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孢菌论文-孙晓梅,杨淼泠,王建秀,赵彦翔,黄金光

镰孢菌论文-孙晓梅,杨淼泠,王建秀,赵彦翔,黄金光

导读:本文包含了镰孢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禾谷镰刀菌,β微管蛋白,比对序列

镰孢菌论文文献综述

孙晓梅,杨淼泠,王建秀,赵彦翔,黄金光[1](2020)在《禾谷镰孢菌田间菌株β1、β2微管蛋白基因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前期将1.4μg/mL浓度的多菌灵作为鉴别剂量对田间禾谷镰孢菌菌株进行敏感性测定,筛选出5株对多菌灵不敏感菌株,分别为W11-9、W11-3、J22-6、Q13-2、S28-9,选取对多菌灵表现敏感的2株禾谷镰孢菌菌株J22-2和W11-4,本研究以该7株菌株为研究材料,进行基因组提取并PCR扩增,通过比对分析其β微管蛋白基因(TUB1、TUB2)序列,从而验证生物学表型差异。通过比对发现它们之间TUB1序列高度一致;J22-2和J22-6的TUB2的1 407位碱基由C变成A,但氨基酸种类没有改变,其余5株TUB2序列并无差异。(本文来源于《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20年01期)

郭瑞,饶斌,吴琴燕,陈宏州,杨红福[2](2019)在《超声辅助皂化提取禾谷镰孢菌中麦角甾醇及其HPLC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超声辅助皂化法提取禾谷镰孢菌中的麦角甾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分析,对影响麦角甾醇提取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皂化碱含量、提取温度、液固比及超声时间进行优化,并建立其HPLC测定方法。结果表明,禾谷镰孢菌中麦角甾醇超声提取最佳条件为碱含量0. 034 g/mL、温度36℃、液固比200 mL/g、超声时间8 min,禾谷镰孢菌中麦角甾醇提取量为0. 88 mg/g,与模型预测基本一致。麦角甾醇的线性范围为3. 125~200μg/mL,相关系数0. 9997,平均回收率在82%以上。(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9年11期)

漆永红,曹素芳,李雪萍,李敏权[3](2019)在《燕麦镰孢菌侵染对不同抗性青稞叶片及根系生理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抗病青稞品种‘NQK-01-03’和感病青稞品种‘甘青2号’内部及品种之间受燕麦镰孢菌侵染后引起的植株叶片和根系Pro、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MDA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采用苗期人工接种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NQK-01-03’病叶Pro含量高于健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MDA含量低于健叶;病根Pro、可溶性蛋白和MDA含量高于健根,可溶性糖含量低于健根。‘甘青2号’病叶和病根Pro、MDA含量高于健叶和健根,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健叶和健根。本试验得出,Pro含量高低与青稞品种抗病性呈负相关,而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低与品种抗病性成呈正相关,该结果为明确燕麦镰孢菌侵染对青稞叶片和根系生理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2期)

唐威华[4](2019)在《禾谷镰孢菌产生镰孢菌素A帮助菌丝在小麦中穿壁生长》一文中研究指出禾谷镰孢菌(Fusariumgraminearum)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它是引起许多作物严重病害,包括小麦赤霉病、冠腐病和幼苗枯萎病,以及玉米赤霉茎腐病和穗腐病的主要病原之一。禾谷镰孢菌侵染不仅导致农作物严重减产,而且分泌单端孢霉烯类毒素,例如致呕毒素DON等,污染作物,严重危害人类(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荀萍,唐东玲,段海明,余利,余海兵[5](2019)在《22个玉米杂交组合对禾谷镰孢菌茎基腐病的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电钻打孔法接种禾谷镰孢菌,测定22个玉米新杂交组合对禾谷镰孢菌茎基腐病的抗性。结果表明:玉米新组合中,有6个表现为抗性1级,15个表现为抗性2级,1个表现为感病;玉米杂交组合接种禾谷镰孢菌后,大部分组合的穗重、粒重下降,部分组合秃尖长度增大,行粒数减少,对出籽率、穗长、穗行数的影响较小;2个玉米组合的抗病补偿能力较强,其中2×372组合未接种的穗重和粒重分别为186.8g和165.5g,接种后穗重和粒重减少8.7 g和8 g,15H037×1090组合2次接种的穗重、粒重平均值分别达172.9 g和153.7g,比未接种的穗重和粒重增加12.3 g和9.3 g,2个玉米组合的产量超过对照郑单958,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刘春元,邢小萍,韩卫丽[6](2019)在《拟轮枝镰孢菌毒素粗提液对玉米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玉米杂交种和自交系利用拟轮枝镰孢菌毒素抗性筛选的试验方法,制备拟轮枝镰孢菌毒素粗提液,测定不同稀释倍数毒素粗提液对2个玉米杂交种和4个玉米自交系处理4和6 d后的种子发芽抑制率、胚根生长抑制率以及幼苗致萎效果,分析不同抗性玉米种质、毒素稀释倍数和处理时间对玉米种子发芽、胚根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易感杂交种豫玉22与抗性杂交种农大108的种子发芽抑制率和胚根生长抑制率均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在处理后4、6 d时,前者的种子发芽抑制率、胚根生长抑制率分别比后者高7.2%、11.3%、12.7%、11.8%。在对玉米杂交种幼苗致萎蔫试验中,用稀释2倍和5倍的毒素粗提液处理,豫玉22与农大108杂交种幼苗间的萎蔫程度也存在显着差异(P<0.05)。拟轮枝镰孢菌毒素粗提液对不同抗性玉米种质种子发芽、幼苗生长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为利用拟轮枝镰孢菌毒素粗提液对玉米品种进行苗枯病抗性鉴定和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9期)

魏琪,廖露露,陈莉,齐永霞[7](2019)在《安徽省玉米穗腐病主要致病镰孢菌的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安徽省玉米穗腐病主要致病镰孢菌的种类,采用单孢分离、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的方法,对2017年采集自安徽省6个玉米主产区——合肥市、蚌埠市、淮北市、阜阳市、亳州市和宿州市的玉米穗腐病病样进行了分离鉴定。在获得的455株镰孢菌中,拟轮枝镰孢菌、禾谷镰孢复合种、层出镰孢菌、尖孢镰孢菌和黄色镰孢菌的分离频率分别为59.13%、21.28%、13.68%、5.12%和0.79%。其中拟轮枝镰孢菌在各地的分布最广,属于安徽省的优势致病镰孢菌。(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9年05期)

李亚莉,侯栋,岳宏忠,张东琴[8](2019)在《黄瓜抗感材料接种尖孢镰孢菌后根系游离氨基酸的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尖孢镰孢菌侵染黄瓜抗感材料后根系游离氨基酸的差异,对黄瓜抗感材料进行接种,以接种灭菌水为对照,分析接种后8、12、16、20 d根系游离氨基酸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接种病原菌后,抗病材料游离氨基酸总量呈下降趋势,感病材料游离氨基酸总量呈上升趋势。抗感材料接种病原菌处理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均较对照增加,接种后8、12、16、20 d,抗病材料分别较对照增加9.37%、38.81%、33.09%、25.72%,感病材料分别较对照增加19.89%、49.49%、101.11%、208.96%,游离氨基酸总量受病原菌的影响表现为感病材料大于抗病材料。接种病原菌后,β-丙氨酸、鸟氨酸、亮氨酸、天冬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尿素、精氨酸和γ-氨基丁酸在抗感材料中的变化规律明显不同。(本文来源于《中国蔬菜》期刊2019年09期)

渠清,李丽娜,刘俊,王绍新,曹志艳[9](2019)在《我国部分常用玉米种质资源对镰孢菌病害的抗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玉米穗腐病、茎腐病和鞘腐病是我国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叁大镰孢菌(Fusarium spp.)病害,近年来有严重混和发生的趋势,叁大病害主要致病菌分别为拟轮枝镰孢(F. verticillioides)、禾谷镰孢(F.graminearum)和层出镰孢(F. proliferatum)。种植抗病品种是控制该类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研究旨在筛选出单抗或兼抗穗腐病、茎腐病和鞘腐病的玉米种质,为玉米品种的科学选育和合理布局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国玉米种质B73、B37、郑58、昌7-2、齐319等16个常用育种自交系,将玉米穗腐病主要病原菌拟轮枝镰孢、茎腐病主要病原菌禾谷镰孢及鞘腐病主要病原菌层出镰孢分别接种于玉米果穗、茎秆及叶鞘,具体方法为待整株长到吐丝期用连动注射器将拟轮枝镰孢孢子悬浮液沿花丝通道注射到健康玉米果穗;将健康玉米地上第一节的茎部用针扎孔后向其中注射禾谷镰孢孢子悬浮液;将层出镰孢孢子悬浮液沿健康玉米植株叶基部接种到地上2—5节间的叶鞘内。以上各种接种方式均使用无菌水作为对照。在2016年和2018年度进行人工田间接种试验,通过评价穗腐病、鞘腐病的病情指数以及茎腐病发病面积,评估所选自交系对以上镰孢菌引起的穗腐病、茎腐病和鞘腐病的抗性级别。【结果】供试自交系中吉853、OH43和X178对穗腐病表现为中抗,B73、B37、PH6WC、掖478、郑58、9058、昌7-2、浚928、Mo17、A619、PH4CV、齐319和13-1077共13份材料为感病或高感;齐319、PH4CV、Mo17、9058、B37、B73、昌7-2和13-1077共8份材料对茎腐病表现为中抗或高抗,郑58、掖478、PH6WC、浚928、吉853、A619和OH43共7份材料表现为感病或高感;B73、B37、郑58、掖478、PH6WC、9058、昌7-2、吉853、浚928、Mo17、A619、PH4CV、OH43、齐319和13-1077共15份材料对鞘腐病表现为中抗或抗病。从16个自交系所在种群来看,瑞德群对穗腐病表现为感病,兰卡斯特群和唐四平头群对鞘腐病表现为抗病,其他群对3种镰孢菌病害抗性水平的离散程度较大,无明显规律。【结论】供试自交系吉853和OH43对鞘腐病和穗腐病表现为中抗或抗性,齐319、PH4CV、Mo17、9058、B37、B73、昌7-2和13-1077共8份材料对鞘腐病和茎腐病表现为中抗、抗性或高抗,但尚未筛选到对3种病害均有较好抗性的材料,有待于进一步筛选其他种质资源。(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7期)

李亚莉,侯栋,岳宏忠,张东琴[10](2019)在《尖孢镰孢菌对抗病和感病黄瓜幼苗生长及叶片游离氨基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黄瓜对尖孢镰孢菌的抗性机理,选择黄瓜抗病和感病材料进行尖孢镰孢菌接种,以接种灭菌水为对照,分析接种后抗病和感病材料的生物学性状及叶片游离氨基酸的动态变化规律差异。结果显示:①接种后20 d,抗病材料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总根长、根总面积、根总体积、根冠比、壮苗指数与对照差异不显着;而在感病材料中表现为染菌处理显着低于对照,其中总根长表现最为明显,较对照减少51.02%。②接种病原菌后,抗病材料游离氨基酸呈下降趋势,感病材料游离氨基酸呈上升趋势。接种病原菌后8、12、16、20d,抗病材料游离氨基酸总量几乎不受病原菌的影响,感病材料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分别较对照增加14.05%、32.54%、56.29%、149.10%。③在测定的34种游离氨基酸中,有16种在抗病和感病材料中的变化规律明显不同。瓜氨酸和丙氨酸在抗病材料中表现为染菌处理小于对照或与对照差异不显着,而在感病材料中表现为染菌处理大于对照;酪氨酸、牛磺酸、蛋氨酸、亮氨酸、β氨基异丁酸、鸟氨酸、赖氨酸和脯氨酸的表现则相反。接种后随着幼苗生长,瓜氨酸、天冬酰胺、磷酸丝氨酸、尿素、β丙氨酸、组氨酸、鸟氨酸和精氨酸含量在抗病材料中呈下降趋势,而在感病材料中呈上升趋势。推测瓜氨酸、丙氨酸、天冬酰胺、磷酸丝氨酸、尿素、β丙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为促菌氨基酸,酪氨酸、牛磺酸、蛋氨酸、亮氨酸、β氨基异丁酸、赖氨酸和脯氨酸为抑菌氨基酸。上述结果为黄瓜抗枯萎病育种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背景。(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期刊2019年11期)

镰孢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超声辅助皂化法提取禾谷镰孢菌中的麦角甾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分析,对影响麦角甾醇提取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皂化碱含量、提取温度、液固比及超声时间进行优化,并建立其HPLC测定方法。结果表明,禾谷镰孢菌中麦角甾醇超声提取最佳条件为碱含量0. 034 g/mL、温度36℃、液固比200 mL/g、超声时间8 min,禾谷镰孢菌中麦角甾醇提取量为0. 88 mg/g,与模型预测基本一致。麦角甾醇的线性范围为3. 125~200μg/mL,相关系数0. 9997,平均回收率在82%以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镰孢菌论文参考文献

[1].孙晓梅,杨淼泠,王建秀,赵彦翔,黄金光.禾谷镰孢菌田间菌株β1、β2微管蛋白基因序列分析[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

[2].郭瑞,饶斌,吴琴燕,陈宏州,杨红福.超声辅助皂化提取禾谷镰孢菌中麦角甾醇及其HPLC分析[J].分析试验室.2019

[3].漆永红,曹素芳,李雪萍,李敏权.燕麦镰孢菌侵染对不同抗性青稞叶片及根系生理指标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9

[4].唐威华.禾谷镰孢菌产生镰孢菌素A帮助菌丝在小麦中穿壁生长[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5].荀萍,唐东玲,段海明,余利,余海兵.22个玉米杂交组合对禾谷镰孢菌茎基腐病的抗性[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刘春元,邢小萍,韩卫丽.拟轮枝镰孢菌毒素粗提液对玉米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9

[7].魏琪,廖露露,陈莉,齐永霞.安徽省玉米穗腐病主要致病镰孢菌的分离与鉴定[J].植物保护.2019

[8].李亚莉,侯栋,岳宏忠,张东琴.黄瓜抗感材料接种尖孢镰孢菌后根系游离氨基酸的差异分析[J].中国蔬菜.2019

[9].渠清,李丽娜,刘俊,王绍新,曹志艳.我国部分常用玉米种质资源对镰孢菌病害的抗性评价[J].中国农业科学.2019

[10].李亚莉,侯栋,岳宏忠,张东琴.尖孢镰孢菌对抗病和感病黄瓜幼苗生长及叶片游离氨基酸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9

标签:;  ;  ;  

镰孢菌论文-孙晓梅,杨淼泠,王建秀,赵彦翔,黄金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