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元振荡论文-纪木火,杨建军

神经元振荡论文-纪木火,杨建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神经元振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间神经元,PV,神经环路,γ振荡

神经元振荡论文文献综述

纪木火,杨建军[1](2019)在《微清蛋白中间神经元及其γ振荡在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知功能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感觉、知觉、注意力、记忆力、执行力及思维等,是完成神经活动最重要的基础。认知功能障碍指上述几项认知功能中的一项或多项受损,并影响个体日常或社会能力。随着人口老龄化及脆弱脑功能患者数量逐步增多,手术后相关认知功能障碍如术后谵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等已成为目前麻醉学界的热点和难点。手术后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涉及很多学说,但其关键机制仍不清楚,因此,目前临床上尚无(本文来源于《临床麻醉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何二宁,宋兴荣[2](2018)在《钙振荡在异氟醚对海马神经元树突脊发育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异氟醚为常用的吸入麻醉药,在小儿手术中经常使用。吸入性麻醉药对新生儿神经发育的影响是患儿家长及医生们所担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对人类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新生儿期或婴儿期接受全身麻醉和手术的患者,成年以后可能会出现学习或记忆功能障碍,提示人类发育不成熟的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可能会受全身麻醉和(或)手术的影响。而神经元胞浆内钙浓度的变化可影响异氟醚对海马神经元树突的发育,但其量效关系如何,目前未有相关的研究报道。本文就钙振荡在异氟醚对海马神经元树突脊中发育影响的研究现状作一阐述。(本文来源于《微创医学》期刊2018年01期)

文毅[3](2017)在《丘脑底核神经元放电频率和振荡活动的改变与帕金森病进展相关》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丘脑底核神经元放电频率和振荡活动的增加是否与运动症状进展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收治的22例行STN刺激术PD患者。依据发病时间,起病侧及术前“关”状态下PD综合评分量表第叁部分运动评分(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将患者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其中收集到STN轻症组为11个,重症组为21个。术中应用微电极记录技术采集细胞电活动,单细胞和峰间隔分析鉴别细胞放电频率和模式,功率谱分析神经元振荡活动的特点,t检验比较两组神经元放电频率及放电峰间隔变异度的差异性,卡方检验比较两组神经元振荡活动比例的差异性。UPDRS III运动评分来评估短期DBS手术疗效。结果22例患者,32个STN针道中共记录到163个神经元的电生理信号,其中轻症组66个,重症组97个。轻症组和重症组的平均放电频率分别为(46.2±13.6)Hz和(59.9±17.1)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症组STN振荡活动神经元所占比例40.9%(27/66)低于重症组56.7%(55/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发现轻症组?FB振荡活动神经元所占比例29.7%(8/27)也低于重症组52.7%(2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轻症组相比,重症组平均放电频率增加29.6%,振荡活动神经元所占比例增加38.6%,特别是?FB振荡活动神经元所占比例增加77.8%。结论1.在轻症组和重症组STN中均发现振荡活动神经元,包括β频谱和震颤节律振荡活动神经元。2.重症组STN神经元平均放电频率显着高于轻症组;重症组STN伴有振荡活动神经元比例较轻症组增加,特别是?频谱振荡活动神经元比例的增加显着。3.STN神经元放电频率和振荡活动神经元比例的增加,特别是?振荡活动神经元比例的增加与PD运动症状进展有关。(本文来源于《首都医科大学》期刊2017-04-01)

张坤坤[4](2017)在《振荡电场对脊髓损伤大鼠β-catenin蛋白表达和神经元再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脊髓损伤大鼠施加振荡电场刺激,从而观察脊髓损伤区域β-catenin蛋白表达规律和神经元再生的情况。方法:60只SD大鼠均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只。两组大鼠均置入振荡电场刺激器,从大鼠手术苏醒开始直至实验结束实验组给予持续刺激,而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刺激。建模成功后分别在3、7、14天取大鼠脊髓组织,行HE染色观察大鼠脊髓组织大体形态变化,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鼠脊髓组织中β-catenin蛋白表达规律,行免疫荧光检测技术观察大鼠脊髓组织中神经元变化情况,并在取材之前对两组大鼠行BBB行为学评分。结果:Western blot技术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均显示,第3天时两组大鼠脊髓灰质内β-catenin蛋白均高表达,随着时间的延长β-catenin蛋白表达量逐渐减少,同时实验组在各时间点β-catenin蛋白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两组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元的表达量在3~14天时呈现递增的趋势,但实验组神经元在表达数量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神经元排列更加有序,细胞突起更加规则。两组大鼠双后肢的BBB评分在第3、7天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第14天时,实验组大鼠的BB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振荡电场刺激能够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从而提高大鼠脊髓损伤区域β-catenin蛋白表达量,为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再生提供有利的微环境,从而促进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7-03-01)

陆博[5](2016)在《神经元的混合模式振荡及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神经动力学以利用动力学原理研究神经元的电生理活动为基础,通过构建神经元模型来研究神经系统的分岔,混沌,振荡等动力学性质.本文以混合模式振荡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神经元模型中此类现象的变化规律,并且解释其中两个模型中混合模式振荡的产生机理.同时分析神经元模型中平衡点的分支,峰峰间距序列的分岔以及峰的变化等问题,得到丰富的动力学结果.论文分为四部分:开篇第一章介绍神经元中混合模式振荡现象的研究进展.从几何奇异摄动理论入手,介绍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且解释混合模式振荡的产生机制,最后给出典型的具有混合模式振荡的神经元及其模型.接下来的两章重点分析神经元模型中混合模式振荡的产生机理.在第二章中,基于Av-Ron-Parnas-Segel模型,研究阂下混合模式振荡以及模型的动力学行为Av-Ron-Parnas-Segel模型是一个衡量龙虾心脏神经节的四维模型.首先利用几何奇异摄动理论中的折结点原理,分析简化后叁维神经元模型中的混合模式振荡的产生机理.然后研究简化模型以及原模型中混合模式振荡的变化规律.得到动作电位峰峰间距序列的倍周期分岔图与加周期分岔图,以及发放数的阶梯状改变等结果.最后探讨神经元模型中的参数对系统的影响.利用峰峰间距分岔图,发现离子的平衡电位与最大电导都能改变系统的发放模式.在第叁章中,研究模拟胰腺β-细胞生理活动的Chay-Keizer模型的高位平台簇放电与其周期解的转迁.首先利用快慢动力学分析方法将系统分为快慢两部分,以慢变量为参数分析簇发放以及混合模式振荡的产生原因.然后进行全系统的平衡点分支分析,重点给出Bogdanov-Takens分支附近的拓扑结构.最后探讨参数对模型的影响,其结果以峰峰间距序列和极值的分岔图以及双参数下单簇内峰数目变化图给出.在第四章中,研究高维神经元模型的动力学性质.第一部分研究一类七维固有簇放电类神经元的数学模型.固有簇放电类神经元是在构建丘脑-皮层回路的过程中提出的一类神经元.对于此类模型首先给出一种降维方式将方程简化成一个叁维模型.然后研究叁维模型中余维1分支与余维2分支,给出Bogdanov-Takens分支附近的分支行为.最后利用快慢动力学并借助相平面解释系统簇发放的成因.第二部分主要研究受外电场影响的Chay模型与神经回路的混合模式振荡.文中观察到丰富的混合模式振荡现象.(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6-06-08)

赵志国,古华光[6](2016)在《超极化激活阳离子电流对中间神经元网络Theta振荡同步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超级化激活环核甘酸门控阳离子通道(HCN)是脊柱类动物电压门控离子通道中具有独特性质的一种,尤其是其激活依赖于超极化作用。超极化激活阳离子通道可以改变神经元的特性,如增强单神经元的兴奋性,引起阈下共振。当神经元受到超极化作用会产生超极化反跳现象,而实验发现超极化反跳与同步有关。海马区域的theta振荡被认为与记忆、学习等功能有关,而内侧隔核/斜角代-海马的结构连接被广泛认为是海马区域theta振荡的产生机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海马及内侧隔核区域内产生theta振荡同步的神经元主要为中间神经元,并且具有超极化激活阳离子通道。根据其实验背景,我们仿真了超极化激活阳离子电流在theta振荡的作用。在抑制性耦合的神经元网络,其行为为静息或不规则的低频放电时,根据神经元的多样性,单个神经元会协调多个神经元及群体的行为,使其对抑制性神经元网络连接,抑制性神经元网络会产生theta振荡的同步。根据实验发现的内侧隔核/斜角代-海马的连接,构建了两个相互作用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网络,仿真了实验中超极化激活阳离子电流对theta振荡同步的作用,发现超极化激活阳离子电流在网络中起着频率调节的重要作用,其可以增加神经元网络的放电频率,而没有超极化激活阳离子电流的中间神经元网络,其放电频率会被抑制性化学突触压制。(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6-05-06)

陆博,刘深泉,刘宣亮[7](2015)在《神经元模型中混合模式振荡的动力学研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合模式振荡(mixed-mode oscillations以下简称MMOs)是产生于动力系统中的一种复杂的振荡模式,它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混合模式振荡由一系列的小振幅的振荡和大振幅的振荡共同组成,两种模式的振荡交替出现。从100年前在化学反应中被第一次观察到以后,科学家在许多领域也发现了混合模式振荡,例如表面化学反应、电化学系统、神经元系统、钙系统、心电动力系统、激光系统和电子电路系统等。本文介绍了在神经元系统中混合模式振荡的研究情况和研究方法,主要分析了前包钦格神经网络、内嗅皮层的星状细胞和垂体细胞神经元及腺体细胞的混合模式振荡的动力学研究,并也简单介绍了其他神经元模型的混合模式振荡的研究情况。利用几何奇异摄动理论和爆破方法等动力学原理对混合模式振荡的产生机理进行研究,为以后的其他领域的混合模式振荡的研究提供了方法。(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5-05-08)

李晓娇,孙建平,刘友宽,高东磊,张建辉[8](2013)在《改进单神经元PID用于预防水轮机组功率振荡》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动机侧的功率波动会导致电网的低频振荡,严重威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水轮机组运行工况的变化会导致固定参数的经典PID控制器的控制品质变差,甚至引起机组有功功率的波动。采用改进单神经元PID控制器来代替水轮机组功率控制回路中的经典PID控制器,通过建模仿真并对比两者的控制品质,证明了改进单神经元PID控制器可以消除工况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保证水轮机组的稳定出力。(本文来源于《电力科学与工程》期刊2013年09期)

徐茂盛,喻田[9](2013)在《神经元振荡:GAMMA波的内在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振荡活动是神经元网络功能性标志,在诸多脑区,如嗅球,丘脑,海马及脊椎动物新皮层均可测量得到,根据频率差别,将振荡波形主要分成了四种:delta波形(0.5-3 Hz)、theta波形(3-8 Hz)以及频率较快的gamma波形(30-90 Hz)1和大于100Hz的超快速震荡波。其中,gamma波在认知领域被认为有其独特的意义。Gamma振荡波(以(本文来源于《全国第四次麻醉药理学学术会议暨2013年贵州省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3-08-01)

刘晓杰,晋卓,宋占伟,张旻,沈琳[10](2013)在《基于神经元振荡子网络的视觉场景分割》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在图像分割中使视觉场景分割成具有一致性的模块,本文根据神经和脑科学的神经元振荡相关理论,建立了神经元振荡子网络。利用相同物体对应刺激的神经元趋于同步,而不同物体所对应的神经元趋于异步的神经机制,实现视觉场景的分割。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表明,通过合理调整参数,该方法可得到较优的场景分割效果。(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3年S1期)

神经元振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异氟醚为常用的吸入麻醉药,在小儿手术中经常使用。吸入性麻醉药对新生儿神经发育的影响是患儿家长及医生们所担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对人类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新生儿期或婴儿期接受全身麻醉和手术的患者,成年以后可能会出现学习或记忆功能障碍,提示人类发育不成熟的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可能会受全身麻醉和(或)手术的影响。而神经元胞浆内钙浓度的变化可影响异氟醚对海马神经元树突的发育,但其量效关系如何,目前未有相关的研究报道。本文就钙振荡在异氟醚对海马神经元树突脊中发育影响的研究现状作一阐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神经元振荡论文参考文献

[1].纪木火,杨建军.微清蛋白中间神经元及其γ振荡在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9

[2].何二宁,宋兴荣.钙振荡在异氟醚对海马神经元树突脊发育中的影响[J].微创医学.2018

[3].文毅.丘脑底核神经元放电频率和振荡活动的改变与帕金森病进展相关[D].首都医科大学.2017

[4].张坤坤.振荡电场对脊髓损伤大鼠β-catenin蛋白表达和神经元再生的影响[D].安徽医科大学.2017

[5].陆博.神经元的混合模式振荡及动力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

[6].赵志国,古华光.超极化激活阳离子电流对中间神经元网络Theta振荡同步的影响[C].第十届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摘要集.2016

[7].陆博,刘深泉,刘宣亮.神经元模型中混合模式振荡的动力学研究方法[C].第十五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摘要集.2015

[8].李晓娇,孙建平,刘友宽,高东磊,张建辉.改进单神经元PID用于预防水轮机组功率振荡[J].电力科学与工程.2013

[9].徐茂盛,喻田.神经元振荡:GAMMA波的内在机制研究进展[C].全国第四次麻醉药理学学术会议暨2013年贵州省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3

[10].刘晓杰,晋卓,宋占伟,张旻,沈琳.基于神经元振荡子网络的视觉场景分割[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3

标签:;  ;  ;  ;  

神经元振荡论文-纪木火,杨建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