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刚度论文-于昌盛,申黎明,赵欢

综合刚度论文-于昌盛,申黎明,赵欢

导读:本文包含了综合刚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床垫,床垫材料,床垫结构,综合刚度

综合刚度论文文献综述

于昌盛,申黎明,赵欢[1](2019)在《床垫铺垫层材料和结构对其综合刚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的床垫由于主要原料和组成结构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软硬度。床垫的构成一般采用叁层结构,分别是支撑层、铺垫层和面料层。旨在探究床垫铺垫层的材料以及铺垫层的结构对床垫综合刚度的影响,并测量出不同床垫组合的综合刚度。结果表明:1)铺垫层材料(材料的种类、厚度、密度)对床垫综合刚度影响较大;2)铺垫层结构(材料顺序、层数)对床垫综合刚度影响较小;3)铺垫层材料为普通海绵时,床垫综合刚度随着海绵厚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海绵密度的增加而增大。(本文来源于《家具》期刊2019年05期)

郑煜,王凯[2](2019)在《综合变形下滚动轴承非线性静接触刚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弹性体条件下,考虑保持架因素,综合各零件的局部刚度与自身刚度的相互影响,应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将滚动轴承的接触状态转化为非线性接触问题。通过合理的模型设置,求解不同载荷下轴承各零件的接触状态并给出应力分布及其规律,通过内圈耦合节点位移得出静刚度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期刊2019年04期)

葛世玉,赵勇,赵亦希,闫慧[3](2019)在《薄壁构件双面多点增量成形装备综合刚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薄壁构件增量成形加工质量受到装备综合刚度的影响。针对自主设计的薄壁件双面多点增量成形装备,建立了"支撑工具头模块—工件—成形工具头模块"加工系统综合刚度模型,模型综合考虑了成形设备运动闭链各环节刚度,并依此研究了总体刚度场随支撑头径向收缩、周向旋转而产生的变化。以直母线圆锥台成形作为算例进行了分析和实验,随着加工进行,支撑头径向收缩,刀位点综合刚度逐渐增大,最大轮廓误差出现在刚度最薄弱的圆锥台底部过渡处。(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刘海茹[4](2019)在《衔铁组件综合刚度测量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衔铁组件是电液伺服阀中的关键元件,其刚度特性是影响电液伺服阀控制性能的关键指标。在现有的电液伺服阀制造工艺中,通过保证其组成零件弹簧管、反馈杆等精密弹性元件的刚度,间接保证衔铁组件的刚度特性,但是由于装配环节的引入,衔铁组件刚度特性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本课题旨在研制能够实现衔铁组件刚度测量的系统,对压装完成的衔铁组件刚度特性进行验证。首先基于电液伺服阀工作原理,建立衔铁组件运动方程,求得力矩马达的综合刚度以及力矩马达中衔铁组件的刚度。通过分析测量环境下,衔铁组件组合刚度与弹簧管、反馈杆刚度的关系,并与力矩马达中衔铁组件综合刚度进行对比,确定了衔铁组件综合刚度的测量方案。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软件,分析压装环节中过盈量、摩擦系数、形状误差对衔铁组件综合刚度的影响,比较了理论计算与仿真结果的不同。其次,根据衔铁组件综合刚度测量方案,设计了相应的工装夹具、大转角施力结构、纯力偶加载机构,以使测量状态模拟实际的工作状态,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选择了GB-STS静态扭矩传感器对力信号进行采集,采用了RGH24Y光栅系统采集位移信号,将采集到的信号经放大转换后送入工控机进行后续处理,得到了衔铁组件综合刚度值及测量曲线,完成了测量系统的搭建。最后,对测量系统的测量精度进行验证,通过传感器标定试验,确保系统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并通过衔铁受载试验,排除了衔铁变形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设计了衔铁组件测量试验,通过测量数据拟合测量曲线,计算了衔铁组件综合刚度,多次测量的重复性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蒋君侠,董琛,边晨,董辉跃[5](2019)在《卧式双机联合自动钻铆系统综合刚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卧式双机联合自动钻铆系统中多轴机床的刚度特性分布规律,定量分析该机床末端弹性变形.建立多轴机床的运动学模型,确定运动关节、柔性运动轴和末端执行器为其末端变形主要来源;针对柔性运动轴与末端执行器的力学特性,采用有限元法得到其对应坐标系内的刚度矩阵;针对运动关节,采用试验法得到关节空间内的刚度矩阵;通过雅克比矩阵法建立运动关节的增强型末端刚度矩阵,通过点传递法建立柔性运动轴的末端刚度矩阵;基于弹性小变形理论,综合各个变形来源的末端刚度矩阵建立多轴机床的综合末端刚度模型;通过实际测试,该刚度模型与实验结果误差小于10%,证明了该综合刚度模型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董琛[6](2019)在《卧式双机联合钻铆系统综合刚度场建模和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飞机壁板的自动钻铆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壁板装配的质量及效率。在实际的铆接装配中,自动钻铆系统会在大载荷的循环施加下产生一定的弹性变形从而导致铆接质量的下降。为解决上述问题,实现自动钻铆设备末端变形的定量分析进而进行压铆位移补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基于卧式双机联合自动钻铆系统两侧的多轴机床,在分别建立其运动学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实验法、解析法得到其各主要变形来源的刚度矩阵,并利用弹性小变形理论得到该自动钻铆系统的末端综合刚度模型,最后采用试验法加以验证。首先,介绍相关研究背景,表明本文的研究意义。阐述了自动钻铆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并简要介绍了机床刚度与机器人刚度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研究对象卧式双机联合自动钻铆系统,给出了两侧多轴机床的运动轴分布;给出了两侧机床的运动学模型,建立了坐标变换矩阵;介绍了雅克比矩阵的计算方法,给出了两侧多轴机床的雅克比矩阵。其次,对两侧多轴机床的各个变形环节进行了刚度辨识。通过分析确定了多轴机床末端变形的主要变形环节;针对柔性运动轴与末端执行器,采用有限元分析法得到在其自身坐标系内的柔度矩阵;针对运动关节,利用枚举法与解析法得到其关节最大载荷姿态,在此基础上利用实验法得到关节空间内的刚度矩阵。再次,建立自动钻铆系统末端综合刚度模型。简要阐述了弹性小变形理论,表明多轴机床的末端柔度矩阵可等效为各个变形环节柔度矩阵的迭加;利用点传递法,建立柔性运动轴在末端坐标系内的柔度矩阵;利用增强型关节刚度矩阵,将关机空间内的关节刚度矩阵转化为末端坐标系内的柔度矩阵;分别建立两侧多轴机床的末端综合柔度矩阵,得出了自动钻铆系统的综合刚度模型。最后,进行综合刚度模型验证试验。简要介绍了相关的试验条件;划分了常用加工空间内的试验点阵,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试验方案;通过对比末端变形试验值与理论值的差异,证实了该末端综合刚度模型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1-01)

高普,刘辉,项昌乐,周晗,崔晋[7](2018)在《综合传动装置悬置系统刚度灵敏度分析与振动能量解耦》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综合传动装置悬置系统6自由度耦合振动模型,利用灵敏度分析方法,计算悬置系统各阶固有振动频率关于各悬置各方向刚度的灵敏度,确定影响某一方向振动的关键橡胶刚度,为改善系统某一方向的振动提供理论依据.以系统各方向振动解耦率作为目标函数,综合考虑传动轴激励、人体承受振动敏感区域及各向振动耦合状况来确定优化约束条件,进行刚度参数最优化,得到的悬置系统各方向最优刚度值可用于改善悬置系统隔振性能.针对某一传动系统振动恶化的情况,采用刚度灵敏度分析与振动能量解耦综合方法,对悬置系统进行设计.最后利用台架振动试验结果验证悬置系统优化设计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徐洪钟,孙鹏鹏,崔文森,孙义杰[8](2018)在《南京地铁基坑支护结构的MSD综合刚度及变形预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Clough综合刚度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深基坑支护结构MSD综合刚度.在考虑围护结构、支撑体系与场地土层条件下,分析了不同工程地质条件下南京地区地铁车站深基坑支护结构综合刚度特性,建立了深基坑综合刚度与围护墙最大侧移的经验公式.结果表明:改进的MSD综合刚度可以较好地反映不同地质条件下基坑支护结构的整体变形特性.基坑围护结构最大侧向变形与综合刚度呈递减函数关系,当综合刚度增大到一定值后,其变形值趋于恒定.采用该方法预估了南京地区地铁深基坑的围护结构最大侧移,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度较好,表明经验公式可用于预估相似地基上的深基坑最大侧移.(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秦端,胡翔,薛伟辰[9](2018)在《预制混凝土板式拼装综合管廊嵌入式节点转动刚度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ABAQUS软件,并考虑材料非线性、预制拼缝界面以及钢筋锚固长度的影响,建立预制混凝土板式拼装综合管廊侧板-底板嵌入式节点在侧向加载下的有限元模型,并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有限元参数分析,主要分析参数包括腋角高度、嵌入深度、外壁厚度等,结果表明:与现浇节点相比,嵌入式节点的承载力相对比值在0.8~0.85,初始转动刚度相对比值在0.8~0.9,屈服时转动刚度相对比值在0.5~0.6,后期转动刚度相对比值在0.1~0.2;与现浇节点相比,侧板厚度的增加对嵌入式节点的初始转动刚度相对值、屈服时转动刚度相对值、后期转动刚度相对值均有提升,而腋角高度、嵌入深度主要影响屈服和后期转动刚度相对值。(本文来源于《施工技术》期刊2018年12期)

姜晓强[10](2018)在《四足机器人接地过程腿—地综合刚度辨识与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足式机器人因具有运动灵活、地形适应性强等优点成为当前智能移动机器人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足式机器人运动过程中与地面存在复杂交互,地面软硬特性不仅影响着机器人行走过程中的稳定性,还影响机器人运动过程中的能量损耗。辨识并控制机器人接地过程中腿-地综合刚度是实现机器人稳定行走和提高能效的关键。目前地面特性辨识研究以地面类型预测方法为主,而机器人腿-地综合刚度辨识的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围绕四足机器人与未知地面交互过程中腿-地综合刚度的辨识与调整展开研究,为机器人野外平稳高效行走提供简便有效的方法。首先推导了四足机器人在trot步态下的行走动力学方程,将地面特性引入弹簧负载倒立摆行走模型,建立了腿-地串联的弹簧负载倒立摆模型。对四足机器人支撑相进行了分解,研究了机器人在接地过程中腿-地综合刚度辨识与调整的时间分配,分析了触地足力的频域特性,建立了地面软硬划分标准。阐述了腿-地综合刚度对机器人行走稳定性与能量利用率的影响,推导了的腿-地作用动力学方程,提出了基于触地足力频域特性的硬地面腿-地综合刚度辨识方法;建立了半球足接地过程中地面刚度与地面沉降量的对应关系,提出了基于地面沉降与触地足力的软地面腿-地综合刚度辨识方法。根据人类和动物行走特性进行了机器人腿-地综合刚度规划,得出了腿弹簧刚度与腿部各关节液压缸刚度的转换关系,将腿弹簧刚度控制转化为关节刚度控制。针对液压系统的非线性特征,采用反馈线性化控制策略提高了液压系统力控制带宽与精度。通过液压缸位置导纳控制实现关节刚度控制,利用重力前馈补偿改善了刚度、位置控制精度。搭建了单腿样机实验平台,模仿机器人接地过程,通过比较两种辨识策略得到的刚度辨识结果,验证了刚度辨识策略的有效性。搭建了四足机器人样机,通过对关节刚度控制实现了对机器人腿弹簧的刚度控制。(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5-14)

综合刚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弹性体条件下,考虑保持架因素,综合各零件的局部刚度与自身刚度的相互影响,应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将滚动轴承的接触状态转化为非线性接触问题。通过合理的模型设置,求解不同载荷下轴承各零件的接触状态并给出应力分布及其规律,通过内圈耦合节点位移得出静刚度变化规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综合刚度论文参考文献

[1].于昌盛,申黎明,赵欢.床垫铺垫层材料和结构对其综合刚度的影响[J].家具.2019

[2].郑煜,王凯.综合变形下滚动轴承非线性静接触刚度研究[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9

[3].葛世玉,赵勇,赵亦希,闫慧.薄壁构件双面多点增量成形装备综合刚度分析[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9

[4].刘海茹.衔铁组件综合刚度测量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5].蒋君侠,董琛,边晨,董辉跃.卧式双机联合自动钻铆系统综合刚度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9

[6].董琛.卧式双机联合钻铆系统综合刚度场建模和实验[D].浙江大学.2019

[7].高普,刘辉,项昌乐,周晗,崔晋.综合传动装置悬置系统刚度灵敏度分析与振动能量解耦[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8

[8].徐洪钟,孙鹏鹏,崔文森,孙义杰.南京地铁基坑支护结构的MSD综合刚度及变形预估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8

[9].秦端,胡翔,薛伟辰.预制混凝土板式拼装综合管廊嵌入式节点转动刚度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施工技术.2018

[10].姜晓强.四足机器人接地过程腿—地综合刚度辨识与控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标签:;  ;  ;  ;  

综合刚度论文-于昌盛,申黎明,赵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