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语义论文-王婷

体语义论文-王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体语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汉语进行体,英语进行体,概念整合,语义压制

体语义论文文献综述

王婷[1](2017)在《汉英进行体构式与词汇体语义互动的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前人从语法意义、动词词汇意义、论元结构、论元的语义特征等方面对英汉进行体分别做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累累,这为我们深入对比研究英汉进行体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前人尚未总结归纳汉语进行体的基本构式义,也未对汉英进行体语法意义差异的原因做出系统的比较。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通过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研究汉英进行体构式的基本构式义,形式表征,词汇体体性意义的拓展方式以及汉英进行体构式语法意义差异产生的原因。本文的研究问题主要有叁个:(1)汉英进行体构式的基本构式义和形式表征有何异同?(2)汉英词汇体体性意义拓展方式有何异同?(3)汉英进行体构式语法意义的差异是如何通过语义互动产生的?本文的研究结论也有叁个(1)汉语进行体构式的基本构式义为暂时的过程性而英语进行体构式的基本构式义为暂时的过程性(+程度性);两者在形式表征上经历了从空间到时间域的语法化过程,但汉语进行体标记词“在”和“正(在)”是有具体语法意义的时间副词,而英语进行体标记式中“be”是概括性的没有具体语法意义的助动词。(2)汉英词汇体方面,汉语和英语派生词汇体相互转换的方法相似,不同的是汉语可以采用动词的量化,而英语可以采用介词,时及主语的施事性来进行转换。(3)汉英进行体构式与词汇体互动所产生的不同语法意义一方面由于两者的基本构式义不同,另一方面是由于英语中存在“时”这个语法范畴以及其所衍生出的语法化的意义。英语进行体语法意义是由词汇体、语法体和时态概念整合形成的,而汉语进行体的语法意义则是由词汇体和语法体的概念整合。汉英进行体构式与活动类词汇体及过程结果词汇体互动时都产生了暂时的习惯或行为;汉英进行体构式可与单纯结果动词连用,通过体压制与整合产生“慢镜头”效果,起始、渐进过程,动作的重复,暂时过程四种语法意义,但是英语进行体构式与单纯结果类词汇体互动时也产生了表达将来行为之义。汉语进行体构式与状态动词在体压制与整合的操作下衍生出现在暂时过程的语法意义而英语进行体构式与状态动词在体压制与整合的操作下形成逐渐变化的过程义、暂时过程义和特殊的语用意义。本文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构式压制与概念整合理论的指导下对汉英进行体构式与词汇体互动进行探究,丰富了两个理论的应用,同时对汉英进行体的研究做出了补充。另外,汉英进行体构式与词汇体互动关系的探究解释了汉英进行体语法意义的生成,这对汉语及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做出了微薄贡献。(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冯柱[2](2016)在《表达具体事件、具体实事意义的短时体语义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短时体在体貌语义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例句实证的角度分析汉语短时体在表达具体实事、具体事件体貌语义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且关注它同其他体貌助词连用的语义特征。(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6年22期)

李可胜[3](2015)在《连动式的时间模式和有界性的时体语义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无任何显性时间标记的连动式中,具有相同表层结构的VP1VP2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时间语义模式。其缘由主要在于VP的[±有界]特征。有界性是VP最重要的语义构成成分之一,并与句子的时与体存在制约关系。在无显性时间标记的句子中,有界的VP可以实现为完整体,并进而被解读为限时式;无界的VP可以实现为未完整体,被解读为泛时式。正因为有界性的这种时体语义贡献,导致连动式具有不同的时间模式。(本文来源于《语言教学与研究》期刊2015年02期)

杨前辉[4](2013)在《AT-ON-IN点面体语义微系统的空间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空间概念是认知之初"的假设,详细梳理了AT-ON-IN点面体语义微系统中空间概念的理想模型、实际模型、交互模型、传递模型和多样模型,发现:(1)其空间模型突显体验性,与人体动觉器官密切相连;(2)其实际模型复杂多样,但主要体现为容器、线性、邻近、支撑和动态等五个基本模型,并呈现一种等级序列关系;(3)其空间模型的典型特征有显着差异,AT为典型点内包关系,ON为普遍面支撑关系,IN为想象体内包关系;(4)其实际空间模型交互、融合、互通,突显点面体的家族象似性。(本文来源于《外国语文》期刊2013年06期)

杨前辉[5](2013)在《论AT-ON-IN点面体语义微系统中时空隐喻的映合与非映合》一文中研究指出时空结构是人类最基本的概念结构之一,突显时间概念与空间概念的密切关系。本文从时间是空间的隐喻出发,借助大型英语语料库BNC随机抽样样例,着力研究AT-ON-IN点面体语义微系统中时间概念与空间概念的隐喻映射关系,并重点分析时空隐喻的映合与非映合现象。研究发现:(1)AT-ON-IN语义微系统中的空间点面体概念大体上可"叁位一体"地隐喻映射到时间点面体概念;(2)其时空隐喻映射呈AT>IN>ON依次递减等级序列,与其在空间概念域上的分布有差异;(3)其时空隐喻映射的非映合现象与时空的维度特征很有关系。(本文来源于《外国语文》期刊2013年S1期)

王媛[6](2011)在《进行体语义研究评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来进行体研究赢得了广泛关注。国外语言学界不仅关注进行体在不同语言中的形态差异,更关注在普遍语法视野下的语义解释。本文重点介绍了形式语义学框架下进行体语义研究的主要进展:从基于时制逻辑的分析到基于事件的分析再到基于部分—整体关系的代数结构的分析。对进行体语义研究的深入,启发我们对汉语的相关现象做更深刻的审视:一方面,基于英语建立起来的对进行体的单一形式语义刻画,无法满足存在两个进行体标记(在/着)的现代汉语的情况;另一方面,传统的认为"在"和"着"只存在"动态/静态"的二元对立的分析,面临无法解释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鲁曼[7](2010)在《完成体语义与“事件完成”——长沙话完成体语义的跨语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长沙话为对象、以跨语言研究为基础,探讨完成体语义与"事件完成"之间的关系。作为个案研究,文章先对长沙话完成体进行分析并指出,长沙话"事件完成"的表达由表示事件界限标示语"咖"以及完成体标记"哒"共同完成。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跨语言的比较分析,涉及到的语言包括提纳语、捷克语以及西班牙语等。文章最后指出,完成体的语义可以表现为一个事件被截止或已经完成。具体的解释不仅仅取决于事件的终结点特性,一个非终结点事件的完成体也可以获得事件完结的语义解读。造成完成体语义不同解读的原因在于各语言里完成体动词的特性。(本文来源于《现代外语》期刊2010年03期)

曾庆勇,汪菲[8](2008)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兼论介词AT-ON-IN点面体语义微系统对英语教学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看作是一种语言现象,而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认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概念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空间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本文对概念隐喻及介词at、on、in的隐喻性转用进行了探讨,并提供了大量实例。(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李静波[9](2008)在《日语“テイル”与汉语“在”“着”“了”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论汉语还是日语,关于体的研究都是一个重要课题。迄今为止,已有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问世。很多学者利用这些研究成果,对汉语和日语的体进行了对比研究。但是,多数是以“夕”和“了”作为研究对象,而对“テイル”与其对应的汉语表现形式进行的对比研究则很少。实际上“テイル”在日语体系统中同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传统文法来看,日语中“テイル·テイタ”和“ル·タ”分别表示继续相和完成相,但是“テイル”形式并非仅仅表示继续这一体语义。工藤真由美就明确指出“テイル”形式还可以表示成效(续叁义在《关于日语的体》一文中将“パ一フェクト”翻译为“成効体”,本论文借用该用语。)和反复两个派生语义。从对照形式来看,在不同的体语义下,汉语的“在”“着”“了”均可以与“テイル”相对应。但是有时与“テイル”对应的是“在”,有时是“着”,有时又是“了”,甚至有时“过”也可以与之相对应。那么这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而且中日表现对应时,彼此的体语义是否相同呢?所以本论文先对“テイル”和汉语时态助词“在”“着”“了”的体语义进行研究,然后再通过对比研究,解开“テイル”和汉语“在”“着”“了”的对应关系以及对应时相应的体语义。本论文由以下叁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先行研究。在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テイル”以及汉语时态助词“在”“着”“了”的先行学说。第二部分是本论文的中心部分。在这一部分,首先在先行学说的基础上,明确“テイル”和“在”“着”“了”的体语义。同时,提出句末的“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日语成效体的特征假说。之后对日语“テイル”和汉语的“在”“着”“了”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大量的例句的分析,找出日语“テイル”和汉语“在”“着”“了”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第叁部分是对论文的总结和今后的课题。(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08-05-01)

杨前辉[10](2008)在《基于语料库的AT-ON-IN点面体语义微系统的ESM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介词形式简单、意义丰富、用法灵活,引起了各路语言学家的极大兴趣。传统语文学家、结构语言学家、功能语言学家和生成语言学家都对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它们的定义、词类划分、句法功能、语义格标记等方面。而认知语言学家则对介词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认为由介词表达的空间是人类概念形成的基础,并着重从原型、隐喻、语义链、突显、心智空间等角度系统论述了介词的意义、功能及用法等属性。王寅教授(2001)曾从隐喻的角度对英语介词“AT—ON—IN”的点面体语义微系统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但尚需进一步完善。其一,该论述未能从语料库实证角度详细分析和探讨它们的内部机制;其二,未能从体验、图式、隐喻等理论角度系统阐述它们的意义和做出统一解释,并分析该系统中抽象概念的内部结构。本文尝试将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中的体验观、图式观和隐喻观综合为ESM模式(Embodiment-Schema-Metaphor Model),以其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对英语介词“AT—ON—IN”点面体语义微系统进行专题讨论,从佐以BNC大型英语语料库中随机各取1000例为样本,对其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以进一步证明和完善王寅教授提出的英语介词“AT—ON—IN”点面体语义微系统论说,重点诠释这一系统中抽象概念之间的内部结构,可望为英语此类介词教学提供较为可行的理论依据和教学方法。本文共五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引言”。介绍本文研究对象(英语介词“AT—ON—IN”点面体语义微系统)、选题的理由、研究的目的、采用的分析方法和论文的整体布局。第二章“文献综述”。回顾传统语文学家、结构语言学家、功能语言学家、生成语言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对英语介词(尤其是“AT—ON—IN”)的研究和贡献,着重分析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到本文的切入点。第叁章“理论框架和语料描写”。针对上文所发现的问题,笔者尝试将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中体验观、图式观和隐喻观综合为ESM模式,可望弥补上述不足。同时还介绍语料的收集方法、有关数据、相关问题、归类整理,并基于ESM模式深入分析英语介词“AT—ON—IN”的内部概念结构。第四章“用ESM模式分析和解释语料”。运用第叁章提出的ESM模式,进一步分析英语介词“AT—ON—IN”点面体语义微系统中介词所表达的空间关系、原型意义、隐喻延伸途径和扩展机制,用大型语料库调查佐证了王寅教授的论述:“AT—ON—IN”的空间性点面体微系统可结构性地映射到其抽象概念系统,如抽象空间、时间、数量、状态、动作等,但依旧保持其“点面体”语义微系统属性(王寅, 2001, p. 317)。同时,笔者通过深入调查,还发现:(1)“AT—ON—IN”的意象图式复杂多样,但at主要表现为典型的点内包关系(84.8%),on为普遍的面支撑关系(61.15%),in为想象的体内包关系(92.94%);(2)“AT—ON—IN”映射到的抽象概念域的重点有差异,现按频率高低取前四位列数如下:at表示时间占(30.7%),动作占(28.12%),数量占(17.93%)和抽象空间占(11.09%);on表示动作占(30.27%),抽象空间占(20.68%),方面占(18.38%)和状态占(9.59%);in表示抽象空间占(33.56%),时间占(19.6%),状态占(17.32%)和方面占(14.23%)。由上述分析可见,抽象概念域的形成主要是依据介词的空间概念系统。如果能有意识地运用这一内容到英语介词教学,必能产生有益的效果。第五章“结语”。总结全文内容,归纳主要贡献:1)提出了新的ESM模式并用其统一解释英语介词“AT—ON—IN”点面体语义微系统。2)基于语料库佐证了王寅教授关于英语介词“AT—ON—IN”点面体语义微系统论说。3)仔细调查了英语介词“AT—ON—IN”在实体空间所蕴含的复杂意向图式,并发现at主要表现为典型的点内包关系,on为普遍的面支撑关系,in为想象的体内包关系。4)详细梳理了英语介词“AT—ON—IN”的基本意义和派生意义的内部关系,特别是它们在抽象概念域的形成模式和频率。同时,本文还指出了此项研究的不足之处,并为后来者提出了点滴建议。(本文来源于《四川外语学院》期刊2008-04-01)

体语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汉语短时体在体貌语义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例句实证的角度分析汉语短时体在表达具体实事、具体事件体貌语义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且关注它同其他体貌助词连用的语义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体语义论文参考文献

[1].王婷.汉英进行体构式与词汇体语义互动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

[2].冯柱.表达具体事件、具体实事意义的短时体语义探析[J].山西青年.2016

[3].李可胜.连动式的时间模式和有界性的时体语义贡献[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

[4].杨前辉.AT-ON-IN点面体语义微系统的空间模型研究[J].外国语文.2013

[5].杨前辉.论AT-ON-IN点面体语义微系统中时空隐喻的映合与非映合[J].外国语文.2013

[6].王媛.进行体语义研究评述[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

[7].鲁曼.完成体语义与“事件完成”——长沙话完成体语义的跨语言研究[J].现代外语.2010

[8].曾庆勇,汪菲.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兼论介词AT-ON-IN点面体语义微系统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9].李静波.日语“テイル”与汉语“在”“着”“了”的对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

[10].杨前辉.基于语料库的AT-ON-IN点面体语义微系统的ESM分析[D].四川外语学院.2008

标签:;  ;  ;  ;  

体语义论文-王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