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白血病移植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PDTX模型,免疫缺陷鼠,人源化小鼠,白血病
白血病移植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杨翔,袁永平,陈懿建[1](2019)在《白血病异种移植模型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白血病患者来源的肿瘤异种移植模型(PDTX)是将患者白血病细胞或原代细胞系直接移植到免疫缺陷小鼠体内的动物模型。裸小鼠和SCID小鼠的出现开启了早期异种移植,随后的NSG、NOG小鼠及基于此的改进模型和人源化小鼠显着提高了移植成功率,新近出现的白血病LSC移植及基于iPSC技术衍生的患者来源诱导多能干细胞移植为白血病发生发展的认知提供了新的见解,而存在正常人淋巴造血重建的新型人源化小鼠模型为白血病细胞疗法及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平台。PDTX是当前研究白血病发病与耐药机制,新药开发及个体化治疗的重要平台。本文就近年来免疫缺陷鼠及其模型构建、模型应用等方面,介绍异种移植构建免疫缺陷鼠人白血病模型的最新进展。(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王黎,秦桂芳,柯鸿,魏广民[2](2019)在《雷公藤红素对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SCID小鼠移植瘤模型凝血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雷公藤红素对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重度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移植瘤模型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SCID beige小鼠30只,将其中20只采用尾静脉注射对数生长期的NB4细胞5×106个/只的方法建立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SCID小鼠移植瘤模型,并随机均分为模型组和实验组,各10只。另10只不造模作为对照组。3周后实验组腹腔注射雷公藤红素治疗14 d,对照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对照。观察治疗前后3组小鼠外周血涂片中人早幼粒细胞阳性率、外周血白细胞数及凝血指标并统计生存时间。结果实验组治疗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人早幼粒细胞阳性率较治疗前和模型组降低、生存时间延长(P <0.05);凝血指标中凝血时间(CT)、出血时间(BT)和凝血激活酶时间(APTT)均延长(P <0.05),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和内、外源性凝血因子Xa降低(P <0.05),与模型组和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雷公藤红素可明显改善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凝血功能,延长小鼠生存时间。(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急症》期刊2019年02期)
付春玲,龚艳青,万艳,徐开林[3](2016)在《应用MEC-1与HG3细胞株建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B/c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免疫缺陷鼠(BALB/c)不同部位、不同密度接种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细胞,探索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建立的条件。方法:通过慢病毒系统建立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人CLL细胞(MEC-1-GFP与HG3-GFP细胞)。首先将MEC-1-GFP细胞(5×10~7/ml)分别接种于裸鼠的前肢腋下、腹部及后肢腋下,观察不同接种部位对CLL细胞成瘤率的影响;其次将同等密度的MEC-1-GFP、HG3-GFP细胞(5×10~7/ml)分别接种于裸鼠的前肢腋下部位,观察两种细胞的成瘤时间及成瘤率。再次以同样接种方法,将不同密度的MEC-1-GFP与HG3-GFP细胞(1×10~7/ml与5×10~7/ml)分别接种于裸鼠的前肢腋下,观察不同接种密度的细胞成瘤时间及成瘤率。观察5周后,通过眼球取血获得外周静脉血,经EDTA抗凝及溶血素处理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GFP阳性的CLL细胞;同时,将荷瘤鼠处死,剥离肿瘤组织并制备冰冻切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成功获得稳定表达标记蛋白GFP的MEC-1与HG3细胞株;接种后裸鼠的前肢腋下、腹部及后肢腋下都形成了皮下移植瘤,且前肢腋下更有利于移植瘤的形成;接种密度为5×10~7/ml的MEC-1-GFP和HG3-GFP细胞均可形成皮下移植瘤,且5周后的成瘤率均为80%;接种密度分别为1×10~7/ml与5×10~7/ml MEC-1-GFP与HG3-GFP细胞均可有效地形成皮下移植瘤。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2组荷瘤鼠外周血中均未见GFP阳性的MEC和HG3细胞,组织病理检查表明CLL细胞向腹腔转移。结论:利用CLL细胞株MEC-1-GFP和HG3-GFP建立了CLL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为进一步研究CLL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实验工具。(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吴迪炯,严斐,王紫齐,周琦浩,孙洁[4](2016)在《苦参碱对维甲酸耐药的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裸鼠移植瘤模型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NB4及NB4-R1细胞APL裸鼠移植瘤模型,探讨苦参碱对APL耐ATRA裸鼠移植瘤细胞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不同细胞浓度NB4细胞及NB4-R1细胞对裸鼠肩胛皮下进行荷瘤,明确最佳接种细胞浓度。研究分对照组、维甲酸组(ATRA组)、苦参碱组(MAT组)、维甲酸+苦参碱组(ATRA+MAT(本文来源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细胞免疫治疗高峰论坛、2016年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暨血液系统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期刊2016-05-26)
崔巍[5](2016)在《地西他滨联合干扰素活化的供体淋巴细胞输注治疗急性白血病单倍体移植后复发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机制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以荷EL9611红白血病的BALB/C♀×C57BL/6♂杂交F1代小鼠CB6F1(H-2d/b,♀)小鼠为受鼠,C57BL/6(H-2b,♀)小鼠为供鼠的四大模型:单倍体异基因骨髓移植(BMT)后复发模型、传统供体淋巴细胞输注(tDLI)模型、干扰素-α(IFN-α)活化的DLI(aDLI)模型,地西他滨(DAC)联合aDLI(DAC+aDLI)模型,比较不同DLI组GVL效应和GVHD差异,并进行相关免疫机制的探究。方法:建立荷EL9611(H-2d)红白血病细胞的CB6F1H-2d/b小鼠接受C57BL/6H-2b来源的单倍体异基因BMT后复发模型。移植前制备新鲜供鼠骨髓细胞(BMCs)和脾细胞(SCs),并准备新鲜BALB/c H-2d来源EL9611红白血病细胞株。在X射线直线加速器总剂量11.5Gy全身照射(TBI)后4-6小时内开始按照各部分实验要求行BMT,DLI,及接种EL9611细胞。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TBI后不同处置组(A组)及DLI实验组脾细胞输注数目探讨组(B组、C组)。A组为TBI后不同处置组:A1组(TBI模型):TBI后不予进一步处理;A2组(移植后复发模型):TBI后尾静脉输注EL9611细胞2×106个/只和供鼠来源BMCs5×106个/只;A3组(移植后复发+DAC治疗模型):TBI后输注EL9611细胞2×106个/只和BMCs5×106/只,移植后+3天起皮下注射DAC1mg/kg/只×3天。B组(tDLI组):TBI后每只小鼠输注2×106个EL9611细胞和BMCs5×106个+SCs1×107个(B1组),1.5×107个(B2组),2×107个(B3组)。C组(aDLI组):TBI后每只小鼠输注2×106个EL9611细胞和BMCs5×106个+SCs 1×107(C1组)个,1.5×107(C2组)个,2×107(C3组)个,+3天起给予重组IFN-α-2b(rhIFN-α-2b)2万U/d皮下注射,出现明显GVHD表现时停药。比较各组小鼠生存期及GVHD表现,根据结果确定第二部分DLI实验组SCs最佳输注量为1.5×107个。第二部分:DLI实验组(D、E、F组)。D组(tDLI组):TBI后输注EL9611细胞2×106个/只+BMCs5×106个/只+SCs1.5×107/只个。E组(aDLI组):TBI后输注EL9611细胞2×106个/只+BMCs5×106个/只+scs1.5×107个/只,+3天起皮下注射rhifn-α-2b2万u/只/d,出现明显gvhd时停药。f组(dac+adli组):tbi后输注el9611细胞2×106个/只+bmcs5×106个/只+scs1.5×107个/只,+3天起皮下注射rhifn-α-2b2万u/只/d,出现明显gvhd时停药,同时+3天起皮下注射dac1mg/kg/只×3天。每组小鼠10只,重复3次。观察各组小鼠生存时间、白血病复发、gvhd表现、组织病理学改变等;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比较d组、e组和f组小鼠移植后外周血活化的cd8+t淋巴细胞,外周血和肝脏、脾脏、肺脏treg细胞的表达;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比较d组、e组和f组小鼠移植后外周血血浆中相关细胞因子tnf-a、tgf-β表达水平差异。结果:第一部分实验各组小鼠的移植后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a2组(8.4±0.9)d、a3组(9.5±1.0)d;b1组(20.4±1.8)d、b2组(22.6±1.4)d、b3组(30.4±2.5)d;c1组(22.9±1.5)d、c2组(34.7±2.4)d、c3组(19.5±1.7)d。a1组小鼠tbi后7-10天全部死于造血功能衰竭,a2、a3组小鼠在移植后全部死亡,外周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示复发死亡,移植后复发模型建立成功,a2、a3组生存无差异,说明移植后复发小鼠给予dac单药治疗不能延长小鼠生存,b1、c1低剂量dli组无论是否给予ifn-α,小鼠均死于复发。b3、c3高剂量dli组小鼠于移植后早期即出现严重gvhd表现,导致大量死亡。b2、c2组小鼠生存及gvhd表现均有明显差异,dli实验组给予脾细胞数目scs1.5×107/只。第二部分dli实验组小鼠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d组(tdli组)(22.6±1.4)d、e组(adli组)(34.7±2.4)d、f组(dac+adli组)(39.1±2.9)d。e组较d组生存时间延长,f组较d组延长,统计结果示p(adlivstdli)=0,p(dac+adlivsadli)=0.01,p(dac+adlivstdli)=0。截尾到移植后45天,d组小鼠全部死亡,e组小鼠30%(9/30)生存,且伴不同程度gvhd,f组小鼠60%(18/30)生存且无重度gvhd发生。agvhd临床评分分别为d组2.5±1.2、e组3.7±1.4、f组2.2±1.0,e组明显较d组及f组agvhd严重,p(adlivstdli)=0.001,p(dac+adlivsadli)=0.000。移植后+14d,+21d,+28d,取d组、e组和f组小鼠肝脏、肠道、皮肤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e组小鼠淋巴细胞浸润及正常组织结构破坏较d组及f组严重,其中移植后+21d淋巴细胞浸润最重,与gvhd临床表现相符。流式检测外周血活化cd8+t细胞,同一时间段,e组及f组较d组活化cd8+t细胞百分比高,即aDLI组和DAC+aDLI组较tDLI组活化的效应性CD8+T细胞百分比明显增加。流式检测外周血及肝脾肺GVHD负性调控作用Treg细胞示F组高于D组和E组。ELISA动态检测小鼠外周血TNF-a、TGF-β结果显示,E组和F组正性调控因子TNF-a高于D组,F组负性调控细胞因子TGF-β较D组及E组增高。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荷EL9611(H-2d)急性红白血病细胞株的CB6F1H-2d/b小鼠接受C57BL/6H-2b小鼠来源的单倍体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复发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建立了传统DLI(tDLI)模型、IFN-α活化的DLI(aDLI)模型、DAC联合aDLI(DAC+aDLI)模型。研究表明aDLI组可能通过增强CD8+CTL的活化,以及相关正性细胞因子TNF-α的分泌来提高GVL和GVHD效应,DAC+aDLI组可能通过增加负性调控Treg细胞及负性调控细胞因子TGF-β的免疫抑制作用降低GVHD的发生,同时其GVL效应相关细胞及细胞因子较aDLI组无明显下降,因此可能在不影响GVL效应同时降低严重GVHD发生,即实现GVL效应与GVHD的分离,从而延长移植后复发小鼠的生存时间,提高生存率。(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6-05-01)
罗发军,赵世元,钟振国[6](2015)在《夜香树提取物nocturnosideA对移植性人白血病模型小鼠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夜香树提取物nocturnoside A对重度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人白血病模型的药理学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尾静脉注射K562细胞的方法建立SCID小鼠人白血病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组、环磷酰胺组以及夜香树提取物nocturnoside A组。环磷酰胺组的剂量为每2天20 mg/kg,夜香树提取物nocturnoside A组剂量为每2天5 mg/kg。治疗期间每周检测外周血细胞细胞分类计数;30 d后处死小鼠,取下肝、脾、肺脏进行常规病理检查;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肝、脾、肺脏组织的CD13表达率,以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脾脏组织中p AKS473、p AKT308、AKT及PTEN蛋白的表达。结果经夜香树提取物nocturnoside A治疗后,白血病模型小鼠组一般状况明显好于模型组,其肺、肾、脾等脏器的炎症及病理变化减轻。夜香树提取物nocturnoside A各组白细胞总数和CD13阳性表达率明显下降(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夜香树提取物nocturnoside A组和环磷酰胺组的p AKS473和p AKT308蛋白的表达水平下调,而PTEN蛋白的表达水平则明显高于模型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夜香树提取物nocturnoside A在体内对髓系白血病K562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下调CD13和阻碍PI3K/Akt信号通路的形成,从而抑制白血病细胞的增殖。(本文来源于《中成药》期刊2015年10期)
焉兆玥[7](2015)在《地西他滨联合细胞因子活化的DLI治疗急性白血病移植后复发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作用机制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以荷EL9611红白血病细胞的BALB/c(H-2d)小鼠为受鼠,BALB/C×C57BL/6杂交F1代CB6F1(H-2d/b)小鼠为供鼠的四大模型:MHC半相合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复发模型、常规供体淋巴细胞输注(t DLI)模型、细胞因子干扰素-α(IFN-α)活化的供体淋巴细胞输注(a DLI)模型,地西他滨联合a DLI(DAC+a DLI)模型,比较不同DLI组GVL效应和GVHD差异,并进行相关免疫作用机制的探究方法:建立荷EL9611(H-2d)红白血病细胞的BALB/c H-2d小鼠接受BALB/C×C57BL/6杂交F1代小鼠CB6F1H-2d/b来源的MHC半相合异基因骨髓移植(BMT)模型。移植前制备供鼠骨髓细胞(BMCs)和脾细胞(SCs),BALB/c小鼠提前7天接种1×106个EL9611白血病细胞,在X射线直线加速器8Gy全身照射(TBI)后行(供鼠)CB6F1H-2d/b→(受鼠)BALB/c H-2d方向骨髓移植,实验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复发模型及DLI组脾细胞输注数目探讨。分为:A组(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复发模型):TBI后输注供鼠来源的BMCs5×106个,不给予任何治疗;B组(t DLI组):TBI后输注供鼠来源的BMCs5×106个+不同剂量SCs:1×107(B1组),1.5×107(B2组),2×107(B3组);C组(a DLI组):TBI后输注供鼠来源的BMCs5×106个+不同剂量SCs:1×107(C1组),1.5×107(C2组),2×107(C3组),3天后开始予重组IFN-α20000U/d皮下注射,出现严重GVHD时停药。比较各组小鼠生存期及GVHD表现,得出最佳脾细胞输注数目。第二部分:DLI治疗组。分为:D组(t DLI组):TBI后输注供鼠来源的BMCs5×106个+SCs 1.5×107;E组(a DLI组):TBI后输注供鼠来源的BMCs5×106个+SCs 1.5×107,3天后开始予重组IFN-α20000U/d皮下注射,出现严重GVHD时停药;F组(DAC+a DLI组):TBI后输注供鼠来源的BMCs5×106个,SC1.5×107个,3天后开始予地西他滨(达珂)1mg/kg/只皮下注射×3天,重组IFN-α20000U/d皮下注射,GVHD反应严重时停药。每组小鼠10只,每组实验重复叁次。观察各组小鼠生存时间、白血病负荷、GVHD表现、组织病理学改变等;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比较D组、E组和F组小鼠移植后外周血活化的CD8+T淋巴细胞,外周血和肝脏、脾脏、肺CD4+CD25+Treg细胞的表达;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比较D组、E组和F组小鼠移植后外周血血浆中相关细胞因子IFN-γ、TNF-a、TGF-β、IL-10、IL-35表达水平差异。结果:第一部分实验组小鼠的平均生存时间(移植后)分别为A组(9.8±2.3)d;B1组(19.0±5.12)d、B2组(23.4±4.03)d、B3组(26.4±4.53)d;C1组(22.5±4.19)d、C2组(32.9±3.78)d、C3组(20.6±4.59)d。A组、B1、C1组小鼠在移植后全部死亡,组织病理学检查示复发死亡;C3组小鼠于移植后早期大量死亡,出现严重GVHD表现,考虑由于脾细胞输注数目过大,GVHD反应严重导致死亡增加。综合考虑不同脾细胞输注数量组生存时间长短及下一步实验操作可控性,选择脾细胞数目SCs为1.5×107/只。第二部分实验组小鼠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D组(21.7±7.76)d、E组(34.9±8.04)d、F组(45.6±8.48)d,E组较D组生存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较D组、E组生存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组小鼠全部死亡,E组和F组分别有11/30和20/30小鼠长期存活,其余死亡。D组及F组小鼠出现轻度的弓背、耸毛、体重下降等GVHD表现,a GVHD临床评分分别为1.88±0.64、1.74±0.72,E组较D组及F组GVHD加重,临床评分为3.32±0.91(P<0.05)。移植后+10d,+17d,+24d取D组、E组和F组小鼠肝脏、肠道、皮肤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E组小鼠淋巴细胞浸润程度较D组及F组加重,其中移植后+17d左右淋巴细胞浸润程度最严重。流式结果显示:在移植后同一时段,E组及F组小鼠外周血活化CD8+T细胞百分比较D组升高,即a DLI组和DAC+a DLI组较t DLI组肿瘤杀伤细胞CTL细胞数目多,抗白血病效应强;其中F组小鼠各时间段外周血及GVHD靶器官免疫负调控Treg细胞比例较D组及E组升高。ELISA结果显示,在移植后同一时段小鼠外周血中细胞因子IFN-γ,TNF-a,E组细胞因子水平最高,与t DLI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负调控细胞因子TGF-β、IL-10,F组较D组和E组升高并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L-35 F组较D组及E组升高但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了荷EL9611(H-2d)急性红白血病细胞株的BALB/c H-2d小鼠(受鼠)接受CB6F1H-2d/b小鼠(供鼠)来源的MHC半相合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复发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给予不同的过继免疫治疗方案,成功建立了常规供体淋巴细胞输注(t DLI)模型、细胞因子IFN-α活化的供体淋巴细胞输注(a DLI)模型、地西他滨联合a DLI模型(DAC+a DLI);初步研究表明IFN-α可能通过增强CD8+CTL的活化、杀伤效应,以及细胞因子的分泌来提高a DLI的GVL和GVHD效应,地西他滨可能通过增加免疫负调控Treg细胞及细胞因子TGF-β、IL-10免疫抑制作用降低靶器官发生GVHD的严重程度,而其GVL效应相关细胞及细胞因子与a DLI组并无差异,进而在不影响抗白血病效应同时降低严重GVHD发生而延长移植后复发小鼠的生存时间。(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5-05-01)
文良雪,刘鑫,李会,黄宁姝,黄峥兰[8](2015)在《KCL22/NOD-SCID小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其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CL22在NOD-SCID小鼠体内致白血病的能力,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液移植瘤模型鼠的建立奠定基础。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KCL22细胞2×107个,经尾静脉注射入NOD-SCID小鼠,对照组小鼠注射无菌PBS。观察小鼠一般情况,瑞氏染色监测血象和骨髓象变化,PCR检测骨髓细胞BCR-ABL基因转录水平,HE染色观察肝、脾组织肿瘤细胞浸润情况。结果实验组小鼠于注射细胞后约4周开始出现反应力下降、精神萎靡、股骨肌肿大、后肢骨节出血点等体征,外周血白细胞从第5周逐渐增多,计数较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血涂片可见幼稚粒细胞,肝、脾、骨髓组织切片可见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细胞高表达BCR-ABL融合基因,未经治疗存活约70天,较对照组显着缩短(P<0.05)。结论 KCL22细胞可成功构建NODSCID小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移植瘤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动物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陈姣,王晓冬,贾永前[9](2014)在《Hepcidin-25在异体骨髓移植后并发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大鼠模型和白血病患者的表达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Hepcidin-25在异体骨髓移植后并发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大鼠模型和白血病患者机体中mRNA和蛋白质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1建立异体骨髓移植并发cGVHD大鼠模型,以单纯射线照射大鼠作为对照组,采用HE染色分析2组大鼠肝脏病理学变化,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肝脏组织中Hepcidin-25mRNA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Hepcidin-25的表达水平,并分析肝组织中Hepcidin-25水平与肝脏病理学关系。2选取25例异体骨髓移植后并发cGVHD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来我院就诊的25例未接受骨髓移植的白血病患者作为对照研究。分析2组患者肝功能,并采用ELISA法分析对照组和观察组外周血中Hepcidin-25的水平。结果:1本实验成功建立异体骨髓移植并发cGVHD大鼠模型。骨髓移植组大鼠肝组织中Hepcidin-25mRN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骨髓移植组大鼠外周血中Hepcidin-25蛋白水平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肝脏组织中Hepcidin-25mRNA水平与肝损伤呈正相关。2骨髓移植后并发cGVHD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Hepcidin-25蛋白水平和谷丙转氨酶均明显高于未接受骨髓移植白血病患者(均P<0.05)。Hepcidin-25水平与谷丙转氨酶水平变化呈正相关。结论:异体骨髓移植并发cGVHD大鼠肝脏和外周血中Hepcidin-25mRNA和蛋白水平均显着增加,且与靶器官肝脏损伤密切相关。这一结果在临床样本中得到了进一步证实,提示Hepcidin-25水平可作为临床骨髓移植并发cGVHD白血病患者的诊断标志。(本文来源于《临床血液学杂志》期刊2014年05期)
叶永斌[10](2014)在《叁氧化二砷联合阿克拉霉素对人类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的协同致死作用及斑马鱼白血病异种移植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叁氧化二砷(AS2O3, ATO)作为自然界砷复合物的一种有效成分己被广泛应用于急性早幼白血病(APL)的治疗,现已证实该药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具有非常显着的疗效,最近的研究表明As2O3不仅对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有效,对其它肿瘤如乳腺癌、多发性骨髓瘤、神经细胞瘤等有也具有非常好的效果,但是其具体作用机制直到今天还不十分清楚,有研究报道As2O3可能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血管发生;还有研究报道As2O3的抗肿瘤作用是由于它与某些药物联合后可以诱导肿瘤细的分化,除了上述观点外,大部分观点认为As2O3通过调节细胞内外多种信号途经从而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在凋亡过程中存在多种基因的调控作用,与凋亡密切相关的基因有Survivin、P53、Bcl-2等。研究表明,AS2O3可下调Bc1-2基因水平导致肿瘤细胞凋亡。我们知道,细胞凋亡(apoptosis)是一种有序的或程序性的细胞死亡方式,是受基因调控的细胞主动性死亡过程,由于它保证多细胞生物的健康生存过程中的重要性,引起了人们对其途径的广泛深入的研究,成为目前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认为细胞凋亡的发生主要有以下途经(图1):(1)细胞外途经:也称为死亡受体(DR)途经,DRs是一类跨膜蛋白,属于肿瘤坏死因子(TNF)受体超家族成员,其中包含功能性受体和假性受体(DcR),这两种类型的受体的胞外区都有一段富含半胱氨酸的区域(CRD),但是只有功能性受体的胞内区才具有蛋白水解功能,称为“死亡区域(DD)”。目前认为受体超家族成员包括TNF-R1、Fas/APO1、DR3、TNF-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受体-1(TRAIL-R1, DR4),-2(TRAIL-R2, DR5)和DR6。其它受体还有]TNF-α受体、FasL/APO1/CD95受体、以及TRAIL/APO2L受体等。这些受体能调节其它的生理功能如细胞的代谢、增殖和细胞因子的产生。促凋亡配体是一类受体特异性的蛋白,其中包括APO2L/TRAIL(DR4和DR5),FasL (Fas/APO1/CD95)以及TNF (TNF-R1)。这些配体的结合能够导致叁聚体的产生,从而募集一些因子形成受体的集群以增强凋亡的应答,与Fas相关的死亡结构域蛋白(FADD)和起始因子Caspase-8以及10能够组合形成复合体,该复合体也被称为死亡诱导信号复合物(DISC)。这些凋亡起始因子由于其对于诱导凋亡作用的必要性而因此得名,同时,这些在DISC中彼此相邻的凋亡起始因子可以很方便地进行自我激活,这些激活物因此激活效应因子caspase-3,6和/或者7并进入内源性凋亡通路。(2)细胞内凋亡途经:由于该途经的凋亡起始于细胞内的线粒体,因此也被称为线粒体途经,当受到一些细胞内应激信号的刺激如DAN的损伤、缺氧、细胞周期的缺陷以及细胞存活因子的丢失后就会激活细胞内凋亡途经。这条通路的调节与细胞内促凋亡蛋白(caspase蛋白家族)和抑凋亡蛋白(Bcl-2蛋白超家族)的平衡状态关系密切。当内源性凋亡通路被细胞内的应激信号激活后导致促凋亡蛋白如BAD(细胞死亡的Bcl-2抑制剂)、BID(BH3作用区域的死亡激活剂)、BIM(Bcl-2作用的细胞死亡调节因子)、BMF(Bcl-2修饰因子)、PUMA(P53上调的凋亡调节因子)以及Noxa的上调。然后这些蛋白与抗凋亡蛋白家族成员结合从而抑制他们的作用。Bcl-2家族成员含有一个或者多个BH结构域,其中BH3结构域的一个亚群包括BID和BIM能够结合并抑制抗凋亡蛋白的作用,但是同时也能激活效应蛋白BAK和BAX。其它蛋白都被称为“增敏剂”,其中包括BAD、HrK、Noxa和PUMA[11]。这些蛋白与Bcl-2蛋白的疏水槽结合后从而阻止抗凋亡蛋和促凋亡蛋白的相互作用。一旦通路被激活后,BAK和BAX立即同源寡聚体化并在OMM上形成小孔,从而导致外膜渗透化作用增加。最终导致细胞色素C和Smac/DIABLO的释放到细胞质中。细胞色素C与APAF-1和caspase-9蛋白前体形成复合物,从而激活caspase-9,随后激活caspase-3从而导致凋亡的发生。(3)其它途经如内质网凋亡途经: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翻译后修饰、折迭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钙储备和钙信号转导的主要部位。当受到细胞内外因素的刺激如感染、缺血和组织缺氧等都可能导致内质网钙离子通道的改变,使细胞内钙平衡失调,Ca2+是真核细胞内重要的信号转导因子,它的动态平衡在细胞正常生理活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细胞内钙失调是诱导细胞凋亡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他们发现,高浓度的Ca2+可以激活胞质中的钙依赖性蛋白酶,同时又可以作用于线粒体,影响其通透性和膜电位的改变,从而促进凋亡。目前,As203对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的治疗效果己被得到肯定,通过与其它化疗药联用使得本病的完全缓解率有了显着的提升,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并不能达到完本缓解或是缓解后在短期内遭遇复发的痛苦,因此,寻找一种增加As203的化疗效果同时降低其副作用的治疗措施就成为了当前研究热点之一,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阿克拉霉素(aclacinomycin, ACM)与As203联用后,能显着抑制人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G-1a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凋亡。ACM是一种有效的蒽环类肿瘤化疗药物,有研究报道ACM主要是由于它作为拓扑异构酶I和II的抑制剂从而发挥其抗肿瘤作用。目前临床利用ACM联合阿糖胞苷治疗AML也取得一定的疗效,然而关于ACM诱导AML细胞凋亡的分子机理研究不多,此外,由于大剂量ACM化疗会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因此,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国内有学者通过ACM联合高叁尖杉酯碱(homoharringtonine,HHT)处理AML细胞发现ACM和HHT联合后能协同杀伤AML细胞。为了探究联合药物对AML细胞的协同杀伤作用,我们在既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As203联合ACM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其对KG-1a细胞的作用,从其低毒和高效两个层次研究二者联合后对KG-1a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临床AML的治疗提供科学实验依据。临床药物的研究离不开动物试验,我们知道,肿瘤是一种最常见的致死性疾病,每年大约有140万人患各种不同的肿瘤性疾病。所有的脊椎生物都有发生肿瘤的可能,通过利用脊椎动物作为模式生物,对于了解人类肿瘤发生和进展以及药物的研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脊椎动物果蝇和蠕虫已经被用于研究与癌症相关的遗传学机制,比如调控组织特异性以及和生长,细胞迁移,凋亡相关的机制。斑马鱼作为一种模式生物系统,具有脊椎动物模型和哺乳动物模型双重优势,产卵数量多和相对透明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鉴定涉及器官发育和造血发生的分子遗传学通路。最近,斑马鱼作为一种模式生物已被广泛用于肿瘤发生和易感性研究。鉴于斑马鱼在肿瘤研究模型上的独特优势,本课题的另一项研究就是以斑马鱼胚胎为研究模型,以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G-1a细胞为主要实验对象,研究斑马鱼白血病的异种异体移植模型建立的可行性,以便为我们研究急性白血病的体内发生,发展和转移等行为以及药物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分为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研究叁氧化二砷联合阿克拉霉素对人类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的协同致死作用。第二部分:研究斑马鱼白血病异种移植模型建立的可行性。第一部分:叁氧化二砷联合阿克拉霉素对人类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的协同致死作用目的:以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G-1a细胞为主要实验对象,通过体外实验,研究As203联合ACM的协同致死作用,并探讨其相关的作用机制,为白血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CCK-8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的As203和ACM对KG-la细胞增殖的影响,compusyn软件分析两药联合是否具有协同作用,瑞氏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分析As203和ACM单药或联合作用对KG-1a细胞周期的阻滞及诱导凋亡作用,同时采用蛋白质芯片技术分析联合药物作用后多种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利用免疫印迹法观察As203和ACM单药或联合作用对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的差异,探讨联合药物协同细胞毒效应的分子机制。结果:本课题首次利用叁氧化二砷联合阿克拉霉素A来研究这种联合药物作用对人类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的协同细胞毒作用,CCK-8结果显示,As203和ACM单药对KG-1a细胞具有生长抑制作用,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增加。Compsyn软件分析表明,0.4μM,1.5uM和3.0μM的AS203和10nM,37.5nM,75nM的ACM以40:1进行固定联合后,所有联合药物组的CI值都小于1,表明两药联合具有协同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A8203对KG-la细胞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诱导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我们发现,As203在0.4μM,1.5μM和3.0μM的浓度下作用48小时后,KG-1a细胞的总凋亡率(早期凋亡率+晚期凋亡率)分别为7.6±0.71%,19.1±3.38%和29.5±2.42%。10nM,37.5nM,75nM的ACM作用48小时后总凋亡率分别为18.7±1.68%,26.7±1.87%和28.6±2.76%,对照组为3.1±0.95%。而两药联合作用的调亡率达到34.5±2.48%,52.5±5.36%和61.3±4.87%。细胞周期方面:As203在0.4μM,1.5μM和3.0μM的浓度下作用48小时后,KG-1a细胞的G0/G1期细胞比例分别为64.32±0.55%,53.04±4.28%和47.13±6.19%;S期细胞比例分别为29.07±5.66%,40.13±1.83%,43.13±2.06%;G2/M期细胞比例分别为6.61±0.7%,6.83±0.98%,9.74±1.8%;对照组G0/G1期,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分别为69.59±1.72%,26.02±0.34%,4.39±0.4%.这些结果表明As203显着使KG-1a细胞周期阻滞于S期,而G0/G1期的细胞比例显着下降.同样的检测方法,10nM,37.5nM,75nM的ACM作用48小时后,KG-1a细胞的G0/G1期细胞比例分别为60.15±1.89%,55.19%±1.63和53.08±1.69%;S期细胞比例分别为34.98±1.47%,34.78±0.45%,34.37-4.15%;G2/M期细胞比例分别为4.86±0.1%,10.03±1.7%,12.54±2.41%.结果表明ACM主要是使KG-1a细胞阻滞在G2/M期.而两药联合组细胞周期的分布分别为G0/G1期43.21±1.36%,35.861.33%,35.83±2.98%;S期47.77±2.77%,54.45±5.5%,58.44±1.38%;G2/M期9.02±0.77%,9.71±1.12%,5.72±1.01%.该结果表明联合药物处组与对照组和单药处理相比S期阻滞更为显着。为探索联合药物协同致死的可能机制,我们还利用蛋白芯片技术分析了联合药物处理后多种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蛋白芯片结果显示,联合药物作用后,多种促凋亡蛋白的表达上调,同时抗凋亡蛋白下凋,非常有意思的是,我们发现As203联合ACM处理组抗凋亡蛋白survivin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单药处理组,然而另一种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水平却显着下凋,我们推测这是由于As203和ACM联合抑制BCL-2表达后导致的survivin蛋白补偿性表达增加从而逃避协同致死一种表现。为了进一步探究As203联合ACM对KG-la细胞协同致死的分子机制,我们还利用克隆形成实验,瑞氏染色和Western blot技术对联合药物的作用的抑制增殖、促凋亡机制进行了检测。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联合药物处理组与对照组和单药处理组相比,具有显着的抑制细胞增殖,同时瑞氏染色实验表明联合药物处理组与单药处理组相比,在凋亡形态学上的变化更为显着。Western blot结果也显示联合药物处理后,caspase-3促凋亡蛋白显着被激活同时抗凋亡蛋白Bcl-2与单药和对照组相比显着下调。结论:As2O3和ACM在一定的浓度下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KG-1a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且该作用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增加。As2O3联合ACM后与单药相比对KG-1a细胞具有更为显着的凋亡诱导以及细胞周期阻滞作用,并且研究发现所有联合处理组的联合指数(CI)都明显小于1,表明两药联合后确实具有协同致死作用。As2O3联合ACM可能通过协同激活caspase信号通路而抑制AML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第二部分:斑马鱼白血病异种移植模型建立目的:以斑马鱼胚胎作为实验模型,探寻斑马鱼白血病异种异体移植模型建立的可行性,从而为白血病的研究提供一种更为直接的体外研究模型。方法:利用MitoRed染料对KG-1a细胞进行染色,并通过细胞毒性和荧光显微镜分析MitoRed的最佳染色浓度和最佳荧光强度。采用显微注射法进行KG-1a细胞的移植并利用荧光显微镜对移植后的斑马鱼进行筛选,并观察移植后斑马鱼胚胎的大体存活状态、细胞在斑马鱼体内的增殖和扩散转移,组织学切片观察移植后细胞对斑马鱼组织器官侵袭作用。结果:本实验第二部分主要研究斑马鱼白血病细胞异种移植模型建立的可行性。结果显示(1)高浓度的MitoRed对KG1a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影响,低浓度的MitoRed (200nM-500nM)对KG1a的增殖无影响(P>0.05),终浓度500nmol/L作用30min为MitoRed标记KG1a细胞的最理想条件,此条件标记的KGla细胞荧光强度最佳,并且能示踪到第7天不淬灭;(2)KG1a细胞移植入斑马鱼胚胎的卵黄囊后,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到荧光细胞数目增加并逐渐扩散至整个腹腔,体外计数结果也显示植入细胞明显增殖,表明植入细胞能够在斑马鱼体内存活,增殖并扩散;(3)实验组斑马鱼7d存活数相比于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4)组织学切片检测可见植入细胞侵袭斑马鱼肝组织结论:异种移植的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KG1a可以在斑马鱼体内存活,增殖和扩散,并侵袭斑马鱼组织器官,提示利用人类白血病细胞在斑马鱼体内建立异种移植模型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4-06-30)
白血病移植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雷公藤红素对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重度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移植瘤模型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SCID beige小鼠30只,将其中20只采用尾静脉注射对数生长期的NB4细胞5×106个/只的方法建立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SCID小鼠移植瘤模型,并随机均分为模型组和实验组,各10只。另10只不造模作为对照组。3周后实验组腹腔注射雷公藤红素治疗14 d,对照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对照。观察治疗前后3组小鼠外周血涂片中人早幼粒细胞阳性率、外周血白细胞数及凝血指标并统计生存时间。结果实验组治疗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人早幼粒细胞阳性率较治疗前和模型组降低、生存时间延长(P <0.05);凝血指标中凝血时间(CT)、出血时间(BT)和凝血激活酶时间(APTT)均延长(P <0.05),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和内、外源性凝血因子Xa降低(P <0.05),与模型组和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雷公藤红素可明显改善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凝血功能,延长小鼠生存时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白血病移植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杨翔,袁永平,陈懿建.白血病异种移植模型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9
[2].王黎,秦桂芳,柯鸿,魏广民.雷公藤红素对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SCID小鼠移植瘤模型凝血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9
[3].付春玲,龚艳青,万艳,徐开林.应用MEC-1与HG3细胞株建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B/c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模型[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6
[4].吴迪炯,严斐,王紫齐,周琦浩,孙洁.苦参碱对维甲酸耐药的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裸鼠移植瘤模型的作用研究[C].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细胞免疫治疗高峰论坛、2016年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暨血液系统疾病诊治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2016
[5].崔巍.地西他滨联合干扰素活化的供体淋巴细胞输注治疗急性白血病单倍体移植后复发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机制的探究[D].苏州大学.2016
[6].罗发军,赵世元,钟振国.夜香树提取物nocturnosideA对移植性人白血病模型小鼠的实验研究[J].中成药.2015
[7].焉兆玥.地西他滨联合细胞因子活化的DLI治疗急性白血病移植后复发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作用机制的探究[D].苏州大学.2015
[8].文良雪,刘鑫,李会,黄宁姝,黄峥兰.KCL22/NOD-SCID小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其鉴定[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5
[9].陈姣,王晓冬,贾永前.Hepcidin-25在异体骨髓移植后并发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大鼠模型和白血病患者的表达变化[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4
[10].叶永斌.叁氧化二砷联合阿克拉霉素对人类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的协同致死作用及斑马鱼白血病异种移植模型的建立[D].南方医科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