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评判论文-苗贵山,袁玲玲

道德评判论文-苗贵山,袁玲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道德评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功利主义,道德

道德评判论文文献综述

苗贵山,袁玲玲[1](2019)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道德评判的功利主义之维》一文中研究指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道德评判与功利主义密切相关。功利主义把社会关系归结为经济关系,使得马克思从社会生活决定社会意识出发找寻到了道德赖以存在的基础;功利主义局限于资产阶级的经济关系来谈论利己主义、自我牺牲、享乐等道德观念,使得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与交往条件出发厘清了上述道德观念的本质;功利主义追求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和谐统一,使得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道德的憧憬明晰了方向。(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陈雅珏,何德娴,何先友[2](2018)在《严于律“美”,宽以待“善”——个体面孔审美和道德评判标准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孔吸引力与道德水平之间的关系是实验美学的重点研究问题。以往关于道德判断和面孔审美的研究发现了"美即好"和"好即美"两种认知偏向,但并未考虑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在其中的影响,也未进一步探讨这些认知偏向带来的后续影响。本研究设计了3个行为实验探讨上述问题。实验1通过二择一的迫选法,直观地探讨了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的偏向。实验1结果发现:(1)被试在面孔审美判断中,存在"好即美"和"富即美"两种认知偏向;(2)道德水准判断中,存在"美即好"的认知偏向和对低面孔吸引力者的"仇富"现象;(3)社会经济地位(经济收入高低)判断中,存在"美即富"的认知偏向。实验2a和2b首次采用心理物理法测量被试的面孔审美标准和道德评判标准,同时探讨被试对不同目标对象采用标准的差异,结果发现:(1)对比拥有消极道德水准的目标对象,被试对拥有积极道德水准的目标采用了更为宽松(更低)的面孔审美标准,即目标积极的道德水准的积极性为其面孔审美带来优势;(2对比低面孔吸引力的目标对象,被试对高面孔吸引力的目标采用了更严格的道德评判标准,且这种效应对于高社会经济地位者而言更为明显,即高面孔吸引力反而为目标的道德评判带来劣势。本研究在发现各种认知偏向之后,进一步发现了个体面孔审美和道德评判两种社交行为判断标准的变化规律,对人们如何管控自身的道德行为及自身形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杨江平[3](2018)在《绝对主义道德评判》一文中研究指出相似的场景收看听闻已久的哈佛大学教授桑德尔(MichaelJ.Sandel)的公开课《谋杀背后的道德逻辑》,最令我触动的,是教授提到的一桩真实事件。这是发生在海上的故事。1884年,一艘船上有4名船员,Dudley是船长,Steven(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报》期刊2018-08-30)

刘坛茹[4](2017)在《当代底层文学中的闲话叙事与道德评判》一文中研究指出闲话作为一种道德评判话语,蕴含着一种对于当代底层文学研究的新视角。尤其是在反映农村生活的底层文学作品中,闲话的道德评判功能呈现出性别差异,并且,闲话维护伦理道德规范的功能正趋于异化。闲话作为一种创作路径,可以行之有效地克服底层群体被代言、被表述的尴尬困境。(本文来源于《当代文坛》期刊2017年04期)

张胜友[5](2017)在《认同视角下大学生对不同群体的道德评判差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着人们会由于人身份的不同而对他们产生不同的评价态度这一现象。本研究从群体认同的角度出发,研究是否对群体的认同程度差异是造成对群体进行不同的道德评判的原因。在群体认同上,本研究是指对外群体的认同程度在违反道德情境和维护道德情境下对道德判断的影响。道德判断的内容采用的是海特的道德基础多元论,海特将道德的主要内容划分为关怀/伤害、公平/欺骗、忠诚/背叛、权威/颠覆、纯洁/堕落、自由/压迫六个维度。道德判断对象是根据群体所属的阶层进行选择,根据韦伯的社会分层标准,按照经济、权利、声望叁个方面的标准,并且结合国内陆学艺学者等关于对中国社会阶层划分的相关研究结果,在上层群体中选择了机关局长和国企高管,在中层群体中选择了大学教师和医生,而在下层群体中选择了建筑工人和餐馆服务员,这六个群体分别代表各自所从属的阶层,成为本次研究的判断对象。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回顾了以往相关研究,并以此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本次研究。研究被试为北京叁所高校400名大学生,研究内容主要有:首先是探讨了社会认同的内在结构和维度特征,编制社会认同程度量表;然后采用海特的道德基础量表,测量不同群体的道德评判情况,最后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1、在违反道德情境下,受批评程度最低的是下层群体,这与本研究假设相符;而上层群体与中层群体受到较高的批评,但二者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这与本研究假设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2、在维护道德情境下,受赞扬程度最高的是下层群体,其次是上层群体,受赞扬程度最低的是中层群体,这与本研究假设相符;3、研究发现在违反道德情境下,对上层群体和下层群体进行道德评判时更加关注道德背叛维度,对中层群体进行道德评判时更加关注道德的伤害维度;在维护道德情境下,对不同阶层群体进行道德评判时均更加关注道德的关怀、忠诚和自由维度,这与本研究的假设叁部分相符;(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期刊2017-05-21)

史常力[6](2017)在《中国史书道德评判传统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史书叙事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道德评判在整体叙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否合于道德规范,成为评判历史事件最重要的准则,甚至为了实现理想道德体系的建构在追求真实的历史叙事中不惜进行虚构。这种叙事方式在史书出现之前已经在青铜铭文中露出端倪,《尚书》《逸周书》等早期史书中初步表现出对道德的重视,《春秋》又以隐晦但完善的道德评价体系将这种意义表达方式最终定型。(本文来源于《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史常力[7](2017)在《中国早期史书道德评判的强化——从《国语》到《左传》》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早期史书形成的道德评判传统在《国语》及《左传》中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其中《国语》表现得更加直接而且模式性更强,但却流于道德说教;《左传》不仅将道德置于全书意义表达的核心位置,而且将道德评判以多种叙事方式融入全书之中,获得了更加顺畅的阅读效果。早期史书中道德评判的形成不仅从属于时代背景,更有来自史官群体内部重新获取权力的深层意图。(本文来源于《古籍整理研究学刊》期刊2017年01期)

石岱[8](2015)在《散文的道德评判与审美冲突》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真实是散文写作伦理的基石散文的真实,是一种道德评价与要求,苏珊桑塔格在《文字的良心》中说:作家的首要职责不是发表意见,而是讲出真相……以及拒绝成为谎言和假话的同谋。文学是一座细微差别和相反意见的屋子,而不是简化的声音的屋子。作家的职责是使人们不轻易听信于精神抢掠者。作家的职责是让我们看到世界本来的样子,充满各种不同的要求、区域和经验。作家的职责是描绘各种现实:各种恶臭的现实、各种狂喜的现实。文学提供的智慧之本质(文学成就之多元性)乃是帮助我们明白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永远有一些别的事情在继续着。(本文来源于《山东文学》期刊2015年11期)

赵洪军[9](2015)在《在道德评判之外——南宋秦桧其人其书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9月8日,南京市江宁博物馆新馆建成开馆。在新馆的《千秋江宁》展厅中,一尊坐着的秦桧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秦桧一坐"激起千层浪,此举引发了国内外网友的大讨论。许多网友认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应随意改变,秦桧不可翻案:但也有网友认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尊重历史史实,不能只看表面。抛开道德问题不论,在南宋早期的经济、文化发展上,应该说,秦桧是有很大功劳的,尤其是在文化和书艺上,有着自已独有的贡献。(本文来源于《中国书画》期刊2015年10期)

唐伟[10](2015)在《医院遗弃病人不能仅作道德评判》一文中研究指出52岁男子陈某生病后,子女将其送到南京明基医院治疗。但到了医院后,其子女突然全部“消失”。医院照顾一天之后,见无人过问,就开车将陈某送到其女儿所在的小区。由于找不到具体地址,又联系不上女儿,于是就将其丢在物业门口。医院的做法被网友曝光后引发争议,南京明基(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报》期刊2015-07-28)

道德评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面孔吸引力与道德水平之间的关系是实验美学的重点研究问题。以往关于道德判断和面孔审美的研究发现了"美即好"和"好即美"两种认知偏向,但并未考虑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在其中的影响,也未进一步探讨这些认知偏向带来的后续影响。本研究设计了3个行为实验探讨上述问题。实验1通过二择一的迫选法,直观地探讨了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的偏向。实验1结果发现:(1)被试在面孔审美判断中,存在"好即美"和"富即美"两种认知偏向;(2)道德水准判断中,存在"美即好"的认知偏向和对低面孔吸引力者的"仇富"现象;(3)社会经济地位(经济收入高低)判断中,存在"美即富"的认知偏向。实验2a和2b首次采用心理物理法测量被试的面孔审美标准和道德评判标准,同时探讨被试对不同目标对象采用标准的差异,结果发现:(1)对比拥有消极道德水准的目标对象,被试对拥有积极道德水准的目标采用了更为宽松(更低)的面孔审美标准,即目标积极的道德水准的积极性为其面孔审美带来优势;(2对比低面孔吸引力的目标对象,被试对高面孔吸引力的目标采用了更严格的道德评判标准,且这种效应对于高社会经济地位者而言更为明显,即高面孔吸引力反而为目标的道德评判带来劣势。本研究在发现各种认知偏向之后,进一步发现了个体面孔审美和道德评判两种社交行为判断标准的变化规律,对人们如何管控自身的道德行为及自身形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道德评判论文参考文献

[1].苗贵山,袁玲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道德评判的功利主义之维[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陈雅珏,何德娴,何先友.严于律“美”,宽以待“善”——个体面孔审美和道德评判标准的变化[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3].杨江平.绝对主义道德评判[N].社会科学报.2018

[4].刘坛茹.当代底层文学中的闲话叙事与道德评判[J].当代文坛.2017

[5].张胜友.认同视角下大学生对不同群体的道德评判差异性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7

[6].史常力.中国史书道德评判传统的形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7].史常力.中国早期史书道德评判的强化——从《国语》到《左传》[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7

[8].石岱.散文的道德评判与审美冲突[J].山东文学.2015

[9].赵洪军.在道德评判之外——南宋秦桧其人其书小议[J].中国书画.2015

[10].唐伟.医院遗弃病人不能仅作道德评判[N].中国老年报.2015

标签:;  ;  ;  

道德评判论文-苗贵山,袁玲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