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尽快建立市话的有效竞争体制(论文文献综述)
程瓯[1](2016)在《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电信产业是中国近十几年来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电信产业视为自然垄断产业,电信服务的基础性、网络的完整性以及电信运营的规模经济性决定了电信产业的自然垄断属性。1994年,中国联通的进入打破了电信业的垄断,之后中国电信业经历了几次大的拆分,电信市场的竞争格局基本形成。2008年电信产业融合重组,形成电信、移动和联通三足鼎立的局面。随着产业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三网融合”政策的推进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变革,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失衡、业务增长乏力的问题己经显现出来,在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规制与竞争方面的深层次的问题。因此,在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以后,如何形成均衡的市场竞争格局,如何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如何进一步完善电信监管机制,为电信运营商之间的有效竞争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对垄断性较强但又具有一定竞争性的电信产业来说,单纯用规制理论或产业组织理论进行分析,都是有失偏颇的。因此,本文在“SCP”范式的基础上,结合电信产业的经济特性,将产业组织理论和规制理论相融合,构建了“政府规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R-SCP"理论分析框架,并通过这个理论框架对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以及电信产业规制进行研究,结合“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等新态势,对电信产业进行全面的实证分析,为我国电信业的产业组织发展、电信产业政策和规制改革等提出新的建议,为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本文的研究内容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和理论基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内容。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作了介绍。对相关理论进行考察,在回顾自然垄断理论、规制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分析“SCP”范式对自然垄断产业的适用性以及局限性。第二部分构建电信产业"R-SCP"理论分析框架,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内容。介绍了我国电信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电信产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结合电信产业所具有的自然垄断与竞争特性,构建"R-SCP"理论分析框架,在该理论框架内,规制、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都是电信产业的内生变量,规制影响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同时也受到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绩效的影响。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部分,包括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的内容。运用"R-SCP"理论分析框架对中国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重点分析不对称规制、“三网融合”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分析“移动通信转售”、手机实名制等产业政策变化以及放松规制对市场行为的影响,结合电信产业几次大的拆分和重组,对各个阶段的市场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组织及规制的影响,主要是第八章的内容。分析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影响,并以“微信”为例分析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语音、短信业务的替代作用,指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组织变革和转型方向,探索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并分析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规制的新特点。第五部分是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建议,包括第九章和第十章的内容。介绍了电信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内涵及目标,规制合理化与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关系,以及产业融合对电信规制的影响,借鉴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电信规制与改革经验,对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提出政策建议。最后,对全文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对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文研究表明,中国电信业的产业组织受到政府规制和市场机制两方面的共同影响,随着产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进一步放松规制,市场机制对电信产业组织的影响将越来越强。但由于电信产业所具有的网络特性,政府规制仍然有必要保持。政府需要改变直接用行政手段参与电信业产业组织调整的状况,更多地借助市场机制实现对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调整,重点关注对公平竞争环境的塑造和保护。
李荣华[2](2008)在《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的有效竞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信产业的垄断、竞争与规制一直是学术界和实业界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电信产业改革的目标是电信业的良性发展,而促进电信业良性发展的关键在于形成有效竞争。目前中国电信产业在一些业务范围内已经有竞争,但本地电话、移动电话等领域仍处于双寡头垄断状态。在解决自然垄断附生问题的方式中,中国选择了国有化。国家经营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源被部分集团占有的问题,但同时滋生了无监管、低效率和官僚传统。事实上,由政府同时担任垄断者和管制者的角色,易导致价格无管制、服务欠质量的结果。在中国电信业规模不断增长、内部产业组织结构不断变化的总体背景下,我国政府主管部门的行业规制政策趋向也日益明朗,那就是顺应全球电信业发展大势,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培育有效竞争市场为主要政策取向,这也意味着我国电信市场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后进入者,后进入者与在位者之间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在这种竞争过程中,一个重要问题是政府主管部门如何制定有效的规制政策,以培育一个有效的竞争市场,使后进入者有能力与在位者展开竞争。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对中国电信市场有效竞争具有重要意义的后进入者,从中观的层面上分析电信市场后进入者的产业进入路径、规制影响和竞争效果。力求通过这种研究达到如下目的:(1)从产业进入和电信行业特征两个角度,揭示电信市场后进入者在与在位主导运营商竞争中的独特博弈轨迹,探究电信市场后进入者实现有效竞争的路径;(2)从产权制度与有效竞争相互影响的角度,解释竞争主体的形成依赖于企业产权的多元化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揭示我国电信市场竞争失效、竞争无序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国家资本“一股独大”等产权因素的影响;(3)通过对我国电信规制改革与开放竞争实践的考察,对规制理论和政策在促进后进入者有效竞争实践中的效果及存在问题进行客观评价,寻求规制理论政策与实践的结合点,为深化后进入者竞争与规制理论的研究及规制政策的改革提供基础。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文运用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综合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规制经济学、网络经济学、电信经济学和有关垄断竞争理论,运用理论推理与经验证据相结合、构建模型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与结论:1.探讨了我国电信市场培育后进入者的产业进入方式,即在引入新的基础电信运营商的同时,拆分重组在位主导运营商,以这两种方式共同培育新的竞争主体。对于世界上其他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国家而言,这一点并不容易做到,除非企业违反了反垄断法,否则政府没有权利去拆分一个有着私有产权的电信企业,而中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以及中国电信企业的国有性质,反而使这种对企业的拆分成本相对较低,这也为世界电信业的改革提供了一个特例。2.提出了必要的重复建设是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实现有效竞争的重要措施。电信产业中重复建设是指传输能力和网络容量增长不能被用户有效吸纳的情况。即使是多家电信运营商同时投资某种网络和服务于某一市场,只要传输能力和网络容量的增长能被增长的用户有效吸纳,对市场而言,仍是有效竞争,这种建设就不能简单认定为重复建设。必要的重复建设可以使后进入者快速健全网络设施,实现基于设施的竞争。3.从系统的和历史的角度较为全面地梳理和剖析了电信市场有效竞争演变的机理。边缘性进入便成为能够平衡各方面的选择。也就是说我国电信业规制放松具有“边缘性进入”的独特性。而这一特征与电信业仍然存在的网络经济效应结合起来,使中国电信业至今尚未建立起真正的有效竞争体制而处于一种“闭锁状态”:部门垄断基础上的市场垄断和合谋。4.提出了第三次重组后的三大全业务运营的电信集团之固网和移动网在同一集团公司(或上市公司内)应采取母子公司的运营体制,而不能采取事业部制的体制。在事业部体制下,移动业务与固网业务混合核算,将在客观上限制了后进入者的投资,特别是在引入民营资本和海外资本的过程中,抬高了后进入者的成本。5.根据我国电信体制变迁的历史轨迹研究和探讨了电信市场后进入者实现有效竞争的路径及特征,提出了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实现有效竞争的路径选择,必须基于自身的政治体制、文化传统、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因素,进行适当的产业重组,作出相应的产权安排,并辅以合理的适度准入、全业务经营等规制政策,推进数网融合等。在分析了多个重组版本后,认为中国电信业的症结是国营化与独家垄断(分地区或分业务垄断),没有新的市场主体的参与。国有国营化使得国家并不希望这几个国有企业激烈竞争,而损害“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国营化使得所有方案都在讲均衡,寻找节约国家资源的办法,难以破除行政垄断。关键是新的竞争主体数量太少,必须引进电信市场后进入者。6.把电信市场规制理论和政策的研究与我国电信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分析了垄断制度改革对电信市场后进入者实现有效竞争的影响问题。认为规制制度的改革重点在于为规制机构建立一套有效的规制治理制度,而规制机构的独立化又是规制治理的中心内容。提出了深化我国电信规制体制改革、促进电信市场后进入者有效竞争的对策建议。
马小洪[3](2008)在《我国电信业有效竞争研究》文中提出电信业改革是当今产业经济学领域最为活跃的研究课题之一。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电信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事实已经形成,我国电信业面临着新一轮的改革与重组。电信重组的成功与失败,对中国在国际信息产业的地位及竞争能力至关重要;重组也是中国电信产业整体升级、提高综合竞争力、实现国际化发展和企业创新的最主要途径。而中国电信业重组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建立电信业的有效竞争格局,但是我国电信体制改革还远远没有到位,有效竞争的局面还没有建立,距离有效竞争还很远。有鉴于此,本文从上述背景出发,利用西方产业组织经济学中的有效竞争理论,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三方面分析了有效竞争的评价框架,并据此对中国电信业的各个业务领域的竞争现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旨在为中国电信业实现有效竞争提供一些政策建议。全文共分五章,第1章为前言部分,首先对本文的研究背景进行了分析,阐明其研究意义,并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2章阐述了有效竞争理论及其评价框架。SCP模式是有效竞争最全面、最具有概括性的衡量标准,因此本文主要基于SCP模式提出有效竞争的整体评价框架。第3章通过对我国电信业的改革历程研究,以及对改革的反思,本文认为,我国电信业改革和重组的目标是有效竞争。第4章是全文的重点,依据有效竞争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电信业各个业务领域的竞争现状分别进行了实证研究,包括移动通信领域、固定电话领域(固定市话领域和固定长话领域)和其他业务领域,最后对我国电信业作了一个整体分析。第5章阐述了中国电信业实现有效竞争的政策建议,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健全法律法规,规范电信业管制;调整行业结构,实施全业务经营战略;完善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蒋红娟[4](2007)在《中国电信业的市场化改革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放松规制、引入竞争、产权私有已成为世界电信产业市场化改革的主导趋势。与此同时,我国电信产业仍维持政企合一的国有垄断经营模式,市场化改革严重滞后使得产业发展的国内外差距进一步加大,收费高、服务差、业务量不足的产业状况促使市场开放呼声日益高涨。与众多竞争性产业相比,电信对整个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具备全局性、战略性影响,电信业改革因涉及面广,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而格外令人关注。与其他政府规制行业相比,电信业在我国的市场化改革最早,产业发展相对成熟,改革下一步如何进行对其他产业市场化改革更具有参考价值和示范效应。为此,有关中国电信产业市场化改革的研究,不仅对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的统筹协调发展意义重大、作用关键,而且也是迫在眉睫的现实性课题。本文从中国电信改革的实际背景出发,以中国电信业绩效的纵向和横向比较为依托,以决定电信业改革绩效和产业发展的市场结构、政府规制及产权改革这三个关键性问题为突破口,对中国电信产业的市场化改革问题展开研究,并最终落脚于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政府规制重建、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等若干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安排如下:第1章:绪论。重点揭示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内容、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等内容。第2章: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该部分通过对国内外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对自然垄断、规制及产权等电信业改革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从而为后面章节的分析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并提供研究依据。第3章:中国电信业的改革和发展历程。运用历史的和动态的分析方法,透过联通的进入、信息产业部的成立、中国电信的纵向分拆、中国电信的横向分拆和电信产业重组等一系列“关键节点”对我国电信业的改革和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和阐释。从而为后面的分析提供了经济背景。第4章:电信业市场化改革的绩效评价。该部分首先建立了电信业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对中国电信业的市场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通过对中国电信业市场化改革绩效的综合评价,在肯定了近年来各种改革所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分析和总结出中国电信业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5章:电信业市场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该部分以市场结构、政府规制和产权改革这三个关键问题为突破口,对中国电信业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透过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得出中国电信业市场化改革非系统化的结论,从而为市场结构、政府规制与产权改革“三位一体”改革方案的实施作好了准备。第6章:电信业改革的国际经验与启示。该部分从市场结构改革、规制改革以及产权改革三个方面对英美日等国家的电信业改革进行了经验分析和总结。最后得出对我国电信改革有借鉴意义的重要启示。第7章:电信业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模式及政策建议。在前面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电信业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模式: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政府规制重建、混合所有制型多元产权结构;以此目标模式为导向,提出了我国电信业市场化改革的政策建议。国内电信行业的高速发展吸引了国内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并没有拘泥于现有的国内电信业改革模式的研究,在消化吸收各家理念精髓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创新性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研究思路方面,本文从电信改革的实际背景出发,以国内外电信业绩效的纵向和横向比较为依托,以决定电信业改革绩效和产业发展的市场结构、政府规制及产权改革这三个关键性问题为突破口,对中国电信产业的市场化改革问题展开研究。2.本文运用了比较的分析方法,对中国电信业的市场绩效进行了纵向和横向比较,在深入分析中国电信业绩效提高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得出中国电信业市场化改革亟需解决的三个关键问题。3.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中国电信业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模式,即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进行政府规制重建和建立混合所有制型多元产权结构。
施建宁[5](2007)在《试论中国电信产业管制改革》文中研究说明发达国家相继进行了以放松管制、推动竞争为主导的电信管制改革,但放松管制后,一方面电信服务市场出现了恶性竞争,多数国家的电信行业步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另一方面本地固定电话垄断依然存在。如何界定电信行业的性质、审视和评判先前电信管制改革方面的得失、明确今后电信管制发展的方向,是各国理论界和电信产业界面临的十分迫切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尽管当前中国电信行业发展总体呈现良好态势,电信管制领域里管制滞后、管制不足和管制失当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如何理顺电信市场的各种利益关系,恰当地激励和约束各电信运营商的行为,抑制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恶性价格战以及某种程度的混乱,为电信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是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本论文内容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在对自然垄断理论的回顾和评述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不能简单的判定电信业是或者不是自然垄断产业,而应该根据其在不同时期、不同业务的特征。随着信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电信产业的大部分自然垄断属性逐渐的消失,因而世界各国出现了对电信产业的放松管制的浪潮。第二部分转入电信业管制政策的演进分析,探讨了放松管制后确保有效竞争展开的进入管制、不对称管制、互联互通管制以及普遍服务管制政策等。第三部分首先介绍了英、美电信产业引入竞争和实现有效竞争的方式,并归纳出值得我国借鉴的几点经验。在此基础上,介绍我国电信产业历经四个阶段的竞争引入过程,然后对我国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指出我国在实现电信有效竞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讨论了中国电信行业管制的基点,明确了电信市场是竞争性垄断市场,电信市场竞争必须是有效率竞争,阐述了中国电信行业管制的基点、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并就电信行业管制中的主要理论问题和对策构想与建议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周文志[6](2006)在《中国电信业竞争模式创新研究》文中认为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中国电信业在全球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带动下,获得了跨越式发展。1994年,中国联通的成立打破了电信业的垄断,之后十几年,中国电信业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重组,政府对市场结构的塑造和通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然而产业政策驱动的电信业历史性飞跃,源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对电信业研究必须以这一时期为基本出发点。基于这一认识,本文考察了中国电信业的产业构成与基本特性,简略地回顾了中国电信业发展史与计划经济时期的电信业体制形成。 目前来看,中国电信市场的有效竞争机制还没有形成,这也是当前政府、产业界、理论界普遍感到困惑之处。政府管制政策的缺失、电信运营企业恶性竞争的经常发生,已经成为行业内部非常普遍的事情。本文从研究中国电信业现行的竞争模式入手,分析了现行竞争模式形成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并探讨了现行的竞争模式形成的理论基础,通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电信改革的经验,提出了中国电信业竞争模式创新之路:在行业主管部门适度放松管制的前提下,在电信网、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加速融合的技术背景下,通过基础业务合作提高电信企业的规模效益、通过增值业务的竞争提高电信市场的运行效率、通过资源共享降低电信企业的运营成本、通过非对称性管制优化电信行业的市场结构、通过电信企业间的竞合促使产业链共同繁荣。
张成波[7](2006)在《我国电信市场竞争模式与资源配置效率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有效竞争理论、规制理论为理论基础,从我国电信改革客观实际出发,对国内电信市场竞争模式的转变过程进行了分析,并与国外竞争模式转变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了竞争模式转变过程中的产权改革问题,建立定量模型对竞争模式转变过程中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我国电信市场竞争模式选择的系列建议。通过对我国电信市场结构的测度见证了我国电信市场竞争模式从垄断到竞争的转变。指出电信企业产权制度滞后于竞争模式转变,并提出建议。建立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模型体系,反映出我国电信业竞争模式的改变所带来的技术规模效率提升,见证了我国电信市场从依靠劳动和资本投入发展到通信技术的进步与电信改革使得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高的转变。电信业适度竞争的基本特征应体现动态性、公平性、有序性、效率性、协同性,适度竞争格局的实现必须依靠政府管制的调控。网络融合是技术发展的必然,“三网融合”应成为我国电信市场的发展趋势。虚拟运营商是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的产物,需要政策的鼓励与法制的引导。提出了电信业建立实施适度竞争模式的政策环境。本文所建立的电信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模型体系,是对丰富现有电信市场绩效评价的一种新尝试。
黄威[8](2006)在《中国转型期自然垄断产业有效市场研究 ——以电信业的发展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改革走到今天,面临着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即以垄断为特征的传统型向以引入竞争为特征的现代型转变,因此有效竞争市场结构的建立就会至关重要。但传统的有效竞争理论本身是针对一般产业而提出的,自然垄断产业具有特殊性,该理论应用于自然垄断产业存在理论上的缺陷,为克服这一缺陷,本文全面阐述了有效市场假说,自然垄断产业的有效市场是指以有效竞争为基础,实现竞争与规模兼容、竞争与规制兼容、竞争与垄断兼容、国有与民营兼容、效率与公平兼容的自然垄断产业市场。这样的市场既是市场机制的产物,又是政府适当干预的结果。论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然垄断产业有效市场模型和模糊综合评价体系,并完成了作为自然垄断产业效率实现模式的有效市场的理论构建。中国转型期经济在体制、改革方式、制度变迁上的特殊性决定了转型经济条件下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有效市场应该具有不同的特点及相应的不同治理思路。论文以转型经济为背景,对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有效市场建设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比较和描述了市场条件下与转型期存在显着差别的市场与政府、市场与企业、垄断与竞争的边界模型,界定和分析了隐性行政垄断的特征及其危害性,认为导致中国自然垄断产业市场低效的基础性原因是规模经济特征和规模经济效率的双重不足,范围经济没有实现,无效率的非均衡规制和均衡规制并存,以及国有企业的困境。论文提出了规制结构中的纵向配置原则,认为自然垄断产业的规制纵向配置不能按“行政区划”设立,而应该按“市场瓶颈”的原则设立。在市场供给机制上,通过无效率博弈向有效率博弈转变的模型,说明了转型期市场制度建设是有效供给机制形成的必然要求。在市场需求机制上,利用供给和需求曲线分析了消费壁垒对需求的影响,从而阐明了降低消费壁垒是有效需求机制形成的关键。论文以典型的自然垄断产业——电信业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从有效市场的角度深入探究中国电信业演进的历程和发展现状,探究了中国电信业形成有效市场的主要障碍以及改革思路。在电信市场全面开放之前,中国电信业要完成从垄断到竞争再到国际竞争力的加速转变,政府对电信市场的干预与引导是不可避免的。即是说,在未来的三到四年时间里,国内电信市场的竞争将进一步打造国内电信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市场运行机制,同时,通过政府强制性变革和市场诱致性变迁结合,进一步完成中国电信业的第三次重组,最终形成二到
邹文英[9](2006)在《论电信产业的有效竞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促进中国电信业效率改进和福利提高,中国政府自上世纪90年代初启动了电信业破除垄断、引入竞争的管制体制改革。通过“两种模式、三步曲”式的改革,形成了目前“五加一”的初步竞争格局,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但是,迄今为止,有效竞争的局面并未完全形成,局部市场的竞争过度与竞争不足同时并存。研究发现,当前的市场结构状况更多的与后两次的分拆式改革密切相关,因此,引发我们对已有的市场结构管制方式进行反思,研究结论是:全球范围的分拆式改革在某种程度上是不成功的。为进一步促进电信业有效竞争局面的形成,适应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三网融合趋势,必须对此前改革所形成的寡头竞争的市场结构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克服其存在的两种缺陷:(1)基础业务市场竞争者数量偏少,竞争不充分;(2)分业寡头垄断。改善目前市场结构的有效途径是:扩大市场准入,整合专用网资源,增发固定和移动牌照,允许全业务经营和跨行业经营,构造全业务宽松寡头竞争均衡的有效市场。同时,与多网络、多运营商竞争的新的竞争模式相适应,电信业的竞争将是有管制的竞争,而这一管制机构是独立的、综合的、统一的,包括整个通信行业的“大管制”机构。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形成电信产业的有效竞争格局为出发点,对电信业的管制改革进行研究。对分拆式改革措施进行反思,认为其有效性有限,指出电信业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应是全业务多寡头相互制衡。同时,通过对本地电信引入竞争的三种方式的研究,认为只有基于设施的竞争在我国目前才能形成电信业长期有效的竞争,而这通过国内现有网络资源的整合,完全可以操作。另外,通过对三网融合给电信业带来的革命性变化的研究,认为电信业的管制将走向“大管制”,即综合的、统一的、跨行业的多网络、多运营商环境下的管制。
滕颖[10](2006)在《基于我国电信改革的网络接入规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欧洲等国对电信产业进行了以引入竞争为核心的改革,放松规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就成为了全球电信改革的重要内容。由于电信业固有的技术和经济特点,决定了其有效竞争的必要条件是平等接入,实现互联。然而竞争性网络间自由的互联互通将可能产生瓶颈资源的利用和控制,降低竞争的效率,阻碍电信有效竞争的形成。因此,若能建立一种能同时最大化电信网络营运的企业效益和消费者效用的互联互通接入规制模式,保证电信网络有效的互联互通,将是实现电信市场竞争的关键。所以,如何建立合理的接入规制制度,促进电信竞争成为了规制部门和电信运营商讨论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重要内容。 中外对电信业的网络接入规制与竞争问题的研究,一般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结构与规制体制为前提,在单向接入和双向接入两种接入情形下对接入定价制度与电信竞争效率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探讨,也提出了许多非常有意义的理论和方法。然而这些研究都是基于西方各国电信改革较早国家的市场结构与规制体制,我国电信开放的路径和特点与其他国家相比有其特殊性,他们的研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电信改革。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电信规制制度变革和电信市场结构演进的关系,指出进入规制和互联接入规制制度是影响电信竞争效率的关键,接着在进入规制方面研究了对电信业完全放松进入时进入者的进入决策问题,认为在完全放松进入条件下,进入者进入决策将趋向理性化,从而得出电信竞争效率得以保证的关键是互联接入规制制度。最后,论文结合我国电信接入规制制度特点,分别分析了垂直一体化的电信市场结构和网络竞争的市场结构中,不同接入规制制度与电信竞争效率之间的关系。论文在进入者的进入决策分析、基于终端产品价格来设计和考虑对网络互联互通接入的规制和非对等网络接入定价的选择和制定等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全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探讨了电信规制制度变革与电信市场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研究显示产业需求变化和技术革新是规制变革和电信市场结构演进的外部动力和外在要求,规制制度不断变革是该系统内部运行的动力。放松规制的路径将通过影响企业的行为从而推动市场结构的演变,企业行为决策对规制制度的反映将影响规制变革的效果。因此,针对我国电信规制改革实践,得出结论:在我国电信业在对电信市场结构进行直接调整、竞争的市场构架完成后,要
二、尽快建立市话的有效竞争体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尽快建立市话的有效竞争体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自然垄断理论 |
2.1.1 早期自然垄断理论 |
2.1.2 传统自然垄断理论 |
2.1.3 现代自然垄断理论 |
2.2 规制理论 |
2.2.1 规制公共利益理论 |
2.2.2 规制俘获理论 |
2.2.3 规制经济理论 |
2.3 产业组织理论 |
2.3.1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
2.3.2 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 |
2.3.3 传统SCP范式对自然垄断产业的适用性分析 |
2.4 中国电信业的产业特性 |
2.4.1 中国电信业的技术经济特征 |
2.4.2 电信业技术经济特征的变化 |
2.4.3 电信企业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
第3章 中国电信业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新问题 |
3.1 中国电信产业的发展历程 |
3.1.1 中国电信产业发展初期 |
3.1.2 中国电信业市场拆分重组历程 |
3.2 中国电信产业监管政策演进 |
3.2.1 从垄断到调整市场结构引入竞争 |
3.2.2 从调整市场结构转向规范市场行为 |
3.2.3 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市场绩效——成立中国铁塔公司 |
3.3 中国电信产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
3.3.1 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业传统商业模式形成挑战 |
3.3.2 “三网融合”政策推进加剧了电信市场竞争 |
3.3.3 电信运营商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逐渐弱化 |
3.3.4 防范打击电信诈骗对运营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第4章 构建“R-SCP”电信产业分析框架 |
4.1 电信业规制的目标 |
4.2 电信业规制的主要内容 |
4.3 中国电信产业规制的现状 |
4.4 现有理论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分析 |
4.4.1 “SCP”范式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 |
4.4.2 规制理论在电信产业组织研究中的局限性 |
4.5 电信产业组织的研究思路 |
4.5.1 决定电信产业组织变迁的重要因素 |
4.5.2 电信产业组织研究的主要思路 |
4.6 构建基于规制的“R-SCP”理论分析框架 |
4.6.1 “R-SCP”框架的逻辑关系 |
4.6.2 “R-SCP”理论框架对电信产业的适用性 |
第5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
5.1 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 |
5.2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
5.3 政府行为对电信市场结构的直接塑造 |
5.3.1 放松进入规制与引入竞争 |
5.3.2 电信纵向拆分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3.3 电信南北拆分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4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4.1 进入者策略与在位者优势 |
5.4.2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份额和价格的影响 |
5.4.3 不对称规制与联通CDMA手机补贴 |
5.4.4 不对称规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3G/4G牌照发放 |
5.4.5 “单向携号转网”规制政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5 企业行为对电信市场结构的影响 |
5.5.1 中国电信的限制性定价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5.2 中国移动的差异化策略对市场份额的影响 |
5.5.3 中国联通的技术创新行为 |
5.6 产业融合对电信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
5.6.1 三网融合对电信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
5.6.2 中国三网融合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5.6.3 中国广电成为第四大电信运营商影响市场格局 |
第6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
6.1 市场行为的影响因素 |
6.1.1 影响电信企业市场行为的主要因素 |
6.1.2 规制条件下企业行为特征分析 |
6.1.3 中国电信企业各阶段行为分析 |
6.2 规制与放松规制对电信市场行为的影响 |
6.2.1 规制失效下电信企业的排他性行为 |
6.2.2 不对称规制下的电信市场竞争行为 |
6.2.3 电信企业对规制的突破与放松规制 |
6.3 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的影响——以中国联通为例 |
6.3.1 中国联通3G市场定位 |
6.3.2 中国联通3G六统一运营策略 |
6.3.3 中国联通价格行为分析 |
6.3.4 中国联通非价格行为分析 |
6.3.5 中国联通组织调整行为分析 |
6.4 产业政策对电信企业市场行为的影响 |
6.4.1 “移动通信转售”对电信企业行为的影响 |
6.4.2 手机实名制对电信企业行为的影响 |
第7章 基于规制的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
7.1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评价方法 |
7.1.1 产业组织理论对经济绩效的评价内容 |
7.1.2 竞争和规制对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影响 |
7.1.3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衡量指标 |
7.2 中国电信产业绩效的实证分析 |
7.2.1 完全垄断阶段的绩效分析(1994年之前) |
7.2.2 双寡头垄断阶段的绩效分析(1994-1998年) |
7.2.3 引入竞争阶段的绩效分析(1999-2001年) |
7.2.4 扩大竞争阶段的绩效分析(2002-2008年) |
7.2.5 电信业重组后的绩效分析(2009年至今) |
7.3 中国电信产业市场绩效的总体评价 |
第8章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的新特征及其规制 |
8.1 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 |
8.2 移动互联网对电信产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 |
8.2.1 电信运营商产业主导权丧失 |
8.2.2 电信运营商进一步被管道化 |
8.2.3 移动互联网业务替代传统电信业务——以“微信”为例 |
8.2.4 免费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成为主导 |
8.3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组织变革与转型 |
8.3.1 从全业务运营商转向综合信息服务商 |
8.3.2 运营重心从传统语音转向数据应用 |
8.3.3 由纯管道经营向智能管道转型 |
8.4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市场竞争行为 |
8.4.1 开展4G流量价值经营提升市场绩效 |
8.4.2 搭建应用平台与OTT企业合作运营 |
8.4.3 重视应用服务——以移动支付为例 |
8.4.4 以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提升电信产业竞争力 |
8.5 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产业规制的新特点 |
第9章 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及规制合理化建议 |
9.1 电信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内涵及目标 |
9.2 规制合理化与产业组织有效化的关系 |
9.3 产业融合对电信业规制的影响 |
9.3.1 电信产业和广电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分析 |
9.3.2 相关市场主体存在各自的利益诉求 |
9.3.3 行业监管者维护部门利益以及职责有所差异 |
9.4 外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经验 |
9.4.1 英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 |
9.4.2 美国电信产业规制与改革 |
9.4.3 国外电信产业规制与改制的启示 |
9.5 中国电信产业的规制改革建议 |
9.5.1 产业融合背景下规制重构的保障机制 |
9.5.2 电信产业市场竞争政策的趋势 |
9.5.3 中国电信业产业组织有效化建议 |
9.5.4 中国电信业规制合理化建议 |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
10.1 研究结论 |
10.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后记 |
(2)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的有效竞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相关文献回顾 |
1.2.1 自然垄断产业特征的相关研究 |
1.2.2 产业进入方式及其进入障碍的研究 |
1.2.3 电信市场后进入者研究 |
1.2.4 有效竞争理论和电信市场竞争有效性的相关研究 |
1.2.5 电信规制的相关研究 |
1.2.6 民营(私人)资本进入电信业的相关研究 |
1.2.7 已有研究的不足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路线 |
1.4 研究框架与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电信市场后进入者有效竞争理论基础 |
2.1 有效竞争理论的内涵 |
2.1.1 国外理论基础 |
2.1.2 国内理论基础 |
2.2 电信市场后进入者与先进入者比较 |
2.2.1 市场先入者与先发优势的一般理论 |
2.2.2 电信市场先进入者优势 |
2.2.3 电信市场后进入者优势 |
2.3 电信市场进入壁垒与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 |
2.3.1 电信市场进入壁垒 |
2.3.2 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 |
2.4 电信有效竞争的衡量标准 |
2.4.1 有效竞争的一般衡量标准 |
2.4.2 电信有效竞争的具体度量 |
2.5 运营商有效竞争的数量优化数学模型 |
2.6 双寡头垄断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分析 |
2.6.1 博弈论视角的分析与解释 |
2.6.2 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信产业特征与有效竞争 |
3.1 电信产业的特征对后进入者有效竞争的影响 |
3.2 电信市场引入竞争的原因 |
3.3 电信市场有效竞争边界 |
3.3.1 电信市场有效竞争边界的动态性 |
3.3.2 决定电信市场垄断和竞争边界的主要因素 |
3.3.3 电信市场垄断——竞争边界分析框架 |
3.4 电信网络的互联互通与有效竞争 |
3.4.1 网间互联的历史渊源和概念界定 |
3.4.2 网间互联是实现有效竞争的基础 |
3.4.3 电信网间互联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
3.4.4 对在位主导运营商的规制激励 |
3.5 瓶颈设施与有效竞争 |
3.5.1 电信运营商的“瓶颈”垄断 |
3.5.2 在位主导运营商的市场影响力 |
3.5.3 瓶颈垄断、市场势力与网间互联规制 |
3.6 重复建设、转换成本与有效竞争 |
3.6.1 电信产业重复建设与有效竞争 |
3.6.2 电信消费者的转换成本与有效竞争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信市场后进入者有效竞争与规制研究 |
4.1 政府规制对电信市场后进入者行为的影响 |
4.1.1 竞争条件下电信市场的政府规制成因 |
4.1.2 政府规制对后进入者行为的影响 |
4.2 电话号码可携带与有效竞争的规制 |
4.2.1 电话号码可携带的概念与类型 |
4.2.2 号码携带与后进入者有效竞争 |
4.2.3 对号码携带的规制 |
4.3 软预算约束与进入阻止 |
4.3.1 软预算约束问题概述 |
4.3.2 模型设定 |
4.3.3 博弈均衡分析 |
4.4 规制放松与边缘性进入 |
4.4.1 规制放松的理论分析 |
4.4.2 边缘性进入 |
1、MCI的边缘性进入过程 |
2、边缘性进入分析 |
4.5 路径依赖与“闭锁状态” |
4.5.1 电信规制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契合 |
4.5.2 中国移动“一家独大”下的中国电信市场结构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有效竞争的路径选择 |
5.1 适度准入与我国电信产业竞争模式 |
5.1.1 电信市场准入中数量控制的理论依据 |
5.1.2 电信市场集中度 |
5.1.3 中国基础电信业务的市场准入 |
5.2 所有制改革与产权制度安排 |
5.2.1 产权界定和治理效率 |
5.2.2 产权体制与有效竞争的关系 |
5.2.3 中国电信企业产权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
5.2.4 我国电信企业产权制度的完善 |
5.3 产业重组 |
5.3.1 电信产业重组的目的与模式 |
5.3.2 中国电信产业重组方案选择 |
5.3.3 重组路径选择:政府引导、市场选择 |
5.4 全业务经营 |
5.4.1 基于消费者微观决策的电信市场分业经营模型 |
5.4.2 全业务经营模式的实现 |
5.4.3 国外四个全业务运营商的样本分析 |
5.4.4 中国电信业第三次重组后全业务经营的模式研究 |
5.5 网络融合与数网竞争 |
5.5.1 数网融合及其技术变革带来的影响 |
5.5.2 三网的现状 |
5.5.3 数网融合与有效竞争 |
5.6 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发展方向和战略选择 |
5.6.1 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核心竞争力体现为产业链的整合能力 |
5.6.2 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产业链竞争模式 |
5.6.3 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产业链整合路径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有效竞争的实证研究 |
6.1 我国电信产业改革和重组的总体分析 |
6.1.1 我国电信产业改革的历史过程与政策变迁 |
6.1.2 我国电信产业重组特征 |
6.1.3 我国电信产业改革效果及其背后的制度问题 |
6.2 中国联通进入移动电话市场分析 |
6.2.1 中国联通的进入 |
6.2.2 不对称的双寡头垄断对中国联通成长的障碍分析 |
6.2.3 非对称规制与中国联通的市场竞争力分析 |
6.3 中国电信、中国网通相互进入分析 |
6.3.1 电信网通相互进入后的竞争效果分析 |
6.3.2 电信、网通两大集团《合作协议》后果分析 |
6.4 民营资本进入电信市场分析 |
6.4.1 泰龙模式分析 |
6.4.2 我国民营资本进入电信产业壁垒的形成机制 |
6.4.3 拆除民营资本进入电信产业壁垒的制度选择 |
6.5 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有效竞争的对策建议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有待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工作 |
7.4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我国电信业有效竞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现状及成果 |
(三)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二、有效竞争理论及其评价框架 |
(一) 有效竞争相关理论 |
1、马歇尔困境 |
2、有效竞争理论及其特征 |
(二) 有效竞争的衡量标准 |
1、市场结构 |
2、市场行为 |
3、市场绩效 |
(三) 我国电信业有效竞争的评价指标体系 |
三、我国电信业改革历程及其发展趋势 |
(一) 电信业改革的必要性 |
1、垄断带来的效益损失 |
2、电信产业经营环境的变化 |
(二) 我国电信业的改革历程 |
1、放松价格管制时期(1980-1993 年) |
2、放松进入管制时期(1993-1998 年) |
3、机构改革和产业重组阶段(1998 年以后) |
(三) 对我国电信业改革的反思 |
(四) 我国电信产业改革和重组的最终目标——有效竞争 |
四、我国电信业竞争现状分析 |
(一) 我国电信产业移动通讯领域的竞争现状 |
1、我国电信产业移动通讯领域的市场结构 |
2、我国电信产业移动通讯领域的市场行为 |
3、我国电信产业移动通讯领域的市场绩效 |
4、我国电信产业移动通讯领域竞争状态的综合评价 |
(二) 我国电信产业固定电话领域的竞争现状 |
1、我国电信产业固定电话领域的市场结构 |
2、我国电信产业固定电话领域的市场行为 |
3、我国电信产业固定电话领域的市场绩效 |
4、我国电信产业固定电话领域竞争状态的综合评价 |
(三) 我国电信产业其他业务领域的竞争现状 |
1、数据通讯业务的SCP 分析 |
2、无线寻呼业务的SCP 分析 |
3、电信增值业务的SCP 分析 |
4、我国电信产业其他业务领域竞争状态的综合评价 |
(四) 我国电信业竞争现状总体评价 |
1、总体概况 |
2、总体评价 |
五、我国电信产业实现有效竞争的对策措施 |
(一) 健全法律法规,规范电信业管制 |
1、健全电信业管制的法规体系 |
2、建立新型的电信管制机构 |
3、完善电信业的管制手段 |
(二) 调整行业结构,实施全业务经营战略 |
1、电信企业重组 |
2、全业务经营 |
3、重组方案 |
(三) 完善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1、推进电信产权改革 |
2、完善电信治理结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中国电信业的市场化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3 基本结构与论文内容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
2.1 国外研究的文献综述 |
2.2 国内研究的文献综述 |
2.3 电信业的自然垄断性 |
2.4 电信业的规制理论 |
2.5 产权与超产权理论 |
3 中国电信业的改革和发展历程 |
3.1 邮电部独家垄断时期 |
3.2 初始改革——放松进入限制 |
3.3 第一次拆分重组 |
3.4 第二次拆分重组 |
4 电信业市场化改革的绩效评价 |
4.1 电信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4.2 电信业市场绩效的实证分析 |
4.3 电信业市场绩效的国际比较 |
5 电信业市场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5.1 电信业初级不平衡的市场结构 |
5.2 电信业规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
5.3 电信业产权改革具有滞后性 |
5.4 成因分析:电信业改革非系统化 |
6 电信业改革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
6.1 英美电信产业的市场结构改革 |
6.2 英美电信产业的规制改革 |
6.3 英日电信产业的产权改革 |
6.4 对中国电信业改革的启示 |
7 电信业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模式及政策建议 |
7.1 电信业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模式 |
7.2 有效竞争市场结构的构建 |
7.3 政府对电信业规制的重建 |
7.4 市场化改革产权的制度安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5)试论中国电信产业管制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选题意义 |
1.2 管制理论文献综述 |
1.2.1 利益集团管制理论 |
1.2.2 激励性管制理论 |
1.2.3 管制框架下的竞争理论 |
1.3 研究方法及本文框架 |
第二章 电信业的自然垄断判断 |
2.1 自然垄断理论 |
2.1.1 规模经济与自然垄断 |
2.1.2 范围经济与自然垄断 |
2.1.3 成本的劣加性 |
2.2 电信业成本劣加性的实证研究 |
2.3 电信技术发展对理论的超越 |
第三章 电信管制政策 |
3.1 进入管制 |
3.2 不对称管制 |
3.3 价格管制 |
3.3.1 自由定价管制 |
3.3.2 投资回报率管制 |
3.3.3 最高限价管制 |
3.4 互联互通管制政策 |
3.4.1 互联互通条件管制 |
3.4.2 互联互通价格管制 |
3.5 普遍服务管制政策 |
第四章 国外电信管制改革实证研究 |
4.1 英国的电信改革:私有化和价格上限管制 |
4.2 美国的电信改革:从垂直分离到产业融合 |
4.3 结论和启示 |
4.3.1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依法改革 |
4.3.2 建立独立的管制机构 |
4.3.3 通过结构改革和完善产权引入竞争机制 |
4.3.4 开放基本网络运营市场是决定有效竞争的根本因素 |
4.3.5 管制政策演进以适应竞争局面的出现 |
4.3.6 放松管制与激励性管制并存 |
第五章 中国电信管制改革实证研究 |
5.1 中国电信管制发展的历程 |
5.1.1 行政垄断,严格管制时期 |
5.1.2 放松价格管制,垄断高速发展时期 |
5.1.3 20 世纪90 年代开始的电信改革时期 |
5.2 基于 SCP 范式的电信业有效竞争分析 |
5.2.1 有效竞争衡量标准 |
5.2.2 中国电信业市场结构 |
5.2.3 中国电信企业市场行为 |
5.2.4 中国电信市场绩效 |
5.3 管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5.3.1 本地网的垄断问题 |
5.3.2 互联互通问题 |
5.3.3 价格竞争问题 |
5.3.4 改革模式缺乏一致性 |
第六章 中国电信产业的管制重建 |
6.1 《电信法》 |
6.2 独立性的管制机构 |
6.2.1 我国电信管制机构现状 |
6.2.2 建立独立性管制机构 |
6.3 管制政策的重建 |
6.3.1 建立适度市场准入的管制 |
6.3.2 建立激励与约束对称的互联互通机制 |
6.3.3 建立合理有效的资费方式 |
6.3.4 建立新的普遍服务机制,平衡运营商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中国电信业竞争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前言 |
第一章 中国电信业竞争模式研究基本范畴的界定 |
1.1 基本范畴的界定 |
1.1.1 邮电管理体制与通信管理体制 |
1.1.2 管制、规制及电信行业管制 |
1.1.3 竞争与电信业竞争模式 |
1.2 中国电信业竞争模式研究基本范畴的确立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
第二章 中国电信业竞争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的竞争理论 |
2.1.1 竞争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经济关系的本质体现 |
2.1.2 竞争的动态运动过程以及技术进步对其的影响 |
2.1.3 资本主义竞争的范围及领域 |
2.1.4 优胜劣汰是竞争的必然法则 |
2.1.5 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
2.1.6 竞争是一个以当事人的盲目活动为基础的自然规律 |
2.2 西方经济学竞争理论 |
2.2.1 完全竞争与不完全竞争 |
2.2.2 关于竞争的前沿理论 |
2.3 电信业放松管制的理论基础 |
2.3.1 管制的利益集团理论与管制俘虏理论 |
2.3.2 管制失灵与放松管制理论 |
2.4 中国电信业竞争模式创新的理论思考 |
2.4.1 马克思竞争理论为中国电信业的竞争确立了基本原则 |
2.4.2 西方经济学的竞争理论为中国电信业竞争策略提供了制定依据 |
第三章 中国电信业现行竞争模式分析 |
3.1 中国电信业的发展与体制形成 |
3.1.1 计划经济时期电信业管理体制 |
3.1.2 改革开放初期的电信管理体制 |
3.1.390 年代初期开始的中国电信业的深刻变革 |
3.2 中国电信业竞争模式现状 |
3.2.1 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初步形成 |
3.2.2 基础业务的市场准入管制严格 |
3.2.3 异质竞争成为电信竞争的重要内容 |
3.3 中国电信业竞争模式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分析 |
3.3.1 存在问题 |
3.3.2 产生原因分析 |
第四章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电信业竞争模式考察与借鉴 |
4.1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电信业竞争模式考察 |
4.1.1 以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为目的的美国模式 |
4.1.2 以提高企业效率为核心的英国模式 |
4.1.3 以防止竞争非效率为主题的日本模式 |
4.2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电信业竞争模式分析 |
4.2.1 在改革中不断寻求适合的竞争模式 |
4.2.2 全球电信体制改革的总体进程是放松管制、鼓励和加强竞争并依靠市场力量融合 |
4.2.3 警惕既得利益胶着缠住电信市场的开放 |
4.3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电信业竞争模式启示与借鉴 |
4.3.1 电信业进一步开放竞争势在必行,但要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
4.3.2 全业务经营是大势所趋 |
4.3.3 避免电信业的重复建设,实现有效竞争 |
4.3.4 大刀阔斧地进行管制改革 |
第五章 中国电信业竞争模式创新设计 |
5.1 模式设计的影响因素 |
5.1.1 行业特性 |
5.1.2 市场结构 |
5.1.3 消费者权益 |
5.1.4 竞争环境 |
5.2 竞合模式的选择 |
5.2.1 竞合模式的含义 |
5.2.2 竞合模式的特征 |
5.2.3 竞合模式选择的必然性 |
5.3 竞合模式的制度安排 |
5.3.1 政府管制 |
5.3.2 产权制度 |
5.3.3 管理制度 |
5.3.4 科技创新制度 |
5.4 选择竞合模式的对策建议 |
5.4.1 通过基础业务合作提高电信企业的规模效益 |
5.4.2 通过增值业务的竞争提高电信市场的运行效率 |
5.4.3 通过资源共享降低电信企业的运营成本 |
5.4.4 通过非对称性管制优化电信行业的市场结构 |
5.4.5 通过电信企业间的竞合促使产业链共同繁荣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论文摘要(中文) |
论文摘要(英文) |
致谢 |
(7)我国电信市场竞争模式与资源配置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本文结构 |
1.3 主要创新点 |
2 国内外电信市场竞争研究综述 |
2.1 国内外电信业主要研究概况 |
2.2 研究要点 |
2.3 国内电信市场竞争研究状况 |
3 产业经济学理论 |
3.1 竞争模式与竞争理论 |
3.2 关于资源配置 |
3.3 产权与超产权理论 |
4 国内外电信市场结构比较分析 |
4.1 电信市场基本特点 |
4.2 世界电信业的发展及其特点 |
4.3 我国电信市场结构 |
4.4 国内外电信市场绩效比较 |
5 竞争模式转换中的产权改革 |
5.1 转轨过程中的电信企业行为 |
5.2 基础业务运营商由国家控股 |
5.3 电信业的产权多元化进程 |
5.4 总结及建议 |
6 电信业竞争模式与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
6.1 电信业竞争模式的转变与资源配置 |
6.2 电信业竞争模式转变与资源配置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 |
7 电信业适度竞争模式选择 |
7.1 垄断静态效率 |
7.2 电信业适度竞争模式选择 |
7.3 电信业竞争模式的演变与适度竞争模式 |
7.4 电信企业全业务模式探讨 |
8 我国电信业发展方向 |
8.1 下一代网络技术发展展望 |
8.2 虚拟运营商 |
8.3 “三网融合”分析 |
8.4 基于下一代网络的电信业“网运分离”分析 |
9 建立实施适度竞争的政策环境 |
9.1 健全法制环境 |
9.2 建立有效的监管环境 |
9.3 市场准入政策 |
9.4 互联互通政策 |
9.5 普遍服务政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后记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8)中国转型期自然垄断产业有效市场研究 ——以电信业的发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 容 提 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自然垄断的基本特征和引入竞争的目标 |
第一节 自然垄断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自然垄断产业的经济特征—以电信业为例 |
第三节 自然垄断产业引入竞争的目标 |
第二章 自然垄断产业有效市场框架分析 |
第一节 有效竞争理论概述 |
一、有效竞争的提出和发展 |
二、有效竞争的涵义和实质 |
三、有效竞争的衡量标准 |
四、有效竞争的实现 |
第二节 对有效竞争理论的再认识 |
一、有效竞争取得绩效的理论基础 |
二、有效竞争缺陷的经济分析 |
第三节 有效市场假说 |
一、有效市场的提出和基本定义 |
二、自然垄断产业有效市场模型 |
第四节 有效市场结构 |
一、关于市场结构有效性问题的争论 |
二、自然垄断产业有效市场结构分析 |
三、有效市场结构的基本原则 |
四、有效市场结构的判别指标 |
第五节 有效市场行为 |
一、市场行为对产业市场边界的影响 |
二、产业演变中的一般市场行为特征 |
三、自然垄断产业有效市场行为的判别 |
第六节 有效市场绩效 |
一、自然垄断产业市场绩效的特殊性分析 |
二、市场绩效的评价原则 |
三、有效市场绩效的判别 |
第七节 自然垄断有效市场评价的综合指标 |
一、有效市场评价的方法选择 |
二、指标体系的结构 |
三、有效市场体系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三章 中国转型期自然垄断产业有效市场实现的分析 |
第一节 转型期的经济特殊性研究 |
一、市场与政府的边界 |
二、市场与企业的边界 |
三、垄断与竞争的边界 |
第二节 自然垄断产业市场低效的基础性原因分析 |
一、对规模经济的质疑 |
二、对范围经济的质疑 |
三、规制的缺陷 |
四、国有企业的困境 |
第三节 自然垄断产业有效市场实现的原则与重点 |
一、有效市场实现的基本原则 |
二、有效市场实现的重点 |
第四节 政府规制对自然垄断产业有效市场形成的分析 |
一、规制的独立 |
二、规制的结构 |
三、规制的制衡 |
第五节 转型期自然垄断产业竞争、价格、供求与市场风险防范机制分析 |
一、竞争机制 |
二、价格机制 |
三、供求机制 |
四、市场风险防范机制 |
第四章 中国电信市场——有效市场的分析视角 |
第一节 中国电信市场的发展 |
一、中国电信市场的发展——制度变迁的视角 |
二、制度变迁中电信市场演进分析 |
第二节 中国电信市场的SCP 分析 |
一、市场结构 |
二、市场行为 |
三、市场绩效 |
四、电信市场结构、行为、绩效相互影响分析 |
第三节 中国电信产业形成有效市场的主要障碍 |
一、行政垄断 |
二、结构性缺陷 |
第五章 中国电信产业形成有效市场的改革思路 |
第一节 开放背景下的中国电信业形成有效市场的对策 |
一、我国电信市场对外开放的基本框架 |
二、对外开放对我国电信市场的影响 |
三、基于开放背景的电信有效市场发展策略 |
第二节 中国电信产业形成有效市场的规制改革思路 |
一、电信产业形成有效市场规制改革的短期和长期目标 |
二、规制改革的短期目标——用规制建立制度 |
三、规制改革的长期目标——用监督维护制度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9)论电信产业的有效竞争(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1章 从垄断到竞争 |
1.1 电信业放松管制、引入竞争的成因 |
1.1.1 技术的变化 |
1.1.2 需求的变化 |
1.1.3 垄断的负效应 |
1.1.4 自然垄断理论的最新进展 |
1.1.5 管制失灵 |
1.2 电信业放松管制、引入竞争的改革历程 |
1.2.1 全球电信改革 |
1.2.2 中国电信业改革历程 |
第2章 市场结构管制——分拆式改革有效性的反思 |
2.1 市场结构管制——中国电信业改革的基本特征 |
2.2 市场结构管制的绩效 |
2.3 世界范围内的电信业分拆管制并不理想 |
第3章 有效竞争:中国电信业改革的目标取向 |
3.1 中国电信业改革的目标取向:有效竞争 |
3.1.1 有效竞争理论 |
3.1.2 “最优竞争强度”理论 |
3.1.3 电信业的竞争必须是有效竞争 |
3.2 基础业务领域与有效竞争相适应的市场结构是数网并存下全业务多寡头(指宽松寡头市场)相互制衡的竞争 |
3.2.1 寡头竞争市场结构的有效性 |
3.2.2 全业务经营的宽松寡头相互制衡的竞争是技术进步下产业融合的现实需要 |
3.2.3 全业务经营的宽松寡头相互制衡的竞争是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需要 |
3.3 构建全业务宽松寡头市场结构的有效途径 |
3.3.1 专用网资源——中国特色的宽松寡头市场结构形成路径 |
3.3.2 培育全业务宽松寡头竞争市场格局的具体措施 |
第4章 基于设施竞争——实现本地电信有效竞争的方式 |
4.1 本地电话市场竞争现状 |
4.2 构造本地电信市场有效竞争的方式——基于设施竞争 |
4.3 实现我国本地电信市场有效竞争的途径 |
4.3.1 途径之一:同质竞争 |
4.3.2 途径之二:异质竞争 |
第5章 从管制垄断到管制竞争 |
5.1 竞争环境下管制需求的变化:从管制垄断到管制竞争 |
5.2 竞争环境下管制供给的变化:管制体制改革与独立管制机构的建立 |
5.2.1 新的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的建立 |
5.2.2 电信监管体制的现状与问题 |
5.2.3 独立电信监管机构的建立 |
5.2.4 融合与管制 |
第6章 实现有效竞争需加强管制的重点领域 |
6.1 扩大市场准入 |
6.1.1 从不对称管制转向对称管制,扩大市场准入,实现电信企业的全业务经营 |
6.1.2 进行产权改革,营造多元产权主体 |
6.2 资费管制 |
6.3 互联互通管制 |
6.3.1 电信业的产业结构与互联互通问题 |
6.3.2 我国电信业互联互通的发展沿革及问题分析 |
6.3.3 互联定价方式的选择 |
6.3.4 网络融合与网间结算 |
6.4 普遍服务管制 |
6.4.1 普遍服务的由来 |
6.4.2 普遍服务实施的方式 |
6.4.3 我国普遍服务:问题与对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我国电信改革的网络接入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电信产业概述 |
1.1.2 电信产业规制与放松规制 |
1.1.3 电信产业放松规制与网络互联互通 |
1.1.4 电信业的竞争效率标准 |
1.2 研究现状 |
1.2.1 单向接入规制与电信有效竞争问题 |
1.2.2 双向接入规制与网络竞争问题 |
1.3 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价值 |
1.5 本论文的内容与结构 |
第2章 放松规制与电信竞争 |
2.1 引言 |
2.2 放松规制的路径与电信竞争 |
2.2.1 放松规制的路径与电信市场结构变化的关系 |
2.2.2 规制变革与电信市场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
2.2.3 放松规制路径的一般规律对我国电信改革启示 |
2.3 放松进入规制与电信竞争效率 |
2.3.1 完全放松进入规制的福利分析 |
2.3.2 完全放松进入规制条件下电信企业进入决策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内外电信互联接入制度的比较分析 |
3.1 引言 |
3.2 美国电信法中的互联互通规范 |
3.2.1 对运营商互联互通义务的规定 |
3.2.2 关于网间互联实施的规定 |
3.2.3 互联互通协议的管理和互联费用的测算 |
3.2.4 关于网间互联争端解决机制 |
3.2.5 小结 |
3.3 日本电信法中的互联互通规范 |
3.3.1 对运营商互联互通义务的规定 |
3.3.2 关于网间互联实施的规定 |
3.3.3 互联互通协议的管理 |
3.3.4 电信网间互联谈判及争议解决问题 |
3.3.4 小结 |
3.4 新西兰电信中的互联互通 |
3.5 中国电信业的互联互通规范 |
3.5.1 中国电信业互联接入制度的发展 |
3.5.2 中国电信业网间互联互通的相关规定 |
3.5.3 小结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单向接入规制制度与电信竞争 |
4.1 引言 |
4.2 单向接入的经济学原理 |
4.3 单向接入价格与电信市场的有效竞争分析 |
4.3.1 数学模型 |
4.3.2 模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双向接入规制制度和网络竞争 |
5.1 双向接入定价的有效性分析 |
5.2 对终端价格分成的接入定价与对称网络竞争 |
5.2.1 模型的建立 |
5.2.2 模型分析 |
5.2.3 结论 |
5.3 对终端价格分成的接入定价与非对称网络竞争 |
5.3.1 模型 |
5.3.2 非合作静态博奕分析 |
5.3.3 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四、尽快建立市话的有效竞争体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电信产业的R-SCP分析[D]. 程瓯. 武汉大学, 2016(01)
- [2]我国电信市场后进入者的有效竞争研究[D]. 李荣华. 中南大学, 2008(12)
- [3]我国电信业有效竞争研究[D]. 马小洪. 中国石油大学, 2008(06)
- [4]中国电信业的市场化改革研究[D]. 蒋红娟. 辽宁大学, 2007(05)
- [5]试论中国电信产业管制改革[D]. 施建宁. 集美大学, 2007(05)
- [6]中国电信业竞争模式创新研究[D]. 周文志. 吉林大学, 2006(05)
- [7]我国电信市场竞争模式与资源配置效率研究[D]. 张成波. 吉林大学, 2006(11)
- [8]中国转型期自然垄断产业有效市场研究 ——以电信业的发展为例[D]. 黄威. 中共中央党校, 2006(12)
- [9]论电信产业的有效竞争[D]. 邹文英. 厦门大学, 2006(01)
- [10]基于我国电信改革的网络接入规制研究[D]. 滕颖. 西南交通大学,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