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行为动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家庭经济因素,高中生,行为动力
行为动力论文文献综述
牛竞仪[1](2018)在《家庭经济因素对高中生行为动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社会发展中,高中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对我国今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见一些学生因为自己的家庭经济条件因素导致他们的学业受到较大的影响。故此,围绕家庭经济因素对高中生行为动力的影响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华少年》期刊2018年26期)
蒋姝函[2](2018)在《自主戒烟有效性的人群行为动力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烟草使用导致全球每年超过700万人死亡。尽早戒烟可以显着降低罹患烟草相关疾病的风险。虽然我国很多地方针对戒烟治疗先后建立了许多戒烟门诊和戒烟热线,其利用率却令人担忧。究其原因,并非是我国人群不想戒烟,2015年的研究显示我国约有41%的吸烟者想要尝试戒烟;叁次全国大型烟草使用流行调查也显示有大量人群已经戒烟,其中超过90%的人是通过自主戒烟方式,这一比例远高于西方国家。文化是行为的基因,在我国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人群的行为模式与西方有较大差别,探索我国文化背景下人群自主戒烟有效性的行为规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研究目的本研究的重点在于探索我国文化背景下人群自主戒烟现状及有效性的行为动力模式,以计划行为理论等健康行为理论为基础,探究个体因素,个体行为动力要素以及环境要素影响自主戒烟行为有效性的内在机制,为设计人群戒烟干预策略提供实证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是以人群为基础的横断面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调查对象为当地15岁及以上男性居民,样本量为5782人。采用Oakes研制的自我豁免信念量表和杨廷忠教授等编制的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CPSS)和自我效能量表探究社会行为动力要素影响自主戒烟有效性的内部机制。运用SPSS 22.0和Amos24.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应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量表的信效度。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自主戒烟的影响因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自主戒烟有效性的行为动力模型。研究结果1.我国城市居民的自主戒烟采纳率为93.44%,自主戒烟成功率为33.72%。自主戒烟的采纳行为在不同人口学特征分布上无差异,但自主戒烟成功率与年龄(X2=13.51,P<0.01)、文化程度(x2=17.45,P<0.01)、职业(X2=43.20,P<0.01)、家庭年人均收入(X2=18.53,P<0.01)和婚姻状况(X2=27.54,P<0.01)显着相关,其中,年龄大、文化程度低、退休和家庭年人均收入低者自主戒烟成功率较高,未婚吸烟者自主戒烟成功率最低。对于戒烟服务态度而言,65.89%的自主戒烟者表示不愿意尝试任何戒烟服务,且不愿意使用戒烟药物的人群自主戒烟成功率显着高于愿意使用者(X2=24.09,P<0.01)。2.自主戒烟有效性的logistic回归全模型显示,低心理压力(OR=1.327,95%CI:1.042-1.691)、低自我豁免信念(OR=1.637,95%CI:1.217-2.202)和高自我效能者(OR=1.732,95%CI:1.371-2.189)自主戒烟成功率更高,自我效能在诸行为动力要素中对自主戒烟有效性的作用最强。不具有完全家庭和工作场所吸烟限制者自主戒烟有效性较低,OR 分别为 0.458(95%CI:0.340-0.618)和 0.714(95%CI:0.538-0.948)。3.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证实:自我豁免信念与自主戒烟有效性呈现负向关联(β'=-0.143,P<0.001);心理压力与自主戒烟有效性呈现负向关联(β=-0.121,P=0.001);自我效能与自主戒烟有效性呈现正向关联(β'=0.072,P=0.015)。环境吸烟限制对自主戒烟有效性不具有直接影响,但其通过对自我豁免信念的负向效应(β'=-0.197,P<0.001)间接影响自主戒烟有效性;心理压力通过对自我豁免信念的正向效应(β'=0.160,P<0.001)间接影响自主戒烟有效性。研究结论本研究构建并验证了我国自主戒烟有效性的人群行为动力模式,为理解我国文化背景下人群自主戒烟行为提供了新的信息:我国人群的自主戒烟呈现“双高现象”,即采纳率高,有效率高,是特定文化下的行为反映。研究证明基于多种文化相关的行为动力要素与自主戒烟有效性相关联,这些可为制定人群戒烟方案和控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6-01)
张慧,卓婷莉,张有为[3](2018)在《行为动力干预对肺癌介入治疗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行为动力干预应用于肺癌介入治疗患者对其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徐州市中心医院于2016年2月至10月收治的接受常规治疗的肺癌介入治疗患者58例作为对照组,再选取于2016年11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接受行为动力干预的肺癌介入治疗患者58例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护理前后遵医嘱依从性、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结果护理2周后,观察组遵医嘱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93%vs 56.90%,P<0.01);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观察组躯体疼痛、生理机能、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等各项生命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对肺癌介入治疗患者实施行为动力干预有利于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其依从性,并提升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单荣杰[4](2017)在《高校大学生参与排球课外体育活动的行为动力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排球运动项目特点,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因子分析法,对高校大学生参与排球课外体育活动的行为动力因素进行统计分析,认为高校大学生排球运动的参与动机因素包括运动感知、获得认可、项目特质、社交友谊、提升能力、健康体质6个方面;"排球技术水平"不同组的学生在同一动机因素的强度有明显差异,存在不同运动需求;在开展排球课外体育活动时,教师应针对不同技术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方法及要求,以保持其运动参与的持续性。(本文来源于《新校园(上旬)》期刊2017年11期)
王静,井翠,李方容[5](2017)在《行为动力干预在肝癌患者介入带管泵药中的应用及舒适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分析行为动力干预在肝癌患者加入带管泵药中的应用以及舒适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70例肝癌患者,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心理干预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常规心理干预的基础上施以行为动力干预进行治疗。观察比较肝癌患者出院1个月后的治疗依从性、术后舒适度以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术后舒适度以及生活质量均显着由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加入带管泵药治疗的肝癌患者施以行为动力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认知行为的协调性,获得对健康知识的了解,并以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享受生活,从而提高了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幼健康研究》期刊2017年S4期)
尹晴[6](2016)在《人的行为动力理论及其对价值观教育的启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需要、利益、欲望、愿望、理想、信念、信仰等都是人的行为动力,它们构成维持和推动人类行为的动力系统,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也决定着人们的思维和认知。本文从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需要、欲望和理想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需要、欲望和理想从概念、特征和类型方面进行了基本理论概述。在此基础上借鉴系统动力学层次之间的关系模型:低层次在系统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是较高层次产生的基础;系统中的高级层次对系统各层次产生影响;系统中的各个层次是构成系统的各个单元,它们共同构成系统整体的运动。根据这一关系模型论述了需要、欲望和理想的关系即需要是欲望和理想产生的基础;理想是需要和欲望的整合和制约;需要、欲望和理想构成人的行为动力系统。文章进一步阐明人的行为动力诸层次属于价值追求,而价值追求是价值观的两大形态之一,因此人类行为的叁大动力层次与价值观密切相关。最后阐明了以往的价值观教育没有对价值追求的各种形式进行分层研究,以此问题出发探讨了作为价值追求的需要、欲望和理想对增强价值观教育效果的启示,表明在价值观教育的工作中要充分了解并满足教育对象的合理需要,大力倡导节制欲望并回归人的需要,加强理想教育并引导教育对象树立远大的理想。(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6-02-01)
邹海坤[7](2015)在《行为动力干预在改善肝癌患者心理行为矛盾、依从性及生活质量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治疗过程中,患者容易受到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导致心理行为矛盾的出现,以及治疗依从性较低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为此,临床要注意做好相应的护理干预工作,以改善患者的心理行为矛盾、依从性及生活质量。本院自2013年12月起,尝试对32例肝癌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实施行为动力干预,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本文来源于《肝脏》期刊2015年11期)
赖纯见[8](2015)在《房地产市场主体行为动力系统及宏观调控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房地产业和房地产市场最近叁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城市面貌大为改观,并作为支柱产业和消费热点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发展中也呈现出许多问题: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与区域内结构失衡共存;土地国有专属垄断,土地财政的依存度很高;地方政府、房地产商、消费者和金融机构等各主要市场关联主体方形成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房地产市场套利、投机和行政寻租屡禁不止,缺乏长效管控机制,地价、房价一直随中央政府调控政策的周期和强度而大起大落,这不利于该产业和市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危害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本文运用非线性动力学、博弈论等理论研究房地产经济系统规律及其宏观调控政策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的主要工作是,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史、房地产制度及宏观调控政策变迁史,总结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六大特性,剖析房地产市场主要利益主体的行为特征。在此基础上完成:(1)建立有限理性的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商间地价和房产产量决策的动力系统模型,分析其动平衡点解及稳定性条件,研究区域地价房价比在该动力系统中的重要性,并用DFC方法实现对该动力系统混沌的控制;(2)分别在均衡市场和非均衡市场下,建立有限理性、非线性成本的区域房地产商利益集团内部产量竞争分配决策动力系统模型,研究该动力系统动平衡点解及其稳定域,并分析地价房价比、房地产商税负水平以及市场供求非均衡参数对动力系统演化的影响;(3)基于有限理性、适应性预期和市场供求非均衡因素,构建区域房地产市场地方政府、房地产商、金融机构和购房者之间利益博弈的动力系统模型,研究该动力系统的动平衡点特征及其在李雅普诺夫函数方法下的稳定性,并数值模拟分析中央政府财税政策、行政管控政策和行业状态参数对该动力系统演化的影响及现实意义,最后用DFC方法分析中央政府如何控制区域房地产市场主体行为动力系统混沌态;(4)在研究房地产市场主要关联利益主体行为动力系统规律和宏观管控政策对动力系统演化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宏观调控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是:①区域地价房价比在房地产市场主体行为动力系统稳定平衡时是恒定的,管理区域地价房价比可实现对区域房地产市场的管控。中央政府可分区域制定地价房价比指标,同步采用地价房价比管理、供求引导和财税管理的宏观调控政策能够有效杜绝调控政策实施中的跷跷板效应。②均衡市场下房地产寡头产量分配动力系统存在“完美”稳定动平衡点即动态博弈的Nash均衡点,区域地价房价比可决定房地产供给市场结构即寡头垄断、垄断、零产量(滞涨)、二周期态和混沌态,这是非均衡市场下该系统的一个特例;非均衡市场下房地产寡头产量分配动力系统“完美”稳定动平衡点可能不存在,但次优稳定动平衡点总是存在的,此时房地产供给市场结构主要取决于区域地价房价比、房地产寡头税负水平和市场非均衡程度。③区域房地产市场主体行为动力系统平衡点是“完美”稳定动平衡点即市场主要主体利益博弈稳定Nash均衡点,房地产市场管控的根本目标在于理清和调整市场主体各方利益关系以维系宏观经济平稳运行,而不是直接调节市场供求以实现居者有其屋;该动力系统演化规律:购房者刚性需求占比、房屋租金率、城镇化率、土地整治成本率和土地财政依存度的上升,均推动区域房地产市场均衡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上扬;房产保有税率、二次交易税率和房产投资机会成本率的上升,均促使区域房地产市场均衡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下行;而房地产商综合税负率的上升,则推高该市场的均衡需求量和房价。把握房地产市场主体行为动力系统演化规律,有助于更好管控房地产市场。④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应改革土地利用管理制度和降低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存度;建立以动态调整房地产商税负、房地产二次交易税负和房地产保有税负、实行区域性差异化政策和反腐败常态化为主的长效管控机制;建立以提高房地产业直接融资比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正确的房地产市场调控目标舆论导向为主的房地产预期管理机制等方面,多位一体配套进行,是一项系统性复杂工程。(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5-09-01)
张东旭[9](2015)在《驾驶人安全行为动力定型模板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居民出行机动化水平显着提高,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也日益严峻。驾驶人作为道路交通系统的主体,不仅是交通运行的调节者和控制者,也是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参与者和受害者,因此驾驶人安全行为一直以来都是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研究课题。目前,有关驾驶人安全行为的研究着重于通过对驾驶人的生理、心理状态指标调查、测试分析,探讨驾驶人安全行为外部表现特征与内在机制之间的相关性,进而对安全驾驶适应性评价分析。如何根据驾驶人安全行为定型规律,实现对不同驾驶行为定型度相匹配的动态模板化安全管理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本文在分析安全驾驶行为动力定型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驾驶人安全行为动力定型综合测度模型,根据测度结果进行驾驶行为动力定型模板化安全管理。本文主要涵盖了以下研究内容:首先,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结合驾驶任务中信息输入、处理和输出的工作过程,对人行为的S(刺激)-O(机体)-R(反应)经典模式进行拓展,建立了驾驶人安全行为过程模型;在此基础上,对驾驶行为过程中的感知阶段、判断决策阶段、操作阶段的安全特性予以研究;并从生理和心理角度分析了驾驶人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其次,在明确动力定型形成机制的相关理论基础上,结合驾驶人安全行为特性,对安全驾驶行为在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和动力定型阶段的内在结构、外在表现特征进行了深层次探讨;并从安全驾驶技能定型和与之相匹配的安全驾驶行为规划定型两个方面入手,总结出安全驾驶行为动力定型成效。再次,在明确动力定型测度内涵及流程的基础上,结合驾驶行为表征指标分析,依据指标选取原则,建立起驾驶行为安全动力定型测度指标体系;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对各测度指标的安全阈值进行分析,进而确定出各指标的安全度和定型度等测度值;依据测度指标在安全和动力定型方面的合成关系,分别构建出驾驶行为的安全和动力定型的测度模型及评判标准,经过模型综合、标准复合,得出驾驶行为安全动力定型综合测度模型及评判标准;并通过算例进行安全驾驶行为动力定型成效匹配。最后,从宏观角度对安全驾驶行为动力定型能够有效降低驾驶生命周期的危险度进行了定性分析;通过全面推行驾驶适应性检测,坚持科学实施充分发挥其安全管理效能;依据驾驶人安全行为动力定型形成规律并应用行为分析训练法从安全感知、安全判断决策、安全操作叁个方面着手进行驾驶行为动力定型模板化安全管理,并初步建立起一个关于侧方位停车驾驶行为的安全动力定型模板。(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5-06-01)
李林娟,汪秀云,许辉琼,刘霞[10](2015)在《行为动力干预对肝癌患者心理行为矛盾、医嘱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行为动力干预对肝癌患者心理行为矛盾、医嘱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统计分析我院2014年7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80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医嘱依从性95.0%(38/40)显着高于对照组75.0%(30/40)(P<0.05),并发症发生率17.5%(7/40)显着低于对照组57.5%(23/40)(P<0.05),心理健康、情绪角色、躯体功能、疼痛、躯体角色、社会功能、生命活力、总健康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行为动力干预能够对肝癌患者的心理行为矛盾进行有效缓解,促进患者的医嘱依从性、生活质量的提高。(本文来源于《国际精神病学杂志》期刊2015年02期)
行为动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背景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烟草使用导致全球每年超过700万人死亡。尽早戒烟可以显着降低罹患烟草相关疾病的风险。虽然我国很多地方针对戒烟治疗先后建立了许多戒烟门诊和戒烟热线,其利用率却令人担忧。究其原因,并非是我国人群不想戒烟,2015年的研究显示我国约有41%的吸烟者想要尝试戒烟;叁次全国大型烟草使用流行调查也显示有大量人群已经戒烟,其中超过90%的人是通过自主戒烟方式,这一比例远高于西方国家。文化是行为的基因,在我国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人群的行为模式与西方有较大差别,探索我国文化背景下人群自主戒烟有效性的行为规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研究目的本研究的重点在于探索我国文化背景下人群自主戒烟现状及有效性的行为动力模式,以计划行为理论等健康行为理论为基础,探究个体因素,个体行为动力要素以及环境要素影响自主戒烟行为有效性的内在机制,为设计人群戒烟干预策略提供实证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是以人群为基础的横断面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调查对象为当地15岁及以上男性居民,样本量为5782人。采用Oakes研制的自我豁免信念量表和杨廷忠教授等编制的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CPSS)和自我效能量表探究社会行为动力要素影响自主戒烟有效性的内部机制。运用SPSS 22.0和Amos24.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应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量表的信效度。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多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自主戒烟的影响因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自主戒烟有效性的行为动力模型。研究结果1.我国城市居民的自主戒烟采纳率为93.44%,自主戒烟成功率为33.72%。自主戒烟的采纳行为在不同人口学特征分布上无差异,但自主戒烟成功率与年龄(X2=13.51,P<0.01)、文化程度(x2=17.45,P<0.01)、职业(X2=43.20,P<0.01)、家庭年人均收入(X2=18.53,P<0.01)和婚姻状况(X2=27.54,P<0.01)显着相关,其中,年龄大、文化程度低、退休和家庭年人均收入低者自主戒烟成功率较高,未婚吸烟者自主戒烟成功率最低。对于戒烟服务态度而言,65.89%的自主戒烟者表示不愿意尝试任何戒烟服务,且不愿意使用戒烟药物的人群自主戒烟成功率显着高于愿意使用者(X2=24.09,P<0.01)。2.自主戒烟有效性的logistic回归全模型显示,低心理压力(OR=1.327,95%CI:1.042-1.691)、低自我豁免信念(OR=1.637,95%CI:1.217-2.202)和高自我效能者(OR=1.732,95%CI:1.371-2.189)自主戒烟成功率更高,自我效能在诸行为动力要素中对自主戒烟有效性的作用最强。不具有完全家庭和工作场所吸烟限制者自主戒烟有效性较低,OR 分别为 0.458(95%CI:0.340-0.618)和 0.714(95%CI:0.538-0.948)。3.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证实:自我豁免信念与自主戒烟有效性呈现负向关联(β'=-0.143,P<0.001);心理压力与自主戒烟有效性呈现负向关联(β=-0.121,P=0.001);自我效能与自主戒烟有效性呈现正向关联(β'=0.072,P=0.015)。环境吸烟限制对自主戒烟有效性不具有直接影响,但其通过对自我豁免信念的负向效应(β'=-0.197,P<0.001)间接影响自主戒烟有效性;心理压力通过对自我豁免信念的正向效应(β'=0.160,P<0.001)间接影响自主戒烟有效性。研究结论本研究构建并验证了我国自主戒烟有效性的人群行为动力模式,为理解我国文化背景下人群自主戒烟行为提供了新的信息:我国人群的自主戒烟呈现“双高现象”,即采纳率高,有效率高,是特定文化下的行为反映。研究证明基于多种文化相关的行为动力要素与自主戒烟有效性相关联,这些可为制定人群戒烟方案和控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行为动力论文参考文献
[1].牛竞仪.家庭经济因素对高中生行为动力的影响[J].中华少年.2018
[2].蒋姝函.自主戒烟有效性的人群行为动力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8
[3].张慧,卓婷莉,张有为.行为动力干预对肺癌介入治疗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研究.2018
[4].单荣杰.高校大学生参与排球课外体育活动的行为动力因素分析[J].新校园(上旬).2017
[5].王静,井翠,李方容.行为动力干预在肝癌患者介入带管泵药中的应用及舒适度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
[6].尹晴.人的行为动力理论及其对价值观教育的启示研究[D].东南大学.2016
[7].邹海坤.行为动力干预在改善肝癌患者心理行为矛盾、依从性及生活质量中的作用[J].肝脏.2015
[8].赖纯见.房地产市场主体行为动力系统及宏观调控政策研究[D].重庆大学.2015
[9].张东旭.驾驶人安全行为动力定型模板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
[10].李林娟,汪秀云,许辉琼,刘霞.行为动力干预对肝癌患者心理行为矛盾、医嘱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