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突发公共事件论文-周晔,吴凤平,陈艳萍

水污染突发公共事件论文-周晔,吴凤平,陈艳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污染突发公共事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源地突发水污染,风险,应急预留水量,案例推理

水污染突发公共事件论文文献综述

周晔,吴凤平,陈艳萍[1](2013)在《水源地突发水污染公共安全事件应急预留水量需求估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紧急情况下的水资源非常规需求不可避免,要求配置适当的应急预留水量。应急预留水量需求估测是其优化配置的前提和基础。针对应急预留水量需求的特点,提出了基于风险分析的案例推理技术与定额法相结合的应急预留水量需求估测方法:根据故障树法分析水源地突发水污染公共安全事件爆发的18条风险路径,以此作为案例推理特征属性,得出当前水源地突发水污染可能导致的供水中断时间,结合定额标准估测应急预留水量需求量。最后,以辽宁省大伙房水源地为案例说明应急预留水量估测方法的应用过程。该方法可以为今后应急预留水量的配置、储备等提供依据和模型支持。(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3年08期)

刘铁民,王浩,王永明[2](2013)在《“12.31”事件警示——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已触及公共安全底线》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环境安全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认识重大水污染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演变特点和应急管理中暴露出的问题,采用对照评估等方法,以"12.31"山西长治苯胺泄漏事件为例,按时间序列刻画出因果关系鱼刺图,并与七年前发生的"11.13"吉林松花江污染事件进行对照评估;从网络上搜集了近八年我国发生的重大水污染事件典型案例,基于对照评估分析以及系统动力学原理,探讨了水环境污染事件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规律。认为我国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危及人民群众安全健康,且已经触及公共安全底线。(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期刊2013年07期)

周乾宪[3](2012)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以“武汉水污染事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武汉水污染事件"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方法,从舆情传播路径的角度,发现网络舆论生成中的几个主要推动因素,包括新闻报道、网民讨论(包含意见领袖推动)、政府回应等,并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本文来源于《新闻爱好者》期刊2012年14期)

高学文[4](2010)在《海洋污染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污染通常是指人类改变了海洋的自然状态,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海洋污染治理一直是各国政府海洋管理的常态工作,但是近年来海洋突发性污染事件的频发,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和后果超乎了人类的想象。(本文来源于《辽宁经济》期刊2010年09期)

王强,赵月朝,屈卫东,陈晓东,何祖安[5](2010)在《1996—2006年我国饮用水污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我国1996—2006年饮用水污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我国饮用水卫生安全提供决策建议。方法利用Epi-info3.5.1软件对全国各省级卫生厅(局)及卫生监督所饮用水污染案例调查报告及学术期刊发表的案例建立饮用水污染案例数据库,并利用Epi-info3.5.1软件对录入案例进行比对,筛选无重复案例作为统计案例;利用SAS9.1统计分析软件对饮用水污染案例的分布、原因、健康危害及间接影响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除西藏未见饮用水污染案例报告外,全国其他各省、自治区1996—2006年饮用水污染统计案例共271起,其中177起为发病案例,占饮用水污染案例的65.3%;其中,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混合污染案例分别为171、92、8例,分别占63.1%,33.9%,3.0%。饮用水污染受累人群累计达700余万,其中30798人出现中毒或感染症状,9人因饮用水污染而死亡;饮用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是工业污染、生活污水、垃圾及粪便;水污染环节以水源污染(27.7%)、管网污染(28.4%)、自备供水污染(26.2%)及二次供水污染(14.8%)为主;饮用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防护与管理、水质净化与消毒不到位、违章改接水管导致污水倒灌;饮用水污染存在一定的城乡差异。结论 1996—2006年我国饮用水污染事件以生物性污染为主,其次为化学性污染,提示饮用水卫生管理和居民的安全饮水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健康杂志》期刊2010年04期)

朱凤艳[6](2009)在《叁峡坝区水污染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资源数据库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中国水体的污染的状况相当严重,重大突发性水污染公共事件频发。其中,叁峡坝区以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和社会地位,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焦点,尤其是在叁峡水库成库后,由于移民迁建、水库淹没等因素的影响,叁峡库区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水及船舶污染等排放量大,引起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等方面的水污染问题,极有可能引发叁峡坝区重大水污染突发公共事件,因此,叁峡坝区的水污染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及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就尤为突出。本文主要研究叁峡坝区水污染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资源数据库框架的构建以及完成构建所需的政策保障,目的是将叁峡坝区流域内的水污染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资源用数据库技术来管理。在对叁峡坝区范围内水污染突发公共事件的现状以及该地区应急资源储备状况的调查、研究成果进行整理的基础上,结合叁峡坝区水污染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中多主体信息沟通的现状,试图分析研究叁峡坝区水污染应急资源数据库的功能和框架模型,探讨保证叁峡坝区水污染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资源数据科学性和完整性的公共政策,以期望解决叁峡坝区水污染突发公共事件中更快更准地获取应急资源的信息的问题,达到更好应对叁峡坝区水污染突发公共事件减少损失的目的,为叁峡坝区水污染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资源规划、管理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水污染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过程中的应急决策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并且为区域性或全国性的有关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肖雅楠,张再生,王世彤[7](2008)在《松花江水污染与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形象的回滞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突发公共事件是政府形象管理的关键时点,文章以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为背景,对政府形象产生的由稳定到波动再到稳定、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定性描述。在此基础上,本文引入回滞理论,通过对水污染事件中政府形象变化特征与回滞特征的比对,验证了水污染事件中回滞理论的适用性。并且,针对政府形象表现出的回滞特征,文章强调了路径依赖、多重均衡和矫顽力为突发公共事件政府形象管理带来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学海》期刊2008年01期)

赵新利,相宁[8](2006)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信息公开与和谐舆论构建——以“松花江水污染”与“牡丹江不明絮状悬浮物”事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突发公共事件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影响,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和谐舆论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信息公开滞后会导致舆论失控,此时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得到凸显。因此,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政府、媒体与公众进行信息互动,进而构建和谐舆论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2期)

苏华,万丽葵,孟虹[9](2006)在《应对松花江水污染突发公共事件的实践与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造成松花江水体严重污染,使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及松花江沿岸市、县人民的生产、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关系到国计民生、百姓健康、社会稳定的大事。全省疾病控制系统在应对这场松花江水污染突发公共事件中,准确定位(本文来源于《中国公共卫生管理》期刊2006年02期)

杨述楣,张守庭,刘雁冰,姜戈[10](2006)在《从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看健康教育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重要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是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策略、方法。健康教育能及时有效地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播和蔓延,提高公众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并减轻其带来的损失和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期刊2006年01期)

水污染突发公共事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我国环境安全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认识重大水污染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演变特点和应急管理中暴露出的问题,采用对照评估等方法,以"12.31"山西长治苯胺泄漏事件为例,按时间序列刻画出因果关系鱼刺图,并与七年前发生的"11.13"吉林松花江污染事件进行对照评估;从网络上搜集了近八年我国发生的重大水污染事件典型案例,基于对照评估分析以及系统动力学原理,探讨了水环境污染事件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规律。认为我国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危及人民群众安全健康,且已经触及公共安全底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污染突发公共事件论文参考文献

[1].周晔,吴凤平,陈艳萍.水源地突发水污染公共安全事件应急预留水量需求估测[J].自然资源学报.2013

[2].刘铁民,王浩,王永明.“12.31”事件警示——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已触及公共安全底线[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3

[3].周乾宪.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以“武汉水污染事件”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2

[4].高学文.海洋污染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对策[J].辽宁经济.2010

[5].王强,赵月朝,屈卫东,陈晓东,何祖安.1996—2006年我国饮用水污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0

[6].朱凤艳.叁峡坝区水污染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资源数据库构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7].肖雅楠,张再生,王世彤.松花江水污染与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形象的回滞性[J].学海.2008

[8].赵新利,相宁.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信息公开与和谐舆论构建——以“松花江水污染”与“牡丹江不明絮状悬浮物”事件为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9].苏华,万丽葵,孟虹.应对松花江水污染突发公共事件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

[10].杨述楣,张守庭,刘雁冰,姜戈.从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看健康教育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重要作用[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6

标签:;  ;  ;  ;  

水污染突发公共事件论文-周晔,吴凤平,陈艳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