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初职地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内地移民,初职地位获得,香港回归,教育获得地
初职地位论文文献综述
戴思源,李蔓莉[1](2017)在《香港回归与内地移民初职地位获得——基于内地移民教育获得地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97年回归后,香港特区政府陆续出台了多项有关内地移民的社会政策。我们利用香港2011年的"香港社会动态追踪调查"数据,通过区分香港本地出生的市民、在香港接受最高教育的内地移民和在内地接受最高教育的内地移民,将研究聚焦于教育获得地对个人职业地位的影响上。研究发现,教育获得地差异更能说明内地移民和香港本地出生市民间初职地位获得差异及其变化特征;相比于回归之前的入职世代,在回归之后的入职世代中,虽然内地受教育者与香港受教育者之间的初职职业地位差距并没有缩小,但是前者所遭受的结构歧视减弱了;对接受内地高等教育者来说,同接受香港高等教育者之间的初职职业地位差距回报已基本消失。而在回归之后的入职世代中,两者初职地位获得差距主要是与内地受教育者的低教育水平有关。我们认为,特区政府应为这些低教育水平的内地移民提供更多的本地教育机会和营造一个更公正的劳动力环境。(本文来源于《当代港澳研究》期刊2017年04期)
杨中超,岳昌君[2](2016)在《学历、专业对高校毕业生初职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研究——基于全国高校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全国高校毕业生2007年、2011年和2013年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学历层次和专业领域对高校毕业生初职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发现,学历层次和专业领域是影响毕业生初职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因素,硕士毕业生、理工类专业的毕业生初职社会经济地位回报高于本专科毕业生、人文社科类专业毕业生;没有足够证据表明与本科毕业生相比,家庭背景对硕士毕业生初职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要弱,但专业领域能调节家庭背景对初职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为维持阶层优势或实现向上流动,不利家庭出身的学生一般会通过追求研究生学历或选择求职时容易摆脱家庭背景束缚的理工类专业来实现,而优势家庭的教育策略则更加多元。(本文来源于《教育研究》期刊2016年10期)
高玉玲[3](2014)在《高校毕业生初职获得:基于地位获得模型的经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通用地位和体制性地位两个方面,依照职业类型和单位类型指标,本文对高校毕业生初职地位的影响因素与开放性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的代际流动呈现出开放性和封闭性并存的特征;家庭背景优势能够跨越劳动力市场分割,在两类地位指标中得到传承;社会关系虽然会影响初职地位,但却不是家庭地位传承的机制。(本文来源于《教育与经济》期刊2014年05期)
高巍[4](2013)在《参军对个体初职地位获得的影响分析——基于CGSS2003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参军作为个体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对个体的人生轨迹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利用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对参军群体与未参军群体、参军群体内部在初职地位获得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检验和分析。研究发现:参军对于个体初职地位的获得有显着影响,参军经历的有无、参军经历的差别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影响到个体初职地位的获得,并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或者改变其他因素,发挥一定的作用。此外,初职地位的获得还受到人力资本因素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家庭经济地位因素的制约。(本文来源于《晋中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卢文峰[5](2011)在《教育对初职地位获得的贡献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对初职地位获得的贡献及其变迁不仅关涉到求职者自身的生活状况与社会经济地位,而且深刻地反映着这个国家的开放与封闭程度,影响着这个国家的当下与未来。本文通过使用CGSS2006数据对中国社会1985-2006年间全国层次、不同区域之间及不同城市级别之间教育对初职地位获得的贡献及其变迁的实证研究取得如下几点研究发现:首先,从全国层次来看:1)在1985-1992、1993-1996、1997-2002及2003-2006任一时期教育程度越高其初职地位往往越高;2)无论是对于专科毕业生而言,还是对于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而言其教育对初职地位获得的贡献在1985-1992、1993-1996及1997-2002叁个时期中都基本类似,而在2003-2006这一高等教育毕业生供严重大于求的时期中都大幅度下降。可见由于相关理论在社会对一定层次受教育人才供求状况方面存有一定的预设,“人力资本理论”对教育对初职地位获得贡献的预测在1985-1992、1993-1996、1997-2002及2003-2006四个时期中都是符合实际的,即教育对初职地位获得的贡献在前叁个时期中基本维持平衡,而2003高等教育毕业生大规模增加后,教育对初职地位获得的贡献在2003-2006这一“短期”内大幅度下降;“过度教育”及“文凭通胀”对2003-2006年间教育对初职地位贡献的预测是符合实际的。其次,从地域间的比较来看:1)无论是对于专科毕业生而言还是对于本科及以上毕业生而言,其同等学历同期而言其对初职地位获得的贡献总是中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2)2003年高等教育毕业生大规模增加后,虽然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对初职地位获得的贡献在2003-2006年都呈下降状态,但是东部呈“趋中效应”,中西部呈“触低效应”。最后,从城市级别间的比较来看:2003年高等教育毕业生大规模增加后,类似于不同地域间所呈现的状况,省会及直辖市地区与非省会及非直辖市地区高等教育对初职地位获得的贡献在2003-2006年都呈下降状态,但是省会及直辖市地区呈“趋中效应”,而非省会及非直辖市地区呈“触低效应”。当然,本文在得出上述结论的同时结合中国高等教育毕业生供求状况的变迁从理论上对上述实证结果做出了一定的阐释与说明。(本文来源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期刊2011-04-01)
高舒[6](2009)在《家庭背景对重点大学毕业生初职地位获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典的代际地位流动模型,强调子女教育作为中间变量在父子两代地位承传中的调节作用。本文在严格控制了子女教育水平的情形下,探讨了文化资本的代际传递机制。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技术对某重点大学本科毕业生初职抽样调查资料的分析表明,父亲的教育水平越高、经济地位越高,子女的初职的地位则越高;父亲的教育背景,是通过对子女在大学期间的学业表现(绩点排名)而影响其日后的初职地位的。这一发现拓展了原有的“地位获得模型”,阐明了文化资本在代际之间传递的一个新机制。(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9-05-09)
李煜[7](2007)在《家庭背景在初职地位获得中的作用及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初职地位获得是社会分层化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通过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展示了文革后叁个时期城镇家庭背景对子女初职获得的影响及变迁。研究发现,不同家庭背景的子女在相同的教育资质下,职业地位的获得仍然存在显着差异;在文革以后,非体力阶层家庭后代的优势表现为"跳级"和"保底"效应。其成因是什么我们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江苏社会科学》期刊2007年05期)
初职地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全国高校毕业生2007年、2011年和2013年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学历层次和专业领域对高校毕业生初职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发现,学历层次和专业领域是影响毕业生初职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因素,硕士毕业生、理工类专业的毕业生初职社会经济地位回报高于本专科毕业生、人文社科类专业毕业生;没有足够证据表明与本科毕业生相比,家庭背景对硕士毕业生初职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要弱,但专业领域能调节家庭背景对初职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为维持阶层优势或实现向上流动,不利家庭出身的学生一般会通过追求研究生学历或选择求职时容易摆脱家庭背景束缚的理工类专业来实现,而优势家庭的教育策略则更加多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初职地位论文参考文献
[1].戴思源,李蔓莉.香港回归与内地移民初职地位获得——基于内地移民教育获得地的实证研究[J].当代港澳研究.2017
[2].杨中超,岳昌君.学历、专业对高校毕业生初职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研究——基于全国高校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16
[3].高玉玲.高校毕业生初职获得:基于地位获得模型的经验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4
[4].高巍.参军对个体初职地位获得的影响分析——基于CGSS2003的研究[J].晋中学院学报.2013
[5].卢文峰.教育对初职地位获得的贡献与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
[6].高舒.家庭背景对重点大学毕业生初职地位获得的影响[D].复旦大学.2009
[7].李煜.家庭背景在初职地位获得中的作用及变迁[J].江苏社会科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