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增塑性破坏论文-邓军林

递增塑性破坏论文-邓军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递增塑性破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船体板,低周疲劳萌生,扩展寿命,累积递增塑性破坏,CTOD

递增塑性破坏论文文献综述

邓军林[1](2016)在《基于累积递增塑性破坏的船体板低周疲劳强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船舶结构的疲劳强度对船舶的安全性和生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船体结构疲劳强度的研究开展较多的主要是高周疲劳,成果及应用也基本是针对高周疲劳的。近年来随着船舶主尺度的不断加大,采用的高强度钢越来越多,船舶结构所受的应力及变形也越来越大,使得大型船舶结构的低周疲劳损伤问题显得十分突出,成为大型化船舶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研究分析表明,大多船体结构的断裂破坏往往是低周疲劳破坏与递增塑性破坏两种破坏模式耦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基于累积递增塑性破坏的结构低周疲劳分析能够更为符合实际地评估船体结构的低周疲劳断裂。本文从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叁方面对船体缺损板低周疲劳寿命开展了研究。首先,基于累积递增塑性破坏理论建立了船体缺口板低周疲劳裂纹萌生寿命的理论解。结合Newton-Raphson迭代法推导了低循环高应力非对称循环载荷下的船体缺口板缺口根部的累积递增塑性变形,并求得了船体缺口板在累积递增塑性破坏下的切线刚度理论解。另外,在低周疲劳裂纹萌生至临界长度阶段中,运用短裂纹理论对缺口根部疲劳应力集中系数进行了理论修正,体现了短裂纹的出现对船体缺口板低周疲劳裂纹萌生寿命的影响。同时,采用具有特征缺口半径和低周疲劳裂纹长度的船体缺陷试样开展了实验,对低周疲劳载荷作用下船体缺口板的累积递增塑性变形规律及疲劳裂纹萌生寿命进行实验研究。在低周疲劳裂纹萌生寿命分析中,通过引入短裂纹的影响对缺口根部疲劳应力集中系数的理论修正,全面考虑了缺口根部的累积递增塑性破坏和短裂纹影响的低周疲劳裂纹萌生寿命。结果表明本文理论分析方法更能接近实验值。同时也对不同平均应力及应力幅下的船体缺口板缺口根部累积递增塑性破坏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到有价值的理论分析结果。其次,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船体缺口裂纹板低周疲劳裂纹扩展速率预测模型、并进行了验证对比研究。同时对船体缺口裂纹板在常幅低周疲劳载荷作用下裂纹尖端应力应变场进行了理论研究分析,得到了疲劳裂纹尖端存在着的累积递增塑性破坏的变化机理和影响因素。研究中通过在常幅低周疲劳加载中引入单个拉伸/压缩过载形式,研究了变幅载荷下低周疲劳裂纹扩展速率预测模型的适用性。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途径,发现提出的预测模型能很好的预估不同加载条件和过载类型的变幅低周疲劳载荷作用下(包括常幅和变幅载荷),船体裂纹板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和寿命。通过与裂纹扩展实验结果对比,各种条件下的预测结果和实验均十分吻合,能够定量的预测过载引起的各个阶段的低周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研究表明,在低周疲劳载荷作用下裂纹尖端存在明显的累积递增塑性破坏现象,以及其对低周疲劳寿命的重要影响。因此,基于裂纹尖端累积递增塑性破坏对低周疲劳载荷作用下中心穿透裂纹板以及叁维表面裂纹板CTOD进行了研究,为合理评估带裂纹损伤的船体板的断裂韧性提供了新的评估方法和技术手段。本研究工作基于累积递增塑性对船体低周疲劳强度全面开展理论、实验及数值分析研究,所得研究结果可以更确切地分析评估船体在极值海况下的低周疲劳破坏,为评估船体结构的低周疲劳强度理论分析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及可靠的分析方法,为疲劳强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6-03-01)

周亮[2](2014)在《循环载荷下船体梁递增塑性破坏行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2006年船体梁的极限强度被写入散货船和油船共同结构规范,船体梁的极限强度研究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对于船体梁极限强度的评估,现在通行的方法都是基于静力极限强度准则,即认为船体梁的总体破坏是一次性极值外弯矩作用的结果。但实际中更为真实的情况是,船舶在波浪中航行时,长期遭受循环中垂和中拱弯矩,在发生一次性破坏之前,船体结构中的部分纵向承载构件已产生不同程度的塑性变形。随着塑性变形的不断累积,船体梁会在某一次外弯矩小于一次性极限弯矩下的情况下发生总体破坏,于是便提出了循环载荷下基于递增塑性破坏的船体梁极限强度问题。对于循环载荷下船体梁极限强度的研究,国内外鲜有学者涉及。本文在传统的极限强度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循环载荷下船体梁极限强度的计算方法,并且还得到了船体梁的循环滞回曲线。这是船体梁递增塑性破坏研究领域的一个突破,对于循环载荷下船体梁极限强度的预测和崩溃行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首先研究了单调载荷下加筋板的应力应变关系,由此得到了循环载荷下加筋板的应力应变关系,并将其用于循环载荷下船体梁极限强度的计算中。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加筋板在单调载荷下的崩溃行为,以Rahman应力应变关系式为基础,结合有限元法对其进行修正,最终得到适合本文研究所需的加筋板的应力—应变关系;(2)研究加筋板在循环载荷下的滞回行为,将循环载荷下加筋板应力应变关系的研究归结为不同残余应变下加筋板应力应变关系的研究。并以单调载荷下加筋板的应力应变关系为基础,最终得到循环载荷下加筋板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3)研究循环载荷下船体梁极限强度的计算方法,以传统的逐步破坏法为基础,用循环后加筋板的应力应变关系代替加筋板初始的应力应变关系,并编制计算程序,实现循环载荷下船体梁极限强度的计算;(4)以某实船为例,详细研究其在循环载荷下的递增塑性破坏行为。首先通过对比计算验证本文计算方法的可靠性,然后详细研究不同循环加载历程对船体梁极限强度的影响,并具体分析循环载荷下船体梁的崩溃行为。(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4-04-01)

任慧龙,李陈峰[3](2007)在《基于递增塑性破坏的船体极限强度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递增塑性破坏的概念,考虑板的安定效应,应用梁-柱理论、理想弹塑性假设、平截面假设和塑性铰理论建立了加筋板单元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导出了循环弯曲作用下船体总纵极限强度的递增塑性破坏分析方法并编制成 FORTRAN 计算程序。应用该方法分析计算了文献[6]采用模型的总纵极限强度。计算结果表明,文中导出的递增塑性破坏分析方法和计算程序正确可靠,可供船体结构设计和使用。同时还对影响极限强度的加载顺序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在船舶设计和营运过程中这个因素应当格外重视。(本文来源于《2007年船舶力学学术会议暨《船舶力学》创刊十周年纪念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7-10-01)

递增塑性破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2006年船体梁的极限强度被写入散货船和油船共同结构规范,船体梁的极限强度研究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对于船体梁极限强度的评估,现在通行的方法都是基于静力极限强度准则,即认为船体梁的总体破坏是一次性极值外弯矩作用的结果。但实际中更为真实的情况是,船舶在波浪中航行时,长期遭受循环中垂和中拱弯矩,在发生一次性破坏之前,船体结构中的部分纵向承载构件已产生不同程度的塑性变形。随着塑性变形的不断累积,船体梁会在某一次外弯矩小于一次性极限弯矩下的情况下发生总体破坏,于是便提出了循环载荷下基于递增塑性破坏的船体梁极限强度问题。对于循环载荷下船体梁极限强度的研究,国内外鲜有学者涉及。本文在传统的极限强度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循环载荷下船体梁极限强度的计算方法,并且还得到了船体梁的循环滞回曲线。这是船体梁递增塑性破坏研究领域的一个突破,对于循环载荷下船体梁极限强度的预测和崩溃行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首先研究了单调载荷下加筋板的应力应变关系,由此得到了循环载荷下加筋板的应力应变关系,并将其用于循环载荷下船体梁极限强度的计算中。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加筋板在单调载荷下的崩溃行为,以Rahman应力应变关系式为基础,结合有限元法对其进行修正,最终得到适合本文研究所需的加筋板的应力—应变关系;(2)研究加筋板在循环载荷下的滞回行为,将循环载荷下加筋板应力应变关系的研究归结为不同残余应变下加筋板应力应变关系的研究。并以单调载荷下加筋板的应力应变关系为基础,最终得到循环载荷下加筋板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3)研究循环载荷下船体梁极限强度的计算方法,以传统的逐步破坏法为基础,用循环后加筋板的应力应变关系代替加筋板初始的应力应变关系,并编制计算程序,实现循环载荷下船体梁极限强度的计算;(4)以某实船为例,详细研究其在循环载荷下的递增塑性破坏行为。首先通过对比计算验证本文计算方法的可靠性,然后详细研究不同循环加载历程对船体梁极限强度的影响,并具体分析循环载荷下船体梁的崩溃行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递增塑性破坏论文参考文献

[1].邓军林.基于累积递增塑性破坏的船体板低周疲劳强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6

[2].周亮.循环载荷下船体梁递增塑性破坏行为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4

[3].任慧龙,李陈峰.基于递增塑性破坏的船体极限强度分析研究[C].2007年船舶力学学术会议暨《船舶力学》创刊十周年纪念学术会议论文集.2007

标签:;  ;  ;  ;  ;  

递增塑性破坏论文-邓军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