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醛实验论文-顾洁,胡星梦,牛永红,修诗博,王嘉琦

甲醛实验论文-顾洁,胡星梦,牛永红,修诗博,王嘉琦

导读:本文包含了甲醛实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活性炭,TiO_2,催化剂,甲醛

甲醛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顾洁,胡星梦,牛永红,修诗博,王嘉琦[1](2019)在《活性炭/TiO_2光催化净化室内甲醛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得兼具吸附和催化性能的新型复合催化剂活性炭/TiO_2。考察了不同吸附材料、形状、辐射照度等条件下对甲醛净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在负载TiO_2后吸附效果有所加强,负载不会影响活性炭本身的吸附效果,同等工况下,球状催化剂比粉状催化剂降解效率好,球状催化剂用UV-340型紫外灯在辐射照度18.5μW/cm~2工况下照射3 h,甲醛降解率达到84.9%。(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9年08期)

汪智伟[2](2019)在《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吸附净化室内甲醛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室内甲醛是有限空间空气主要污染物之一,对人体健康有着一定危害,其治理技术及研究进展受到重点关注。传统的植物吸收法、吸附法、臭氧氧化法等方法易造成二次污染,对低浓度污染处理效果不明显。治理空气污染的有效方法之一是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是未来环保行业的主要研究目标。本文开展了同轴圆筒式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净化模拟室内甲醛废气的研究,对比分析单独介质阻挡放电、单独吸附、介质阻挡放电协同吸附叁种处理技术对甲醛的净化效果,探讨了放电参数、工艺参数、电极材料、吸附剂等因素对甲醛净化率的影响。通过叁种处理技术净化效果的对比,表明协同技术可有效提高污染物甲醛的净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单独介质阻挡放电净化模拟室内甲醛废气,在选定参数范围,放电电压增加,有效放电功率升高,甲醛净化率升高,有效能量利用率先增加后减小,最高可达0.04715mg?kJ~(-1);采用单独吸附法净化甲醛废气,相同条件下,四种吸附剂对甲醛吸附效果大小顺序依次为4A-分子筛>γ-Al_2O_3>陶瓷颗粒>陶瓷拉西环。(2)采用一段式填充床同轴圆筒结构DBD反应器对模拟室内甲醛废气进行实验,试验参数范围内,甲醛净化率随着放电频率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气体进气流量和初始浓度与甲醛净化率负相关;吸附剂的加入在空气气氛下对甲醛净化效果提升明显;甲醛净化率随吸附剂填充量的增加先上升后降低存在最佳峰值。(3)针对最优γ-Al_2O_3吸附剂协同介质阻挡放电净化甲醛进行正交实验,在选定参数范围内对甲醛净化率的影响顺序为放电电压>进气流量>放电频率>有效放电区间>吸附剂填充量,本试验最优方案为放电电压12kV、放电频率130Hz、进气流量1.0L/min、有效放电区间60mm、吸附剂填充量28mL。图[51]表[19]参考文献[83](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3)

李妍,张舸,蒋贞[3](2019)在《锐钛矿型TiO_2吸附甲醛影响因素的模拟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巨正则系蒙特卡洛(GCMC)方法研究了温度、压力、竞争吸附对TiO_2吸附甲醛的影响,模拟了空气中主要组分在TiO_2中吸附量随压力和温度的变化特性,模拟结果能被Langmuir吸附等温线拟合。设计实验验证了模拟结果的正确性。对混合气吸附量的模拟表明,水蒸汽对甲醛的竞争吸附最为明显,降低水蒸汽的含量,有利于甲醛气体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进而提高甲醛的催化效率。(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19年04期)

逯浩圻,李振海,秦郭骏[4](2019)在《甲醛危害性工程学评价模型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在国标限量浓度上下的低浓度甲醛对果蝇的影响,同时建立其危害性工程学评价模型。实验以Oregon K野生型黑腹果蝇为实验对象,以果蝇的半数死亡天龄(LT50)作为评价标准,使其暴露在动态浓度稳定控制的染毒装置中,污染物浓度控制在0~900μg/m~3范围内。实验结果表明,果蝇的半数死亡天龄与甲醛浓度间存在明显负相关性(相关性r=-0.980,显着性P<0.01)。在同等暴露浓度下,雌性果蝇对甲醛浓度耐受性较雄性果蝇弱,半数死亡天龄小于雄性果蝇。根据甲醛的剂量与果蝇寿命的关系,建立了甲醛浓度与危害性指数(HI)之间的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度R~2=0.996)。(本文来源于《建筑热能通风空调》期刊2019年03期)

牛永红,修诗博,胡星梦,张丽奇,顾洁[5](2019)在《基于紫外光照射的TiO_2悬液催化净化空气甲醛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TiO_2悬液催化净化实验系统,以去离子水为TiO_2载体,研究TiO_2悬液浓度、紫外光辐射照度、搅拌转速对室内空气中甲醛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紫外光辐射照度18.5μW/cm~2、搅拌转速2 000 r/min,TiO_2悬液浓度2.5 g/L时,去除效果可达92.6%左右。(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9年05期)

张志军,黄雪梅,胡昌军[6](2018)在《茯苓多糖抑制甲醛诱导小鼠血清DNA加合物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茯苓多糖灌胃对甲醛诱导小鼠体内DNA加合物含量的影响,探讨茯苓多糖的抗遗传毒性效应。方法:40只成年昆明种雄性小鼠随机分成阳性对照组(甲醛染毒)、茯苓多糖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10只。阳性对照组灌注0. 4 ml浓度为0. 5 g/L的甲醛溶液,茯苓多糖组小鼠除了灌胃0. 2 ml浓度为1. 0 g/L的甲醛溶液外,还灌胃0. 2 ml不同浓度的茯苓多糖溶液(低剂量组2. 0 g/L,中剂量组4. 0 g/L和高剂量组8. 0 g/L)。1周后摘眼球取血,用ELISA法测定各组小鼠血清DNA加合物含量。结果:4组间DNA加合物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茯苓多糖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DNA加合物浓度均低于阳性对照组(P<0. 01)。茯苓多糖剂量越高,DNA加合物浓度越低,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rs=-0. 869,P<0. 01)。结论:茯苓多糖小鼠灌胃可抑制DNA加合物的形成,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作用随茯苓多糖剂量的提高而增强。(本文来源于《中国免疫学杂志》期刊2018年12期)

何运兵,李丹丹,姚坤满,吴家乐[7](2018)在《快速制取稳定浓度甲醛混合气的实验条件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甲醛催化氧化脱除研究中获得稳定初始浓度的甲醛混合气所需时间长的问题,采用红外光声谱气体监测仪对甲醛浓度进行实时监测,考察了甲醛溶液注射量、甲醛挥发过程强化以及移出源头等对模拟仓中甲醛浓度的影响,发现减少甲醛溶液注射量和加热强化能够缩短甲醛挥发时间,但仍难以获得稳定浓度的甲醛混合气;而将加热强化和移出甲醛源头结合起来,在半小时内即可获得稳定浓度的甲醛混合气,大大缩短了实验前处理所需时间,为后续催化剂性能评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甲醛催化氧化脱除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东莞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吕阳,胡光耀,姜安玺[8](2018)在《生物滴滤法治理甲醛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生物滴滤技术去除挥发性有机物的影响因素及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进气流量为600L/h,表面液体速度为3.14~3.93m/h,生物滴滤技术对低浓度的甲醛、苯、甲苯及二甲苯的混合气体有较高的去除效果。甲醛、苯、甲苯、二甲苯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9%、73%、91%和88%以上。研究表明,生物反应器对甲醛的净化效果不仅是循环液的物理吸收,反应器中的微生物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富集实验,经单菌对比验证有4株菌株降解效果显着,其中菌株J1对甲醛的降解率为84%,菌株B4对苯的降解率为88.8%,菌株JB2对甲苯降解率为92.2%,菌株E5对二甲苯降解率为84.2%。经16SrDNA测序及同源性比较,得到菌株J1为Pseudomonas.sp,菌株B4为Pseudomonas.sp,菌株JB2为Bacillus.sp,菌株E5为Arthrobacter.sp。(本文来源于《2018全国VOCs监测与治理高峰论坛论文集》期刊2018-10-16)

鞠振国,王艳慧,吴锡,王旭[9](2018)在《硅藻泥净化室内空气甲醛的实验简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针对硅藻泥净化室内空气甲醛这一概念在实验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其次,与实际情况进行结合之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提出硅藻泥对甲醛净化的使用效果。(本文来源于《绿色环保建材》期刊2018年09期)

张贝叶,赵晶晶,高荣,封宏哲[10](2018)在《甲醛毒性浓度对金鱼养殖的研究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甲醛对金鱼的急性毒性作用,试验结果甲醛的安全浓度范围是7.9mg/L,在实际使用时对浓度要求很小、时间短不易把控,因此不适合大范围池塘养殖泼洒,可适当浓度浸浴来治疗鱼病。(本文来源于《江西水产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甲醛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室内甲醛是有限空间空气主要污染物之一,对人体健康有着一定危害,其治理技术及研究进展受到重点关注。传统的植物吸收法、吸附法、臭氧氧化法等方法易造成二次污染,对低浓度污染处理效果不明显。治理空气污染的有效方法之一是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是未来环保行业的主要研究目标。本文开展了同轴圆筒式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净化模拟室内甲醛废气的研究,对比分析单独介质阻挡放电、单独吸附、介质阻挡放电协同吸附叁种处理技术对甲醛的净化效果,探讨了放电参数、工艺参数、电极材料、吸附剂等因素对甲醛净化率的影响。通过叁种处理技术净化效果的对比,表明协同技术可有效提高污染物甲醛的净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单独介质阻挡放电净化模拟室内甲醛废气,在选定参数范围,放电电压增加,有效放电功率升高,甲醛净化率升高,有效能量利用率先增加后减小,最高可达0.04715mg?kJ~(-1);采用单独吸附法净化甲醛废气,相同条件下,四种吸附剂对甲醛吸附效果大小顺序依次为4A-分子筛>γ-Al_2O_3>陶瓷颗粒>陶瓷拉西环。(2)采用一段式填充床同轴圆筒结构DBD反应器对模拟室内甲醛废气进行实验,试验参数范围内,甲醛净化率随着放电频率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气体进气流量和初始浓度与甲醛净化率负相关;吸附剂的加入在空气气氛下对甲醛净化效果提升明显;甲醛净化率随吸附剂填充量的增加先上升后降低存在最佳峰值。(3)针对最优γ-Al_2O_3吸附剂协同介质阻挡放电净化甲醛进行正交实验,在选定参数范围内对甲醛净化率的影响顺序为放电电压>进气流量>放电频率>有效放电区间>吸附剂填充量,本试验最优方案为放电电压12kV、放电频率130Hz、进气流量1.0L/min、有效放电区间60mm、吸附剂填充量28mL。图[51]表[19]参考文献[83]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甲醛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1].顾洁,胡星梦,牛永红,修诗博,王嘉琦.活性炭/TiO_2光催化净化室内甲醛的实验研究[J].应用化工.2019

[2].汪智伟.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协同吸附净化室内甲醛实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9

[3].李妍,张舸,蒋贞.锐钛矿型TiO_2吸附甲醛影响因素的模拟与实验研究[J].现代化工.2019

[4].逯浩圻,李振海,秦郭骏.甲醛危害性工程学评价模型的实验研究[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9

[5].牛永红,修诗博,胡星梦,张丽奇,顾洁.基于紫外光照射的TiO_2悬液催化净化空气甲醛实验研究[J].应用化工.2019

[6].张志军,黄雪梅,胡昌军.茯苓多糖抑制甲醛诱导小鼠血清DNA加合物的实验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8

[7].何运兵,李丹丹,姚坤满,吴家乐.快速制取稳定浓度甲醛混合气的实验条件探索[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8

[8].吕阳,胡光耀,姜安玺.生物滴滤法治理甲醛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实验研究[C].2018全国VOCs监测与治理高峰论坛论文集.2018

[9].鞠振国,王艳慧,吴锡,王旭.硅藻泥净化室内空气甲醛的实验简述[J].绿色环保建材.2018

[10].张贝叶,赵晶晶,高荣,封宏哲.甲醛毒性浓度对金鱼养殖的研究实验[J].江西水产科技.2018

标签:;  ;  ;  ;  

甲醛实验论文-顾洁,胡星梦,牛永红,修诗博,王嘉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