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构造论文-杨凡,林向洋,段乙好

地震构造论文-杨凡,林向洋,段乙好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震构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摩鹿加海微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

地震构造论文文献综述

杨凡,林向洋,段乙好[1](2019)在《2018年印度尼西亚帕鲁M_W7.5地震构造背景与区域地震活动》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9月28日(北京时间)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附近发生M_W7.5地震。通过对地震震源机制的分析得出,本次地震是由于摩鹿加海微板块内部浅层走滑断裂所致。历史地震和震后周边区域的地震活动特征分析表明,该区域进入了地震活跃期,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较为明显。地震引发海啸是此次地震造成人员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10期)

陈茂山,林畅松,王红,赵海珍,薛红刚[2](2019)在《多层位同时追踪与高效地震构造解释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叁维地震勘探工作量快速增长,现有的以人工解释为主的地震解释模式无法满足其精度及效率要求,给地震构造解释带来了挑战。本文针对大型或超大型叁维地震数据的构造解释所面临的瓶颈问题,以相对地质年代体为基础,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时间弯曲算法的相对地质年代体分析方法—地层动态匹配与追踪技术,并依此为依托,建立了一套地震构造高效解释方法和流程。基于地震地层体分析技术的地震构造高效解释技术,采用迭代分析模式对地震资料的反射特征进行分析,从地震资料中自动提取构造信息,一次性获得数十个甚至数百个能够表征地层空间形态的地震层位,可显着提高储层预测、油藏描述和流体预测的精度和准确性,并实现地震构造的高效解释。(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9-09)

王小娜,叶秀薇,黄元敏,王力伟[3](2019)在《2018年台湾海峡M_S6.2地震构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经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北京时间2018年11月26日7时57分,台湾海峡(23.28°N,118.60°E)发生MS6.2地震,震源深度20 km,截止到2018年12月21日,共记录到余震97次,其中ML2.3—2.9地震55次,ML3.0—3.9地震32次,M_L4.0以上地震10次,最大为M_L4.9地震。本研究选取震中距300 km以内方位角分布较好的17个台站(福建省地震台网6个、广东省(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9年08期)

王阳,李君,刘雷,冯兵[4](2019)在《2013年芦山7.0级地震构造活动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芦山地震震源机制、同震位移、区域构造运动特征的综合分析,认为芦山地震及其强余震是在一个稳定的、主压应力P轴以北西—南东向为主的震源应力场控制下发生的;震中位于大川—双石断裂带和新开店断裂带之间,其底部滑脱带南东向滑动,带动其上方发生反转构造的古生代正断层逆向滑动,从而引发此次地震。研究认为汶川和芦山之间未破裂的区域仍存在地震危险性。(本文来源于《高原地震》期刊2019年02期)

江春亮,查小惠,曾新福,曾文敬[5](2019)在《瑞昌地区地震构造条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瑞昌地区区域地震构造背景、地壳结构、地球物理场及新构造运动特征,结合最新断裂构造考察研究成果,研究该地区主要断裂活动性,并探讨中强地震的活动特征及其发震构造,研究成果对于瑞昌地区未来强震危险性评估具有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华北地震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赵凌强,詹艳,孙翔宇,郝明,祝意青[6](2019)在《利用大地电磁技术揭示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_S6.4地震隐伏地震构造和孕震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1月21日01时13分在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发生了M_S6.4地震,震中位置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祁连造山带内的祁连—海原断裂带冷龙岭断裂部分附近,震源深度约11.4km,震源机制解显示该次地震为一次纯逆冲型地震.我们于2015年7—8月期间完成了跨过祁连造山带紧邻穿过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_S6.4地震震中区的大地电磁探测剖面(DKLB-M)和古浪地震大地电磁加密测量剖面(HYFP).本文对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了先进的数据处理和反演工作,获得了二维电性结构图.结合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最新获得的相对于欧亚板块2009—2015年GPS速度场分布特征,1月21日门源M_S6.4地震主震与余震分布特征以及其他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等,探讨了门源M_S6.4地震的发震断裂,断裂带空间展布、延伸位置,分析了门源M_S6.4地震孕震环境与地震动力学背景等以及祁连山地区深部构造特征等相关问题.所获结论如下:2016年门源M_S6.4地震震源区下存在较宽的SW向低阻体,推测冷龙岭断裂下方可能形成了明显的力学强度软弱区,这种力学强度软弱区的存在反映了介质的力学性质并促进了地震蠕动、滑移和发生;冷龙岭北侧断裂可能对门源M_S6.4地震主震和余震的发生起控制作用,而该断裂为冷龙岭断裂在青藏高原北东向拓展过程中产生的伴生断裂,表现出逆冲特征;现今水准场、重力场、GPS速度场分布特征以及大地电磁探测结果均表明祁连—海原断裂带冷龙岭断裂部分为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最为明显的一条边界断裂,受控于青藏高原北东向拓展和阿拉善地块的阻挡作用,冷龙岭断裂附近目前正处于青藏高原北东向拓展作用最强烈、构造转化最剧烈的地区,这种动力学环境可能是门源M_S6.4地震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与1927年古浪M_S8.0地震和1954年民勤M_S7.0地震相似,2016年门源M_S6.4地震的发生同样是青藏高原北东向拓展过程中的一次地震事件.(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周诗,舒德亮,王建伟,覃鹏[7](2019)在《湖北恩施地震活动及地震构造环境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北恩施位于新华夏构造系第叁隆起带中南段,区内褶皱、断裂发育。构造形迹主要以北东向、北北东向为主,发育北东向、北北东向、北西向等一系列断层。恩施地震类型多为构造地震,其次为陷落地震、水库诱发地震、人工诱发地震,由于恩施特殊的地形、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气候等因素,容易受到本区或相邻地区地震的影响,因此,研究恩施地区的地震活动、区域地质构造,进行孕震构造环境探讨,将为恩施地区的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9年10期)

黄科辉,张亚峰[8](2019)在《二维地震构造解译法在霍西煤田郑家寨普查区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查明工作区断层的性质、特点及延伸情况,了解2号、11号煤层的分布范围,根据勘探区的地震地质条件,结合前期的试验工作成果,确定了地震勘探的工作参数,采用二维地震构造解译法,对获得的勘探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和解释,结果表明:勘探区2号和11号煤层的赋存形态宏观上为一向SE方向倾的单斜,埋深主要受断裂系统控制;东部埋深大,西北部埋深小,并发育有两个规模较大的褶曲—背斜(S3)、向斜(S1、S2);解释断点7个,利用其中7个断点组合断层两条,落差均大于100 m的(Fd1,Fd2),均为可靠正断层;根据区内反射波组的发育特征,圈定了11煤层控制程度较差的区域,初步认为本区无煤层缺失区。(本文来源于《地质调查与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董腾超,李腾[9](2018)在《德州市城区地震构造环境和地震活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简要分析了德州市城区所处的地震构造环境、地震活动性。德州市在大地构造上位于华北断块区的冀东-渤海断块的东南部。其区域范围内的断裂对德州市城区的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其中,华北平原地震带发生过多次中强震,且现代小震活动也较频繁;郯庐地震带地震活动的特点是强度大、频度低、复发周期长。(本文来源于《智能城市》期刊2018年23期)

谢建磊[10](2018)在《上海及邻区地震活动特征及地震构造区划》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理解上海及邻区的地震活动规律和地震地质背景,对地震的空间分布、时间序列和震源深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划分了地震构造区。结果表明,地震在空间上具有很强的丛集性、重复性、分块性和条带性,震源深度多在5-20km,存在5-10km、15-20km两个优势层。在时间上表现出相对平静期和显着活动期的交互特征。弱震震级与震源深度无相关性,其他地震震源深度与震级总体呈一定线性关系。研究认为:空间分布特征与变质基底、盖层结构的差异有关,且分块和条带性主要受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带联合控制;北东向断裂带和复式背斜是主要控震构造,北西和北北西向断裂是重要发震构造;区内未来数年至十余年有发生6级左右地震的可能;部分地震震源深度较浅,会对局部地区产生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上海国土资源》期刊2018年04期)

地震构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叁维地震勘探工作量快速增长,现有的以人工解释为主的地震解释模式无法满足其精度及效率要求,给地震构造解释带来了挑战。本文针对大型或超大型叁维地震数据的构造解释所面临的瓶颈问题,以相对地质年代体为基础,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时间弯曲算法的相对地质年代体分析方法—地层动态匹配与追踪技术,并依此为依托,建立了一套地震构造高效解释方法和流程。基于地震地层体分析技术的地震构造高效解释技术,采用迭代分析模式对地震资料的反射特征进行分析,从地震资料中自动提取构造信息,一次性获得数十个甚至数百个能够表征地层空间形态的地震层位,可显着提高储层预测、油藏描述和流体预测的精度和准确性,并实现地震构造的高效解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震构造论文参考文献

[1].杨凡,林向洋,段乙好.2018年印度尼西亚帕鲁M_W7.5地震构造背景与区域地震活动[J].国际地震动态.2019

[2].陈茂山,林畅松,王红,赵海珍,薛红刚.多层位同时追踪与高效地震构造解释方法[C].中国石油学会2019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3].王小娜,叶秀薇,黄元敏,王力伟.2018年台湾海峡M_S6.2地震构造分析[J].国际地震动态.2019

[4].王阳,李君,刘雷,冯兵.2013年芦山7.0级地震构造活动特征分析[J].高原地震.2019

[5].江春亮,查小惠,曾新福,曾文敬.瑞昌地区地震构造条件分析[J].华北地震科学.2019

[6].赵凌强,詹艳,孙翔宇,郝明,祝意青.利用大地电磁技术揭示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_S6.4地震隐伏地震构造和孕震环境[J].地球物理学报.2019

[7].周诗,舒德亮,王建伟,覃鹏.湖北恩施地震活动及地震构造环境浅析[J].科学技术创新.2019

[8].黄科辉,张亚峰.二维地震构造解译法在霍西煤田郑家寨普查区中的应用[J].地质调查与研究.2019

[9].董腾超,李腾.德州市城区地震构造环境和地震活动性分析[J].智能城市.2018

[10].谢建磊.上海及邻区地震活动特征及地震构造区划[J].上海国土资源.2018

标签:;  ;  ;  ;  

地震构造论文-杨凡,林向洋,段乙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