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前叶组织论文-陈明锐,吴万福,薛兴森

垂体前叶组织论文-陈明锐,吴万福,薛兴森

导读:本文包含了垂体前叶组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颅脑损伤,垂体前叶激素,缺氧诱导因子-1α,神经生长因子

垂体前叶组织论文文献综述

陈明锐,吴万福,薛兴森[1](2018)在《探讨垂体前叶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与脑组织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水平在颅脑损伤中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垂体前叶细胞激素、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与脑组织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表达水平在颅脑损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本院收治60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GCS评分分为轻、中和重型组;收集患者血液和脑脊液并检测垂体前叶激素、HIF-1α和NGF水平。结果与轻型组比较,中型组和重型组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内ACTH、GH、HIF-1α和NGF水平显着升高,脑脊液内HIF-1α和NGF水平显着升高,且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升高(P<0.05),而轻型组、中型组和重型组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内TSH和LH水平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加重,患者血清内水平并无明显改变。结论颅脑损伤患者血液和脑脊液内垂体前叶激素、HIF-1α和NGF水平异常升高;患者血液和脑脊液垂体前叶激素、HIF-1α和NGF水平升高与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卒中与神经疾病》期刊2018年03期)

夏永娟,吴荣敏,黄威权,吴明惠[2](1999)在《大鼠垂体前叶5-羟色胺受体及黄体生成素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5-羟色胺受体在大鼠脑垂体前叶中的分布及5-羟色胺受体与黄体生成素的共存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果:大鼠脑垂体前叶分布有5-羟色胺受体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胞体较大,多边形或卵圆形;黄体生成素阳性的内分泌细胞中含有5-羟色胺受体。结论:存在于垂体前叶的5-羟色胺能神经纤维,可能在垂体前叶的5-羟色胺受体介导下,直接参与垂体激素的合成与释放的调节。(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杂志》期刊1999年04期)

王键,鞠躬[3](1998)在《大鼠垂体前叶内S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与其周围组织结构中的神经纤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周围组织结构完整的大鼠垂体的连续切片,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大鼠垂体前叶内S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与其周围组织结构中的S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的关系。结果显示:垂体前叶的周围脑膜中有着大量的S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和纤维束,并发出分支,进入垂体前叶内部。同时在垂体两侧的动、静脉壁上亦有着大量的S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及纤维束,与走行在前叶表面的S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束相连。此外,在垂体柄腹侧的门静脉壁上有大量的S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束与垂体前、后叶吻侧血管旁的S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或纤维束相连。(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报》期刊1998年01期)

焦凯,朱运龙,张万会,鞠躬,王复周[4](1997)在《荷包牡丹碱对垂体前叶组织块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刺激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利用垂体组织块离体灌流技术,观察到-氨基丁酸A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对切除双侧肾上腺96h后的大鼠垂体前叶ACTH的分泌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但同样浓度的荷包牡丹碱对分离的垂体前叶细胞的ACTH分泌无影响。提示肾上腺切除后,-氨基丁酸在垂体前叶直接或通过间接途径抑制ACTH分泌。(本文来源于《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期刊1997年04期)

王根林,陈杰,N.Parvizi[5](1997)在《大豆黄酮对体外灌流垂体前叶组织促黄体素分泌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德国格丁根微型猪垂体前叶组织进行体外灌流培养,研究大豆黄酮对垂体促黄体素(LH)分泌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流24h后,大豆黄酮灌流组(Ⅰ组100ng/ml;Ⅱ组2μg/ml)和雌二醇灌流组(Ⅲ组100pmol/L;Ⅳ组200pmol/L)LH分泌水平低于对照组(Ⅴ组空白对照;Ⅵ组助溶剂对照),雌激素抑制效应明显较强。灌流48h,Ⅰ、Ⅱ组LH峰值和平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Ⅲ、Ⅳ组则明显低于对照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刺激后1~2h,Ⅰ、Ⅱ组LH平均水平、峰值和脉冲频率均明显高于刺激前,而且显著高于对照组;Ⅲ、Ⅳ组却明显低于对照组和Ⅰ、Ⅱ组。大豆黄酮、雌激素对垂体体外LH分泌没有明显的剂量差异。无GnRH刺激时,大豆黄酮对离体垂体LH分泌表现为抑制效应,但抑制强度较弱;长期以大豆黄酮灌流培养垂体,或加以GnRH刺激,大豆黄酮对LH分泌具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7年04期)

魏丽华,王新成,李亚鲁,崔海庆,孟文[6](1996)在《脑缺血后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变化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蒙古沙土鼠制作的急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在5分钟和10分钟脑缺血后,再灌注4小时~14天,用免疫组化和电镜技术观察了不同实验组动物垂体前叶内两种促性腺激素阳性细胞的密度、染色反应和其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5分钟急性脑缺血及再灌注过程中出现的细胞密度、染色强度和超微结构的改变是暂时的、可逆的,在缺血后1周~2周内可基本恢复正常。但当脑缺血10分钟再灌注后,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细胞呈现较严重的缺血性损伤,部分细胞发生不可逆的退变反应。脑缺血后垂体前叶的促性腺激素细胞的病理损害是血清中促性腺激素含量变化的形态学基础。(本文来源于《泰山医学院学报》期刊1996年03期)

张金时,朱晓虹,谭郁彬[7](1995)在《联合组织化学染色法显示垂体前叶几种腺细胞》一文中研究指出联合组织化学染色法显示垂体前叶几种腺细胞张金时,朱晓虹,谭郁彬垂体前叶组织在普通染色标本上分为嗜色细胞和嫌色细胞两大类。嗜色细胞按其颗粒对色素的亲合力,又分为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两种。如用Azah方法和PASOG方法也只是区分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本文来源于《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期刊1995年04期)

庞志平,李鑫,刘少君,邱建勇,鞠躬[8](1995)在《甘丙肽和经典激素在大鼠垂体前叶细胞内的共存研究──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证实大鼠垂体前叶中存在相当数量的甘丙肽免疫反应细胞。用相邻切片免疫组化方法,发现甘丙肽免疫阳性细胞同时与所有ACTH、GH、PRL、FSH、TSH等5种垂体前叶经典激素在腺细胞内共存。此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垂体前叶神经活性物质和激素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形态学证据。(本文来源于《解剖学报》期刊1995年02期)

李大男,李玉林,李浩川,邱铁东,赵吉生[9](1993)在《垂体前叶滤泡星状细胞来源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纤维连接素(Fn)、S—100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细胞角蛋白(CK)和神经特异性烯醇蛋白(NSE)5种抗体对63例正常人垂体前叶内滤泡星状细胞(FSC)进行了免疫细胞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人FSC内26.9%S_(100)阳性,9.3%GFAP阳性,63.8%两者都为阳性。CK、NSE和Fn均为阳性。从而提示了FSC来自神经外胚层的原始细胞而非Rathke's囊上皮的残留。(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期刊1993年03期)

王石平,李克平,井上金治[10](1989)在《水牛垂体前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黄体生成激素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出水牛垂体前叶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黄体生成激素(LH)由两类不同细胞分泌。ACTH和LHβ免疫反应细胞的密度分别为262.4±68.0个/平方毫米和490.0±123.5个/平方毫米。两类细胞形态和大小差别甚大。ACTH免疫反应细胞大,形态不规则。LHβ免疫反应细胞小,多呈椭圆形。另外,水牛ACTH免疫反应细胞在苏木素一伊红染色中呈嗜碱性反应。(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1989年03期)

垂体前叶组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5-羟色胺受体在大鼠脑垂体前叶中的分布及5-羟色胺受体与黄体生成素的共存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果:大鼠脑垂体前叶分布有5-羟色胺受体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胞体较大,多边形或卵圆形;黄体生成素阳性的内分泌细胞中含有5-羟色胺受体。结论:存在于垂体前叶的5-羟色胺能神经纤维,可能在垂体前叶的5-羟色胺受体介导下,直接参与垂体激素的合成与释放的调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垂体前叶组织论文参考文献

[1].陈明锐,吴万福,薛兴森.探讨垂体前叶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与脑组织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水平在颅脑损伤中的临床意义[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8

[2].夏永娟,吴荣敏,黄威权,吴明惠.大鼠垂体前叶5-羟色胺受体及黄体生成素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J].解剖学杂志.1999

[3].王键,鞠躬.大鼠垂体前叶内S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与其周围组织结构中的神经纤维的关系[J].解剖学报.1998

[4].焦凯,朱运龙,张万会,鞠躬,王复周.荷包牡丹碱对垂体前叶组织块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刺激效应[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97

[5].王根林,陈杰,N.Parvizi.大豆黄酮对体外灌流垂体前叶组织促黄体素分泌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7

[6].魏丽华,王新成,李亚鲁,崔海庆,孟文.脑缺血后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和超微结构变化的实验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1996

[7].张金时,朱晓虹,谭郁彬.联合组织化学染色法显示垂体前叶几种腺细胞[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5

[8].庞志平,李鑫,刘少君,邱建勇,鞠躬.甘丙肽和经典激素在大鼠垂体前叶细胞内的共存研究──免疫组织化学方法[J].解剖学报.1995

[9].李大男,李玉林,李浩川,邱铁东,赵吉生.垂体前叶滤泡星状细胞来源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1993

[10].王石平,李克平,井上金治.水牛垂体前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黄体生成激素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J].动物学杂志.1989

标签:;  ;  ;  ;  

垂体前叶组织论文-陈明锐,吴万福,薛兴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