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杂剧论文-马佳妮

杭州杂剧论文-马佳妮

导读:本文包含了杭州杂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杭州瓦舍文化,元杂剧

杭州杂剧论文文献综述

马佳妮[1](2011)在《杭州瓦舍文化对元杂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杭州瓦舍的兴起,是南宋杭州商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瓦舍的出现和繁荣,也促进了戏曲在杭州的成熟发展。本文从瓦舍在杭州的建立讲起,研究瓦舍的起源,杭州瓦舍兴起的原因及形式,以及杭州瓦舍创建后形成的鲜明独特的以商业文化、娱乐文化以及二者融合为特征的杭州瓦舍文化。杭州有着优美的自然风物、处于京杭大运河的南端点、占据宋、元两代经济与文化南方中心的重要地位、在元代之前积累的深厚的戏曲传统、使用与元杂剧共通的语言和发达的印刷业的基础上,杭州在元代统一南北后吸引着杂剧向南迁移,最终成为元杂剧中晚期的表演和创作中心。论文探讨了杭州瓦舍文化从演员、作家、观众和主题倾向四个角度,对元杂剧的影响与推动作用。杭州瓦舍文化在元杂剧经历繁荣再走向衰落的过程中起了不可磨灭的主导作用,并最终导致我国民族戏剧形式发展的新转折。(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期刊2011-06-01)

王延伟[2](2009)在《北人南迁与元代杭州的杂剧》一文中研究指出元杂剧重心南移杭州的过程,就是杂剧由北向南传播的过程,是杂剧传播者(杂剧作家、演员)、传播媒介(作品、剧场)、受众(观众)叁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文学的传播不仅受社会大环境的制约,也受到具有主体性的传播者的社会心理、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影响,因此,杂剧的南流是社会环境与传播主体双向互动的结果。研究元杂剧在杭州的发展状况,需要将其置于北人南迁的大环境中考察,以期从中找到元杂剧在杭州繁荣衰落的原因和轨迹。本文首先从分析杂剧南迁杭州的社会大环境入手,探讨元以前北人南迁对杭州戏曲环境的改造及其为杂剧南迁提供的条件;其次,分类研究杭州的北人作家以及本土作家的成长,由此形成的杭州杂剧作家群的创作形态;考察作为杂剧传播载体和搬演场所的歌妓演员和瓦舍勾栏的繁荣,以及北人南迁所带来的受众群体;进而分析北杂剧在杭州的演出情况,杂剧与南戏在剧目、曲调、体制方面的交流融合;分析独特的杭州地域文化对杂剧的创作、演出、发展的影响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探讨了元杂剧在杭州走向衰落的内外各因素。笔者认为,元杂剧在杭州经历再次繁荣并走向衰落的同时,也孕育了我国古典戏曲发展的新转机。(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09-05-01)

杨子华[3](2008)在《《水浒传》与杭州的“宋杂剧”》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时流行于汴梁(开封)的"宋杂剧"已不断向人物和故事方面发展了,但宋杂剧的扮演人物、表现故事以及演出体制的定型还是南渡后数十年间事。到了南宋,杭州成为中国戏剧活动的中心,而作为戏剧传统的代表"宋杂剧"的含义也有(本文来源于《水浒争鸣》期刊2008年00期)

杨子华[4](2008)在《《水浒传》与杭州的“宋杂剧”》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时流行于汴梁(开封)的"宋杂剧"已不断向人物和故事方面发展了,但宋杂剧的扮演人物、表现故事以及演出体制的定型还是南渡后数十年间事。到了南宋,杭州成为中国戏剧活动的中心,而作为戏剧传统的代表"宋杂剧"的含义也有(本文来源于《水浒争鸣(第十辑)》期刊2008-10-01)

孔杰斌[5](2008)在《元代杭州杂剧作家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元杂剧被成为元“一代之文学”,它的兴盛,吸引了当时不少极富才情的文人雅士积极投身到创作的热潮中去,从而一时名家辈出,佳作如林。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记载,除散曲作家以外,杂剧作家就达八十余人,贾仲明(又作贾仲名)的《录鬼簿续编》在此基础上又有所补充。另外,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着录的杂剧作家(包括元代及元末明初作家)共计有一百九十一人。元杂剧作家群根据地域划分又可分为大都作家群、真定作家群、平阳作家群、东平作家群及杭州作家群。但是,元曲研究的一个障碍就是元代曲家的生平资料十分有限,所以很少人染指元曲作家群的研究。元代杭州杂剧作家群人数之盛,足可与大都杂剧作家群相媲美,其中较着名的作家有郑光祖、乔吉、宫天挺、钟嗣成、贾仲明及邾经(邾又作朱)等,对于这些作家,研究者多集中对其作品或对单个作家的生平事迹进行考究,然而,把杭州杂剧作家作为一个戏剧作家群体来进行整体研究的成果却是少之又少。基于此,本文欲对此杂剧创作群体作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分为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概述元代杭州杂剧作家群的构成及成因。这一章主要对杭州杂剧作家群的成员作界定,方便后文的论述。并对这个群体形成的原因作简单的探讨,包括自然风貌、经济和文化及戏曲传统叁个方面。第二章:论述元代杭州杂剧作家的群体特征及交游活动。该部分通过现存有限的资料钩稽元代杭州杂剧作家群的总体特征,并描述群体成员的交游活动,包括群体成员之间的交游、与吴中文人的交游及与杭州其他文人的交游。第叁章:论述元代杭州杂剧作家群的创作。主要从杭州杂剧的主题倾向、艺术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叁方面论述。杭州杂剧的主题倾向主要包括教化剧,以宣扬伦理道德观念为主;婚姻爱情剧是个体情欲与传统道德冲突的反映;神仙道化剧——批判现实力度的减弱,宣教意识的增强等。杭州杂剧的艺术特征则主要表现为艺术上的雅化、抒情性的加强、形式上的革新等;杭州杂剧的地域文化特征则主要表现在展现江南城市风貌和西湖景观、历史掌故和民间传说、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曲辞的风格叁方面。第四章:论述元代杭州杂剧作家群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该作家群在杂剧史上和散曲史上均有重要的地位,对明代戏曲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主要表现在对明代南杂剧的影响和对明传奇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还是采取传统的材料考据分析方法,最后通过分析论述得出以下结论:元代杭州杂剧作家群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杂剧创作群体,他们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及文化背景都有密切的联系,其创作有体现了浓厚的时代及地域特色,他们的创作上承前辈作家,又开启了明代戏曲文学。(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1)

孔杰斌[6](2008)在《杭州地域文化与元代杭州杂剧》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历来非常密切。杭州于南宋时期形成了固定的且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元朝元贞、大德年间,南方又形成了以杭州为中心的杂剧创作圈。元代杭州杂剧表现了杭州的自然城市风貌和人文文化风貌。(本文来源于《安阳工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杭州杂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元杂剧重心南移杭州的过程,就是杂剧由北向南传播的过程,是杂剧传播者(杂剧作家、演员)、传播媒介(作品、剧场)、受众(观众)叁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文学的传播不仅受社会大环境的制约,也受到具有主体性的传播者的社会心理、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影响,因此,杂剧的南流是社会环境与传播主体双向互动的结果。研究元杂剧在杭州的发展状况,需要将其置于北人南迁的大环境中考察,以期从中找到元杂剧在杭州繁荣衰落的原因和轨迹。本文首先从分析杂剧南迁杭州的社会大环境入手,探讨元以前北人南迁对杭州戏曲环境的改造及其为杂剧南迁提供的条件;其次,分类研究杭州的北人作家以及本土作家的成长,由此形成的杭州杂剧作家群的创作形态;考察作为杂剧传播载体和搬演场所的歌妓演员和瓦舍勾栏的繁荣,以及北人南迁所带来的受众群体;进而分析北杂剧在杭州的演出情况,杂剧与南戏在剧目、曲调、体制方面的交流融合;分析独特的杭州地域文化对杂剧的创作、演出、发展的影响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探讨了元杂剧在杭州走向衰落的内外各因素。笔者认为,元杂剧在杭州经历再次繁荣并走向衰落的同时,也孕育了我国古典戏曲发展的新转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杭州杂剧论文参考文献

[1].马佳妮.杭州瓦舍文化对元杂剧的影响[D].杭州师范大学.2011

[2].王延伟.北人南迁与元代杭州的杂剧[D].浙江工业大学.2009

[3].杨子华.《水浒传》与杭州的“宋杂剧”[J].水浒争鸣.2008

[4].杨子华.《水浒传》与杭州的“宋杂剧”[C].水浒争鸣(第十辑).2008

[5].孔杰斌.元代杭州杂剧作家群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6].孔杰斌.杭州地域文化与元代杭州杂剧[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8

标签:;  ;  

杭州杂剧论文-马佳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