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覆岩破坏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厚煤层,覆岩破坏规律,粘土隔水层,竖向移动
覆岩破坏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白海滔[1](2018)在《厚煤层开采覆岩破坏及隔水层失稳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厚煤层可以提供较多的煤炭资源,开采价值大,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开采,但面临垮塌及粘土隔水层失稳等问题。基于此,分别就厚煤层开采覆岩破坏规律、厚煤层开采粘土隔水层采动失稳机理展开分析,论述相关内容的同时,给出厚煤层开采相关建议,以期通过分析,明晰核心理论,为后续厚煤层的开采工作提供一定参考。(本文来源于《江西煤炭科技》期刊2018年03期)
王云广[2](2016)在《高强度开采覆岩破坏特征与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西部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赋存稳定、基岩薄、煤层厚、埋深浅;易于进行大规模、高效率、高强度开采;但西部地区植被稀少,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这就要求在煤炭开采时对区域自然生态给予特别关注,而作为环境保护的基础,开展高强度开采覆岩破坏特征与机理研究显得十分必要。论文在研究当前国内外高强度开采地质条件、技术特征及外部扰动等破坏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大地电磁探测、相似材料模拟试验、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等手段及方法,重点研究了以下内容:(1)基于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理念,以绿色采矿理论为指导,给出了高强度开采的科学定义及由采矿地质特征、技术指标及负外部性响应构成的高强度开采判别指标体系。(2)通过分析大量高强度开采工作面“两带”高度实测数据,给出了针对高强度开采覆岩破坏“两带”高度的计算公式。(3)以神东矿区典型高强度开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大地电磁探测,获得了覆岩破坏前、后的大地电磁信号特征,对比研究了采动区覆岩的破坏特征,提出了高强度开采覆岩破坏特征及模式。(4)采用相似材料模拟及数值模拟,研究了典型高强度开采覆岩的破坏特征及应力演化特征。得出高强度开采垮落带和裂隙带垮落步距基本一致,裂隙带直达地表;同一推进位置不同埋深的水平移动随埋深的增大而降低,水平移动曲线呈“阶梯”状波动,高强度开采覆岩应力积累及释放速度均较快,具有显着的非连续特征。(5)提出了揭示高强度开采覆岩破坏机理的“弹性薄板+压力平行拱”组合模型,并推导了高强度开采覆岩破坏的弹性薄板力学公式、覆岩内离层形成的力学条件及计算方法、高强度开采压力拱的演化特征及相关参数。以上研究为从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判断高强度开采覆岩破坏及变形特征提供了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期刊2016-10-01)
姜耀东,杨英明,马振乾,李彦伟[3](2016)在《大面积巷式采空区覆岩破坏机理及上行开采可行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大面积巷式采空区上覆岩层破坏失稳机理,建立了均布荷载下连续深梁力学结构模型,得出了巷式开采下顶板岩层应力分布规律。立足于顶板岩层结构的力学特性,提出了大面积巷式采空区上方煤层上行开采可行性判定理论及方法,理论计算得出虎龙沟煤矿8号煤层大面积巷式采空区影响高度为8.8 m。利用FLAC2D软件对5号煤层实施上行开采的可行性作进一步论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开挖条带个数的增多,应力弱化系数等值线的高度不断增加,然而当开挖条带个数大于4个时,应力弱化系数不再增高,得出虎龙沟煤矿8号煤层采空区影响高度为10 m。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均表明8号煤层采空区影响高度小于煤层层间距25~30 m,因此,虎龙沟煤矿大面积巷式采空区上方煤层上行开采是可行的。(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刘世奇[4](2016)在《厚煤层开采覆岩破坏规律及粘土隔水层采动失稳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水体下压煤严重,厚松散层薄基岩地质条件下高强度开采的防治水技术难题制约着我国东部矿区诸多煤矿的采掘规划;伴随着厚甚至巨厚煤层开采技术的不断成熟,我国西部矿区保水开采也将面临新的技术难题,急需相关理论突破。采动覆岩破坏高度预计和隔水层的失稳评判是近水体下采煤的两个关键技术点,本论文针对我国厚煤层一次采全厚(包括放顶煤开采和大采高开采)覆岩破坏规律并无统一结论的事实,以及针对我国东部矿区深厚松散层底部普遍存在的粘土隔水层的研究空白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利用相似模拟、数值模拟、现场实测和室内试验等研究手段,运用统计学、灰色理论、突变理论、力学、采矿学和地质沉陷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归纳了厚煤层一次采全厚覆岩破坏高度预计公式,提出了采动影响粘土层隔水性失稳定量判据,并把研究成果应用到了姚桥煤矿新东四采区微山湖下薄基岩浅埋煤层的开采实践中。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补充和完善了覆岩破坏高度预计公式和理论。(1)根据152组实测数据归纳了适用于综采放顶煤开采、大采高开采的厚煤层(采厚M>3m)开采“两带”经验公式,提出了与其相应的保护层厚度的留设方法,从而形成了厚煤层开采的安全煤岩柱的留设方法。(2)提出了近距离煤层组下组煤开采综合采厚和“两带”高度计算的新方法:综合采厚一般采用计算,在极近距离煤层组(0≤h≤M)上、下煤层开采时间间隔半年以内的条件下,综合采厚采用(54)=∑4)计算;当第i层煤开采后,最终所取“两带”高度(8)/7)4))4)为顶层煤层到第i层煤各煤层开采后“两带”高度发育标高最高者。(3)对大屯矿区近距离煤层组下组煤(8煤)在7煤采空区下开采覆岩破坏高度进行了实测:姚桥煤矿8503工作面采厚2.5m的垮落带高度16.5m,徐庄煤矿8172综放工作面采厚4.49m的导水裂缝带高度84.74m。(4)综放开采与大采高开采覆岩破坏高度规律并无明显差异;随着采厚的增加,“两带”高度增加趋势并不完全符合分数函数式的增长方式,尤其是垮落带高度与采厚趋势线更接近于线性规律;开采厚度和开采方法是覆岩破坏高度的主控影响因素,因此根据覆岩类型和采煤方法,仅以采厚M为唯一变量的“两带”高度计算公式符合统计学原理,且便于应用。(5)根据覆岩原生裂隙和采场顶板应力的重新分布规律,“两带”发育高度应为“马鞍“形态。目前许多学者根据相似模拟提出的“拱形”形态观点是错误的,原因是后者实验过程中完整坚硬“岩层”与工程实际中存在裂隙弱面的岩体相悖。(2)研究了薄基岩粘-岩复合结构采动协同变形和力学传递规律,分析了粘土层失稳机理(1)相似模拟实验表明在下沉盆地滑移面与粘土层的接触面容易形成离层或断裂空隙,此时粘土层受剪切、拉伸失稳可能性大;采用灰色理论分析了离层、断裂空隙△W形成的影响因素显着性为:水平移动>倾斜>水平变形>间距>曲率>断层>下沉量,由于模型实验的局限性忽略和弱化了采厚M和断层的显着性影响程度。(2)薄基岩顶板为“全软覆岩”顶板类型,一般不存在关键层。无论是岩层的滑落失稳还是变形失稳,在粘-岩接触面的岩层断裂处,粘土层中形成集中应力,集中应力容易造成粘土层的隔水性失稳,为保证粘土层不发生剪切破断而造成连续性破坏,作为稳定隔水层的粘土层厚度应不小于1倍采厚M(即△W的最大厚度)。(3)建立了静力载荷下粘-岩结构折迭突变模型,突变理论分析认为:粘土层突变失稳与粘土层和对其作用的岩层的切变模量和厚度有关,在准静态状态下粘土的切变模量越大,厚度越薄时,粘土层发生突变失稳的可能性越大;而当粘土厚度接近甚至大于对其作用的岩层,切变模量较小时,粘土层不会发生突变失稳,而是以蠕变方式缓慢失稳。采动过程中基岩对于粘土的动载荷作用增加了粘土层突变失稳的概率。(3)与浅表粘土相比,深埋粘土(埋深>70m)密度增大,孔隙度和含水量降低,但其力学参数并无明显变化。粘土的液性指数随着埋深的增大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当埋深超过一定范围后(不同矿区数据不同,海孜矿的埋深约80 m,兴隆庄矿的埋深约70 m),粘土的液性指数基本降为0,粘土为硬塑甚至半固态,这种状态的粘土层隔水性良好。(4)受采动影响,第四系松散层内部各地层普遍存在少量水平移动。水平移动方向随机,且移动量随与开采煤层距离的减小而增大;受采动影响,松散层内部含水层整体表现为压缩变形,隔水层整体表现为膨胀变形。采动裂隙导致含水层疏水降压引起有效应力增大是含水沙层压缩的主要原因;粘土中的蒙脱石水化膨胀作用是隔水层遇水后膨胀的主要原因。略去上覆地层对粘土层造成的小量水平应变,可采用概率积分法的地层移动变形参量对粘土层的移动变形进行预计。(5)建立了采场顶板流固耦合数值计算模型,模型表明:采场顶板应力场的重新分布和岩土层的移动破坏导致岩土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从而引起渗流场变化;粘土层隔水性能并非因为其完整性的破坏而发生突变,而是存在一个渐变的前奏,且有一定的“自我恢复功能”;裂隙的不断发展和特定开采、地质条件下粘土层隔水特性之间的“博弈”结果决定了最终渗流场状态。(6)提出了采动变形粘土层隔水性定量判别准则(1)地层的移动变形引起粘土层的剪切、拉伸和弯曲变形甚至是破坏,为此专门研发了粘土极限变形实验成套装置,对6个矿区10种粘土试样进行了极限变形实验。实验表明:粘土层隔水能力随变形的增加存在着以“突变节点”和“失去节点”为界的叁个阶段:保持段、下降段和失去段;“突变节点”的拉厚比λL为0.120,剪厚比λJ为0.105;“失去节点”拉厚比λL为0.156,剪厚比λJ为0.135。(2)结合粘土层极限变形实验成果和地层移动变形参量构建了以、(6、(7和四个指标形成的粘土层隔水性定量判别准则,根据判别准则将粘土隔水性划分为3个状态:a.隔水性保持:b.隔水性下降:c.隔水性失去:(7)将微观扫描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应用于粘土变形渗透性变化机理研究。通过对粘土试样变形前后孔隙度变化对比分析可知:粘土层隔水性失去的过程,本质上是新生裂隙的增生和原生裂隙的扩展;不同性质粘土在受到变形后其裂隙度增加方式不同,一般高粘度粘土偏重于原生裂缝的扩展,而粘度低的粘土原生裂缝扩展与新生裂缝增生并行。(8)利用覆岩破坏高度预计公式及粘土层隔水性定量判据对姚桥煤矿新东四采区进行了工程应用和论证。应用表明,综放“两带”公式对姚桥煤矿新东四采区7、8煤覆岩破坏高度的预计结果符合江苏省经信委对姚桥煤矿新东四采区7、8煤开采上限的批复内容:7煤开采综放全厚开采防砂煤岩柱的开采标高为-157m,岩柱28m;只采底分层(采高2.5m)的开采上限标高为-135m,岩柱15m。8煤开采在孔H43附近及FW3断层东部区域采全厚开采上限-173m,岩柱75m;其他区域全厚开采上限为-140m,岩柱42m;限厚2.5m开采上限为-135m,岩柱37m;姚桥煤矿新东四采区松散层粘土隔水层受采动变形后AL、AJa、AJb和AW四个指标均小于粘土层隔水性失去极限,粘土层仍然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够实现微山湖大型水体下安全采煤。(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期刊2016-03-22)
刘斌,梁则虎[5](2015)在《下沟煤矿泾河下开采对覆岩破坏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下沟煤矿含水层、隔水层、构造及含水性、水力联系及充水因素,以及地表泾河等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对泾河下采用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的可行性做了进一步论证,判断得出能满足泾河砾岩水体下安全开采对防水煤岩柱的要求,综放开采是可行的。通过对ZF2801工作面试采,实测取得"两带"破坏高度,再通过对多套工作面综放开采实测,并对实测数据分析总结得出:导水裂缝带最大发育高度为149.48 m,最大裂采比为16.79,并确定了泾河下后续开采防水煤岩柱留设原则及开采对策,为下沟煤矿泾河下压煤的解放,以及泾河流域其他煤矿进行泾河下压煤开采具有推广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煤矿隐蔽致灾因素及探查技术研究》期刊2015-05-01)
白汉营[6](2014)在《深埋土岩界面下煤层开采覆岩破坏致灾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东部一些矿区在临近深厚松散层底部土与煤系古风化岩界面(简称深埋土岩界面)煤层开采时,发生严重的顶板突水(突泥)事故,且常伴随顶板压力异常增大甚至压死支架现象,采用传统理论还难以合理解释此类事故发生的机理。为解决这一重大煤矿工程地质问题,以安徽淮南潘谢矿区为代表,开展深埋土岩界面带在高压下水土岩相互作用工程地质性质基础研究,并对深埋土岩界面下煤层开采覆岩破坏致灾机理进行分析。采用理论分析、现场试验、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和工程应用检验等研究方法,以阐释深埋土岩界面下煤层开采覆岩破坏致灾机理为主旨,在分析深埋土岩界面赋存地质环境、高压下土-岩相互作用力学特性等基础上,围绕“深埋土岩界面类型划分→下渗带的形成→导水裂隙带的发育规律→工作面压架突水机理”这一主线进行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1)进行深埋土岩界面带现场地质调查,采取岩土试样,并利用矿区内各类钻孔测井资料分析、岩芯鉴定等方法,鉴定土层与煤系古风化岩界面位置。综合现场和室内测试资料,提出深埋土岩界面带工程地质类型可划分为四种类型,明确了我国东部发生严重的顶板突水事故的工作面位于深埋砂土-砂岩界面带类型地质环境下。(2)利用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自行研制的DRS-1型高压土直残剪试验机进行深埋砂土与煤系风化岩界面带高压直剪性能正交试验,采用方差及极差分析法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界面力学特性的敏感性,试验结果发现:法向压力是界面力学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而界面岩性和粗糙度为次要影响因素;界面的剪切应力-剪切位移(τ-ω)曲线之间整体呈双曲线关系,无明显的峰值应力,表现为剪缩特征;法向压力为6MPa时,不同粗糙度界面的抗剪强度基本重合,法向压力大于8MPa时,界面粗糙度越大,界面抗剪强度越大;界面的抗剪强度与法向压力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可用Mohr-Coulomb准则来描述。(3)在调查分析淮南潘谢矿区留设足够高防水煤岩柱,数个综采工作面突水实际资料基础上,提出下渗带的概念,分析了下渗带发育在深埋砂土-砂岩界面类型下、且应具备3个水文工程地质条件;采用极限平衡原理及水力劈裂准则推导得到了下渗带发育深度的理论计算公式,给出了淮南潘谢矿区下渗带发育深度范围值。(4)在系统分析深埋砂土-砂岩界面下高水压裂隙岩体赋存地质环境的基础上,采用关键层理论及矿山压力控制理论等,讨论了深埋土-岩界面下煤层开采导水裂隙带的发育特征规律;基于导水裂隙带高度实测值,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导水裂隙带高度发育的主控因素;基于钻孔简易水文观测资料,分析了岩性对导水裂隙带高度发育的影响,明确了导水裂隙带临界面的确定方法,将导水裂隙带实测资料进行深埋土岩界面带分区,研究了煤层顶板类型及采厚对导水裂隙带高度发育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近深埋土-岩界面下煤层开采改进的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预计公式。(5)在淮南潘谢矿区采煤工作面压架突水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煤层采前下渗带的存在,采后覆岩破坏异常发育的压架突水机理,指出下渗带的存在是发生压架突水事故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由此提出防治压架突水的关键技术是:提高综采支架工作阻力、加快工作面开采速度,对下渗带进行注浆改造等。(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4-10-01)
杜元洲,杜何辛[7](2011)在《覆岩破坏机理和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淮南矿业集团顾桥煤矿工作面回采地质条件,采用二维数值模拟软件FLAC2D5.0,分析了工作面顶板的塑性区、应力分布等特征,并分析了工作面回采中导水裂隙带的发育高度。研究表明,采厚3.5m的工作面回采后,上覆岩层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为66m~72m。(本文来源于《山西煤炭》期刊2011年04期)
滕永海,杨建立,朱伟,张华民[8](2010)在《综采放顶煤覆岩破坏规律与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现场实测资料,结合相似材料模拟试验、数值计算,系统研究了潞安矿区综采放顶煤条件下覆岩破坏规律和导水裂缝带发育规律,揭示了覆岩破坏与岩层移动的机理。综采放顶煤条件下导水裂缝带异常发育,在同样采厚的条件下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比分层综采增大1.32倍,比普采增大2.23倍。综采放顶煤条件下裂高采厚比为19.75,与普采、分层综采初次采动条件下的裂高采厚比相近,基本符合初次采动导水裂缝带的发育规律。(本文来源于《矿山测量》期刊2010年02期)
张连贵[9](2009)在《兖州矿区非充分开采覆岩破坏机理与地表沉陷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矿井开采日益深部化,非充分开采地表沉陷问题越来越突出,有必要对非充分开采覆岩破坏机理与地表沉陷规律进行研究。本文针对兖州矿区的地质采矿条件,通过对现场实测资料分析、相似材料模拟试验、离散元数值模拟计算及物理勘探等多种研究手段,对兖州矿区非充分开采覆岩破坏机理与地表沉陷规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通过对兖州矿区非充分开采地表移动观测站的实测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得出:(1)开采沉陷充分程度随着连续开采工作面个数的增加而增大,由非充分变为充分的沉陷状态。薄冲积层下采用宽深比,厚冲积层下按采宽与基岩厚度之比来评价采动程度。(2)非充分开采下沉率随采动程度的变化而呈现“缓慢增加→急剧增加→缓慢增加→稳定”的分段变化的规律。(3)厚冲积层条件下深部开采地表下沉率公式4)非充分开采地表移动预计,可沿用概率积分模型并通过修改预计参数来实现。下沉率和拐点偏移距受采动程度影响较大。随开采程度的增加,拐点偏移方向从煤柱一侧向采空区一侧移动,拐点偏移距由外偏最大逐渐变小,到内偏增大至内偏最大。通过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及数值计算,揭示了非充分开采覆岩破坏机理和厚冲积层条件下采动程度衡量方法,得出:(1)极不充分开采阶段,上覆岩层形成较小压力拱,岩层垮落范围小,移动不充分,地表移动量很小。(2)厚冲积层条件下的采动程度不能沿用宽深比指标,应对冲积层厚度、基岩厚度及其比例关系予以考虑。通过数值模拟对煤柱稳定性进行分析,得出:工作面间的隔离煤柱的宽度和强度对煤柱稳定性有决定性影响,对地表沉降量有一定影响。当煤柱尺寸较小时,煤柱易失稳,出现冲击地压现象。应用非充分开采地表沉陷规律研究成果,对兖州矿区鲍店煤矿泗河下压煤、南屯煤矿高压线下压煤等进行了开采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09-09-01)
杜锋,杨本水[10](2007)在《巨厚松散层下浅埋煤层综放工作面覆岩破坏移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相似材料模拟试验,着重研究了巨厚松散层浅埋煤层综放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特征和"两带"高度发育形态,为煤岩柱的合理留设和综放工作面提高开采上限,工作面安全开采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全国金属矿山采矿新技术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07-08-01)
覆岩破坏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西部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赋存稳定、基岩薄、煤层厚、埋深浅;易于进行大规模、高效率、高强度开采;但西部地区植被稀少,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这就要求在煤炭开采时对区域自然生态给予特别关注,而作为环境保护的基础,开展高强度开采覆岩破坏特征与机理研究显得十分必要。论文在研究当前国内外高强度开采地质条件、技术特征及外部扰动等破坏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大地电磁探测、相似材料模拟试验、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等手段及方法,重点研究了以下内容:(1)基于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理念,以绿色采矿理论为指导,给出了高强度开采的科学定义及由采矿地质特征、技术指标及负外部性响应构成的高强度开采判别指标体系。(2)通过分析大量高强度开采工作面“两带”高度实测数据,给出了针对高强度开采覆岩破坏“两带”高度的计算公式。(3)以神东矿区典型高强度开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大地电磁探测,获得了覆岩破坏前、后的大地电磁信号特征,对比研究了采动区覆岩的破坏特征,提出了高强度开采覆岩破坏特征及模式。(4)采用相似材料模拟及数值模拟,研究了典型高强度开采覆岩的破坏特征及应力演化特征。得出高强度开采垮落带和裂隙带垮落步距基本一致,裂隙带直达地表;同一推进位置不同埋深的水平移动随埋深的增大而降低,水平移动曲线呈“阶梯”状波动,高强度开采覆岩应力积累及释放速度均较快,具有显着的非连续特征。(5)提出了揭示高强度开采覆岩破坏机理的“弹性薄板+压力平行拱”组合模型,并推导了高强度开采覆岩破坏的弹性薄板力学公式、覆岩内离层形成的力学条件及计算方法、高强度开采压力拱的演化特征及相关参数。以上研究为从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判断高强度开采覆岩破坏及变形特征提供了有效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覆岩破坏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白海滔.厚煤层开采覆岩破坏及隔水层失稳机理分析[J].江西煤炭科技.2018
[2].王云广.高强度开采覆岩破坏特征与机理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6
[3].姜耀东,杨英明,马振乾,李彦伟.大面积巷式采空区覆岩破坏机理及上行开采可行性分析[J].煤炭学报.2016
[4].刘世奇.厚煤层开采覆岩破坏规律及粘土隔水层采动失稳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6
[5].刘斌,梁则虎.下沟煤矿泾河下开采对覆岩破坏机理的研究[C].煤矿隐蔽致灾因素及探查技术研究.2015
[6].白汉营.深埋土岩界面下煤层开采覆岩破坏致灾机理[D].中国矿业大学.2014
[7].杜元洲,杜何辛.覆岩破坏机理和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研究[J].山西煤炭.2011
[8].滕永海,杨建立,朱伟,张华民.综采放顶煤覆岩破坏规律与机理研究[J].矿山测量.2010
[9].张连贵.兖州矿区非充分开采覆岩破坏机理与地表沉陷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
[10].杜锋,杨本水.巨厚松散层下浅埋煤层综放工作面覆岩破坏移动机理研究[C].全国金属矿山采矿新技术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论文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