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单双音同义动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韩国留学生,对外汉语教学,单双音同义动词,偏误分析
单双音同义动词论文文献综述
罗峥嵘[1](2018)在《韩国留学生汉语单双音同义动词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同义词教学一直以来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特别是在中高级学习阶段,外国留学生对同义词的学习和使用情况不容乐观,同义词教学问题十分普遍和突出。韩国留学生在使用含同一语素的单双音同义动词(简称“单双音同义动词)时,常常发生偏误,从而导致言语交际不顺利。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因此,对含同一语素的单双音动词的偏误分析研究应引起研究者们足够的重视。本文将结合北京语言大学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山大学的汉字偏误标注的汉语连续性中介语语料库以及教学实践详细地分析韩国留学生习得含同一语素的单双音同义动词的偏误情况及产生原因,并针对韩国留学生使用该类词的偏误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及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范围和方法以及语料说明。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单双音同义动词的界定标准和辨析方法。本文将单双音同义动词界定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但由于对外汉语同义词的宽泛性,本文所探讨的单双音同义动词不仅仅限于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而且还包括了在意义或用法上有很大联系的词。此外本文还介绍了替换法、义素分析法、归纳与总结等辨析方法。第叁部分主要对韩国留学生单双音同义动词的习得情况进行考察。本文通过分析韩国留学生单双音同义动词的习得情况,发现韩国留学生更倾向于使用双音节动词且使用偏误率较高以及他们习得单双音同义动词的偏误特征有分布规律。同时对韩国留学生习得单双音同义动词的偏误类型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在分析韩国留学生单双音同义动词的习得特点、偏误类型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教学策略。本文的教学策略主要涉及加强课堂教学、培养汉语语感意识,增强汉语语感能力、编纂适合韩国留学生使用的单双音同义动词专项词典以及完善教材词语的释义等方面。第五部分主要从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结论以及研究的不足之处等叁个方面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张成淑[2](2018)在《基于语料库的A、B、AB类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的辨析——以“迎”“接”“迎接”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同义词辨析既是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时的难点,也是教师教学时的重点。汉语中有一些动词属于A、B、AB类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关于这类词的研究并不多,而且存在很多不足。因此,本文在语料库的基础上,在同义词辨析的框架下对这一类动词中的"迎""接""迎接"进行了分析,对比了这叁个词在句中位置、词语搭配、语域分布叁个方面的异同。做到以小见大,在更加客观的基础上辨析同义词,以期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启示。(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期刊2018年01期)
常聪[3](2016)在《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动宾搭配的替换偏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同义词,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类,其辨析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又是同义词中难于掌握的一个特色类别。这类词,含有相同的语素,意思接近,音节不同,在中国人的使用中并不会出现问题,甚至少有人注意其使用的不同,而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中,往往会因对二者使用差别的不了解,造成使用混淆,形成使用偏误,所以十分值得关注。就目前而言,汉语本体研究已经深入到这些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之中,重点关注其语义、语法、语用上的差别,研究具备高度的概括性;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二者的教学研究问题也在逐步地、深入地开展,往往从动词多功能的角度出发开展探讨。本文主要关注处于动宾搭配中的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分析其替换性偏误类型,并从词义、韵律、语体、特殊用法的角度,借助汉语词汇学、韵律学、语体语法等相关理论知识对偏误进行分析,最终从“如何教”与“怎么练”两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本文第一章主要对选题缘由进行说明,并从研究对象界定、选取、语言学角度的研究、对外汉语教学角度的研究四个方面对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最后说明了本次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和语料来源。本文第二章主要进行基础性研究工作。首先从形式、意义、功能叁个角度出发,界定研究对象;其次对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的选择步骤进行说明,选词主要采取计算机词性标注与人工筛选相结合的方法;最后从释义方法、词位意义、词汇等级分布叁方面对所选的109组词进行客观、直接、系统、立体的分类与呈现。基础性工作完成后,本文第叁章主要对同素同义单双音节的替换偏误类型进行归纳,对偏误成因加以分析。首先进行偏误检索,主要依据是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其次,根据搜索结果,归纳四类偏误类型,分别是词义差异引起的偏误、韵律差异引起的偏误、语体差异引起的偏误、特殊用法引起的偏误。第叁,在偏误成因分析上,仍然根据类型展开分析,认为引起偏误的原因主要是学习者对词义的不对等不了解、对韵律因素的制约不清楚、对语体差异的把握不到位以及对特殊的用法掌握不全面四方面,分析的同时借助汉语词汇学、韵律学、语体学等理论,就每个方面展开详细的分析与具体的论述。在偏误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第四章主要根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从词义、韵律、语法、特殊用法四个方面提出教学建议,主要从如何教和怎么练两个角度进行切入,并选用恰当的例子进行说明。最后一章是本文的结语部分。(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6-04-25)
张颂[4](2014)在《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名词差异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语义、语体色彩和句法上对比分析得出单音节动词在重迭能力、带动态助词的能力、带补语等的能力和句法功能等总体上强于同义双音节动词。而同义单双音名词差异主要在是否接受量词修饰和结合能力强弱上。(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电大学刊》期刊2014年04期)
朱成华[5](2014)在《《史记》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浅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史记》专书词汇研究可使我们对《史记》所处时代的语言词汇有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可为大型辞书编纂提供一些参考材料。在《史记》中存在大量含有同一语素的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它们在形式上表现为多种关系,正是《史记》时代单音节动词双音化的真实反映,也反映了《史记》时代词汇的丰富程度。(本文来源于《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14期)
蔺羽桐[6](2014)在《面向汉语国际教学的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同义动词,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很难解释清楚,也给留学生学好汉语带来了障碍。但是,我们常常把研究的重点放在音节相同的动词上,而忽略了一些单双音节动词,实际上这类词也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对留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感到困惑:明明两个词语含有相同的语素,可是却不能通用。作为汉语词汇学习和词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的确有不少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因此,对其进行研究是有一定价值的。基于以上几点原因,本文将对汉语中的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进行研究,对留学生习得这类词的偏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原则,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尽可能多的找出符合条件的动词,利用实际教学中的真实语料和语料库语料,从对外汉语的视角来研究单双音节动词。希望能补充并加深这一类词汇的研究。从表面上看,单双音节同义动词只是相差一个语素的问题,但二者的区别涉及到词汇、语法等多个方面。对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同义动词进行研究可以以点窥面,启发我们从更多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现代汉语的问题。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提供帮助。本文提出的针对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偏误的一些教学原则可以为对外汉语提供一种参考,帮助学生提前感知学习该类词语过程中发生的偏误,从而有效防止偏误的产生。目前,对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研究的成果并不算丰硕,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对外汉语动词方面的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4-06-30)
骆健飞[7](2014)在《汉语单双音节同义动词的韵律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单双音节同义动词在语义和使用上有很多差异,但是目前还没有系统地从语法规则、韵律形态层面对其进行全面的考察。因此,本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出现的具有互释关系的单双音节同义动词进行统计和分析,考察其对应规则和韵律形态的规则,发现在不可替换的用例中,81%与韵律的形态功能有关。具体说来,首先是动宾搭配问题,其次是嵌偶单音词问题,再次是双音节动词的"泛时空化"特征,最后是单双音节的语体特征不同,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单双音节同义动词在实际使用中,具有一定的不可替换性。(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汉语词汇语义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06-09)
宋炜[8](2014)在《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同义词作为现代汉语本体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历来受到诸多汉语专家学者的重视,关于同义词的研究也相对比较透彻和全面,但是同素同义单双音节词作为同义词中非常重要且较为独特的一类,其关注度却相对较少。近年来,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不断发展,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同素同义单双音节词逐渐开始被专家学者所关注。本文主要以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为研究对象,所有的语料均选自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部编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发现留学生在使用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时、教师在进行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的讲解时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与分析。在具体研究过程中,笔者能够从自己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出发,立足本体、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总结规律、发现问题,并对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外国留学生的学以及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提出相关建议。本文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本部分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为本文的研究划定了明确的范围;此外还介绍了本文研究的意义,最后梳理了同义词和单双音节动词的研究历史及现状,在单双音节同义词研究现状中还重点提及了一些学者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的研究与探讨。第二部分: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关系类型。关系类型分为叁种,即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一;此外,本部分又将所选语料中的单音节动词提炼出来,根据它们在《大纲》中等级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四类,并将与之相对应的双音节动词进行统计,最后将四种类型的统计结果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第叁部分:留学生习得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的偏误分析。本部分主要通过问卷的方法来调查留学生对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的掌握情况和教师对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的教学现状,以问卷调查的数据为依据,结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来分析留学生在具体运用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时产生偏误的类型及其产生原因。第四部分:对对外汉语教学中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教学的建议。本部分主要针对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的教学及在教材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给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和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申江宁[9](2014)在《基于搭配的单双音节同义动词“学”和“学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直以来,众学者对单双音节同义词的研究从未停止过,每个人都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单双音节同义词的异同。目前,对其研究的方式主要围绕着几组或者多组同义词,研究同义词的确定标准,同义词分类,同义词辨析,同义词构成单位等方面。尚且没有人从搭配的角度细颗粒度地研究一组单双音节同义词。本文以词汇-语法理论为支撑,词汇-语法的语言观认为每个动词都不一样,都有其个性。同时,词汇-语法理论的研究目的就是精致地、细颗粒度地描写语言中的每一个词。对语言事实进行细颗粒地描写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但有助于语言研究,对于外汉教学也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本文通过研究大量语料,以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归纳出单双音节同义词的特征,进而分析其差异的撰写过程,正是对词汇-语法语言观的一种实践。本文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理论,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写作背景及其价值。第二、叁、四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主要描写了同素单双音节同义动词“学”和“学习”在搭配方面的差异。“学”和“学习”在搭配方面的差异很大,这也导致了二者语义方面的差异。通过此研究,我们试着重新描写了现代汉语中“学”和“学习”的差异,并尝试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第五章是本文的结语部分,我们总结了同素单双音节同义动词“学”和“学习”的研究差异,并分析了本文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我们试图呼吁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应该回归系统的,细颗粒度的描写。(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4-03-20)
杨浩[10](2013)在《中级阶段韩国学生同素双音同义动词偏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学习可以分为以下叁个阶段: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其中,中级阶段发挥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在汉语学习的中级阶段,词汇学习至关重要。一直以来,同义动词的学习都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同义动词中,又以同素双音同义动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针对以下叁点进行研究:第一、以韩国学生为特定研究对象,二、以中级阶段为特定研究范围,叁、集中分析同素双音同义动词。本文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基础,对中级阶段韩国留学生使用同素双音同义动词情况进行考察,分析韩国学生使用同素双音同义动词的偏误,并对偏误的类型、原因和规律进行归纳和总结。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基础,概括同素双音同义动词的研究现状,并对同素双音同义动词这个概念进行阐释。第二部分为偏误类型统计与分析部分,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对中级阶段韩国留学生使用同素双音同义动词的偏误情况进行统计,并分析总结偏误类型;第叁部分为偏误原因分析部分,对偏误语料进行针对性分析,总结归纳产生偏误原因。第四部分为教学对策部分,利用前文偏误分析的成果,对韩国学生易混淆的同素双音同义动词提出教学建议,以供教学参考。(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单双音同义动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汉语同义词辨析既是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时的难点,也是教师教学时的重点。汉语中有一些动词属于A、B、AB类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关于这类词的研究并不多,而且存在很多不足。因此,本文在语料库的基础上,在同义词辨析的框架下对这一类动词中的"迎""接""迎接"进行了分析,对比了这叁个词在句中位置、词语搭配、语域分布叁个方面的异同。做到以小见大,在更加客观的基础上辨析同义词,以期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双音同义动词论文参考文献
[1].罗峥嵘.韩国留学生汉语单双音同义动词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D].吉林大学.2018
[2].张成淑.基于语料库的A、B、AB类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的辨析——以“迎”“接”“迎接”为例[J].现代语文.2018
[3].常聪.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动宾搭配的替换偏误研究[D].山东大学.2016
[4].张颂.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名词差异分析[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4
[5].朱成华.《史记》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浅论[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
[6].蔺羽桐.面向汉语国际教学的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4
[7].骆健飞.汉语单双音节同义动词的韵律形态研究[C].第十五届汉语词汇语义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4
[8].宋炜.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9].申江宁.基于搭配的单双音节同义动词“学”和“学习”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10].杨浩.中级阶段韩国学生同素双音同义动词偏误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