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颤颗粒论文-邓颖,顾锡镇,袁昌文,吴雅文

定颤颗粒论文-邓颖,顾锡镇,袁昌文,吴雅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定颤颗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帕金森病,定颤颗粒,中西医结合疗法

定颤颗粒论文文献综述

邓颖,顾锡镇,袁昌文,吴雅文[1](2012)在《定颤颗粒联合美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疗效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评价定颤颗粒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60例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配至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给予定颤颗粒剂配合美多巴片口服,对照组只口服美多巴,观察周期为12周。结果: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精神、行为和情绪、日常活动、运动功能方面有效,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予滋补肝肾、平肝熄风法联合美多巴治疗帕金森病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本文来源于《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期刊2012年03期)

翟长皓[2](2009)在《定颤颗粒对肝肾不足、痰瘀阻络型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的终身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姿势异常等临床表现为主,目前西医没有一种药物和外科手术能明显阻止疾病的发展。在PD早期缺乏可行的治疗药物,宜实施多巴节省策略,即虽已出现症状,但不影响生活时,无需对症治疗,或首先应用其他抗帕金森病药物以延迟左旋多巴的使用。导师自拟定颤颗粒剂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PD),已经在临床中初步观察到该颗粒能改善临床症状和患者基础体质状况,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为了深入了解定颤颗粒剂对PD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在已有的临床观察基础上,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使用国际认同的PD诊断标准及疗效判定标准,初步观察定颤颗粒剂治疗PD的临床疗效,同时探讨原发性帕金森病与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之间的关系,并为该颗粒剂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定颤颗粒由制首乌、桑寄生、炒白芍、川芎、鬼箭羽、胆南星、钩藤、生牡蛎、炙全蝎九味中药组成,具有滋肾养肝、化痰祛瘀、熄风通络的功效。帕金森病诊断参照1984年全国锥体外系疾病讨论会曾提出“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采用改良Hoenh and Yahr Scale分期量表(HYS)对病情进行分组,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8例帕金森病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2组,对照组为西药美多巴治疗28例,治疗组为西药美多巴治疗基础上加定颤颗粒治疗30例,两组疗程均为3月。治疗前后以webster评分标准及自拟中医临床症状积分观察疗效。并观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神经生长因子(NGF)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53.6%(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神经生长因子指标方面均有所升高,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肢体拘挛、运动迟缓、项背僵直、头晕、失眠多梦、盗汗、腰酸腿痛、便秘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5),疗效优于对照组。上述结果提示:定颤颗粒在改善帕金森病患者临床症状方面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有一定升高血清神经生长因子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09-04-10)

周晓娟[3](2008)在《定颤颗粒治疗腔梗后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临床与动物实验,验证观察定颤颗粒治疗腔梗后帕金森综合征(VPS)的临床疗效,并揭示该方的部分作用机理。方法:参照户村则昭、玉川芳春制订的VPS诊断标准及第叁届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老年脑病学术研讨会通过的《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之肝肾不足证中规定的诊断标准,将6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结果显示:治疗组愈显率60.6%,总有效率90.9%,对照组愈显率48.5%,总有效率81.8%,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研究表明定颤颗粒对β-内啡肽、高同型半胱氨酸、肌酸激酶等有明显改善。结论:定颤颗粒能明显提高腔梗后帕金森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是治疗腔梗后帕金森综合征安全有效的药物。(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08-09-10)

定颤颗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的终身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姿势异常等临床表现为主,目前西医没有一种药物和外科手术能明显阻止疾病的发展。在PD早期缺乏可行的治疗药物,宜实施多巴节省策略,即虽已出现症状,但不影响生活时,无需对症治疗,或首先应用其他抗帕金森病药物以延迟左旋多巴的使用。导师自拟定颤颗粒剂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PD),已经在临床中初步观察到该颗粒能改善临床症状和患者基础体质状况,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为了深入了解定颤颗粒剂对PD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在已有的临床观察基础上,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使用国际认同的PD诊断标准及疗效判定标准,初步观察定颤颗粒剂治疗PD的临床疗效,同时探讨原发性帕金森病与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之间的关系,并为该颗粒剂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定颤颗粒由制首乌、桑寄生、炒白芍、川芎、鬼箭羽、胆南星、钩藤、生牡蛎、炙全蝎九味中药组成,具有滋肾养肝、化痰祛瘀、熄风通络的功效。帕金森病诊断参照1984年全国锥体外系疾病讨论会曾提出“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采用改良Hoenh and Yahr Scale分期量表(HYS)对病情进行分组,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8例帕金森病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2组,对照组为西药美多巴治疗28例,治疗组为西药美多巴治疗基础上加定颤颗粒治疗30例,两组疗程均为3月。治疗前后以webster评分标准及自拟中医临床症状积分观察疗效。并观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神经生长因子(NGF)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53.6%(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神经生长因子指标方面均有所升高,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肢体拘挛、运动迟缓、项背僵直、头晕、失眠多梦、盗汗、腰酸腿痛、便秘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5),疗效优于对照组。上述结果提示:定颤颗粒在改善帕金森病患者临床症状方面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有一定升高血清神经生长因子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定颤颗粒论文参考文献

[1].邓颖,顾锡镇,袁昌文,吴雅文.定颤颗粒联合美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疗效探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2

[2].翟长皓.定颤颗粒对肝肾不足、痰瘀阻络型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3].周晓娟.定颤颗粒治疗腔梗后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

标签:;  ;  ;  

定颤颗粒论文-邓颖,顾锡镇,袁昌文,吴雅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