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弹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分导式多弹头,洲际弹道导弹,弹道最大高度,预定程序,突防能力,姿态控制发动机,导弹防御系统,惯性制导系统,命中精度,导弹飞行
多弹头论文文献综述
李紫欣[1](2019)在《分导式多弹头:“各奔前程”技术含量高》一文中研究指出截至目前,全球能研制洲际弹道导弹和掌握多弹头技术的国家只有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等极少数几个国家,其中,掌握多弹头技术更是成为了各军事核大国需要突破的技术难关。那么,1枚洲际弹道导弹携带的多枚核弹头又是如何做到按照各自目的飞向不同的目标?分导(本文来源于《中国航天报》期刊2019-07-13)
郭天成[2](2019)在《高速气动环境下的多弹头分离过程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针对多弹头与动力舱在高速气动环境下的分离过程进行研究,以动力舱上装载六枚为例,设计压缩弹簧与套筒配合的分离装置,通过CATIA软件建立六枚弹头与动力舱的分离的物理模型,通过MBDyn软件建立两体分离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叁种不同的弹头解锁方式,分别是六弹头同时同步解锁、依次按顺序解锁、中心对称式两弹一组解锁的方式,对叁种方式解锁后的多弹头与动力舱的分离过程进行动力学仿真与动力学参数的后处理分析,得到叁种方案的动力学特性。同时,根据以往研究成果,多弹头导弹分离点大致设定在导弹的再入段,故分离点设定在58km的高空、设定分离点处导弹的飞行速度为4Ma,将两体分离的动力学模型中的运动数据记录,作为初始条件计入气动计算中。通过ICEM软件对六枚弹头与动力舱的物理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并分析了网格的质量与光滑程度,得到适合进行气动计算的网格文件。根据网格文件,通过Fluent软件建立六枚弹头与动力舱的气动模型,通过对Fluent软件迭代计算得到的气动载荷数值、压力云图、速度云图、温度云图进行分析,能够得到气动环境对于多弹头与动力舱分离造成的影响结果,并将得到的气动模型二次迭代到六枚弹头与动力舱分离的动力学模型中,得到在高速气动环境下,多弹头与动力舱的分离过程中动力学参数,并通过与不计气动环境下的分离动力学参数的比照,最终得到分析气动载荷对于分离造成的影响。本文根据以上两种类型的仿真,可以较为真实反映出多弹头与动力舱在高速气动环境下的分离过程,并可以通过MBDyn软件自带的可视化功能进行观察,对后续的多弹头技术动力学与空气动力学的研究有着较好的基础作用。(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张强[3](2018)在《“东风—41”投射多弹头 毁伤和突防能力提升》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国防部官员近日透露,5月27日发现中国进行“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的试射活动,这次试射中“东风-41”投射了多个弹头,并命中中国西部靶场目标。据称,“东风-41”导弹上次试射是在去年11月6日,此次是第十次试射。军事研究员兰顺正对科技日报(本文来源于《科技日报》期刊2018-06-08)
梁曦[4](2018)在《多弹头分离动力学建模与偏差因素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先进突防装置的多弹头分导技术是提高突防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为提高突防能力,必须提高对弹头母舱的分导能力,达到同时分导多枚子弹头的要求。多弹头分离过程虽然短暂,但却十分复杂。分离过程本质上是多体相对运动,但要考虑扰动因素、偏差因素等对分离可能产生的影响,避免分离体间发生碰撞,导致分离失败。因此研究多弹头分离动力学建模与偏差因素分析,对提高弹头母舱的分导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多弹头分离系统为研究对象,设计满足弹射分离方案要求的分离装置,梳理多弹头分离的偏差因素,对多弹头系统分离动力学问题进行研究:针对子弹头与弹头母舱的内分离问题,应用两体相对运动理论建立子弹头与弹头母舱的质心相对运动方程及姿态运动方程。采用弹射分离的方式,即分离冲量装置产生的分离力直接作用在子弹头上,对分离系统进行载荷分析,推导动力学基本方程。在分离过程中时刻分析分离体的相对运动,并进行碰撞检测和分析,基于分离运动学分析建立内分离碰撞检测模型。将约束力方程方法应用到分离装置的设计中,利用压缩螺旋弹簧产生分离力,其作用行程与机构大小非常适合导弹分离,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分离导向机构由弹簧、滑块、导轨和内套筒四部分组成,压缩螺旋弹簧放置在导向机构内部空间。设计符合多弹头分离要求的分离装置参数并建立单弹头分离的动力学验证模型。运用Monte Carlo方法分布抽样分离体的非标称设计参数,以评估单弹头是否成功分离,验证分离装置设计的合理性。分析多弹头分离系统的输入参数中影响分离的主要偏差因素,针对多弹头分离偏差因素影响分析问题给出误差计算与评估方法。基于多弹头分离动力学仿真结果,进行干涉距离的判定和动力学特性分析,得到了解锁不同步偏差、刚性系数偏差和摩擦系数偏差对多弹头分离动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综合分析偏差因素影响:摩擦系数偏差对危险点移动距离的影响最大,解锁不同步偏差对危险点移动距离的影响最小;分离时间与解锁不同步偏差、刚性系数偏差和摩擦系数偏差均正相关,一定范围内解锁不同步偏差和摩擦系数偏差会缩短多弹头分离时间。(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赵玉山,胡昌华,侯明哲,蔡光斌,刘炼雄[5](2018)在《主-从式多弹头协同攻击建模及输出一致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反导系统拦截概率与拦截效率越来越高,单枚弹道导弹突破反导系统实现打击任务的概率在逐渐降低,多弹道导弹协同攻击应运而生.自由飞行段的多弹道导弹易于实现协同攻击,导弹在此阶段也称为弹头.为解决多弹道导弹自由飞行段多弹头协同攻击的建模及输出一致性问题,考虑多弹头协同攻击要求及特点,首先建立了多弹头自由飞行段叁维空间运动非线性状态空间模型,详细分析了该模型的特点以及模型非线性动态对多弹头协同攻击带来的挑战.针对上述挑战,为实现主-从式多弹头协同攻击体系的输出一致性,应用输入输出反馈线性化控制方法,设计了一类从弹弹头协同加速度指令信号,并通过详实的数值仿真验证所设计指令信号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沿主弹弹头发射坐标系各轴向均实现了给定性能要求下的主-从式多弹头协同攻击体系的输出一致性,主弹弹头速度变化越快、收敛系数的实部模值越大,速度跟踪误差收敛速度便越快,速度跟踪误差也越小,输出一致性的性能也更好.(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刘庆国,刘新学,夏维,郭会军[6](2018)在《多个多弹头在轨武器平台的目标分配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多个多弹头在轨武器平台目标分配优化计算量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离散粒子群算法与禁忌搜索相结合的目标分配(discret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taboo search,DPSO-TS)算法进行局部操作。首先建立了基于遗传算法的单个多弹头在轨武器平台拦截轨道优化模型,确定了拦截所需的速度增量和消耗燃料的质量;其次提出了以打击目标数目和单个多弹头在轨武器平台剩余燃料的最小值作为优化指标,建立了基于DPSO-TS算法的目标分配优化模型;最后仿真结果表明DPSO-TS算法在保持DPSO算法收敛精度的前提下,收敛速度更快,该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解决多个多弹头在轨武器平台的目标分配优化问题。(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期刊2018年05期)
[7](2017)在《美媒揭秘美军新式反导武器——专克中俄多弹头导弹》一文中研究指出据报道,近几十年来,研发防御性武器并在敌方导弹给美国及其盟友造成损害前截获并摧毁这些导弹一直是美国军事战略中的一个关键部分,但是,如今这种战略趋势已经发生了改变。目前,已经有更多的国家拥有或者正在开发远程导弹技术,其中包括可以携带多个弹头的系统,即所谓的"多弹头分导重返大气层运载工具(即分导多弹头技术)"或假目标弹头。据独立咨询师德巴利纳·戈沙尔在2016年6月为美国科学家联合会撰写的一份报告称:"中国和(本文来源于《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期刊2017年03期)
汤志成[8](2017)在《印度104星与多弹头导弹》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2月15日,印度使用一枚极轨卫星运载火箭将104颗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创造了单次发射卫星数量的世界纪录。卫星发射成功后,印度空间研究组织负责该项目的主管贾亚库马尔兴奋地对媒体表示:"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美妙的时刻。我们创造了历史!"印度总理莫迪也在推特上宣称"这是一次令人难以置信的跨越,是印度航空航天领域乃至整个印度的又一大壮举"。(本文来源于《兵器知识》期刊2017年04期)
彭金平[9](2017)在《多弹头导弹:天女散花 防不胜防》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据巴基斯坦媒体报道,巴基斯坦军方成功试射了1枚中程弹道导弹。该导弹最大射程2200公里,可携带多枚分导式弹头,能有效突破敌方的导弹防御系统。那么,多弹头导弹是怎么回事儿?为什么很多军事大国都在不遗余力地发展多弹头技术?多路攻击 应接不暇$(本文来源于《中国航天报》期刊2017-02-11)
李景须[10](2016)在《美多弹头拦截:理想很丰满 现实很骨感》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据美媒报道,美国导弹防御局与雷神公司、洛·马公司和波音公司签订合同,开始设计一种名为“多目标杀伤飞行器”的武器,这种武器通过发射1枚反导拦截弹可以在太空摧毁多个来袭目标。那么,美军在现有反导系统都还没完善的情况下,为什么叉要极力打造新型反导系统?$(本文来源于《中国航天报》期刊2016-12-17)
多弹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针对多弹头与动力舱在高速气动环境下的分离过程进行研究,以动力舱上装载六枚为例,设计压缩弹簧与套筒配合的分离装置,通过CATIA软件建立六枚弹头与动力舱的分离的物理模型,通过MBDyn软件建立两体分离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叁种不同的弹头解锁方式,分别是六弹头同时同步解锁、依次按顺序解锁、中心对称式两弹一组解锁的方式,对叁种方式解锁后的多弹头与动力舱的分离过程进行动力学仿真与动力学参数的后处理分析,得到叁种方案的动力学特性。同时,根据以往研究成果,多弹头导弹分离点大致设定在导弹的再入段,故分离点设定在58km的高空、设定分离点处导弹的飞行速度为4Ma,将两体分离的动力学模型中的运动数据记录,作为初始条件计入气动计算中。通过ICEM软件对六枚弹头与动力舱的物理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并分析了网格的质量与光滑程度,得到适合进行气动计算的网格文件。根据网格文件,通过Fluent软件建立六枚弹头与动力舱的气动模型,通过对Fluent软件迭代计算得到的气动载荷数值、压力云图、速度云图、温度云图进行分析,能够得到气动环境对于多弹头与动力舱分离造成的影响结果,并将得到的气动模型二次迭代到六枚弹头与动力舱分离的动力学模型中,得到在高速气动环境下,多弹头与动力舱的分离过程中动力学参数,并通过与不计气动环境下的分离动力学参数的比照,最终得到分析气动载荷对于分离造成的影响。本文根据以上两种类型的仿真,可以较为真实反映出多弹头与动力舱在高速气动环境下的分离过程,并可以通过MBDyn软件自带的可视化功能进行观察,对后续的多弹头技术动力学与空气动力学的研究有着较好的基础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弹头论文参考文献
[1].李紫欣.分导式多弹头:“各奔前程”技术含量高[N].中国航天报.2019
[2].郭天成.高速气动环境下的多弹头分离过程动力学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3].张强.“东风—41”投射多弹头毁伤和突防能力提升[N].科技日报.2018
[4].梁曦.多弹头分离动力学建模与偏差因素影响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5].赵玉山,胡昌华,侯明哲,蔡光斌,刘炼雄.主-从式多弹头协同攻击建模及输出一致性[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8
[6].刘庆国,刘新学,夏维,郭会军.多个多弹头在轨武器平台的目标分配优化[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8
[7]..美媒揭秘美军新式反导武器——专克中俄多弹头导弹[J].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17
[8].汤志成.印度104星与多弹头导弹[J].兵器知识.2017
[9].彭金平.多弹头导弹:天女散花防不胜防[N].中国航天报.2017
[10].李景须.美多弹头拦截: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N].中国航天报.2016
标签:分导式多弹头; 洲际弹道导弹; 弹道最大高度; 预定程序; 突防能力; 姿态控制发动机; 导弹防御系统; 惯性制导系统; 命中精度; 导弹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