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超临界协调控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临界CFB机组,协调控制,前馈控制,煤水耦合
超临界协调控制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段宝,范龙,惠世恩[1](2019)在《350MW超临界CFB机组协调控制系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某350 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CFB)机组协调控制系统,依靠锅炉主控前馈量的合理设置、煤水的精确耦合、汽轮机调节阀负荷响应能力的充分发挥等,克服超临界CFB燃烧响应慢、热惯性大等带来的控制困难,成功实现额定负荷速率(4.5 MW/min)协调变负荷;提出煤质校正确定基准煤量,煤焓回路确定基准水量,主要控制回路的耦合要点,以及针对超临界CFB机组多发的超压、超温问题的逻辑优化等,为同类型机组协调控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发电设备》期刊2019年06期)
黄伟,许妍妍[2](2018)在《超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线性自抗扰优化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超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存在强耦合、非线性和大延迟的特点,将其进行类前馈解耦,设计了线性自抗扰控制器(LADRC),实现对系统的优化控制。采用MATLAB仿真算法,对给定和扰动作用下系统的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LADRC控制下的被控量在仿真时间400~1 000 s内达到系统设定值,快速性优于PID控制。焓值和主蒸汽压力的抗扰动效果较好,且LADRC整定参数少,具有推广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8年11期)
蔡戎彧,吕剑虹[3](2018)在《改进型带约束的预测控制算法在超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某超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被控对象,以及Pade近似的思想对被控对象的模型进行降阶处理,在不改变被控对象原有动态特性的前提下,降低了系统的复杂性。在此基础上设计带约束的多变量广义预测控制器,并进行仿真试验,结果显示,设计控制器的计算量得到降低,相对于传统PID算法,机组实发功率、主汽压力、中间点温度响应设定值的速率明显加快,超调量及波动较小,燃料量变化及时,汽机调门开度和给水流量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变化得到抑制,提高了机组的稳定性和经济性。(本文来源于《工业控制计算机》期刊2018年06期)
杨伴龙[4](2018)在《660MW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火电机组的协调控制系统是电厂实现自动化控制的关键所在,该系统的优劣决定了电厂自动化水平的高低。本文从实际应用的角度阐述了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很多解决方案。对机炉控制回路的解耦以及中间点温度控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工程实例说明。在参考国内外各种协调控制系统优化技术的基础上,针对超临界机组的特点,研究了适合于不同网调“两个细则”考核的协调控制系统优化技术。分别有“超临界机组直接能量平衡控制技术”、“柔性多级推进式炉对机单向解耦技术”、“负荷指令滚动预测技术”、“中间点温度四象限控制技术”等多项优化技术。对直接能量平衡控制技术的调试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尤其在常规DEB(Direct Energy Balance)热量信号上迭加了风量氧量构造的热量微分信号。针对超临界机组非线性的特点,在PID(Proportion、Integration、Differentiation)控制器的基础上进行非线性修正,并且采用动态自适应前馈和能量偏差模糊控制前馈进行综合控制。对超临界机组中间点温度控制给出了独特的四象限控制方法,在兼顾主汽压力的同时还能很好地控制中间点温度。参考现有协调控制系统在电厂中的应用情况,将多种先进控制理论综合应用于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中,提高了电厂自动化水平并在两个细则考核中实现盈利,为今后的协调控制系统优化技术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8-06-01)
王楠[5](2018)在《350MW超临界直流锅炉机组协调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国产350MW超临界直流锅炉机组项目上马呈增长趋势,尤以供热联产机组保民生项目更甚。本文简单介绍了火力发电厂电能产生机理及控制基础构成,以电网对机组运行要求入手,分析了目前国内协调控制的主要方式。依照超临界直流锅炉的特点、锅炉燃烧及汽轮机做功过程分析,经过假设和简化建立了二阶模型。并充分考虑到锅炉对负荷响应的滞后的问题,利用变负荷前馈提前对炉侧参数进行调整,并通过对汽机主控响应的限制防止主汽压力大幅波动。通过机炉侧配合调整达到既能满足负荷出力要求,又可保证机组参数稳定。通过锅炉主控对总燃料量、总风量、总进水量生成不同指令,及在变负荷中不同滞后系数的调节,保证煤粉完全燃烧及炉膛燃烧稳定,该机组协调控制系统在单方向升降负荷过程中均能满足要求,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控制效果。(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4-01)
戴宝鑫[6](2018)在《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家大力倡导节能减排的背景下,兼顾环保和经济两方面特点的超临界CFB机组越来越多得到行业的重视,针对此类机组的建模与控制研究也日益增多。但目前已投产的此类机组较少,相关特性试验、运行经验十分匮乏。其协调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优化套用传统煤粉炉的“PID+负荷前馈解耦”的控制策略,缺少对流化床机组自身特点的考虑,难以实现复杂对象的控制目标。因此针对此类机组建立较为精确的数学模型,采用先进的控制算法设计和优化机组的协调控制系统,对保证机组安全、经济、环保地运行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系统的主要设备、工作原理、重要变量控制问题的详细阐述,总结出循环流化床锅炉控制的难点和特点。其次介绍了状态空间辨识算法的原理并借鉴以往超临界机组的3输入3输出的模型结构,建立了一种新型4输入4输出的机组模型。并结合输入输出数据辨识得到该机组在典型工况点下的状态空间模型,对模型的精度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2)根据所建立的机组模型,提出了一种4*4的超临界CFB机组的协调控制结构;并将一种新型热量信号引入该协调控制系统的设计中,用于煤质校正。根据上述设计的控制结构,采用多变量约束预测控制算法设计该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控制器。仿真过程中采用软约束方法优化处理变量约束无解问题,通过AGC负荷跟踪性能和预测算法抗干扰性能的仿真实验,从跟踪、解耦、鲁棒性等不同角度验证该算法在协调系统中的控制性能。3)采用MATLAB和C++设计了该机组的协调控制优化软件;针对该电厂实际情况进行DCS系统内逻辑组态的设计和修改;并对优化控制软件的实验室测试进行了分析和现场调试准备进行了说明。(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3-13)
王立国[7](2018)在《660MW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分析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Coordinated Control System,简称CCS)是根据单元机组的负荷控制特点,为解决负荷控制中的内外两个能量供求平衡关系而提出来的一种控制策略。它把锅炉和汽轮发电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协调控制,使其既能满足电网的要求又能够协调的控制自身运行参数。既保证机组的快速响应负荷和一定的调频能力,又保证了对内维持主要参数偏差在允许范围内。本文基于浙江省浙能温州#8超临界机组的实际运行情况,对其协调控制系统进行分析与优化。首先对该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控制结构、控制逻辑进行详细描述及分析。接下来对该机组自建立以来的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了机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然后进行协调控制系统负荷变动试验、RUNBACK试验以检验经过优化后机组调节系统的调节品质,通过分析试验数据以及试验曲线,进一步对系统的控制逻辑和控制器参数进行优化,从而提高机组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经济性。(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8-03-01)
武桐[8](2018)在《超超临界火电厂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全国用电量的日益递增,节能减排已成为国家发展社会经济的主要目标。在我国电力建设过程中,超超临界火电机组以其节能、高效的优势,被大多火力发电厂所采纳以替代小容量机组。与亚临界机组相比,新技术采用直流锅炉,在生产流程和动态特性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就给机组的自动控制策略的设计和选择上带来了新的挑战。火电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是根据单元机组的负荷控制特点,实现用电企业和发电企业之间能量供需平衡而提出的一种控制策略。而超超临界机组给水系统的变化引起的主汽压力和主汽温度的控制问题,成为超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设计的重点研究课题。因此,研究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协调控制策略,对保证机组和电网的安全、稳定具有指导性作用。本文主要是以宁夏银星发电厂2×660MW火电机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协调控制系统的基本方式、控制系统组成的设计和实际应用,针对银星发电厂日常运营出现的问题,在分析协调控制系统组态逻辑的基础上,对该控制方案和组态逻辑进行技术改进,并对改进后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证明了本文提出的技术改进方案可以达到更为安全、稳定的控制效果。在分散控制结构的网络架构的设计上,本文通过对不同结构的分散控制系统特点进行比对,结合银星发电厂的实际情况,选取了合适的网络架构设计方案,有利于现场的正常运营和生产。(本文来源于《北方民族大学》期刊2018-03-01)
邓志光[9](2018)在《基于多变量预测控制的超超临界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电力行业目前仍以燃煤发电为主,由于超超临界机组发电技术具有良好的继承性、大型化实现容易等亚临界机组不具备的优点,提高超超临界机组在整个火电机组中的比例及其控制水平,是推进燃煤发电技术的一个重要方向。超超临界机组的协调控制系统是在传统的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整个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因此提高超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的水平对于提高超超临界机组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超超临界协调控制具有动态延迟性大、机炉控制耦合严重以及非线性强等控制难点。基于此本文提出以多变量预测控制为基础加智能前馈的方式构成前馈-反馈预测控制进行协调控制系统研究。其中多变量预测控制是基于扩展状态空间形式的预测控制,通过有效集法求解二次规划目标函数得到最优控制量;智能前馈主要针对锅炉侧响应较慢的特性设计了给煤量智能前馈,包括静态和动态两个部分。静态部分是以能量的精准平衡为基础所设计的给煤量基线前馈,由此确定目标负荷指令下的基准总燃料量,而动态部分则包括了基于能量偏差的预给煤前馈、保证压力稳定的压力拉回和压力偏差微分前馈,通过这些前馈,充分考虑了机组蓄能的动态补偿,对锅炉调节给予一定的超调燃量,加快其响应,保证机组的快速性。最后以智能DPU开发为平台,将直流炉机组非线性模型和多变量预测控制器封装成块,在虚拟DPU中搭建仿真组态,进行有无前馈、燃料量扰动、大范围变负荷等实时仿真,同时还与模糊增益调度算法进行对比,对系统控制效果的有效性进行进一步验证。(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8-03-01)
曹喜果,张永涛,单英雷[10](2018)在《600MW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模型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临界机组多变量耦合、强非线性、不确定性等特点给控制系统设计及调试带来一定的困难,而研究超临界机组主要被调量的动态特性并建立结构简单的协调模型可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该文将机理建模与试验建模进行结合,对结构复杂的协调控制模型进行优化,针对某600MW超临界机组,在机理分析模型结构的基础上,根据模型之间的共性,对模型结构进行简化。通过现场试验获取主要调节量即燃料量、给水量、阀门开度扰动下的动态特性,采用改进的粒子群算法辨识获得600MW超临界机组叁输入叁输出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动态特性与理论分析保持一致,验证模型可靠性。此外,模型结构简单且能很好地反映超临界机组的动态特性,可为进一步研究超临界机组及控制器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测试》期刊2018年02期)
超临界协调控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超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存在强耦合、非线性和大延迟的特点,将其进行类前馈解耦,设计了线性自抗扰控制器(LADRC),实现对系统的优化控制。采用MATLAB仿真算法,对给定和扰动作用下系统的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LADRC控制下的被控量在仿真时间400~1 000 s内达到系统设定值,快速性优于PID控制。焓值和主蒸汽压力的抗扰动效果较好,且LADRC整定参数少,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临界协调控制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段宝,范龙,惠世恩.350MW超临界CFB机组协调控制系统分析[J].发电设备.2019
[2].黄伟,许妍妍.超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线性自抗扰优化控制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18
[3].蔡戎彧,吕剑虹.改进型带约束的预测控制算法在超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8
[4].杨伴龙.660MW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优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8
[5].王楠.350MW超临界直流锅炉机组协调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D].郑州大学.2018
[6].戴宝鑫.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优化[D].东南大学.2018
[7].王立国.660MW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分析与优化[D].华北电力大学.2018
[8].武桐.超超临界火电厂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分析[D].北方民族大学.2018
[9].邓志光.基于多变量预测控制的超超临界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8
[10].曹喜果,张永涛,单英雷.600MW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模型优化研究[J].中国测试.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