籽粒品质变异论文-刘静

籽粒品质变异论文-刘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籽粒品质变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玉米,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淀粉品质性状,连锁不平衡

籽粒品质变异论文文献综述

刘静[1](2015)在《玉米GBSS基因序列变异及其与籽粒淀粉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是全球超过9亿人口的主食。玉米淀粉在世界淀粉市场中占据了80%的份额,在食品和工业应用中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淀粉含量和组成是受很多基因控制的复杂的数量性状。研究淀粉合成相关基因和玉米淀粉籽粒品质性状间的关系对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淀粉品质的遗传改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GBSSI和GBSSIIa基因是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GBSS)基因家族的重要成员,参与玉米籽粒中直链淀粉的合成。本研究首先对91份优良玉米自交系(80份普通玉米自交系和11份糯玉米自交系)中这两个基因的序列进行目的基因重测序,并分析了该二基因在供试玉米自交系群体中的变异情况;在此基础上,基于候选基因的关联分析方法对该基因中的变异位点与玉米籽粒中淀粉糊化特性(包括峰值黏度PV、谷值黏度TV、终值黏度FV、崩解值BD、回复值SB、糊化时间PT、糊化温度PTP)、热力学特性(包括糊化起始温度To、峰值温度Tp、终值温度Tc、热焓值ΔH)和直链淀粉含量AC共12个性状进行了关联分析。分析结果如下:(1)对91份玉米自交系中GBSSI和GBSSIIa基因序列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发现:GBSSI基因在91个玉米自交系中共检测到100个SNP(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和70个InDel(插入/缺失事件),平均每43.68bp有一个SNP,每62.4bp发生一个InDel。 GBSS IIa基因在91个玉米自交系中共检测到199个SNP位点和54个InDel,约每34.6bp有一个SNP,每127.4bp发生一个InDel 。(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2个品质性状在80份普通玉米自交系间和11份糯玉米自交系间均达到极显着水平。相关分析发现,淀粉热力学特性参数与糊化特性参数以及AC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ΔH与TV、FV、SB显着正相关,PTP与Tp、Tc显着相关,AC与AH显着相关。在91份自交系中,无论普通玉米自交系还是糯玉米自交系中AC与糊化特性各性状间均无显着相关关系。(3)基于候选基因关联分析发现,GBSSI基因的两个SNP和两个InDel事件与AC、TV、FV、SB、PTP以及ΔH 6个淀粉品质相关性状存在显着关联,可解释8.14%~22.34%的表型变异。其中位点InDel_3与AC、FV、SB、PTP、ΔH五个品质性状间均存在极显着关联,贡献率分别为19.71%、17.26%、21.97%、8.14%和9.69%;InDel_2与AC极显着关联,贡献率达17.49%。此外,GBSSIIa基因的4个SNP与Tc、TV以及SB 3个淀粉品质相关性状显着关联,可解释表型变异为4.62%-8.09%。其中SNP 9与Tc存在显着关联,为非同义突变,可引起核苷酸序列的改变(L/M),其表型贡献率为8.09%。(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5-05-01)

蒋莹[2](2014)在《玉米AGPase基因序列变异及其与籽粒淀粉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磷酸腺苷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是玉米淀粉合成通路中的限速酶,其功能与玉米淀粉合成密切相关。本研究以玉米自交系B73的AGPase基因序列为模版,对来源广泛的96份玉米自交系(包括5大骨干亲本及其衍生系、野生及糯玉米自交系)的4个AGPase的同工型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抽提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插入/缺失(InDel)位点,同时,对RVA糊化特性(峰值黏度、谷值黏度、终值黏度、崩解值、回复值、糊化时间和糊化温度)和淀粉热力学特性(糊化起始温度、峰值温度、终值温度、热焓值)进行测定,利用候选基因关联分析筛选出与淀粉品质性状相关的优异等位变异,为分子设计育种提供参考。分析结果如下: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83份普通玉米自交系和13份糯玉米自交系的各项RVA糊化特征参数和凝胶特征参数之间,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普通玉米自交系中,崩解值的变异系数最大,终值温度最小;糯玉米自交系中,回复值的变异系数最大,起始温度则最小。籽粒淀粉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普通玉米和糯玉米自交系在淀粉糊化特性和凝胶特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这两种玉米自交系在品质性状特征参数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2、对AGPase基因序列多态性的分析结果表明,在96份玉米自交系的4个AGPase同工型基因序列中,共发现了462个SNPs和131个InDel位点,核苷酸多态性(π)的范围在0.00462-0.00638之间。根据玉米AGPL1、AGPL2和AGPS1α-1基因的全长序列及AGPS2基因部分序列的变异位点,可分别将96份玉米自交系划分成23、22、30和21个单倍型。具体数据如下:(1) AGPL1基因在96份玉米自交系中共检测到205个SNP变异(平均每43.36bp一个)和48个Indel(平均每185.19bp一个),在52个多态性位点间存在较高程度的连锁不平衡;(2)AGPL2基因在96份玉米白交系中共检测到82个SNP变异(平均每45.99bp一个)和26个Indel(平均每145.04bp一个),在21个多态性位点间存在较高程度的连锁不平衡;(3)AGPS1α-1基因在96份玉米自交系中共检测到97个SNP变异(平均每57.41bp一个)和22个Indel(平均每253.14bp一个),在41个多态性位点间存在较高程度的连锁不平衡;(4) AGPS2基因在96份玉米自交系中共检测到78个SNP变异(平均每60.28bp一个)和35个Indel(平均每134.34bp一个),在54个多态性位点间存在较高程度的连锁不平衡。3、基于候选基因的关联分析发现AGPL1、AGPL2、AGPS1α-1和AGPS2基因的部分SNPs和Indel与淀粉品质有关(P<0.05),共检测到23个与淀粉品质性状相关的位点:AGPL1基因中有8个多态性位点与谷值黏度、崩解值、糊化时间、热焓值和终值温度等存在显着关联,解释了6.38%-16.62%的表型变异,其中位点6665(D3:CAA)对糊化时间的贡献率最大,达16.62%;AGPL2基因上筛选出与终值温度存在显着关联的4个变异位点,位点190(17:TCCACTG)的贡献率最大,为12.51%,位点1708(T/C)的贡献率最小,只有6.75%;AGPS1α-1基因中共检测出5个与峰值粘度、崩解值、回复值、峰值温度和起始温度关联显着的变异位点,解释的表型变异范围在5.61%~8.09%之间,位点36(G/A)对回复值的贡献率相对较大,为8.09%;AGPS2基因有6个多态性位点与峰值粘度、谷值黏度、糊化时间、糊化温度和热焓值的关联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解释的表型变异范围为4.99%~20.42%,位点1025(D1:C)对糊化时间的位点贡献率最大,高达20.42%。(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4-05-01)

周龙静[3](2013)在《小麦籽粒不同部位品质性状空间变异规律及其对氮肥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籽粒不同部位的化学组分存在差异,而这种空间差异既受遗传因素控制,也受生态因子、栽培措施的影响。氮素是影响小麦品质最重要的营养元素,在小麦的品质性状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拟以蛋白质含量差异显着的强筋小麦品种郑麦9023和弱筋小麦品种宁麦13、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的小麦品种扬麦16、一个重组自交系群体(RIL)为材料,运用籽粒分层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小麦籽粒不同部位化学组分与品质性状的空间变异规律,以及对氮素的响应,同时采用’5N同位素标记技术,追踪小麦籽粒不同部位氮素来源,以进一步深化小麦籽粒品质形成机理和氮素调控机制研究,为小麦籽粒品质调优途径与合理氮肥运筹技术的建立提供依据。1、小麦籽粒不同部位化学组分与品质性状的差异分析运用籽粒分层技术,对蛋白质含量差异显着的两个小麦品种进行化学组分和品质指标的测定,发现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HMW-GS和GMP含量,面粉糊化参数等因部位和基因型的差异出现显着变异。由籽粒外向籽粒内,面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A-和B-型淀粉粒数目、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总蛋白、GMP和HMW-GS含量,主要糊化参数,降落值,SDS-沉淀值、膨胀势基本呈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而支/直比、C-型淀粉粒数目、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呈先下降后稳定的趋势。因此,籽粒外面第一层(P1)淀粉和HMW-GS含量、淀粉粘度参数、降落值、沉淀值和膨胀势最低,第二层(P2)总蛋白含量最高。总体而言,由外向内,小麦各层面粉加工品质呈逐渐提高趋势。2、小麦籽粒不同部位蛋白质含量对叶面喷施氮肥响应的基因型差异在大田栽培条件下,通过叶面喷施氮肥结合籽粒分层技术,对180个家系进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筛选出对氮素响应具有代表性的5个家系,发现与对照相比,叶面喷施氮肥处理下,不同品种小麦籽粒不同部位的总蛋白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地增加,主要分为3种类型,一是,随着籽粒从外到内,对氮素的响应逐渐减弱;二是,随着籽粒从外到内,对氮素的响应逐渐增强;叁是,随着籽粒从外到内,对氮素的响应先增强后减弱。3、叶面喷施氮肥对小麦籽粒不同部位蛋白质及其组分的调控效应对5个家系进行蛋白质各组分的测定,发现与对照相比,5个家系品种籽粒不同部位蛋白质组分对叶面喷施氮肥的响应各不相同,除清蛋白含量对氮素的响应均不明显外,其中球蛋白或醇溶蛋白对氮素的响应较为敏感。对5个家系进行GMP和HMW-GS的测定,发现与对照相比,叶面喷施氮肥对小麦籽粒不同部位的GMP含量均有增加效应,随着籽粒从外到内,先增加后减小,并在P2达到了最大值。而叶面喷施氮肥对小麦籽粒不同部位的HMW-GS及其各基因位点编码的亚基含量的调节效应有增加也有减少,且均受7+8亚基对的主效作用,这可能由于不同位点亚基对的表达量对氮肥的响应具有品种间差异。对5个家系进行GMP和HMW-GS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具有Glu-A1位点的家系对叶面喷施氮肥的响应,不同部位的Glu-D1位点对GMP含量的效应较为显着,而不具有Glu-A1位点的家系对叶面喷施氮肥的响应,不同部位的Glu-B1位点和Glu-D1位点对GMP含量效应虽未达到显着水平,但Glu-D1位点对GMP含量效应相对较大。还发现叶面喷施氮肥处理下,籽粒不同部位总蛋白质含量增加的家系,具有Glu-A1位点的GMP和HMW-GS含量也相对增加,而不具有Glu-A1位点的GMP和HMW-GS含量相对减小,表明具有Glu-A1位点的GMP和HMW-GS含量对氮素的响应与其他蛋白质组分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协同效应,导致与籽粒总蛋白含量变化同步。4、不同生育时期植株吸收氮素对小麦籽粒不同部位蛋白质及其组分的影响在砂培试验条件下,采用15N同位素标记结合籽粒分层技术,研究不同时期植株吸收氮素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追踪小麦籽粒不同部位的氮素来源,以进一步深化小麦籽粒品质形成机理和氮素调控机制研究。本研究结果表明,花前吸收并对籽粒氮素贡献较大的器官为叶片和茎中;开花后,不同生育时期吸收的氮素开始向籽粒转运。小麦籽粒不同部位蛋白质及其组分中的氮70%以上来自花前贮藏氮素的再转运,其中以拔节到开花期吸收的氮素贡献更大。本研究结果还表明,无论是花前贮藏氮素还是花后积累氮素在籽粒不同部位氮素分配,随着籽粒从外到内,先增加后减小,在第二层(P2)达到最大值。花前贮藏氮素对清蛋白和醇溶蛋白的贡献随着籽粒从外到内逐渐减小,而花后积累氮素逐渐增加;播种到拔节期吸收的氮素对球蛋白的贡献随着籽粒从外到内逐渐减小,而拔节到开花期和花后积累氮素逐渐增加;花前贮藏氮素对麦谷蛋白的贡献随着籽粒从外到内逐渐增加,而花后积累氮素逐渐减小。(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李静[4](2013)在《玉米自交系籽粒淀粉品质性状差异分析及淀粉去分支酶基因序列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是生产淀粉最主要的作物之一,玉米淀粉在食品和工业中具有广泛用途。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淀粉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改良淀粉品质已成为玉米育种的重要课题之一。研究淀粉品质性状间的关系以及深入了解淀粉合成相关基因对淀粉品质的影响可为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淀粉品质的遗传改良提供一些参考。本研究以104份玉米自交系(包括67份普通玉米和37份糯玉米)为供试材料,对RVA糊化特性、淀粉热力学特性(凝胶和回生特性)、总淀粉含量以及支直比等淀粉品质性状进行检测,旨在全面了解不同玉米自交系之间淀粉品质性状的差异;同时选择12份具有不同淀粉品质性状的玉米材料进行4个去分支酶基因USA1、ISA2、ISA3、PUL)的测序,分析4个去分支酶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变异,并基于PUL基因发展分子标记,研究PUL基因序列变异对淀粉品质性状的影响,从而为玉米自交系淀粉品质进一步改良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普通玉米自交系间和糯玉米自交系间在淀粉品质性状上均呈极显着差异。在普通玉米自交系籽粒淀粉品质性状中,回复值的变异系数最大,凝胶特征参数的峰值温度最小;在糯玉米自交系籽粒淀粉品质性状中,回复值的变异系数也最大,凝胶特征参数中的终值温度则最小。基于淀粉理化特性(糊化特性和热力学特性)对104份玉米自交系进行聚类,可将自交系分为3类。第一类,全是糯玉米自交系,该类除了回复值、糊化时间以及糊化温度明显较低外,其余各特征值总体表现为较高;第二类,全是普通玉米自交系,该类总体表现为各特征值较低,明显低于第一类;第叁类,主要是普通玉米自交系,也有少数糯玉米自交系,该类各特征值明显低于前两类,但其变异系数总体表现出很高。(2)在普通玉米或糯玉米自交系籽粒淀粉品质性状间,除了总淀粉含量和支直比与糊化特性间未达到显着相关外,其余淀粉品质性状间均存在一定相关关系。其中,普通玉米的总淀粉含量、支直比以及RVA糊化特性都与凝胶特性具有一定相关性。总淀粉含量与终值温度,支直比与峰值温度呈显着正相关;峰值黏度、谷值黏度、终值黏度、崩解值与终值温度极显着负相关,与热焓值显着正相关;糊化温度与起始温度、峰值温度、终值温度呈极显着正相关。在糯玉米各性状间,支直比与凝胶参数的起始温度、峰值温度、终值温度呈显着负相关,峰值黏度、崩解值与凝胶参数的热焓值显着正相关,回复值与回生特征参数的终值温度极显着正相关。(3)对12份玉米自交系的4个淀粉去分支酶基因的序列分析发现,共检测到多态性位点126个,包括SNP位点94个,InDel位点32个。核酸多样性π值变幅为0.00006-0.00273,0值变幅为0.00012-0.00333。4个基因的Tajima's D值测验和Fu与Li的D*、F*测验都未达显着水平,说明未偏离中性进化,没有发生纯化选择。(4)基于12份玉米材料的序列比对,开发了淀粉去分支酶基因PUL的4个分子标记(L1、L2、L3、L4)。利用这些分子标记对104份供试材料进行了基因型检测,并分析PUL基因多态性与淀粉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PUL基因标记的遗传多态性位点及其位点互作与3个淀粉品质性状的变异有关。其中,与糊化温度相关的为L2×L3,可解释表型变异率为4%;与凝胶特征参数的起始温度相关的有L2、L4以及L3×L4,总共可解释表型变异率为16%;与回生特征参数的起始温度相关的有L2、L2×L4以及L3×L4,总共可解释表型变异率为15%。(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3-05-01)

石从广,孟华兵,姜宇晓,朱亚娜,陈明训[5](2010)在《甘蓝型油菜EMS诱变二代农艺与籽粒品质性状的变异与TILLING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溶液处理甘蓝型油菜双低品种浙双72种子,经田间M1代观察和M2代筛选及部分M3代验证,筛选到叶色、叶形、株高、茎色、花色、花瓣(数目与颜色)、雄性不育及开花期等性状发生明显变异的M2突变株。经统计,突变株占M2群体植株总数的8.46%。对M3种子的主要脂肪酸组分之间以及脂肪酸组分与种子含油量进行了相关与回归分析,同时详尽描述各种脂肪酸组分和含油量的变异幅度与变异分布,构建了包括主要农艺性状、雄性不育及籽粒品质性状变异的突变体库,提取了2558份包含突变性状的M2植株叶片的DNA。该诱变二代DNA库及其相应的突变体种质资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控制油菜农艺性状、育性与籽粒品质性状的主效基因的等位多态性打下基础,并可为油菜品种的遗传改良提供许多特异的育种材料。(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齐军仓[6](2005)在《啤酒大麦籽粒醇溶蛋白组分和麦芽品质的基因型和环境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啤酒大麦(麦芽)的品质指标主要有籽粒蛋白质含量、麦芽浸出率、糖化力、库尔巴哈值、α—氨基氮等。这些品质指标多属数量性状,对环境反应敏感,相互关系错综复杂。β—淀粉酶等一些水解酶类与上述品质性状关系密切。醇溶蛋白作为大麦籽粒主要的储藏蛋白,其组分含量变化对麦芽品质有直接的影响。本文研究了籽粒蛋白质含量、醇溶蛋白组分含量、β—淀粉酶活性以及主要麦芽品质性状的基因型和环境变异及其对氮素营养和主要农艺措施的反应,并分析了醇溶蛋白组分与麦芽品质之间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 1.氮素营养对籽粒蛋白质和醇溶蛋白组分含量的影响及其与β—淀粉酶活性的关系 采用离体穗培养技术,在7种氮素水平下,选用两个籽粒大小、蛋白质含量有明显差异的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氮素、品种以及二者的互作对籽粒蛋白质和醇溶蛋白组分含量及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以及醇溶蛋白组分与β—淀粉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液中氮素浓度增加,籽粒蛋白质和醇溶蛋白组分含量及β—淀粉酶活性显著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在氮素水平和品种间差异显着,但品种与氮素之间的互作效应不显着;醇溶蛋白组分含量和β—淀粉酶活性氮素水平及品种间差异显著,且二者的互作效应显着。相关分析表明,β—淀粉酶活性与籽粒蛋白质含量以及三种醇溶蛋白组分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而B/C醇溶蛋白比率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和β—淀粉酶活性呈显著的负相关。 2.氮肥运筹对籽粒蛋白质和醇溶蛋白组分含量的影响及其与β—淀粉酶活性的关系 氮肥用量显着影响籽粒蛋白质含量、B醇溶蛋白和C醇溶蛋白组分含量,而对D醇溶蛋白组分含量的影响不显着;随着氮肥用量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B醇溶蛋白和C醇溶蛋白组分含量显着增加,D醇溶蛋白组分含量增加相对较少。品种对籽粒蛋白质含量、C和D醇溶蛋白组分含量的影响要比氮肥用量大,而B醇溶蛋白组分含量的差异主要是由氮肥用量的差异引起的。氮肥用量显着影响千粒重和β—淀粉酶活性,而对产量的影响不显着;随着氮肥用量增加,千粒重和β—淀粉酶活性显著增加,而产量的变化相对较小。品种对千粒重和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要比氮肥用量大。 氮肥施用时期显着影响籽粒蛋白质含量、B醇溶蛋白和C醇溶蛋白组分含量,而对D醇溶蛋白组分含量的影响不显着;与前期施氮相比,后期施用氮肥显着增加籽粒蛋白质和叁种醇溶蛋白组分的含量。品种对B、C醇溶蛋白含量的影响要比氮肥施用时期大,而籽粒蛋白质和D醇溶蛋白含量的差异主要是由氮肥施用时(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5-12-01)

戴廷波,荆奇,王勋,姜东,曹卫星[7](2005)在《不同水稻基因型籽粒产量与品质的生态变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日本和国际水稻研究所的9个水稻品种为材料,分别以武香粳9号和两优培九为对照,在江苏南京和云南丽江研究了不同水稻基因型的产量和品质特性及其生态变异性。结果表明,丽江点水稻产量显着高于南京点,丽江点单位面积穗数极显着高于南京点,其他构成因素在两生态点间差异较小。通径分析表明,每穗颖花数是限制丽江点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南京点是有效穗数。基因型、生态环境及其互作均对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及稻米品质性状有显着或极显着的影响,稻谷产量、穗数和结实率主要受生态环境的影响,每穗颖花数受基因型控制,千粒重受基因型或环境的独立影响;糙米率、整精米率主要受生态环境的调控,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主要受基因型控制,垩白米率受基因型和基因型环境互作的共同调节。丽江点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较高,垩白米率和糊化温度偏低,表明丽江点稻米品质稍优于南京点。(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潘洁,姜东,戴廷波,兰涛,曹卫星[8](2005)在《不同生态环境与播种期下小麦籽粒品质变异规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6个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在4个生态点进行分期播种试验,系统分析了不同生态环境下小麦籽粒产量与品质的变异特征及其与主要气候生态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生态点、品种以及地点×品种互作对籽粒产量、千粒重、蛋白质、湿面筋和淀粉含量、沉降值与降落值的影响均达到显着水平;不同播种期处理对产量与淀粉含量的影响达到极显着水平,而播种期×品种互作对千粒重、降落值、淀粉含量及沉降值的效应达到显着水平;地点×播种期×品种互作仅对产量、湿面筋、淀粉含量与沉降值有显着的影响。在4个不同生态点中,南京点的籽粒蛋白质与湿面筋含量最低,但淀粉含量最高;徐州点的产量和千粒重最大;泰安点的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最高,沉降值最小;保定点的产量、千粒重最小,但沉降值最大。不同播种期处理下,适播与晚播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淀粉含量、沉降值与降落值都显着高于早播,而早播期的产量和千粒重最大。各小麦品种在不同地点与播种期下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变异中以降落值的变异系数为最大,淀粉的变异为最小。开花至成熟期的日均温与淀粉含量呈线性负相关,与产量、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及降落值呈二次曲线相关关系;日温差与产量和千粒重呈二次曲线相关关系,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及降落值则(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05年03期)

荆奇,戴廷波,姜东,曹卫星[9](2005)在《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的变异及其与面粉品质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的变异及其相对比例的变化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在两个不同的小麦品质生态区,选用大面积推广的40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小麦籽粒蛋白质各组分在基因型与环境间的变异,以及蛋白质组分与面粉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籽粒蛋白质各组分含量在基因型间差异显着,而在环境间各组分含量的变异是一种非比例的增减,导致了籽粒蛋白质质量在环境间的显着差异。徐州点生态环境利于谷蛋白的合成,谷醇比显着大于南京点。在蛋白质各组分的关系中,清蛋白含量的增加降低了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球蛋白含量的增加则降低了谷醇比,从而降低了沉淀值。蛋白质各组分含量及比例与面粉品质密切相关,是理想的品质微量评价指标。在高蛋白品种中,当谷醇比为1.3左右时,面粉面包烘烤品质较好。(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荆奇[10](2001)在《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变异及评价指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两年叁点试验,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及黄淮麦区40个主栽小麦品种/品系的籽粒物理和化学性状及面粉烘烤品质在不同小麦生态区的表现,明确了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基因型差异、环境及环境与基因型互作及品质评价指标,解析了小麦籽粒干物质与氮素的累积转运过程,以及基因型和环境的效应。主要结果表明: 1 基因型方差在所有品质性状上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同一环境条件下,不同的小麦基因型所表现的品质性状具有极显着差异。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及面筋指数对环境反应不敏感,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沉降值和容重等品质性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极显着的差异。在基因型与环境的双重作用下,小麦籽粒品质均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不同的小麦基因型,其品质与产量性状对环境的反应不同。 2 小麦籽粒各品质性状之间具有极强的相关性。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沉降值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叁者与淀粉含量呈负相关;淀粉含量与灰分含量、出粉率、降落值呈极显着负相关;容重与千粒重呈极显着负相关,与沉降值呈极显着正相关,与谷蛋白含量、醇溶蛋白含量及谷+醇溶蛋白相关性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产量与品质并非绝对的负相关,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实现产量与品质的统一。 3 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出粉率、淀粉含量、容重等是评价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重要指标。蛋白质含量、干面筋含量、湿面筋含量与面包评分和比容呈直线多元回归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面包的体积和评分,其中面筋含量的作用远大于蛋白质含量的作用。蛋白质含量、沉降值、降落值、千粒重和灰分决定饼干评分的58.2%,其中,沉降值对饼干的评分具有负作用。 4 基因型与环境对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有显着的影响,而环境与基因型互作对球蛋白含量影响不大。在徐州试验点的谷蛋白/醇溶蛋白比值大于在南京试验点的比值。高蛋白小麦粉面包烘烤品质与谷蛋白/醇溶蛋白比值呈二次曲线关系,两者比值在1.3左右时,面包比容最大。 5 小麦籽粒积累氮素的70%以上来源于花前植株累积氮素的再动员,籽粒中80%以上的干物质来源于花后植株的同化物。籽粒中氮素与干物质的来源及分配随基因型和环境的不同而改变。(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1-06-01)

籽粒品质变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二磷酸腺苷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是玉米淀粉合成通路中的限速酶,其功能与玉米淀粉合成密切相关。本研究以玉米自交系B73的AGPase基因序列为模版,对来源广泛的96份玉米自交系(包括5大骨干亲本及其衍生系、野生及糯玉米自交系)的4个AGPase的同工型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抽提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插入/缺失(InDel)位点,同时,对RVA糊化特性(峰值黏度、谷值黏度、终值黏度、崩解值、回复值、糊化时间和糊化温度)和淀粉热力学特性(糊化起始温度、峰值温度、终值温度、热焓值)进行测定,利用候选基因关联分析筛选出与淀粉品质性状相关的优异等位变异,为分子设计育种提供参考。分析结果如下: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83份普通玉米自交系和13份糯玉米自交系的各项RVA糊化特征参数和凝胶特征参数之间,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普通玉米自交系中,崩解值的变异系数最大,终值温度最小;糯玉米自交系中,回复值的变异系数最大,起始温度则最小。籽粒淀粉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普通玉米和糯玉米自交系在淀粉糊化特性和凝胶特性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这两种玉米自交系在品质性状特征参数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2、对AGPase基因序列多态性的分析结果表明,在96份玉米自交系的4个AGPase同工型基因序列中,共发现了462个SNPs和131个InDel位点,核苷酸多态性(π)的范围在0.00462-0.00638之间。根据玉米AGPL1、AGPL2和AGPS1α-1基因的全长序列及AGPS2基因部分序列的变异位点,可分别将96份玉米自交系划分成23、22、30和21个单倍型。具体数据如下:(1) AGPL1基因在96份玉米自交系中共检测到205个SNP变异(平均每43.36bp一个)和48个Indel(平均每185.19bp一个),在52个多态性位点间存在较高程度的连锁不平衡;(2)AGPL2基因在96份玉米白交系中共检测到82个SNP变异(平均每45.99bp一个)和26个Indel(平均每145.04bp一个),在21个多态性位点间存在较高程度的连锁不平衡;(3)AGPS1α-1基因在96份玉米自交系中共检测到97个SNP变异(平均每57.41bp一个)和22个Indel(平均每253.14bp一个),在41个多态性位点间存在较高程度的连锁不平衡;(4) AGPS2基因在96份玉米自交系中共检测到78个SNP变异(平均每60.28bp一个)和35个Indel(平均每134.34bp一个),在54个多态性位点间存在较高程度的连锁不平衡。3、基于候选基因的关联分析发现AGPL1、AGPL2、AGPS1α-1和AGPS2基因的部分SNPs和Indel与淀粉品质有关(P<0.05),共检测到23个与淀粉品质性状相关的位点:AGPL1基因中有8个多态性位点与谷值黏度、崩解值、糊化时间、热焓值和终值温度等存在显着关联,解释了6.38%-16.62%的表型变异,其中位点6665(D3:CAA)对糊化时间的贡献率最大,达16.62%;AGPL2基因上筛选出与终值温度存在显着关联的4个变异位点,位点190(17:TCCACTG)的贡献率最大,为12.51%,位点1708(T/C)的贡献率最小,只有6.75%;AGPS1α-1基因中共检测出5个与峰值粘度、崩解值、回复值、峰值温度和起始温度关联显着的变异位点,解释的表型变异范围在5.61%~8.09%之间,位点36(G/A)对回复值的贡献率相对较大,为8.09%;AGPS2基因有6个多态性位点与峰值粘度、谷值黏度、糊化时间、糊化温度和热焓值的关联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解释的表型变异范围为4.99%~20.42%,位点1025(D1:C)对糊化时间的位点贡献率最大,高达20.4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籽粒品质变异论文参考文献

[1].刘静.玉米GBSS基因序列变异及其与籽粒淀粉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D].扬州大学.2015

[2].蒋莹.玉米AGPase基因序列变异及其与籽粒淀粉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D].扬州大学.2014

[3].周龙静.小麦籽粒不同部位品质性状空间变异规律及其对氮肥的响应[D].南京农业大学.2013

[4].李静.玉米自交系籽粒淀粉品质性状差异分析及淀粉去分支酶基因序列变异研究[D].扬州大学.2013

[5].石从广,孟华兵,姜宇晓,朱亚娜,陈明训.甘蓝型油菜EMS诱变二代农艺与籽粒品质性状的变异与TILLING库的构建[J].核农学报.2010

[6].齐军仓.啤酒大麦籽粒醇溶蛋白组分和麦芽品质的基因型和环境变异研究[D].浙江大学.2005

[7].戴廷波,荆奇,王勋,姜东,曹卫星.不同水稻基因型籽粒产量与品质的生态变异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

[8].潘洁,姜东,戴廷波,兰涛,曹卫星.不同生态环境与播种期下小麦籽粒品质变异规律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5

[9].荆奇,戴廷波,姜东,曹卫星.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的变异及其与面粉品质的关系[J].麦类作物学报.2005

[10].荆奇.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变异及评价指标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1

标签:;  ;  ;  ;  

籽粒品质变异论文-刘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