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秩序重构论文-秦继东,王岩,徐尚魏

乡村秩序重构论文-秦继东,王岩,徐尚魏

导读:本文包含了乡村秩序重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会善,乡村治理,网格化,铜山,乡村文明,德治,乡村秩序,张集镇,基层党组织,区委书记

乡村秩序重构论文文献综述

秦继东,王岩,徐尚魏[1](2020)在《铜山:加快建设社会善治先行区》一文中研究指出四省交界、环绕主城的徐州市铜山区,在江苏乃至全国叫响乡村治理品牌。2019年12月,全省加强乡村治理提升乡村文明水平现场推进会在铜山区召开,汉王镇和柳泉镇北村分别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示范村。1月初,走进铜山区,看当地自上而下、由内而外重(本文来源于《新华日报》期刊2020-01-13)

王勤美[2](2019)在《文化再创造与乡村秩序的重构——以清水江下游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清水江下游多民族互嵌地区为例,讨论在"建设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等政策导向下,国家和政府成为乡村发展的资源注入主体,受民族文化旅游市场的刺激,基于经济和文化资源竞争的地方民众如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历史记忆,采用文化重构、仪式展演、营造象征权力的空间意象等文化策略,进以编排人群阶序,调试乡村社会秩序,以便获取更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吴蓉,施国庆[3](2019)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秩序的演化与重构策略——以W州X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秩序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加速推进,乡村旅游主导型村庄数量愈发增多,中坚农民和旅游外来从业者现象愈发显着,进而深刻影响乡村秩序的变迁。本文将X村作为乡村旅游主导型村庄的典型,从该村社会权力秩序、经济分利秩序、人际互动秩序、社会认同秩序等四个维度系统性地分析乡村旅游发展的兴起和阻滞两个阶段对X村乡村秩序的影响。经研究发现,在乡村旅游兴起和阻滞的发展阶段下,X村乡村秩序四个构成要素均发生形色不一的变迁,致使X村乡村秩序总特征经历熟人道义、利益共享——利益竞争、社会冲突两个阶段的特征转变。由X村乡村旅游与乡村秩序变迁历程可知,如果缺乏合理认知与干预策略,乡村旅游对于乡村秩序的影响则是负效应大于正效应的。为此,须借助合理的外力干预措施整合乡村公共空间,以尊重乡村社会内生力量的主体性地位,规制旅游外来从业者阶层的权责界限,从而在乡村旅游发展下型塑成以情感协作、共生发展为特征乡村秩序。(本文来源于《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王俊程,李达[4](2019)在《秩序重构:乡村社会治理中的新轨迹》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社会治理问题是当前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难点所在。城乡二元差距不断拉大引发的乡村治理结构性变迁,对乡村社会治理秩序造成严重的冲击。传统乡村社会治理在向新型乡村治理转变的过程中呈现行动困境、服务困境、参与困境与制度困境等"多重性"的事实难题。新形势下,在新型乡村社会秩序与治理创新的思路安排下,破解乡村社会秩序难题需要以治理新理念引领乡村社会秩序发展。具体而言,需要在党的十九大思想引领下,通过深化乡村改革、落实公共服务、构建多元主体、创新治理体制等方式进行全面治理创新。(本文来源于《重庆叁峡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董运生,张立瑶[5](2018)在《内生性与外生性:乡村社会秩序的疏离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乡土社会是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人们彼此熟悉,其生活富于地方性。在传统社会中,乡绅是乡村治理的主体,乡约是乡村治理的制度保障,宗族是乡村治理的组织载体,它们共同维系着乡土社会的有序运行。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现代性为取向的民主和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村民自治制度成为乡村治理的制度基础,法治秩序成为乡村治理的规范,社会组织在民间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它们共同形塑着乡村社会的治理机制。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文摘》期刊2018年10期)

董运生,张立瑶[6](2018)在《内生性与外生性:乡村社会秩序的疏离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乡土社会中,政府权力悬浮,乡村秩序依托乡绅、乡约和宗族等内生性力量实现了有效整合。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来临,传统熟人社会逐步走向无主体熟人社会,内生性力量式微,乡土社会呈现出个体原子化、关系陌生化等特征。与此同时,村民自治制度和法治规范嵌入乡村,社会组织蓬勃兴起,外生性力量逐渐在乡村占据主导地位。乡村社会秩序的内生性和外生性置于同一场域之中,一方面,传统的内生性力量不断解构,以隐性在场的状态嬗变与延续,另一方面,外生性力量悬浮于乡土社会,呈现出各种异化现象。内生性力量与外生性力量互相博弈,不断产生张力,形成乡村疏离化困境,社会秩序失去活力。因此,在乡村社会秩序变迁的动态图景中,需要从内生性力量与外生性力量融合的视角理解乡村治理架构,激活传统,融入现代,两种力量有机契合,重构乡土社会,推进乡村社区有效治理。(本文来源于《学海》期刊2018年04期)

夏当英,宣朝庆[7](2018)在《乡村生活秩序重构中的传统文化复兴——以皖南H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儒释道及民间信仰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乡村生活秩序运行的内生推力。近年来,曾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遭际乖舛的传统文化在中国某些地域呈现复苏态势,这是当前乡村生活秩序重构的体现。H镇位属皖南,地境偏僻,水资源丰富,经济较为发达。从1980年代起,传统文化再次融入H镇村民的生活日常,并在对村民精神世界的培育和乡村精神秩序的整合、乡村人伦协和社会结构有序化、国家范围内的大社会与地方小社会统一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H镇传统文化复苏是村民自主选择的结果,尊重乡村社会自生自长秩序,以复兴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培养村民主体意识的载体,是乡村社会有序化的重要内容。(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18年04期)

谭若芷[8](2018)在《从情感共同体的重构到乡村社会秩序的修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以城市化为目标的现代化过程中,乡村作为现代化的牺牲者,不断遭遇着人口流失、礼俗瓦解等问题,乡村本身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在此背景下,继上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的乡村改造运动之后,当前又刮起了一股新的乡建热潮,但此次的建设力量更为多元,其有一部分以艺术家为主导的乡建实践因其方式之独特以及影响之广泛引起了公众的注意。2015年笔者有幸参与到其中一个叫做“许村计划”的实践项目中。许村计划是由当代艺术家渠岩发起的,是以艺术介入的方式推动的村落复兴实践。主要是通过每两年一届的“许村国际艺术节”的举办,吸引国内外艺术家驻村创作,与村民展开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在此过程中重新凝结断裂的社会纽带,重塑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共同建立乡村的情感共同体。故笔者的研究主要围绕许村计划中“情感共同体”这一核心理念所展开。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以及在具体实践现场“许村国际艺术节”当中的亲身感受,试图探究情感共同体的丰富内涵及其在乡村建设、乡村秩序修复中的重要意义。希望给国内如火如荼进行中的乡村建设和地方改造带来不一样的启示和借鉴。许村计划是艺术家渠岩从当代艺术介入社会的脉络开始的,当代艺术的情感判断及批判反思的属性让他敏感地发现了当今社会所面临的核心的问题,即人际关系的日益功利化与疏离造成的秩序瓦解与道德崩坏等危机,并提出通过重构“情感共同体”这一行动理念来解决问题。研究发现,情感共同体的重构其实是对传统乡村共同体中情感价值的复归,利用情感这一温暖的方式来修复现代社会中冲突断裂的人与人的关系,城与乡的关系。这与当代艺术脉络中,建立在对现代性反思之上的关系美学、对话美学等前卫理论也是不谋而合的。艺术能够在这当中为情感共同体的重构创造不同主体参与、对话、沟通的机会。通过对艺术节具体实践的参与观察中发现,情感共同体的重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村庄与外部关系(城市、世界)的化解与新关系的建立,另一方面是村庄内部关系的重新凝聚,在一内一外的关系重构中,乡村那种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基础上的秩序逐渐被修复。更重要的是,隐藏在情感共同体这一理念背后的深层关怀,让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尤其是长期处于被边缘化的地方民众与地方之外长期处于优势地位的群体置于一个平等的位置上,放下差异,彼此理解,相互连结。论文最后对以情感共同体为理念的许村乡建经验进行总结,并从中获得启示,以期为国内正在进行的各类乡村建设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广东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李宁[9](2017)在《乡贤文化和精英治理在现代乡村社会权威和秩序重构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长达几千年历史的统一多民族的农业大国,人们往往忽视了以乡村精英引领的乡贤文化在乡村社会发展中起到的内生权威及其使乡村社会得以稳定与有序发展的作用。当前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乡村社会治理面临新的挑战。亟需通过新乡贤文化的重构和现代乡村精英的培育,恢复和强化乡村权威与秩序,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确立社会主义价值观,以推动乡村治理创新、探索与改善。(本文来源于《学术界》期刊2017年11期)

刘青[10](2017)在《现代性视域下我国乡村社会秩序的困境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我们生活在一个传统被逐渐消解,社会秩序被不断重新描述的现代性世界。我国的乡村社会秩序经历了由乡村内生权威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国家权力主导时期和多元权威秩序共同发挥治理作用的当前时期。随着现代性的到来,乡村社会秩序突显出国家供给制度公正性的缺失、传统公共权威的退场以及现代性所带有的个体化特征导致乡村传统道德文化的迷失。乡村社会治理秩序的重构可以通过国家制度供给的公平性和合法性,新乡贤在乡村社会秩序中的助力作用以及发挥文化在乡村社会秩序的柔性治理作用来实现。(本文来源于《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乡村秩序重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清水江下游多民族互嵌地区为例,讨论在"建设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等政策导向下,国家和政府成为乡村发展的资源注入主体,受民族文化旅游市场的刺激,基于经济和文化资源竞争的地方民众如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历史记忆,采用文化重构、仪式展演、营造象征权力的空间意象等文化策略,进以编排人群阶序,调试乡村社会秩序,以便获取更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乡村秩序重构论文参考文献

[1].秦继东,王岩,徐尚魏.铜山:加快建设社会善治先行区[N].新华日报.2020

[2].王勤美.文化再创造与乡村秩序的重构——以清水江下游地区为例[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吴蓉,施国庆.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秩序的演化与重构策略——以W州X村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4].王俊程,李达.秩序重构:乡村社会治理中的新轨迹[J].重庆叁峡学院学报.2019

[5].董运生,张立瑶.内生性与外生性:乡村社会秩序的疏离与重构[J].社会科学文摘.2018

[6].董运生,张立瑶.内生性与外生性:乡村社会秩序的疏离与重构[J].学海.2018

[7].夏当英,宣朝庆.乡村生活秩序重构中的传统文化复兴——以皖南H镇为例[J].河北学刊.2018

[8].谭若芷.从情感共同体的重构到乡村社会秩序的修复[D].广东工业大学.2018

[9].李宁.乡贤文化和精英治理在现代乡村社会权威和秩序重构中的作用[J].学术界.2017

[10].刘青.现代性视域下我国乡村社会秩序的困境与重构[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

标签:;  ;  ;  ;  ;  ;  ;  ;  ;  ;  

乡村秩序重构论文-秦继东,王岩,徐尚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