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觉论文-马晓萍

本体觉论文-马晓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本体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本体觉失调,对孩子的影响,训练方法

本体觉论文文献综述

马晓萍[1](2019)在《本体觉失调对孩子的影响与训练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大部分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深切期望,然而现实生活中,孩子的表现令家长大失所望,甚至手足无措。家长们不明白,为什么我的孩子动作就特别慢?写作业拖拖拉拉、边写边玩,自觉性、自制力特别差?问题出现在哪里呢?其实这是家长没有真正了解,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孩子的本体感发展不好有着一定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当代家庭教育》期刊2019年30期)

刘晓磊,章耀华,郭恒冰,李强,杨阳[2](2019)在《本体觉促进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和姿势控制的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本体觉促进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及姿势控制的影响。方法 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30例于术后8周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第9周随机分成对照组(n=15)和试验组(n=15)。对照组继续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联合本体觉促进训练;治疗第8周和第16周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多关节等速肌力测试及训练系统,以及平衡测试仪进行测试。结果治疗后,两组Lysholm评分显着提高(t> 16.687, P <0.001),患侧膝关节15°、45°、75°角度再现差值降低(t> 2.433, P <0.05),闭眼稳定平面、闭眼泡沫平面下重心摆动速度降低(t> 2.444, P <0.05);试验组Lysolm评分高于对照组(t=4.150, P <0.05),15°、45°角度再现差值低于对照组(t> 2.710, P <0.05),闭眼泡沫平面下重心摆动速度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本体觉促进训练能进一步改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本体觉功能,提高膝关节功能和姿势控制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04期)

许如炜,范友强,吴迪,蒋鹏,徐琳[3](2018)在《前庭功能康复结合本体觉训练对老年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视觉参与下,前庭功能训练和本体觉训练对老年性后循环缺血引起的眩晕症状和平衡功能的疗效。方法 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72例年龄> 60岁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本体组(n=24)、前庭组(n=24)和综合组(n=24)。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本体组行本体觉训练,前庭组行前庭功能训练,综合组同时进行本体觉训练和前庭功能训练。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眩晕评定量表(DARS)、眩晕残障量表(DHI)和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定,经颅多普勒超声测量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Tetrax平衡仪测量稳定性指数(ST)。结果治疗后,叁组患者的DARS、DHI、BBS评分,Vm和ST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t> 57.825, P <0.001),综合组DHI、BBS评分和ST优于本体组和前庭组(P <0.05),前庭组和综合组Vm和DARS评分优于本体组(P <0.05)。结论在视觉参与下,前庭功能训练结合本体觉训练可以进一步减轻老年性后循环缺血引起的眩晕症状,改善平衡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期刊2018年11期)

刘鑫[4](2017)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叁叉神经本体觉中枢机制的动物实验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曾被称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JDS),即Costen综合征,是口颌面部常见的疾患,与咬合的关系非常密切,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为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弹响、咀嚼肌疼痛,严重的时候也会表现出张闭口运动障碍、耳塞、耳鸣、耳痛、眩晕、咽喉及舌的烧灼感等症状。牙周本体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咬合感觉,可以感受食物的厚度、硬度和外部刺激对牙齿压力的方向以及大小。牙周的本体觉初级神经元位于叁叉神经中脑核(trigeminal mesencephalic nucleus,Vme),是唯一的位于中枢的初级传入神经元,主要由较大的假单极神经元组成,生成I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esicular glutamate transporter 1,VGLUT1)。VGLUTs根据它们不同的特点,被分为叁种亚型,定义为VGLUTl、VGLUT2和VGLUT3.在这叁种转运体中,VGLUTl和VGLUT2的分布比较广泛,分布在重要神经区域的谷氨酸能神经元的神经终末。目前VGLUTl和VGLUT2已经被视为谷氨酸能轴突终末的特异性标识物。异常咬合是否可以通过促进Vme神经元表达VGLUT1,产生兴奋性信号冲动,导致咀嚼肌的异常收缩尚缺乏实验证据。Vme的中枢突可以投射到一些位于脑干的运动核团,其中不仅包括与叁叉系功能密切的叁叉神经运动核(trigeminal motor nucleus,Vmo),而且包括面神经核(支配面肌、茎突舌骨肌、镫骨肌、二腹肌后腹等)、舌下神经核(主要分布到舌肌)等处。异常咬合是否影响这些与Vme的中枢突有突触联系的神经元的功能,并表现出相应症状,目前还缺乏研究。TMD患者不仅罹患具有明确病理改变的疾病,如骨关节炎,而且还伴随心理(如焦虑、抑郁等)方面的问题。其中,临床调查研究证实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在TM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外侧缰核(lateral habenula nucleus,LHb)是脑干和边缘系统相互联系的非常关键的脑区,与焦虑情绪以及抑郁状态的发生发展关联密切。很多实验已经提示负性条件的刺激可以激活LHb神经元,同时LHb神经元有对Vme有直接的神经投射。同时,LHb神经元是谷氨酸能神经元,特异性表达VGluT2.目前TMD和情绪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调查以及动物学行为学检测上,异常咬合是否可以导致LHb介导的焦虑情绪的出现,以及LHb的激活对Vme有何影响均未见研究报道。我们课题组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对SD小鼠或者大鼠给予单侧前牙反牙合(Unilateral Anterior Crossbite,UAC)的异常不良的咬合刺激,可以诱导动物出现典型的下颌髁突软骨的骨关节炎样退变。本研究基于该动物模型,首先采用霍乱毒素B亚单位(cholera toxin b subunit,CTb)跨节追踪、原位分子杂交、免疫荧光、实时定量PCR以及Western blot等研究手段,观察牙周本体觉对应的中脑核中枢突是否有对叁叉神经运动核的直接投射,并通过检测UAC大鼠Vme中VGLUT1的mRNA水平、Vmo中VGLUT1蛋白表达水平以及咬肌乙酰胆碱酯酶(acetyl cholinesterase,AChE)的表达水平,论证UAC通过影响Vme牙周本体觉信号而引起Vmo的兴奋性改变,最终导致咬肌的异常收缩;其次,采用在Vme注射生物素化葡聚糖胺(biotinylated dextran,BDA)顺行追踪的方法,以及免疫荧光以及Western blot等技术,研究在UAC大鼠与Vme的中枢突有突触联系的神经核团-面神经核、舌下神经核、副神经核和疑核的VGLUT1表达变化,以及对应肌的AChE表达变化,为异常咬合所造成的以咀嚼运动功能异常为最主要特点之一的“综合征”样表现提供神经生物学基础。最后,利用BDA顺行追踪、组织形态学、分子神经生物学、电生理学、动物行为学及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注射等方法,观察UAC是否引起LHb介导的动物焦虑样行为,检测LHb兴奋是否可通过VGLUT2途径进一步兴奋Vme,进而加重Vme的兴奋相关症状,从而确定LHb在异常咬合引起的焦虑样情绪和咀嚼运动系统功能紊乱中的作用。研究结果:1.UAC导致咬肌异常收缩的本体觉中枢机制牙周本体觉对应的Vme中枢突终末,主要分布于同侧Vmo背外侧部的闭口肌区,几乎全部CTb标记的Vme神经元的中枢突终末表现为VGLUT1免疫阳性;UAC大鼠Vme内VGLUT1 mRNA的高表达,切牙牙周和Vmo VGLUT1蛋白水平的高表达,提示UAC导致Vme的兴奋性增高;UAC大鼠咬肌中AChE高表达,提示UAC大鼠存在咬肌的异常收缩活动。2.UAC导致口面部多组肌肉异常收缩的本体觉中枢机制Vme注射BDA,结果显示中脑核中枢突可以直接投射到Vmo、面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等神经核团所在的运动核区;UAC大鼠的面神经核、舌下神经核以及副神经核VGLUT1蛋白水平的高表达,镫骨肌、舌肌、胸锁乳突肌的AChE表达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UAC大鼠的疑核中VGLUT1也高表达。本项结果这提示:UAC大鼠Vme神经元兴奋性的提高可进一步导致脑干多个运动核团神经元的兴奋。3.UAC引起外侧缰核兴奋和动物焦虑行为(1)旷场实验和高架十字实验均显示,UAC刺激后4周开始出现明显的活动减少,并一直持续到12周观察期结束;(2)UAC的LHb神经元兴奋性明显增强,具体表现为LHb神经元中VGLUT2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增强。4.UAC大鼠LHb对Vme神经元的兴奋性调控作用(1)注射BDA于LHb,在Vme平面可见BDA与VGLUT2双标神经轴突终末分布于小白蛋白阳性的神经元周围。(2)在LHb区域注射VGLUT2 shRNA慢病毒,可明显提高UAC大鼠旷场实验的中心区活动,以及十字高架实验中在开臂区活动的次数和时间,表明VGLUT2介导了UAC大鼠LHb神经元的兴奋性活动。(3)UAC大鼠Vme神经元区域VGLUT2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强,在UAC大鼠LHb区域注射VGLUT2 sh RNA慢病毒,可明显降低LHb神经元VGLUT2的mRNA表达水平,并降低Vme的VGLUT2蛋白表达水平;这提示LHb对Vme有兴奋性调控作用。(4)在LHb注射VGLUT2 shRNA慢病毒后,进行Vme神经元电生理实验,发现注射了shRNA的大鼠,其静息膜电位与动作电位发放阈高于没有注射shRNA的UAC大鼠,而动作电位幅度、动作电位半-宽时程以及动作电位衰减时间明显短于没有注射shRNA的UAC组,而且后超极化电位幅度高于没有注射shRNA的UAC组。给予较长的电流刺激,相对于UAC组,注射shRNA的UAC大鼠的Vme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发放数量出现减少,同时发放频率和幅度也明显降低。这些数据说明,针对LHb的VGLUT2 shRNA可以成功抑制Vme神经元的兴奋性。研究结论:1.UAC可以通过兴奋牙周本体感受器,增强Vme的活性,进而通过直接的突触联系兴奋Vmo,导致咬肌收缩异常。2.UAC可以导致大鼠出现咀嚼肌、镫骨肌、舌肌、胸锁乳突肌等口颌面、耳、颈部骨骼肌的异常兴奋,还可兴奋疑核,并可导致焦虑情绪的出现。因此,叁叉神经本体觉变化在以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为重症表现的综合征样疾病过程中占据着中心地位。3.UAC可以通过激活LHb,导致动物出现焦虑情绪;LHb激活后,又可以通过直接突触联系,进一步兴奋Vme,增强UAC大鼠Vme神经元兴奋相关的肌兴奋活性。(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7-05-01)

罗璐,杨艳文[5](2017)在《本体觉对痉挛型偏瘫儿童的促进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儿童痉挛型脑瘫患者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本文所使用的治疗方法是本体觉训练法。本体觉训练方法对于痉挛型偏瘫儿童来说是一个有效的训练方法。经过此项训练后,患儿的各个指标的数据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主要讲述本体觉对于痉挛型偏瘫儿童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饮食科学》期刊2017年06期)

魏民,毕胜,刘玉杰,杨维,张丽丽[6](2015)在《胫骨残端长度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本体觉恢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保留韧带胫骨残端的长度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本体觉恢复的影响。方法:自2011年3月至2011年12月于我院骨科就诊的42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分为3组,每组14例。A组保留韧带胫骨残端长度15~20 mm,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28.2±6.6)岁;B组保留韧带胫骨残端5~10 mm,男9例,女5例,平均年龄(27.9±6.4)岁;C组保留韧带胫骨残端小于2 mm,男9例,女5例,平均年龄(28.6±6.8)岁。治疗前后采用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对稳定性进行评价,行Lysholm评分和Tegner评分评价关节功能,采用非负重位被动重复位置法对膝关节本体觉进行检测。结果:3组患者术后6个月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均为阴性,12、18个月3组各1例前抽屉试验呈弱阳性。术后18个月Lysholm和Tegner评分均高于术前,而术后18个月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屈曲20°和伸直80°、20°测试重复位置觉显示,3组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屈曲50°和伸直50°测试重复位置觉显示,A组和B组在术后6个月较治疗前好转,且明显优于C组;术后18个月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屈曲80°测试重复位置觉显示,A组和B组在术后12个月较治疗前好转,且明显优于C组;术后18个月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保留韧带胫骨残端有助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本体觉的恢复,残端长度以5~10 mm为宜。(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伤》期刊2015年07期)

付奕,谢丽君,丘卫红,林夏妃[7](2011)在《加强干扰本体觉和视觉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加强干扰本体觉和视觉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3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16)和对照组(n=16)。试验组利用动态姿势平衡仪进行干扰本体觉和视觉的平衡功能训练;对照组进行传统的平衡功能训练。两组训练时间均为20分钟/次,5天/周,共2周。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采用动态姿势平衡仪进行徒步走测试及Berg平衡量表测试。结果徒步走测试中试验组的步长与步速治疗前后比较及与对照组相应指标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Berg平衡量表得分试验组治疗前后比较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各项参数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结论加强干扰本体觉和视觉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根据变化的任务重建感觉和运动系统的能力,同时能明显提高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工程》期刊2011年10期)

刘波,孔维佳,姚琦,吴婷婷,邹宇[8](2008)在《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于本体觉被干扰时的姿势平衡》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站立海绵垫的方法干扰人体直立时的本体觉,探讨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of the 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BPPV-PSC)患者在本体觉受到干扰时的姿势平衡。方法39名确诊为BPPV-PSC患者进行以下四种感觉条件下的姿势稳定性定量测量:T1:睁眼站立于坚硬平板;T2:闭眼站立于坚硬平板;T3:睁眼站立于海绵垫;T4:闭眼站立于海绵垫,所有测试均于姿势描记仪上完成。采用身体直立时足底压力中心的平均晃动速度(sway velocity,SV)为研究参数,并与39名正常人姿势稳定性作为对照。结果①应用海绵垫干扰本体觉后,BPPV-PSC组睁眼(t=11.905,P<0.001)及闭眼(t=11.457,P<0.001)时的SV均增加,对照组睁眼(t=9.701,P<0.001)及闭眼(t=17.604,P<0.001)时的SV亦均增加;②相同感觉条件下两组SV比较,除T1外(t=1.810,P=0.078),T2~T4条件下BPPV-PSC组的SV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t=3.279~5.177,P=0.002~0.000)。结论BPPV-PSC患者的姿势稳定性在视觉和/或本体觉受到干扰时低于正常人,其机制可能与患者半规管流体动力学变化导致的前庭终器传入感觉改变有关。(本文来源于《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期刊2008年01期)

张亮,庞有旺,李金莲[9](2007)在《VGluT1样阳性终末在大鼠叁叉神经本体觉中枢通路的第叁级核团-“带状区”内的分布及来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综合运用免疫组织化学、逆行束路追踪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标技术,对Ⅰ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1)样阳性终末在大鼠叁叉神经本体觉中枢通路的第叁级核团-“带状区”内的分布和来源、以及与向丘脑腹后内侧核(VPM)投射的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在组成“带状区”的四个核团,即叁叉神经感觉主核背内侧部(Vpdm)、叁叉上核尾外侧部(Vsup-CL)、叁叉神经运动核腹侧区(AVM)和上橄榄核背侧区(ADO)内,均可观察到大量的VGluT1样阳性终末呈密集分布;(2)将逆行追踪剂四甲基罗达明(TMR-DA)注入丘脑VPM后,在上述核团内均可观察到大量的TMR逆标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3)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部分VGluT1样阳性终末包绕在TMR逆标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周围,并与之形成密切接触;(4)当切断叁叉神经感觉根7d后,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手术侧Vpdm内的VGluT1样阳性产物明显下降,其他叁个核团内无明显变化,但当切断叁叉神经运动根8周后,则在手术侧Vsup内观察到VGluT1样阳性产物几乎完全消失,而Vpdm、AVM和ADO内并无变化。以上结果提示:(1)大鼠叁叉神经本体觉中枢通路的第叁级核团-“带状区”的四个核团内均有大量的VGluT1样阳性终末分布,但它们的来源有所不同,其中Vpdm内的VGluT1样阳性终末来自于外周的叁叉神经节细胞,Vsup内的VGluT1样阳性终末来自于叁叉神经中脑核神经元,而AVM和ADO内的VGluT1样阳性终末可能来自于中枢其他核团;(2)口面部本体感觉信息从“带状区”向丘脑VPM传递的过程中,谷氨酸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神经解剖学杂志》期刊2007年03期)

刘波,孔维佳,邹宇[10](2007)在《应用海绵垫干扰本体觉分析正常人姿势平衡中的感觉整合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正常人直立于坚硬平板和海绵垫时,视觉、本体觉和前庭觉在维持姿势平衡中的整合作用。方法:106名正常人分别站立于坚硬平板和海绵垫上,每种站立在平面条件下,睁眼和闭眼各站立30s。分别记录不同感觉干扰条件下足底压力中心平均晃动速度(SV),作为姿势稳定性的参数,并定量分析视觉、本体觉和前庭觉在维持姿势平衡中的整合作用。结果:①在视觉或(和)本体觉受到干扰时,SV均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当本体觉未被干扰及被干扰时,视觉条件的变化引起SV增加程度分别是(12.12±6.19)%和(30.58±9.69)%;当视觉条件未被干扰及被干扰时,本体觉变化导致的SV增加程度分别是(18.31±6.56)%和(36.25±8.90)%;而当视觉和本体觉同时受到干扰时,SV增加程度是(46.21±8.67)%;③在姿势平衡中起作用较大的是前庭觉,其次是本体觉和视觉,叁者呈非线性关系。结论:利用海绵垫干扰本体觉,结合姿势描记可以记录不同感觉条件下姿势稳定性,并可定量分析视觉、本体觉和前庭觉在姿势平衡中的整合作用;人体维持平衡过程中,应用3种外周感觉的姿势策略差异较大;当1种或2种外周感觉信息被干扰时,中枢神经系统为维持姿势稳定,存在复杂的感觉整合机制。(本文来源于《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期刊2007年04期)

本体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本体觉促进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及姿势控制的影响。方法 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30例于术后8周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第9周随机分成对照组(n=15)和试验组(n=15)。对照组继续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联合本体觉促进训练;治疗第8周和第16周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多关节等速肌力测试及训练系统,以及平衡测试仪进行测试。结果治疗后,两组Lysholm评分显着提高(t> 16.687, P <0.001),患侧膝关节15°、45°、75°角度再现差值降低(t> 2.433, P <0.05),闭眼稳定平面、闭眼泡沫平面下重心摆动速度降低(t> 2.444, P <0.05);试验组Lysolm评分高于对照组(t=4.150, P <0.05),15°、45°角度再现差值低于对照组(t> 2.710, P <0.05),闭眼泡沫平面下重心摆动速度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本体觉促进训练能进一步改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本体觉功能,提高膝关节功能和姿势控制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本体觉论文参考文献

[1].马晓萍.本体觉失调对孩子的影响与训练方法[J].当代家庭教育.2019

[2].刘晓磊,章耀华,郭恒冰,李强,杨阳.本体觉促进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和姿势控制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9

[3].许如炜,范友强,吴迪,蒋鹏,徐琳.前庭功能康复结合本体觉训练对老年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8

[4].刘鑫.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叁叉神经本体觉中枢机制的动物实验初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7

[5].罗璐,杨艳文.本体觉对痉挛型偏瘫儿童的促进作用[J].饮食科学.2017

[6].魏民,毕胜,刘玉杰,杨维,张丽丽.胫骨残端长度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本体觉恢复的影响[J].中国骨伤.2015

[7].付奕,谢丽君,丘卫红,林夏妃.加强干扰本体觉和视觉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1

[8].刘波,孔维佳,姚琦,吴婷婷,邹宇.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于本体觉被干扰时的姿势平衡[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8

[9].张亮,庞有旺,李金莲.VGluT1样阳性终末在大鼠叁叉神经本体觉中枢通路的第叁级核团-“带状区”内的分布及来源[J].神经解剖学杂志.2007

[10].刘波,孔维佳,邹宇.应用海绵垫干扰本体觉分析正常人姿势平衡中的感觉整合作用[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

标签:;  ;  ;  

本体觉论文-马晓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