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似动现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视觉暂留,似动现象,光动艺术,临界融合频率
似动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刘丹云[1](2011)在《视觉暂留与似动现象在光动艺术中的置换》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动艺术在艺术发展的潮流中逐渐为人所重视及肯定,成为当今重要的艺术创作形式之一,同时它是强调时间性、运动性、空间性为主的综合艺术,也是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最直接表现。本文将"视觉暂留"原理作为研究重点,提出"视觉暂留"原理在光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使光动艺术作品拓展了新的综合视觉感受,使作品的理念达到空间四维时空意义的"转换",制造了动态的叁维时空视觉幻象。(本文来源于《工业设计》期刊2011年08期)
宋克,李伟,宫欢欢[2](2010)在《电影本体论——“似动现象”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电影诞生以来,"视觉暂留"理论一直被认为是电影产生"运动"的最好诠释。然而事实证明视觉暂留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电影影像运动。人眼的视觉暂留是存在,但完全用来解释电影影像的运动则并不严谨,经不起检验。而似动理论则完美解释了视觉暂留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0年03期)
郭保军,杨凤梅,赵娜[3](2009)在《对动画原理的修正——基于视觉暂留和似动现象共同作用的动画原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多数有影响的教科书上,把电影、电视及计算机动画产生的原理唯一的归因为视觉暂留。这种解释存在逻辑缺陷,动画产生的机理是视觉暂留和似动现象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影视制作》期刊2009年11期)
邓勤勤,马富强[4](2009)在《似动现象对于动知觉认识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似动现象的研究由来以久,但自从格式塔的创始人惠特海默用精巧的实验驳斥了以元素分析法为基础的各种理论假设之后,似动现象的研究就为当时的心理学确立了一种新观点——心理现象的整体性。但相隔多年以后,对于格式塔理论和元素分析法的之间存在的争议,仍然没有得到圆满地解决。论文力图从一个新的角度,以惠特海默的实验为基础,提出对似动现象的理论的一个新的尝试性的解释——动知觉的本质是通过处理静态的图片信息,与内部生物钟之间的函数关系来间接阐述知觉运动的。(本文来源于《心智与计算》期刊2009年02期)
王楠[5](2008)在《彩陶旋纹纹饰的视觉似动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旋纹作为一种特殊的彩陶纹饰,无疑具有丰富的视觉信息,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彩陶旋纹纹饰的认识,仅仅局限在从纹饰式样的推测演化来论证其艺术价值,而少有对旋纹纹饰隐含的视觉心理方面的信息及对后世的影响作出思辨。文中就彩陶旋纹纹饰的视觉似动现象分别从纹饰的次序、纹饰的群化、纹饰的平衡等叁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揭示了我国先民在视觉心理方面的先觉意识。(本文来源于《装饰》期刊2008年04期)
李铭[6](2005)在《应当正确解释电影的似动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电影诞生以来,关于电影似动原理的解释,大致存在如下四种(依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1)视觉暂留说;(2)Φ现象似动说;(3)视觉暂留兼Φ现象似动说;(4)短程似动说。短程似动说的出现,颠覆了关于电影似动理论的传统解释。电影的真实的似动,实际上被人类的视觉系统误认为是真动。(本文来源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5期)
古绪华[7](1995)在《从受众心理的“似动现象”谈新闻写作》一文中研究指出“似动现象”是一种心理现象。电影、动画片就是利用“似动现象”拍摄和放映的。从心理学观点来看,当物体在空间位移的时候,人们的感官功能能感觉出这种位移,这叫做运动知觉。人们感知了这种运动,就会在自己的头脑里留下相应的表象。表象是人脑对以前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反映,当人们看见过火箭在长空呼啸而过,就会头脑里留下,“火龙升天”式的轨迹。这便是人的心理似动现象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新闻采编》期刊1995年06期)
虞达文[8](1987)在《新闻的“间奏式”描述与读者心理的“似动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间奏式”描述,原来是文学作品中,特别是诗词作品中比较常见的手法。后来,一些外国新闻界逐渐把他们移植于新闻写作,不久也就被普遍运用于新闻作品中,且流行起来,经久不衰。在我国,一些也开始使用了这种手法,也取得了相当良好的效果。这种描述手法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原因就在于它适应了读者的接受心理.所谓“间奏式”描述,指的是用简洁的语言,把纷繁复杂的现场人物、情景,首先分解成若干部分。加以描述,然后,又把性质相同、形神近似的部分,重新组合,使它们在读者的心理造成连续感。这种描述的优点是:容量大,节奏快,概括力强,能用极俭省的笔墨,把纷繁复杂的事物迅速地再现出来,把现场人物、情景写“动”写“活”。(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1987年01期)
赫葆源[9](1964)在《相位差对闪光信号辨认和似动现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问题近年来关于闪光信号编码和辨认的研究日渐增多。库克(K.G.Cook)和纽曼(K.M.Newman)分别作过闪光编码和显示效果的研究;李家治等作过闪光信号的频率选择、等辨量表和语义干扰等研究;克劳福(A.Crawford)研究过闪光信号与背景的关系。关于同时使用两个闪光信号问题,未见报导。(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1964年02期)
似动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电影诞生以来,"视觉暂留"理论一直被认为是电影产生"运动"的最好诠释。然而事实证明视觉暂留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电影影像运动。人眼的视觉暂留是存在,但完全用来解释电影影像的运动则并不严谨,经不起检验。而似动理论则完美解释了视觉暂留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似动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1].刘丹云.视觉暂留与似动现象在光动艺术中的置换[J].工业设计.2011
[2].宋克,李伟,宫欢欢.电影本体论——“似动现象”的理论研究[J].电影评介.2010
[3].郭保军,杨凤梅,赵娜.对动画原理的修正——基于视觉暂留和似动现象共同作用的动画原理[J].影视制作.2009
[4].邓勤勤,马富强.似动现象对于动知觉认识的启示[J].心智与计算.2009
[5].王楠.彩陶旋纹纹饰的视觉似动现象[J].装饰.2008
[6].李铭.应当正确解释电影的似动现象[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5
[7].古绪华.从受众心理的“似动现象”谈新闻写作[J].新闻采编.1995
[8].虞达文.新闻的“间奏式”描述与读者心理的“似动现象”[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
[9].赫葆源.相位差对闪光信号辨认和似动现象的影响[J].心理学报.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