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罗慕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典籍英译,中国话语,罗慕士,《叁国演义》
罗慕士论文文献综述
汪凡凡[1](2019)在《罗慕士《叁国演义》英译的“中国话语”策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叁国演义》的翻译过程中,罗慕士打破了西方文学翻译中的强势话语范式,大胆采用直译法,在语言、文学、文化层面上实现了中国话语言说。同时,他利用出版宣传、语境顺应等有效的中国话语传播策略,使译作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接受效果。罗慕士翻译《叁国演义》的方法对当下典籍英译及对外传播工作的启示是:要综合采用各种言说策略,争取原语话语权,展示中国话语特色,讲好中国故事,使译作在海外获得最好的传播效果,进一步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丁鹏[2](2019)在《从翻译适应选择论分析罗慕士译《叁国演义》中官职名的英译》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发展,《叁国演义》等典籍的英译研究也受到了译者的关注。作为一部军事小说,官职名无疑是《叁国演义》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负载词之一。然而,在现有《叁国演义》的英译研究中,有关其官职英译的研究还比较少,也缺乏系统性。因此,本文将以此为突破口,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指导,对《叁国演义》中官职名的英译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翻译适应选择论将翻译活动看作是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的适应和选择过程。其方法可以概括为叁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胡,2004:133)。通过对《叁国演义》中的官职名进行分类对比后发现,叁国时期官职名虽然结构复杂,名称多样,内涵丰富,但其京官、省官以及军衔的名称组成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就为官职名英译的系统研究提供了依据。本文以罗慕士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译者在翻译不同官职名时所采用的翻译技巧以及其产生的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研究发现,译者在翻译中国古代官职名时,可以综合运用音译、套译、释义、加注、泛化、增译和省略等一系列技巧,提高翻译质量,扩大受众面。其中,在语言形式层面,译者可以采用音译和首字母大写的方式突出汉语中特有官职名专有名词的性质,同时还要注意英汉两种语言修辞的适当转换对应;在文化层面,套译可以有效传达一些官职名的深层含义。如将“魏王”和“陈留王”分别翻译成“king”和“prince”,可以有效保留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而加注则可以在保障译文可读性的同时,更多地传达官职名背后的文化内涵。在交际层面,泛化可以降低译文的阅读难度,而增译和省略则能够照顾到译语读者不同的阅读习惯。本文通过对《叁国演义》英译本中官职名的翻译技巧进行总结归纳,希望能够拓宽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理论应用范围,同时为中国古代官职名的规范化翻译和中国典籍的外译提供一点启示和参考。(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9-05-18)
张志龙[3](2019)在《邓罗、罗慕士《叁国演义》英译本形式美的再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国演义》进入英语世界有大约200年的历史,但在西方的影响力不大,读者和研究者均不多。该文从古典诗歌、四/叁字格的翻译及篇章结构的角度考察罗慕士和邓罗译本的语言美的再现,并认为古汉语的凝练、人物众多对中国古典文学"走出去"和文学翻译工作者构成了一定的挑战。只有将语言的形式美译好了,中国文学的宝贵财富才能被海外更多的读者认可。(本文来源于《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许多[4](2018)在《译者身份对翻译过程的影响——以罗慕士译本中的曹操形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居于核心地位,并发挥着重要的能动作用。译者的翻译策略固然直接决定了译作的质量,但译者身份对译作质量产生的影响亦不应忽略。关注译者,不应当仅仅关注其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翻译方法,更应将其译者身份和翻译过程联系起来。本文拟从罗慕士的译者身份出发,以他译本中的曹操形象为例,探讨译者身份对翻译过程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期刊2018年06期)
刘瑾,罗慕士[5](2018)在《钻研中国文化 倾情翻译中国——《叁国演义》英译者罗慕士访谈录》一文中研究指出1937年7月,罗慕士(Moss Roberts)出生于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先后于1958年、1960年、1966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学士学位、英语专业硕士学位和中文专业博士学位。1979年,潘塞恩图书公司(Pantheon Books)首次出版了他的《叁国演义》节译本《叁国演义:中国的壮丽史诗》(Three Kingdoms:China’sEpicDrama)。罗慕士1983年曾来访中国,并(本文来源于《东方翻译》期刊2018年04期)
乔永卿[6](2018)在《从译者主体性视角看罗慕士《叁国演义》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翻译观中,译者的主体性长期被忽视或边缘化。随着现代翻译理论的发展,尤其是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得到突显。译者主体性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变成翻译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译者需要在深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用另一种语言创造出一个翻译文本。然而,由于历史进程、生态环境等因素不同而引起各国间文化的不同使翻译实践变得更加复杂,其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译者来说更是最大的挑战之一。因此,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过程中,译者能否发挥主体性成为译文成败的关键。相较其他的名着,对《叁国演义》英译本的研究不多,罗慕士的英译本是较受欢迎的全译本之一,在西方也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认可。本文旨在以《叁国演义》罗慕士英译本为个案,对其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研究。本文以译者主体性为理论依据,根据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的分类,将译文中的文化负载词分为五类:生态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以及语言文化负载词,并分别研究罗慕士在五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是怎样发挥译者主体性的。通过分析,本文得出结论,罗慕士在文本选择、文本理解及译文生成过程中发挥其能动性,使这一中国古典巨着在译语语境中得以再现,而且其译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译者对文中文化负载词的能动性翻译。(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刘丽[7](2017)在《目的论视角下《叁国演义》军事术语英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国演义》是公认的中国第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着之一。它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还作为首部拥有完整英译本的中国古典小说驰名海外。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年代之一,立足于此的《叁国演义》对这段历史时期的战事进行了精彩描写。在将该小说译为外文时,译者需要考虑如何处理书中具有中国古代特色的军事术语。这些军事术语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可能成为翻译的障碍,对其文化背景迥异于原文作者的别国译者尤为如此。鉴于此原因,本研究选取《叁国演义》的两个完整英译本作为研究材料,其一为邓罗所译,其二为罗慕士所译,总结具有一定普适性的军事术语翻译策略,为后续同类翻译实践提供参考。本文作者以翻译目的论为视角,对两译本的军事术语翻译策略进行了对比分析,以便探求不同策略倾向背后的深层原因。结论如下:从目的原则的角度看,两译者基于各自目的,在忠实原则和连贯原则间做出了不同选择。罗慕士译本是学术项目成果,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更加贴近原文,异化程度更高,近乎完美地体现了忠实原则;而邓罗译本在行文上则更加流畅自然,显现出一定的归化倾向,符合连贯原则的要求。作为学术翻译的典范,罗慕士译本多采用文后加注等翻译策略补全原文信息,旨在为其目标读者提供丰富的背景知识,加深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邓罗译本则多采用省译、意译等翻译策略简化原文信息,意在为目标读者创造轻松无阻的阅读体验,提高译本的接受度。在翻译中国古代军事术语时,两译者的方法各有可取之处。翻译工作者应灵活运用不同翻译策略,根据目的论原则,或者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文特色,或者充分考虑外语读者的接受程度,或者二者兼顾,以便翻译出符合“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国策的翻译佳作,实现有效输出中国文化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12-06)
乔永卿[8](2017)在《译者创造性在罗慕士《叁国演义》英译本中的体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文化内涵丰富。罗慕士在将这部中国古典文集译介给与我们文化渊源不同的英美读者时,采用增译、意译等灵活多变的翻译手法,对其中的文化意象进行了创造性翻译。本文通过译者对历史传统词语、习语和形象说法、典故叁方面翻译实例分析来展示译者优美、灵活创造性翻译手法。(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7年16期)
张俊佩[9](2017)在《韦努蒂抵抗式翻译理论视域下《叁国演义》罗慕士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同时,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使中国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离不开中国典籍的翻译。作为一部古典历史书籍,《叁国演义》不可避免地运用了很多反映叁国时期历史文化的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是一个民族的精华,字字珠玑,是对中华文化几千年历史的经典总结。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叁国演义》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承担了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其中,《叁国演义》罗慕士译本极具学术性。然而,翻译实践活动的有效进行离不开翻译理论的指导。本文的翻译研究以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的“抵抗式”翻译理论为指导。以韦努蒂为代表的后殖民翻译理论家更多地强调文本背后代表的不同文化权利之间的斗争,呼吁彰显文化差异,抵制文化霸权。该理论的主导思想与现今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要求不谋而合。该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对《叁国演义》原着、译着进行简要介绍。第二章主要综述了文化负载词和《叁国演义》的英译前期研究。第叁章为理论框架。首先,追溯韦努蒂抵抗式翻译理论,介绍该理论的基本要点。其次,有条理地阐释异化与归化。最后,分析在抵抗式翻译理论指导下研究《叁国演义》文化负载词英译的可行性。第四章结合韦努蒂抵抗式翻译理论,首先,从展现源语文化负载词所蕴含的语言及文化异质性评析了罗慕士译本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佳例;其次,从两方面评析罗慕士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欠佳译例:源语文化意象缺失和源语文化意象误译。针对第一个方面,缺失的源语文化意象主要有历史文化意象、宗教文化意象和称谓文化意象。针对第二个方面,误译的源语文化意象主要有历史文化意象、宗教文化意象和官职文化意象。第五章,在韦努蒂抵抗式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以异化策略为指导,给与解决办法并举例分析。第六章为结论。基于前期研究,本论文以抵抗式翻译理论为指导,首先对罗慕士的优质英译进行评析,然后对不当的英译进行分析,总结出具体的翻译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对相关翻译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理论及实践借鉴。(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期刊2017-04-01)
朱加强[10](2016)在《文体学在大学英语课堂的实践意义——以罗慕士《叁国演义》英译本的文体词汇研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第一篇长篇章回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建国的这一段充满了矛盾和斗争的历史。《叁国演义》这部小说因其语言文字通俗易懂、简明生动,其充满了生命力和吸引力。它是历史和文学的一个经典的结合。本文从文体学的选词角度,对一位广泛接受的翻译者罗慕士的《叁国演义》译本进行分析,进而探寻文体学在翻译过程中所发挥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结合当今时代的大学英语课堂,简述文体学的教育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亚太教育》期刊2016年25期)
罗慕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发展,《叁国演义》等典籍的英译研究也受到了译者的关注。作为一部军事小说,官职名无疑是《叁国演义》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负载词之一。然而,在现有《叁国演义》的英译研究中,有关其官职英译的研究还比较少,也缺乏系统性。因此,本文将以此为突破口,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指导,对《叁国演义》中官职名的英译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翻译适应选择论将翻译活动看作是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的适应和选择过程。其方法可以概括为叁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胡,2004:133)。通过对《叁国演义》中的官职名进行分类对比后发现,叁国时期官职名虽然结构复杂,名称多样,内涵丰富,但其京官、省官以及军衔的名称组成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就为官职名英译的系统研究提供了依据。本文以罗慕士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译者在翻译不同官职名时所采用的翻译技巧以及其产生的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研究发现,译者在翻译中国古代官职名时,可以综合运用音译、套译、释义、加注、泛化、增译和省略等一系列技巧,提高翻译质量,扩大受众面。其中,在语言形式层面,译者可以采用音译和首字母大写的方式突出汉语中特有官职名专有名词的性质,同时还要注意英汉两种语言修辞的适当转换对应;在文化层面,套译可以有效传达一些官职名的深层含义。如将“魏王”和“陈留王”分别翻译成“king”和“prince”,可以有效保留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而加注则可以在保障译文可读性的同时,更多地传达官职名背后的文化内涵。在交际层面,泛化可以降低译文的阅读难度,而增译和省略则能够照顾到译语读者不同的阅读习惯。本文通过对《叁国演义》英译本中官职名的翻译技巧进行总结归纳,希望能够拓宽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理论应用范围,同时为中国古代官职名的规范化翻译和中国典籍的外译提供一点启示和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罗慕士论文参考文献
[1].汪凡凡.罗慕士《叁国演义》英译的“中国话语”策略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丁鹏.从翻译适应选择论分析罗慕士译《叁国演义》中官职名的英译[D].新疆大学.2019
[3].张志龙.邓罗、罗慕士《叁国演义》英译本形式美的再现[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4].许多.译者身份对翻译过程的影响——以罗慕士译本中的曹操形象为例[J].外语教学.2018
[5].刘瑾,罗慕士.钻研中国文化倾情翻译中国——《叁国演义》英译者罗慕士访谈录[J].东方翻译.2018
[6].乔永卿.从译者主体性视角看罗慕士《叁国演义》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翻译[D].西北大学.2018
[7].刘丽.目的论视角下《叁国演义》军事术语英译研究[D].山东大学.2017
[8].乔永卿.译者创造性在罗慕士《叁国演义》英译本中的体现[J].山西青年.2017
[9].张俊佩.韦努蒂抵抗式翻译理论视域下《叁国演义》罗慕士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D].西华大学.2017
[10].朱加强.文体学在大学英语课堂的实践意义——以罗慕士《叁国演义》英译本的文体词汇研究为例[J].亚太教育.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