是建筑的一些处理手法,材料的选择运用方面都有一种粗野之感,使建筑不仅有了新的生机与生命,这正是把柯布西耶等的西方建筑的粗野主义推广到了日本建筑的广义粗野之中。

四、走向广义的粗野主义———中国建筑中的粗野主义手法的运用

在当代中国这种粗放型高速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的建筑师似乎面临着与当时英国以及战后的大多数欧美国家建筑师一样的处境。对于房屋大量生产的需求使建筑师拥有更多的设计机会,但当下中国施工建造水平的低下也是建筑师需要面临的巨大挑战。当代建筑师也有一些运用粗野主义的一些手法来把粗野主义广义化。

刘家琨的贝森大院:贝森大院的材料选择上运用了具有粗野之感的断砖、清水外墙等形式,主要在建筑山墙、局部实墙、景观铺地、院墙等部位大量应用。断砖加工方式使再生砖的内部骨料得以暴露,成为独特的材料表现。除再生砖外,将大孔砖孔朝上用于屋面种植、孔朝外用于机房通风和通透围墙;将小孔砖孔朝侧面,利于垂直绿化;将多孔砖孔朝侧面用于展廊墙面,利于展品固定;以及将常用于基本填充的煤矸砖作为清水外墙等,均是对基础性材料非常规应用的发掘和表现。

王澍的宁波博物馆:建筑体量的沉重感,外墙表皮的毛糙感很容易让人联想起粗野主义的建筑美学特征,但如果严格按照史密森夫妇对于粗野主义的设计准则,它也就是忠实于材料的真实表达、暴露建筑的结构并尽可能地不进行装修等。王澍的宁波博物馆并非属于粗野主义的范畴,然而他的这种将当地的真实民间文化融入到对于现实的处理之中并且主动在建造过程中发现真实的美的态度和立场,又与早期粗野主义先锋对于建筑革新的态度有多大区别呢。

通过中国几位建筑大师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中国的一些建筑使用了西方粗野建筑的处理手法,如建筑材料的选择,建筑呈现的雕塑之感等。本文并不是给这些建筑师带上粗野主义的标签。但是这些手法的运用无异于把早期西方的狭义的粗野主义进一步发展为了广义上的粗野主义,为粗野主义的推广和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

结语

本文回顾了粗野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柯布西耶的粗野主义的产生,到后来东方建筑中运用粗野主义设计的一些手法,脉络上是一种从西方狭义的粗野主义发展到东方的广义粗野主义,并希望通过在回顾历史上经历了相似社会与时代背景的欧美国家建筑师如何处理现实问题并引发了粗野主义建筑思潮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中国建筑行业当前所面临的一些问题。面对当下的状况,在一些建筑师抱怨设计周期短、施工粗糙、甲方审美等现实问题的同时,还有一些建筑师则看到了机遇,他们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没有选择妥协和抱怨,而是积极地投身其中并试图用责任和智慧来应对现实的状况,这种处理现实的策略则可以成为当下中国建筑师提供了思考。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第二版),2012.

[2]W?博奥席耶.《勒?柯布西耶全集》,1965~1969.

[3]戚发诚,史密森夫妇的早期建筑创作思想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2013.

[4]前川国男——现代建筑的源流.现代建筑的源流,1987.

[5]刘家琨,我在西部做建筑,时代建筑,2006.

[6]王澍.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宁波博物馆创作笔记,时代建筑,2009.

标签:;  ;  ;  

粗野主义———从西方到东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