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宗教文化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祭祀,生态龛,虚神实祖,文化记忆
宗教文化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东赞[1](2019)在《祭祀活动:宗教和理性之间的调节剂——祭祀在华夏文化生态龛中的多维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定型于农耕社会的华夏文明,其文化之根的信仰和伦理体现了农耕文明的特质。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形成的祭祀活动根源于、归结于、检验于社会生活,且以农耕时代人—人、人—天关系之体验为基础,带着虚神实祖的文化内核进入到文化这种群体免疫系统和身份认同系统。并通过循环机制促使文化的发展以及群体成员的身份认同,祭祀仪式的重复性则为文化意义的循环和再生产提供必要的外力。(本文来源于《湖北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陈媛[2](2019)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宗教文化困惑案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跨文化交际一直是志愿者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将对赴泰志愿者在任教期间所遇到的与宗教文化有关的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寻求一定的解决策略。(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3期)
李成,陈菁菁,韩建军,吴佳怿[3](2019)在《宗教文化风景区植物造景分析——以济南灵岩寺风景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济南灵岩寺风景区为研究对象,对宗教文化风景区进行概述,分析了灵岩寺风景区植物选择、规划布局、植物配置及禅意空间的营造方法和特征。(本文来源于《吉林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安介生,周妮[4](2018)在《众神共祀:宋元时期镇江地区宗教文化景观构建与背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宗教文化景观是一种形式独特而内容丰富的景观类型,不仅是传统社会景观构成之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宗教信仰对于社会生活及人文地理环境所产生影响的最直观表征。宋元时期镇江地区宗教文化景观种类丰富,数量繁多,十分典型地呈现出当时不同类型宗教信仰之间共生共荣的真实状态,突出反映了古代中国各区域宗教信仰发展的复杂性与包容性,成为中国宗教发展历程中高度兼容性的典范,堪称中国宗教社会及文化史上"众神共祀"的"镇江现象"。当然,同一时代以及不同时代的宗教发展并不可能完全均衡,不同宗教间的矛盾及冲突同样不可避免。而这种不均衡与矛盾并没有改变中国传统时代宗教"和而不同"的和谐性格局。当然,这种宗教兼容性与和谐性有着深厚的历史地理背景,其中,民族人口的构成及宗教理念的明显变化至关重要。宋元时代镇江宗教景观所反映出的文化兼容性特征,也为我们深入研究江南文化发展史上的"宋元变革"问题提供了珍贵的例证。(本文来源于《历史地理》期刊2018年02期)
韩宇昂,叶设玲,罗义静,刘欣,刘仁意[5](2019)在《地方宗教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价值与路径分析——以灵山胜境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新时代,宗教文化遗产保护思路正由"冻结"转向"活化"。将宗教文化遗产与旅游进行动态结合,既是一种有效的活态传承,也是宗教文化遗产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方式。文章在肯定宗教文化遗产旅游活化意义与价值的基础上,以无锡宗教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灵山胜境为例,通过对灵山胜境进行SWOT分析,探寻宗教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有效路径。(本文来源于《遗产与保护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切排,赵志浩[6](2019)在《敖包祭祀与文化复兴——基于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济农敖包的宗教人类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敖包祭祀仪式是蒙古族古老的文化传统。在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由于蒙古族文化被藏族文化涵化,其敖包祭祀仪式过程与藏族的插箭祭祀仪式非常相似。为了实现蒙古族文化的复兴,当地政府和文化精英极力重塑蒙古族文化因子。其中对济农敖包祭祀仪式的文化宣传集中彰显了这一文化现象。这一现象不仅是蒙古族民族意识觉醒和身份认同的结果,而且是由时代特征、政治诉求、群体利益追求、个人需要以及文化传承等众多因素所促成。(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马成祥[7](2019)在《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与宗教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古代法律与宗教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包括古代法律的文化起源以及各项律令的制定与执行都能够寻找到与宗教相关的思想。我国古代法律文化与宗教之间的紧密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在古代原始社会,宗教思想,例如巫术、敬鬼等宗教活动对于法律的出现产生了推动作用,而在王权神授论的指引下,法律的人为意志与对天意的崇拜实现了充分融合,法律就被认为是上帝的恩赐,只有对天意保持虔诚,才能真正得到上天的眷顾。为此,古代法律文化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9年07期)
孟楚怡,李朝旭[8](2018)在《木府的宗教政策对纳西族文化认同的影响——以社会建构论为分析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宗教政策的变化对一个民族的本土宗教形态,该民族成员的文化认同具有深远影响。当外来宗教文化进入,打破原有宗教文化的一元格局,统治者的应对方式直接影响着该民族宗教发展的未来。木氏土司采用的"众神共荣,兼收并蓄"开放性和包容政策,打破了纳西族本土宗教东巴教的独尊地位,纳西族因此得以接受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噶吗噶举派(白教)、格鲁派(黄教)以及道教等,为纳西族日后吸纳汉文化奠定了基础,并使得纳西族弱化了文化民族主义和宗教民族化的倾向,这对当前纳西族的和平发展起到心理上的支撑作用。(本文来源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徐愉凯[9](2018)在《基于司空山禅宗文化的宗教文化旅游区规划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于司空山禅宗文化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且对于宗教文化旅游区概念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宗教文化旅游区规划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司空山禅宗文化旅游区规划进行论述,可供有关单位参考。(本文来源于《居舍》期刊2018年21期)
周芸芳[10](2018)在《彝族宗教祖灵观的文化分析——以当代彝族诗歌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彝族先民相信超自然力量的存在,把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视为神灵所主宰,这样也就形成了彝人与神灵较为亲密的关系。现今,彝族的宗教信仰是一个以祖先崇拜为中心,集图腾崇拜、自然崇拜于一体的多神教宗教体系。作为毕摩教中的祖灵观念影响着彝族诗人的创作,形成了诗人们独有的生命观、死亡意识和伦理精神。本文从彝族的祖灵信仰来探究诗歌中的伦理道德价值,认为送祖归灵、祭祀祖先等仪式传递了对祖先的尊重,由此衍生出来的"孝"文化及其与他人、自然等的和谐关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宗教文化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跨文化交际一直是志愿者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将对赴泰志愿者在任教期间所遇到的与宗教文化有关的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寻求一定的解决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宗教文化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东赞.祭祀活动:宗教和理性之间的调节剂——祭祀在华夏文化生态龛中的多维度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9
[2].陈媛.跨文化交际中的宗教文化困惑案例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9
[3].李成,陈菁菁,韩建军,吴佳怿.宗教文化风景区植物造景分析——以济南灵岩寺风景区为例[J].吉林林业科技.2019
[4].安介生,周妮.众神共祀:宋元时期镇江地区宗教文化景观构建与背景分析[J].历史地理.2018
[5].韩宇昂,叶设玲,罗义静,刘欣,刘仁意.地方宗教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的价值与路径分析——以灵山胜境为例[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9
[6].切排,赵志浩.敖包祭祀与文化复兴——基于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济农敖包的宗教人类学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9
[7].马成祥.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与宗教分析[J].青春岁月.2019
[8].孟楚怡,李朝旭.木府的宗教政策对纳西族文化认同的影响——以社会建构论为分析中心[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
[9].徐愉凯.基于司空山禅宗文化的宗教文化旅游区规划分析[J].居舍.2018
[10].周芸芳.彝族宗教祖灵观的文化分析——以当代彝族诗歌为中心[J].宗教学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