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安抚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北宋,河北沿边安抚使,职能
安抚使论文文献综述
贾启红[1](2018)在《河北沿边安抚使职能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北沿边安抚使,始设于北宋景德叁年,后由于处理对辽关系的需要,逐渐成为一个常设机构。正是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职能也具有特殊性。本文拟从河北沿边安抚使的职能入手,深入分析,以期对河北沿边安抚使的职能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呈现。(本文来源于《智富时代》期刊2018年06期)
杨芹[2](2014)在《弭盗靖海与稽管朝贡——宋代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之设置及其主要职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为应对侬智高变乱,朝廷继设河东、河北等路安抚使后,特设广南东、西路经略安抚使,常驻地方,主持一路军政事宜。南宋时,诸路安抚使或省或置,唯广南东、西二路守臣沿带"经略安抚使","所以重帅权而服羌夷也",直至宋亡。宋代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例由广州知州兼任,从皇佑四年魏瓘开始。粤地濒海,海上交通、贸易发达,治所广州为宋代重要的市舶港口及东南亚贡使入境的主要门户,然沿海地区亦常受海盗滋扰,为患甚大。故广东经略安抚使在海防、海交中均负有重要职责,而任职官员在弭盗靖海、朝贡管理等方面的作为、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宋朝海疆经略政策的实施力度和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贾启红[3](2013)在《北宋安抚使分类及职能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的安抚使根据其具体职能的不同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负责安抚赈济,体现这一职能最明显的是体量安抚使;另外一类则是在负责安抚的基础上强化其军事职能,出现在沿边地区,多由文臣来担任。(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3年23期)
贾启红[4](2013)在《北宋经略安抚使军事职能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经略安抚使作为军事长官,位高权重,职权广泛。其设置之初与应对战争有密切的关系。基于此,本文拟对经略安抚使作为路级帅臣的军事职能进行探究。(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3年09期)
古丽巍[5](2011)在《北宋河东路安抚使司的设置及其军事运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河北、河东、陕西叁路,共处京师开封所在京畿路以北,从东到西形成一组战略防御地带,直接面对契丹和西夏的军事压力,构成北方综合防御区。河东路虽不及河北路、陕西路全路直接面临敌对压力,但其防御自有特色。此特色即体现为河东路在战略部署上分为西、北两块战略单元,形成以并州为中心,辐射西、北二边的军事防御结构。在具体防御操作中,宋延重视土豪力量的使用,使河东路的军事运作呈现出自身的特色。(本文来源于《北大史学》期刊2011年00期)
杨倩描[6](2010)在《北宋末期鄜延路经略安抚使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存有109页的俄藏黑水城宋代西北边境军政文书,主要是两宋之际鄜延路的军政档案。这些文书能为我们研究这一阶段鄜延路的历史提供一些新的史料,但也较为零碎,事件与事件之间大多缺乏关联,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对此进行细致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宋史研究论丛》期刊2010年00期)
杨倩描[7](2010)在《北宋末期鄜延路经略安抚使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存有109页的俄藏黑水城宋代西北边境军政文书,主要是两宋之际鄜延路的军政档案。这些文书能为我们研究这一阶段鄜延路的历史提供一些新的史料,但也较为零碎,事件与事件之间大多缺乏关联,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对此进行细致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最近,笔者在研读这批文书中的《鄜延路经略使薛某奏状》时,(本文来源于《宋史研究论丛 第11辑》期刊2010-12-01)
仝建平[8](2009)在《宋代河东路经略安抚使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中期,为防御西夏和辽的侵入,宋廷在陕西、河东、河北叁地率先设置了常驻地方的安抚使路,设立经略安抚使主持一路军政,对宋代的军事、地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宋代河东路经略安抚使是河东路的最高军事长官,由并州知州兼任,该职始设于宋夏冲突升级之后的1041年,而非以往论着一般所认为的太原入宋的979年;实际莅任其位的有53人;作为守边重臣,朝廷对其人选比较重视,据现有资料可知,大部分经略安抚使均能不孚众望,守边有方,有所作为。(本文来源于《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6期)
李新贵[9](2009)在《北宋陕西安抚使路协同作战法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宋在宋夏两国漫长的边防线上,以陕西境内的河流谷地为依托,设置了防御西夏的五个安抚使路。然而宋人所划分的这五个军区及其下辖的众多堡寨,却造成了北宋兵力部署上的分散。于是,为了达到陕西安抚使路间协同作战的目的,宋军实行了各路相互支援的横烽法,一路内部相互协调的防秋法,与邻路相互援助的置将法。本文主要分析了横烽法、防秋法与置将法产生的背景与原因,探讨在空间部署体系上横烽法向防秋法、置将法转变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军事历史研究》期刊2009年02期)
贾启红[10](2008)在《北宋经略安抚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安抚使是宋承袭前代而来,通过对安抚使渊源及其入宋之后的发展变化的考察,论述了北宋由文臣出任的安抚使和经略安抚使逐步取代由武臣担任都部署为方面主帅的过程。由于具体职能的不同,安抚使主要可以分为赈济类和军事性质类两大类型,而最能体现安抚使军政权力的就是经略安抚使。文章以陕西五路经略安抚使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经略安抚使的任职资格、具体执掌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考证了北宋在全国范围内所设立的经略安抚使的治所,从整体上勾勒了经略安抚使的全貌。经略安抚使是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因北宋同西夏作战的需要而首先在陕西设立的,后成为固定的路级官职。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为了平定侬智高叛乱,命令广州和桂州的知州兼经略安抚使。自此,经略安抚使制度逐渐成型。经略安抚使不是孤立的机构。其与路级(路级监司、经略安抚使之下的经略安抚副使,还有与都钤辖、钤辖等)和跨路级(路级安抚使、宣抚使等)职官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这些关系的考察,论述了经略安抚使在路级的职权;也反映出经略安抚使与其他职官相互监督与合作。作为路级帅臣,经略安抚使不仅要接受来自监督系统的监督,中央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其进行控制。这种控制主要是通过中央派驻军队中的宦官和对“便宜行事”之权的控制来实现的。最后,文章在梳理经略安抚使的具体职能及其与路级和跨路级的职官等的关系的前提下,对经略安抚使在北宋对外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总结论述,揭示经略安抚使在整个北宋边防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在前人侧重对安抚使制度和政策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体量安抚使和河北沿边安抚使的具体职能,以经略安抚使为研究重点(以陕西五路为例),对经略安抚使的任职资格、具体职掌进行了重点论述。明确了北宋全国范围内经略安抚使的治所,比较了经略安抚使、经略使、沿边安抚使、安抚使等几个相关官职,尤其对经略安抚使具体职能的论述,补充了学界在这一问题上研究的不足。(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08-06-01)
安抚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为应对侬智高变乱,朝廷继设河东、河北等路安抚使后,特设广南东、西路经略安抚使,常驻地方,主持一路军政事宜。南宋时,诸路安抚使或省或置,唯广南东、西二路守臣沿带"经略安抚使","所以重帅权而服羌夷也",直至宋亡。宋代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例由广州知州兼任,从皇佑四年魏瓘开始。粤地濒海,海上交通、贸易发达,治所广州为宋代重要的市舶港口及东南亚贡使入境的主要门户,然沿海地区亦常受海盗滋扰,为患甚大。故广东经略安抚使在海防、海交中均负有重要职责,而任职官员在弭盗靖海、朝贡管理等方面的作为、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宋朝海疆经略政策的实施力度和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安抚使论文参考文献
[1].贾启红.河北沿边安抚使职能刍议[J].智富时代.2018
[2].杨芹.弭盗靖海与稽管朝贡——宋代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之设置及其主要职能[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3].贾启红.北宋安抚使分类及职能探究[J].兰台世界.2013
[4].贾启红.北宋经略安抚使军事职能初探[J].兰台世界.2013
[5].古丽巍.北宋河东路安抚使司的设置及其军事运作[J].北大史学.2011
[6].杨倩描.北宋末期鄜延路经略安抚使考[J].宋史研究论丛.2010
[7].杨倩描.北宋末期鄜延路经略安抚使考[C].宋史研究论丛第11辑.2010
[8].仝建平.宋代河东路经略安抚使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9].李新贵.北宋陕西安抚使路协同作战法探析[J].军事历史研究.2009
[10].贾启红.北宋经略安抚使研究[D].河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