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心电监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心电信号,监控系统,移动终端,数据采集
心电监控论文文献综述
陈文静,刘麒麟,徐林[1](2019)在《基于云服务的移动终端心电监控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以心电监护系统的研制为背景,设计了一套移动心电信息采集监控系统。该系统由多个移动终端与监护中心组成一个心电监护系统,来实现会诊和监护。移动终端分别由4个模块构成:心电采集处理模块、主控模块、电源模块和无线模块。该终端具有心电信号采集分析、存储无线传输、语音和短信通信功能。通过对终端的功能测试表明,验证了基于云服务的心电监控系统的可行性与实用性,监护效果良好,产品性能可靠性较高。(本文来源于《自动化与仪器仪表》期刊2019年06期)
黄俊[2](2018)在《基于小波分析的智能心电监控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心电监护仪一般仅仅只有简易报警功能,设计体积大,携带不便。本文基于小波分析,以MSP430单片机作为硬件平台,研究了一款智能远程心电监护系统。可以通过传感器采集被测病人的体表心电信号,通过系统实时分析和诊断心律是否正常。信号采用整数小波进行滤波,检测精度高,当检测到异常信号时,系统将通过无线模块,以短消息的形式进行报警提示,方便医护人员实施急救。(本文来源于《电子设计工程》期刊2018年03期)
罗助荣[3](2018)在《植入“监控器”追踪心电信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福建工作的胡超(化名)是一名20岁的帅气小伙子。近一个多月来,他反复出现发作性的晕厥,每次发病时突然意识丧失,一会儿又自行苏醒,但找不到犯病"证据"。前不久,小胡来到福州总医院心内科就诊,医生高度怀疑是心脏病变所致。然而,医院现有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设备,在患者没发作晕厥的情况下,很难发现直接的犯病证据。专家研讨认为,最好的办法(本文来源于《家庭医学》期刊2018年01期)
魏苑柔[4](2017)在《基于心电监控4D-CTA技术的颅内动脉瘤影像学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心电监控4D-CT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检查中的应用,探讨与颅内动脉瘤破裂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在延边医院影像科行头部心电监控4D-CTA检查的患者,分别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有无高血压病史、有无吸烟史。根据是否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破裂颅内动脉瘤(RIA)组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组。记录动脉瘤的位置、形状(无子囊/有子囊)、有无搏动点,搏动点出现的位置及时相;测量的动脉瘤影像学指标包括:瘤颈宽度、瘤高、瘤体深度、载瘤动脉直径、体积;计算得出瘤高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R)、瘤体深度与载瘤动脉直径的比值(SR)。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对两组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RIA组和UIA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高血压病史在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血压患者在破裂组所占比例为70.8%,在未破裂组所占比例为33.3%。2.RIA组和UIA组的瘤颈宽度、瘤高、瘤体深度、载瘤动脉直径、体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瘤高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R)、瘤体深度与载瘤动脉直径的比值(SR)、形状、有无搏动点、位置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RIA组与UIA组AR的平均值分别为1.41 ±0.51、0.89±0.40;RIA组与UIA组SR的的平均值分别为2.01±0.93、1.28±0.45;RIA组与UIA组有子囊动脉瘤所占比例分别为45.8%、0%;RIA组与UIA组有搏动点的动脉瘤所占比例分别为83.3%、13.3%;RIA组位于大脑中动脉者最多,占28%,UIA组位于颈内动脉者最多,占41.7%。3.经过Logistic多因素分析,AR、搏动点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电监控4D-CTA既能观察颅内动脉瘤的形态学特点,又能观察瘤壁的动态变化情况,AR值越高、出现搏动点是预测动脉瘤破裂的高风险因素。(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7-05-14)
顾艳[5](2017)在《心电监控4D-CTA对颅内动脉瘤异常搏动点和形态学变化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心电监控4D-CTA对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搏动点及其形态学变化的临床研究目的利用心电监控4D-CTA观察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搏动点,通过随访复查观察动脉瘤的形态学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48个患者共62个未破裂动脉瘤先进行4D-CTA检查,将扫描结束后的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得出一个心动周期内的时间间隔均为5%的20组数据包,经工作站叁维软件处理后,得到20幅图像及动态图。将同一部位连续3幅及以上图像发现小泡状或小尖状凸起,判定该凸起为搏动点。根据有无搏动点出现分为有搏动点组和无搏动点组,每个病人在3个月以后进行3D-CTA或4D-CTA复查。动脉瘤直径、瘤颈比在有无搏动点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瘤颈和随访时间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高血压史、2型糖尿病史、吸烟史等指标在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同时采用ROC曲线分析瘤颈比对动脉瘤搏动点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62个未破裂动脉瘤中,28个动脉瘤有搏动点,瘤颈比在有无搏动点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t=-2.274,p<0.001),并且当瘤颈比>1.2时,诊断搏动点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和70.6%。经过随访复查发现,在这28个有搏动点的动脉瘤中,有11个可见动脉瘤形状的改变;34个未见搏动点的动脉瘤中,有5个可见瘤体形状的改变,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χ~2=4.891,p=0.027),有搏动点的未破裂动脉瘤更容易发现动脉瘤形状的改变,OR值为3.753。结论瘤颈比大的未破裂动脉瘤容易在心电监控4D-CTA中发现搏动点,而有搏动点的动脉瘤更容易发生形态改变;心电监控4D-CTA在预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破裂风险方面有潜在价值。第二部分心电监控4D-CTA评估颅内破裂动脉瘤搏动点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目的通过观察已破裂颅内动脉瘤在心电监控4D-CTA检查中一个心动周期内的搏动情况,与术中所见进行对照,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102个破裂动脉瘤病人进行了双源CT的心电监控4D-CTA检查,将扫描结束后的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得出一个心动周期内的时间间隔均为5%的20组数据包,经工作站叁维软件处理后,得到20幅图像及动态图。将同一部位连续3幅及以上图像发现小泡状或小尖状凸起,判定该凸起为搏动点。根据有无搏动点出现分为有搏动点组和无搏动点组,并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直径、瘤颈比和动脉瘤发生部位进行统计分析,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和χ~2检验,并将出现搏动点的动脉瘤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02个破裂动脉瘤中81个发现有搏动点,有搏动点组和无搏动点组的性别、年龄、部位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统计值分别为χ~2=0.068、t=0.589、χ~2=5.063;p值均>0.05),而直径以及瘤颈比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统计值分别为Z=-2.914,p=0.004和χ~2=6.115,p=0.013)。在81例有搏动点的动脉瘤中,其中66例进行了夹闭术,并发现62例动脉瘤出血的部位与搏动点的部位一致。结论破裂动脉瘤的直径和瘤颈比可能是影响搏动点在心电监控4D-CTA中出现的因素;破裂动脉瘤的搏动点与术中破裂点有较好的一致性,对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第叁部分心电监控4D-CTA颅内动脉瘤形态学变化率预测动脉瘤术中破裂风险的研究目的通过研究颅内动脉瘤的形态学指标动态变化率来预测动脉瘤夹闭术中再破裂的风险。方法一个中心的153个连续监测的已破裂、并经显微夹闭术的动脉瘤病人纳入本研究。所有病人均进行了双源CT的心电监控4D-CTA检查,将扫描结束后的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得出一个心动周期内的时间间隔均为5%的20组数据包,经工作站叁维软件处理后,得到20组图像及动态图。对每一例动脉瘤的20组图像进行瘤颈、瘤宽、瘤高、体积的测量,然后通过公式计算瘤颈变化率、瘤宽变化率、瘤高变化率、体积变化率,动脉瘤的其它数据特征(瘤颈、直径、瘤颈比、部位)以及临床特征(年龄、性别、高血压史、2型糖尿病史、吸烟史、家族史、多发动脉瘤史、Hunt-Hess分级)均详细记录,将所有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术中再破裂的影响因素。结果153例患者,有24例破裂动脉瘤发生夹闭术中再破裂,多因素分析显示瘤颈变化率(p<0.001,OR=1.276)和瘤颈比(p=0.025,OR=2.387)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再破裂的预测因素。进行ROC曲线分析显示瘤颈变化率诊断准确度较高,并且在瘤颈变化率≥60%时,预测术中破裂的敏感度是91.7%,特异度是76.7%。瘤颈比预测术中破裂准确度较低。结论瘤颈变化率和瘤颈比是已破裂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的独立预测因素。(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7-05-01)
梁丽君[6](2017)在《可穿戴心电监控服装的研究及其性能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迅速上升,对患者进行长时间的实时监护变得愈发重要。服装作为与人体接触最为密切的媒介,具有低生理、心理负担的特点,是实现心电信号采集的最佳平台,因此心电监控服装是动态心电信号采集的最佳方法。本文采用刺绣和电解沉积的方法开发了六种不同类型的织物表面生物电干电极,并通过自主开发的电极性能测试装置测试了干电极的静态和动态性能。随后制作了不同尺寸的织物干电极,通过对各尺寸织物干电极的接触阻抗及采集到心电信号的分析,确定了可穿戴心电监控服装中织物干电极的最优尺寸;并在男性心电监控服装的3导联区域选择多个测试点,通过心电图和功率谱图分析获得了 3导联监测方法下男性心电监控服装电极的最佳位置。对织物干电极而言,均可获取良好的心电信号,但刺绣电极相比Ag/AgCl电极具有较高的交流阻抗,阻抗越大在测量过程中分得的电压值就越多,这样并不利于获得准确的心电信号,因此Ag/AgCl电极相比刺绣电极而言更适合用于心电信号的采集。Ag/AgCl电极随着施加电压的增加,AgCl颗粒密度增加,Ag/AgCl复合体的阻抗随之增大,但AgCl颗粒过少也会具有较高的极化阻抗,结果表明反应电压2V、反应时间60s的Ag/AgCl电极无论从静动态电学性能还是从实际心电信号采集效果来看都是最佳的选择;对于不同尺寸的织物干电极,尺寸的不同会影响电极的接触阻抗、信号的精确度和信号强度,对肌电的抑制效果也各不相同,通过对直径为1.5cm、2cm、2.5cm、3cm、3.5cm的圆形织物干电极的研究,确定了直径为2.5cm的织物干电极是用于心电信号采集的最佳尺寸电极;对于电极位置而言,3导联心电监测中电极的最佳位置取决于胸部位置,左腹部位置对心电采集效果影响不大,对应在人体上的位置是肩线中点至袖窿深线垂线段的中点偏向人体中线3cm处,两者位置再靠近则会引起正负极间的信号干扰,电极在最佳位置处,由电极不适当位置引起的运动伪迹得到明显改善,所采集的心电信号的稳定性得到明显提高。得到的最佳织物干电极可以在智能监测服装的表面生物电干电极方面提供有力支撑,得到的心电监控服装中电极的最佳位置也可以为改善心电监控服装信号采集中的运动伪迹提供有力支撑。(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7-01-13)
顾艳,许新堂,刘希光,胡春洪[7](2016)在《心电监控4D-CTA评估颅内破裂动脉瘤搏动点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已破裂颅内动脉瘤在心电监控4D-CTA检查中一个心动周期内的搏动情况,探讨搏动点的临床意义。方法 102例破裂动脉瘤患者行双源CT心电监控4D-CTA检查,将扫描结束后的原始数据进行重组,得出一个心动周期内的时间间隔均为5%的20组数据包,经工作站叁维软件处理后,得到20幅图像及动态图。如同一部位连续3幅及以上图像发现小泡状或小尖状凸起,则判定该凸起为搏动点。根据有无搏动点分为有搏动点组和无搏动点组,将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出现搏动点的动脉瘤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102个破裂动脉瘤中81个发现有搏动点,有搏动点组和无搏动点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生部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直径以及瘤颈比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在81例有搏动点的动脉瘤中,66例进行了夹闭术,其中62例出血的部位与搏动点的部位一致,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破裂动脉瘤的直径和瘤颈比可能是影响搏动点在心电监控4D-CTA中出现的因素;破裂动脉瘤的搏动点与术中破裂点有较好的一致性,这对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有很大的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临床放射学杂志》期刊2016年07期)
李莹,刘炳言,李昱钊,杨丽芳[8](2016)在《基于安卓平台的心电远程监控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设计了一种便携的基于安卓平台的心电监护系统。该系统由心电采集模块、单片机模块、蓝牙模块、安卓APP显示模块组成。心电采集模块采集到的数据通过单片机模块进行AD转换之后经由蓝牙模块将数据传输至安卓手机显示和分析,从而实现对心电图的观察,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家用健康监护平台。(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期刊2016年06期)
邓海涛,张桂珊,邹秋云,熊江丰,卢杰威[9](2015)在《基于STM32处理器的手机监控心电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心电采集系统操作平台基于有线装置,与现有的个人通信终端(如移动电话、便捷式电脑)不兼容,且存在不灵活、价格昂贵、操作复杂、连续运行不稳定等缺点。针对上述问题,本作品拟设计以可穿戴式心电采集系统为设计主题,通过STM32对心电数据进行采集与处理,实现远程监控心电信号,并允许多户同时链接。同时,通过联合使用互联网,可实现在医院等场所进行长期稳定的心电数据监控,为医疗监护提供有利的帮助。(本文来源于《集成技术》期刊2015年05期)
王恒新,梁寒冰,陆樨樨,邹士雅,单鸿剑[10](2015)在《基于ZIGBEE的无线心电监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设计一个采用无线网络可以实时监控心电的装置。方法 :将设备前端心电采集模块采集到的心电信号通过ZIGBEE模块无线传输出去,通过PC机上由LABVIEW开发的上位机程序,使心电信号被显示出来。结果 :心电信号可以实时稳定显示。结论 :心电信号可以被ZIGBEE模块稳定的传输,ZIGBEE技术可以被应用于远程无线心电监控装置上。(本文来源于《硅谷》期刊2015年01期)
心电监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前,心电监护仪一般仅仅只有简易报警功能,设计体积大,携带不便。本文基于小波分析,以MSP430单片机作为硬件平台,研究了一款智能远程心电监护系统。可以通过传感器采集被测病人的体表心电信号,通过系统实时分析和诊断心律是否正常。信号采用整数小波进行滤波,检测精度高,当检测到异常信号时,系统将通过无线模块,以短消息的形式进行报警提示,方便医护人员实施急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电监控论文参考文献
[1].陈文静,刘麒麟,徐林.基于云服务的移动终端心电监控系统[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9
[2].黄俊.基于小波分析的智能心电监控系统的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8
[3].罗助荣.植入“监控器”追踪心电信息[J].家庭医学.2018
[4].魏苑柔.基于心电监控4D-CTA技术的颅内动脉瘤影像学特点研究[D].延边大学.2017
[5].顾艳.心电监控4D-CTA对颅内动脉瘤异常搏动点和形态学变化率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7
[6].梁丽君.可穿戴心电监控服装的研究及其性能表征[D].天津工业大学.2017
[7].顾艳,许新堂,刘希光,胡春洪.心电监控4D-CTA评估颅内破裂动脉瘤搏动点的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6
[8].李莹,刘炳言,李昱钊,杨丽芳.基于安卓平台的心电远程监控系统[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
[9].邓海涛,张桂珊,邹秋云,熊江丰,卢杰威.基于STM32处理器的手机监控心电的设计[J].集成技术.2015
[10].王恒新,梁寒冰,陆樨樨,邹士雅,单鸿剑.基于ZIGBEE的无线心电监控[J].硅谷.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