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解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刘梅[1](2021)在《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参使用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教参在教师备课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这就使得对教参的研究极为必要。本文以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参为研究对象,由五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论述选题的缘由,对研究的相关概念与研究现状进行梳理,阐明本文对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参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章,探讨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参的编写理念和主要内容。教参编写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教师把握教科书内容的同时,又为教师的个人创造留下空间,强调语文知识与能力,吸收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横向分析教参内容,研究教参对教材四大系统的扩展情况。第二章,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参的使用情况调查分析。先以课堂观察的研究方法,分析教参与《醉翁亭记》课堂实录及其教学设计的内容关联情况。再以问卷和访谈的调查方法,了解教参在九年级语文一线教学中的使用情况。研究表明,教师可从教参中提取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建议等实用信息,但教参也存在着内容理论化、使用片面化和不受重视等问题。第三章,考察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参的使用策略。依据前文研究结果,提出“教学重点”“课文研读”“资料链接”的使用策略,与课程标准、教材进行关联性分析,论证所提策略的科学性和指导性。第四章,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参视域下的教学设计探究。根据以上研究,以《送东阳马生序》和《范进中举》两篇课文为例,结合教参内容,解读文本,依据使用策略进行教学设计实践。
王惠娜[2](2021)在《中小学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研究 ——以增城区第E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九年义务教育本来是一个连续、完整的教学体系,但是这个系统里又划分出不同的学段,学段之间相互联系又有所差异。因此,就产生了教学衔接问题,写作教学也产生相应的衔接问题。基于中小衔接研究七年级写作教学,能提高七年级写作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由六年级升至七年级,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导,就不能实现顺利过渡,写作教学的各个环节也不能有机结合,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笔者深入教学一线,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教师访谈等方式,了解中小学衔接视角下的七年级写作教学现状;联系理论,分析教学目标和教材,结合实际分析了导致中小学写作教学对接不畅的原因,提出了相关的写作教学策略。本文第一章梳理中小学写作教学目标和教材写作板块,找到七年级写作教学衔接的突破口。第二章是对七年级写作教学现状的调查,了解到七年级学生存在写作不适应问题,而教师在写作教学方面不得要领也加剧学生不适应现象。究其原因有源于教学意识形态的,也有源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写作能力断层。第三章提出中小学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策略。首先要转变观念,构建起基于中小学衔接的七年级写作教学体系。其次,要做好写作教学学情的衔接,提高学生的写作内驱力;因材施教,关注写困生,增强学生写作信心。第三,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写作过程指导,增强文体教学意识,提高学生的读者意识,以期达到促进学生综合写作能力衔接的目的,提高学生写作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构思能力、文体运用能力和修改能力。
孙阅新[3](2021)在《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有关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研究方兴未艾,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已取得很多值得赞赏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仍然需要不断地探索,记叙文写作迫切需要有效策略的指导。本文通过梳理文献、发放问卷与调查走访等方式发现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记叙文写作教学不重视审题立意、不注重素材积累、未强化情感体验、未突出文章构思、不重视联想与想象、片面追求语言华丽、作文评改简单化、范文模仿借鉴不够灵活等。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发现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记叙文写作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丰富、方式不灵活、平常训练较随意、写作教学未激发兴趣、不重视思维训练和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未能有机结合。针对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本文提出了针对教师和学生具体可行的策略:更新记叙文写作教学理念、精心设计记叙文写作训练、积极创设记叙文写作教学情境、精选优秀范文借鉴写作技法、强化记叙文写作思维训练、注重记叙文写作中的联想与想象、大力引导学生写真情实感、重视记叙文的评改与传播。
卢星彤[4](2021)在《陆机《文赋》的创作观及其对高中写作教学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陆机的《文赋》是我国古代文论史上第一篇论述创作过程的专着,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设置为研究对象,试图将《文赋》之创作观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结合起来,重在探究《文赋》的创作观对当下高中写作教学的价值。文章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章,高中写作教学的现状分析。从教师与学生的角度对当下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统计与分析,了解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教师方面,主要有五个问题:缺少课标意识,教学目标含混不清;课程安排不规范;针对具体写作教学的环节的缺失;教师自身写作素养建构的不完善;课程评价模式单一化。在学生方面,主要是写作动机与兴趣的缺失,写作主体素养的缺乏,思维能力的缺失,文体意识的淡化以及写作技巧知识的匮乏。第二章,陆机《文赋》的创作观及其对高中写作教学的理论价值。分别从写作主体修养、艺术想象构思、文章整体表达、文章文术文病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挖掘其对高中写作教学的指导价值与意义。第三章,《文赋》创作观指导下的高中写作教学策略及其实践启示。其一,通过组织课外写作活动、开展经典阅读活动,激发学生写作心向。其二,通过各种思维活动训练学生写作构思能力,做到文句有意蕴而不空泛。其三,构建教授文体知识,加强学生文体意识,做到规范之下的“自由写作”。其四,通过学习写作技巧,力求达到“文质彬彬”。笔者从《文赋》的创作论出发,旨在探究其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启示,并提出相关教学策略,致力于优化现阶段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
刘广利[5](2021)在《黑土地上的歌吟 ——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结合东北地域文化精神,考察了东北地区散文的发展历程,对东北文化“场域”与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的关系作了揭示,并从多个角度对新时期以来的东北散文进行了研究。东北散文的生发演变有迹可循:1919至1931年是东北现代散文的产生和发展期;随后,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产生的、伪满时期的沦陷区散文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面影,东北作家群散文和东北光复后散文则从多个方面丰富了东北现代散文的面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大荒散文和马犁、赵赴的作品为东北文坛增添了风景;新时期以来散文观念的更新又带来东北散文创作面貌的变化。本文在对以上各阶段散文创作的题材内容和审美风格进行考察的同时,阐述了东北地域风光、民俗风情和东北民族文化精神,东北移民文化和被殖民的历史遭遇,当代体制文化,东北地区文学期刊的理论倡导和栏目设置等文化“场域”为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带来的地域文化色彩。在这一基础上,本文从乡土书写的多向性、知识分子散文的文化守望意识、生态关怀、民族情怀等角度对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的思想艺术面貌进行了分析,包括原乡记忆的多维表达、乡土体验的个性化和纵深化,知识分子散文对自我主体性的寻求和独特的精神品位,现代生态伦理的诗意表达,民族文化情结的倾心抒写等。还分别从作家对东北风物习俗的书写和作品中的“生活美学”气息、现代眼光主导的文化思考和建构精神家园的意识、重建生态文明的强烈愿望、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眷恋与寻求等方面,对迟子建、王充闾、胡冬林、鲍尔吉·原野、格致等有代表性的作家的散文创作作了较为详尽深入的分析。此外,本文对东北散文创作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指出创作多元化趋势将长期保持,艺术手法的探索将影响创作的面貌,过分强调思想、概念而忽视散文的文学性和美感的状况将得到改变,不迎合、不造作、真实率性地表达自我、抒写性情的写作姿态将普遍形成。同时也指出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创作存在的问题,如东北地区文化创造意识相对薄弱给散文创作与传播带来消极影响,作家成长发展的环境有待于优化等。
黄星[6](2021)在《中学语文描写写作知识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世纪以来,语文教育界认识到写作课程与教材内容存在陈旧、缺失、简单随意等问题,于是重视开发、重构写作课程与教学内容。写作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核心是写作知识,因而写作知识的开发、纳新是写作课程与教学研究中最为迫切的任务。本论文选取中学语文写作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描写”作为开发对象,进行描写写作知识开发研究。本论文有一个基本假设:中学描写写作知识也存在陈旧、缺失、简单随意等问题。为验证这一假设,本论文第一章考察了百年来写作教育中“描写”演变轨迹与现行语文教材中的描写写作知识情况,发现基本符合假设,因而需要开发描写写作知识。写作学中有系统的描写写作知识,优秀的描写写作教学课例中有教学操作性强的描写写作知识点。本论文第二章用文献研究法从中西写作学代表性着作中提取出“中西写作学中的描写写作知识”,第三章用课例研究法从优秀描写写作教学课例中提取出“课例中的描写写作知识”。这两类知识即是本论文开发出的描写写作知识。开发出的描写写作知识有何用处?本论文的建议是:作为选择与开发描写写作教学内容的知识库存。第四章中,在比较两类描写写作知识,概述其特性的基础上,以荣维东的“三要素六环节”写作教学理论为理论工具,结合部编版初中语文写作专题“写出人物精神”,分析了这一应用建议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孙艳双[7](2021)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新闻单元教学研究》文中提出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自投入使用以来,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其改变和创新之处是将新闻作品集中编写为一个单元,以“活动·探究”的新样式呈现出来。新闻单元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展开,设置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三大任务。新闻阅读任务中的新闻篇目不仅由分散编排变为集中编排,而且在新闻体裁和新闻篇目上较以往的人教版教材都有所增加。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改变和创新足以看出教材编者对新闻教学的重视。新闻之于中学生的重要作用,不仅是新闻知识的学习,独立判断能力的提升,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更是培养学生的时事关心、人文情怀以及现实责任与担当。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使新闻单元受到了较大的重视,但是新闻单元教学现状仍旧不容乐观,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新闻单元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兴趣不足。教师既没有挖掘出新闻教学的独特价值,也没有意识到媒介素养对学生的重要性。其次,新闻采访与写作任务指导不足,活动开展流于形式。最后,新闻单元教学评价不合理,过于强调结果性评价,教师评价没有针对性,不能有效检验学生新闻单元的学习效果。基于以上问题,从理论和实践出发,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新闻单元教学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第一,教师要确立明晰的新闻单元教学理念,优化新闻教学目标,树立新闻教学意识,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教师要转变新闻单元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新闻情境,提供优质的新闻资源,整合新闻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新闻学习兴趣。第三,要整体提升教师新闻专业素养,既要从多方面完善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提升新闻素养,又要时刻关注新闻热点和动态研究,夯实教学基础。第四,完善新闻单元教学评价体系,教师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建立合理有效的新闻写作评价标准。根据以上改进策略,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现有的新闻阅读篇目的基础上,对消息、新闻特写和通讯三类新闻体裁进行具体教学设计,并对在新闻单元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任务进行活动设计。
李桂奎[8](2021)在《中国文学表达方式之流转与写人传统之形成》文中研究说明文学创作往往依据某种文类或文体特征而借助或匹配相应的表达方式,这些定式的表达方式往往会随着历代运用及认知状况而形成相应术语流转或更新。大致说,"赋比兴"三法最初是古人根据《诗经》文本而归纳出来的诗歌表达方式,并衍生出"铺写""比象"等写人笔法;后来,随着抒情性"诗骚传统"与叙事性"史传传统"的并行互融,不仅确立了"抒情"的主体地位,而且包括"状物"在内的"叙事"也备受重视,于是"赋比兴"诗法便逐渐流转为"抒叙议"(抒情、叙事、议论)文法。在此前前后后,又随着诗与画、诗与文、小说与画等文类互渗互动的文本创构,本原于绘画理论中的"描写"逐渐由隐而显,加入"抒叙议"文学文本创构俱乐部,并时常与"叙述"相依为命。至明清时期,风起云涌的戏曲小说往往将叙事与写人兼顾。先前的各种文学写人文本,此时再度被纳入人们的视野,被运用写人理论展开回溯性地重新审视。诗骚、辞赋、绘画以来的写人传统得以越来越清晰。同时,传统写人理论也相应地愈发显示出其谱系性,并在中国文艺理论史上自成一脉。
孙景鹏[9](2020)在《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的探索性建构》文中研究说明“叙述”是语言艺术掌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是专门探讨中国现代散文“叙述”问题的一门尚未成形、有待建构的学问。本文的写作初衷就是试图建构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为此,笔者在通读中国现代散文经典作品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叙述学、文体学、阐释学等研究方法,围绕“谁在叙述、怎么叙述”的基本问题,从现代散文叙述艺术的发展实际出发,从“叙述主体”“叙述角度”“叙述形态”“叙述语言”“叙述方式”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努力把文本细读、叙述分析和理论阐释较好地结合起来,着重辨析和概括现代散文叙述的特点和特长,从中总结和建构出初步的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散文叙述学首先要解决“谁在叙述”的问题。“叙述主体”主要探讨散文作者、叙述者与叙述主体的复杂关系、组合形态和叙述功能。中国现代散文的叙述主体大致有作者、叙述者以及作者与叙述者合体三种常见的形态,相应形成自叙、分叙、合叙三种叙述模式,叙述主体意识也有理性、感性和潜意识层面诸因素的错综交融。散文叙述学还要着重解决“怎么叙述”的问题,包含叙述角度、叙述形态、叙述语言和叙述方式等主要问题。“叙述角度”探讨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和叙述聚焦三个问题,着重辨析散文叙述的观察方式与思维特点;现代散文以第一人称、限知视角和内聚焦的叙述为主,也善用其他人称、视角和聚焦方式。“叙述形态”涉及叙述结构、叙述顺序和叙述节奏,着重解决散文谋篇布局、组合有序的章法问题。“叙述语言”探讨现代汉语与散文变革的相互关系,辨析现代汉语散文现代性、民族性和个人性的话语特色,以及闲话体、对话体、独语体、训导体等主要语体的叙述特点。“叙述方式”则探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具体表达方式的组合交融关系,以及记叙类、抒情类、议论类三类散文的叙述特色。从叙述学的角度入手,对中国现代散文展开具体研究,不仅能发现散文研究的一系列新问题,而且能开拓散文研究的新景观,推进散文研究的细化、深化和学理化,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马彦[10](2020)在《1930年代开明书店国文教材写作系统研究》文中认为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写作”是语文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语文教材写作系统的科学性、系统性影响着写作教学质量,其科学编排一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1930年代,各大书店争相编写国文教材。此时,开明书店有一大批有情怀、有智慧的编辑兼国文教员,为中学国文教材的编写努力。开明国文教材写作系统编写有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与创新性,为后世语文教材写作系统的编写提供了借鉴。研究1930年代开明书店国文教材的写作系统对语文教材史的梳理有重要的意义,也对当今语文教材写作系统的编写有重大的启示。本文分八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首先阐明研究意义;接着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研究,理清研究现状,找到国文教材写作系统研究的突破口;然后介绍研究方法;最后对本文的核心概念作出界定。第二章从1930年代时代背景出发,分析主要影响编写开明国文教材的背景,从这些主要背景中探寻出对开明国文教材的编写的具体影响。第三章首先以1930年代民国时期主要课程标准为依据,分析得到写作系统编写的三个维度,即文体分类、文法知识、作文练习;然后论述193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四套开明国文教材对写作系统的具体开发。第四章至第六章分别从文体分类、文法知识、作文练习三个方面,先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语文教材文体分类、文法知识的演变;接着分析1930年代开明国文教材关于文体分类、文法知识的发展与丰富,作文练习的样态;最后分别论述文体、文法知识、作文练习对写作的作用,以及教材中文体、文法知识、作文练习的科学性与实用性。第七章根据开明国文教材写作系统的梳理与研究,观照后世,论述开明书店国文教材构建的写作系统的历史贡献。第八章根据历史结合当下语文教材写作系统编写的现状,分析开明书店国文教材写作系统对当下的启示。
二、了解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了解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1)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参使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参的编写理念及内容 |
第一节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参的编写理念 |
第二节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参的主要内容 |
第三节 关于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参对教材的扩展 |
第二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参的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
第一节 课堂观察下的教参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
第二节 调查研究下的教参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
第三节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参使用评价 |
第三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参的使用策略 |
第一节 “教学重点”的使用策略 |
第二节 “课文研读”的使用策略 |
第三节 “资料链接”的使用策略 |
第四章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参课堂教学设计 |
第一节 教参策略实践下的教学设计之一《送东阳马生序》 |
第二节 教参策略实践下的教学设计之二《范进中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
附录二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参使用情况及建策略问卷调查 |
附录三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参使用情况及建策略访谈调查 |
附录四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材目录 |
致谢 |
(2)中小学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研究 ——以增城区第E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理论基础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七年级写作教学衔接的教学依据 |
第一节 中小学写作教学目标的衔接 |
一、中小学写作教学目标梳理 |
二、中小学写作教学目标的衔接体现 |
三、中小学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目标的提升点 |
第二节 中小学教材写作板块内容的衔接 |
一、中小学教材写作板块内容梳理 |
二、中小学教材写作板块内容的衔接体现 |
三、中小学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内容的突破点 |
第二章 七年级写作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第一节 调查内容和结果 |
一、调查内容 |
二、调查结果 |
第二节 问题归因 |
一、教学意识形态影响教学行为 |
二、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特点的影响 |
三、学生的阅读、生活和写作内容脱节 |
四、写作能力出现断层 |
五、教师缺少对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 |
第三章 中小学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策略 |
第一节 转变观念,构建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体系 |
一、主动衔接,树立“大教学”观念 |
二、研读课标,明确教学目标衔接方向 |
三、开发教材资源,做好写作知识的衔接 |
第二节 有的放矢,做好写作教学学情的衔接 |
一、消除畏难心理,激发写作兴趣 |
二、尊重学生差异,推进分层教学 |
第三节 循序渐进,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衔接 |
一、加强审美教育,推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的衔接 |
二、落实实践指导,推进学生构思能力、修改能力的衔接 |
三、增强文体教学意识,推进学生文体运用能力的衔接 |
第四节 激发学生的读者意识 |
一、巧借互评,唤醒读者意识 |
二、借用文体,明晰读者对象 |
三、创设平台,强化读者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小学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案例 |
附录2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4 七年级学生调查问卷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3)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课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有关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叙述和描写的研究 |
(二)有关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联想和想象的研究 |
(三)有关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训练的研究 |
(四)有关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策略的研究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及存在的问题 |
一、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 |
(一)调查问卷内容与实施 |
(二)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
二、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记叙文写作教学不重视审题立意 |
(二)记叙文写作教学不注重素材积累 |
(三)记叙文写作教学未强化情感体验 |
(四)记叙文写作教学未突出文章构思 |
(五)记叙文写作教学不重视联想与想象 |
(六)记叙文写作教学片面追求语言华丽 |
(七)记叙文写作教学中作文评改简单化 |
(八)优秀记叙文范文模仿借鉴不够灵活 |
第三章 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
一、记叙文写作教学目标不明确 |
二、记叙文写作教学内容不丰富 |
三、记叙文写作教学方式不灵活 |
四、记叙文写作平常训练较随意 |
五、记叙文写作教学未激发兴趣 |
(一)课堂形式千篇一律 |
(二)记叙文题目了无趣味 |
(三)记叙文写作指导空泛 |
六、记叙文写作不重视思维训练 |
七、记叙文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未能有机结合 |
第四章 提升初中记叙文教学质量的策略 |
一、更新记叙文写作教学理念 |
(一)记叙文写作教学要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 |
(二)记叙文写作教学要强调学生自主写作 |
(三)记叙文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
二、精心设计记叙文写作训练 |
(一)初一的写作训练策略 |
(二)初二的写作训练策略 |
(三)初三的写作训练策略 |
三、积极创设记叙文写作教学情境 |
(一)基于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
(二)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
(三)发动学生参与创造教学情境 |
四、精选优秀范文,借鉴写作技法 |
(一)虚写实写相结合 |
(二)学会抑扬映衬 |
(三)借鉴与创造并举 |
五、强化记叙文写作思维训练 |
(一)在选材中强化写作思维训练 |
(二)在构思中强化写作思维训练 |
六、注重记叙文写作中的联想与想象 |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想象与联想 |
(二)借用修辞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
(三)在不同类型记叙文写作中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
七、大力引导学生写真情实感 |
(一)记叙文命题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敢于抒发真情实感 |
(二)创设交际语境,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
(三)强调教师引导,鼓励学生抒写真情实感 |
八、重视记叙文的评改与传播 |
(一)评改主体多元化 |
(二)评改手段多样化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陆机《文赋》的创作观及其对高中写作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价值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中写作教学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高中写作教学现状调查 |
一、高中学生写作现状及分析 |
二、高中教师写作教学现状及分析 |
第二节 高中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教授的问题 |
二、学生写作的问题 |
第二章 陆机《文赋》的创作观 |
第一节 《文赋》之写作主体修养 |
一、“玄览”:察览万物 |
二、“典坟”:阅读经典 |
第二节 《文赋》之艺术想象构思 |
一、“收视反听”:审视态度,专心致志 |
二、“精骛八极”:驰骋想象,心游万仞 |
三、“游鱼翰鸟”:抓准时机,倾漱言辞 |
四、“应感通塞”:回溯思路,重视灵感 |
第三节 《文赋》之文章整体表达 |
一、“选义考辞”:谋篇布局,注重本末 |
二、“体有万殊”:文体风格,认识周详 |
第四节 《文赋》之文章文术文病 |
一、“定立戒济”:掌握写作技巧,修饰文本作品 |
二、“应和悲雅艳”:学习语言表达,体会文章之美 |
第三章 《文赋》创作观指导下的高中写作教学策略及实践启示 |
第一节 重视写作主体素养生成 |
一、组织课外写作活动,激发写作动机 |
二、开展经典阅读活动,采取以读促写 |
附:教学案例(全部数据信息源于实际教学) |
第二节 重视训练写作构思能力 |
一、写作之前,心静神凝 |
二、构思之中,思维发散 |
三、写作过程,灵感激发 |
附:教学案例(全部数据信息源于实际教学) |
第三节 加强文体意识,重视文体训练 |
一、构建教授文体知识 |
二、进行文体写作训练 |
附:教学案例(全部数据信息源于教学实际) |
第四节 重视训练写作技巧 |
一、剪裁:锱铢必较,删减得当 |
二、警策:忌文繁理富,要突出中心 |
三、秀句:蕴玉山辉,怀珠川媚 |
附:导学案(全部数据信息源于实际教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表(学生版) |
附录二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表(教师版) |
致谢 |
(5)黑土地上的歌吟 ——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现状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一章 时代风云中的心灵变奏——对东北散文的一种“史”的考察 |
第一节 东北现代散文的发展历程 |
一、1919—1931:东北现代散文的产生与发展 |
二、伪满时期沦陷区散文 |
三、流亡者的歌哭:东北作家群的散文 |
四、东北光复后的散文 |
第二节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东北散文 |
一、“大我”语境中的多样化抒写 |
二、北大荒散文和马犁、赵赴的散文 |
第三节 新时期以来的东北散文 |
一、散文观念更新下的创作态势 |
二、东北各地区的散文创作群体 |
第二章 新时期以来东北文化“场域”下散文的地域性特征 |
第一节 东北地域风光与民族文化在散文中的彰显 |
一、东北自然地理风光的文本呈现 |
二、东北民族文化特征及精神气质的文本呈现 |
第二节 移民文化和殖民文化在散文中的映现 |
一、“流人”“闯关东”历史记忆的表达 |
二、对被殖民遭遇的回望与凝思 |
第三节 当代体制文化对东北散文的影响 |
一、“共和国长子”与当代体制文化的关系 |
二、对体制文化某些弊端的文学反思 |
第四节 东北文学期刊对散文创作的引导 |
一、“东北文学”的倡导与创作实践的自觉 |
二、栏目导向与散文题材的地域性 |
第三章 乡土书写的多向性 |
第一节 原乡记忆的多维表达 |
一、东北民俗风情的文本呈现 |
二、对童年生活和故乡人物的追忆 |
第二节 从历史到哲思:乡土体验的个人化和纵深化 |
一、对东北历史文化命脉的理性刺探 |
二、以东北典型农作物意象为核心的乡土哲思 |
第三节 迟子建散文:朝向故乡的深挚恋歌 |
一、童年经历与创作主体思想性格、情感取向 |
二、以黑土地风物习俗为载体的故乡抒情 |
三、蕴含着“生活美学”的乡土书写 |
第四章 知识分子散文的文化守望意识 |
第一节 知识者文化身份的想象与表达 |
一、当代主流意识形态对东北文化的干预和形塑 |
二、知识分子散文自我主体性的寻求与持守 |
第二节 知识分子散文的独特精神品位 |
一、渗透于知识表述的知识个性 |
二、知识分子文化理想的表达 |
第三节 王充闾散文:知识者对精神家园的建构 |
一、现代眼光主导的文化思考 |
二、交织着启蒙意识的心路历程 |
三、源于浓烈书卷气的独特文调 |
第五章 东北散文的生态关怀 |
第一节 生态散文:大工业时代的“意义化写作” |
一、生态危机与生态散文创作 |
二、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对生态问题的思考 |
第二节 现代生态伦理的诗意表达 |
一、对自然生命的深切关爱 |
二、写“物”:发掘万象的盎然生机 |
第三节 胡冬林散文:长白山林中的沉潜与呼喊 |
一、独异的写作姿态:把书桌搬进森林 |
二、鲜明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倾向 |
第六章 东北散文的民族情怀 |
第一节 鲍尔吉·原野散文对蒙古族文化的守望 |
一、草原景色和民族生活的呈现 |
二、“怨乡”情结中的文化反思 |
第二节 格致散文的满族文化情结 |
一、民族归属感的表达 |
二、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眷恋与找寻 |
结语:无尽的弦歌—对东北散文创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精神魅力的丰足显现——王充闾访谈录 |
附录(二) 学养·情怀·语言——高海涛访谈录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后记 |
(6)中学语文描写写作知识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困境 |
(二)写作教学困境的突围之路:新世纪写作课程重建运动 |
(三)研究对象的聚焦 |
二、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三、研究现状 |
(一)写作课程与教学内容开发研究的兴起 |
(二)中学语文描写写作知识开发研究的缺失 |
四、研究价值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一)描写 |
(二)描写写作教学内容与描写写作知识 |
第一章 语文教育中的描写写作知识考察 |
第一节 百年语文写作教育中的描写演变轨迹 |
一、作为教学文体的“描写文” |
二、教学文体四分法的形成路径:继承传统与借鉴西方 |
三、从“教学文体”到“表达方式” |
四、描写在当代语文写作课程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
五、小结 |
第二节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描写写作知识考察 |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系统概述 |
二、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描写写作知识的检讨 |
第二章 中西写作学中的描写写作知识 |
第一节 美国大学英语写作教材中的描写写作知识 |
一、描写内涵 |
二、描写类型 |
三、描写过程与描写策略 |
第二节 中国现当AI写作作学中的描写写作知识 |
一、中国现AI写作作学中的描写写作知识 |
二、中国当AI写作作学中的描写写作知识 |
第三章 课例中的描写写作知识 |
第一节 课例的选择与基本加工 |
一、课例的选择 |
二、课例的基本加工 |
第二节 描写写作知识提炼的尝试 |
一、提炼过程 |
二、对提炼的结果的呈现 |
第三节 形成提炼的一般步骤与策略 |
一、找到描写客体 |
二、划分教学环节,辨认对应的知识点 |
三、逐个细化知识点的内容 |
四、呈现描写写作知识 |
第四节 对提炼的描写写作知识的呈现 |
一、课例1:唤醒感官教描写 |
二、课例2:描写的奥秘 |
三、课例3:学一点动作描写 |
四、课例4:以声塑人,声入人心 |
第四章 开发出的描写写作知识之应用建议 |
第一节 应用基础:对两类描写写作知识特性的认识 |
第二节 应用建议:作为选择描写写作教学内容的知识库存 |
一、为什么是“库存”,而非“系统” |
二、合理性与可行性分析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中的不足 |
三、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部编版初中语文新闻单元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新闻单元概述及价值 |
第一节 新闻单元的概述 |
一、新闻的定义 |
二、新闻单元的内涵 |
三、新闻单元的特点 |
第二节 新闻单元的教学价值 |
一、落实语文课程的相关规定 |
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
第二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新闻单元教学现状 |
第一节 新闻单元教学现状 |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及实施 |
二、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
三、教师问卷结果分析 |
第二节 新闻单元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对新闻单元缺乏兴趣 |
二、新闻单元的教学方式单一 |
三、新闻采访和写作指导不足 |
四、新闻单元教学检测形式化 |
第三节 新闻单元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生对新闻单元认识不足 |
二、教师新闻单元教学理念欠缺 |
三、教师的新闻专业素养不足 |
四、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合理 |
第三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新闻单元教学的应用策略研究 |
第一节 确立明晰的新闻单元教学理念 |
一、优化新闻教学目标,关注全面发展 |
二、树立新闻教学意识,强化教学反思 |
第二节 改进教师新闻单元教学方式 |
一、创设真实新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
二、引进优质新闻资源,促进“1+X”式阅读 |
三、改变新闻授课方式,促进活动整合 |
第三节 整体提升教师新闻专业素养 |
一、完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提升新闻素养 |
二、关注新闻热点和动态研究,夯实教学基础 |
第四节 完善新闻单元教学评价体系 |
一、不断优化宏观评价体系 |
二、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
第四章 部编版初中语文新闻单元教学的具体设计方案 |
第一节 新闻阅读任务的教学 |
一、消息类新闻作品的教学 |
二、特写类新闻作品的教学 |
三、通讯类新闻作品的教学 |
第二节 新闻采访与写作任务的教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部编版新闻单元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二:部编版新闻单元教学情况调查问卷(教师版) |
致谢 |
(8)中国文学表达方式之流转与写人传统之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赋比兴”诗法流转为“抒叙议”文法 |
二、“描写”加盟文学文本创构俱乐部 |
三、叙事与写人联姻及写人传统之形成 |
(9)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的探索性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研究概述 |
一、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
二、现有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 |
三、研究价值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主体 |
第一节 散文作者的重要性 |
第二节 散文叙述者的可靠性 |
第三节 散文叙述主体的多重性 |
第二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角度 |
第一节 散文的叙述人称 |
第二节 散文的叙述视角 |
第三节 散文的叙述聚焦 |
第三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形态 |
第一节 散文的叙述结构 |
第二节 散文的叙述顺序 |
第三节 散文的叙述节奏 |
第四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语言 |
第一节 现代散文的语言特色 |
第二节 现代散文的叙述引语 |
第三节 现代散文的叙述语体 |
第五章 现代散文的叙述方式 |
第一节 叙述与记叙和描写 |
第二节 叙述与抒情 |
第三节 叙述与议论和说明 |
结语 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研究的发展空间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1930年代开明书店国文教材写作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5 核心概念 |
2 1930年代开明国文教材编写背景 |
2.1 实用主义倾向 |
2.2 白话文在教材中的地位逐步提高 |
2.3 课标成依据,审定制创造条件 |
2.4 逐步形成共识的语文教材编写理念 |
2.4.1 混合教科书 |
2.4.2 文体兼顾 |
2.5 教材编写者的写作观 |
3 1930年代国文教材写作系统的版块与具体开发 |
3.1 1930 年代主要课程标准建构的写作系统框架 |
3.1.1 文体分类 |
3.1.2 文法知识 |
3.1.3 作文练习 |
3.2 1930 年代开明国文教材对具体写作系统的开发 |
3.2.1 《开明国文读本》写作系统的构建 |
3.2.2 《开明国文讲义》写作系统的构建 |
3.2.3 《国文百八课》写作系统的构建 |
3.2.4 《初中国文教本》写作系统的构建 |
4 1930年代开明国文教材文体分类的渐进 |
4.1 文体分类的历史演变 |
4.2 文体分类的发展 |
4.2.1 《开明国文读本》之文体分类 |
4.2.2 《开明国文讲义》之文体分类 |
4.2.3 《国文百八课》之文体分类 |
4.2.4 《初中国文教本》之文体分类 |
4.3 文体之用 |
4.3.1 文体为写作提供指引 |
4.3.2 文体丰富国文教材单元编排 |
4.3.3 文体编排逐步具有实用性 |
5 1930年代开明国文教材文法知识的渐进 |
5.1 文法知识的演进 |
5.2 文法知识的发展 |
5.2.1 《开明国文读本》文法知识内容梳理 |
5.2.2 《开明国文讲义》文法知识内容梳理 |
5.2.3 《国文百八课》文法知识内容梳理 |
5.2.4 《初中国文教本》文法知识内容梳理 |
5.3 文法知识之用 |
5.3.1 文法知识引导组织写作语料 |
5.3.2 文法知识内容和呈现方式逐步实用 |
6 1930年代开明国文教材作文练习的渐进 |
6.1 作文练习的样态 |
6.1.1 《开明国文读本》的作文练习类别 |
6.1.2 《开明国文讲义》的作文练习类别 |
6.1.3 《国文百八课》的作文练习类别 |
6.2 作文练习之用 |
6.2.1 作文练习促进提高写作能力 |
6.2.2 作文练习编排的实用性 |
7 1930年代开明国文教材对中学写作系统建构的历史贡献 |
7.1 教学文体分类初步形成 |
7.2 写作知识短文的出现 |
7.3 以写作知识为中心的混合组织单元法 |
7.4 文法知识充实 |
7.5 写作系统编写的不足 |
7.5.1 作文练习渐行渐远 |
7.5.2 缺乏有效的作文指导 |
8 1930年代开明国文教材对中学写作系统编写启示 |
8.1 作文追求生活化,突出实用性 |
8.2 文体科学编排,有效呈现 |
8.2.1 重视文体教学 |
8.2.2 文体科学排列与呈现 |
8.3 语法知识有效编排 |
8.3.1 确定“精要”、“好懂”、“有用”的语法教学内容 |
8.3.2 重视语法教学 |
8.3.3 语法知识合理呈现 |
8.4 写作知识有效呈现 |
8.4.1 注重程序性、策略性知识的编写 |
8.4.2 写作知识呈现注重情境性 |
8.5 多样的作文练习方式综合提升写作能力 |
8.6 助力当下写作教材编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了解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 [1]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参使用策略研究[D]. 刘梅.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0)
- [2]中小学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研究 ——以增城区第E中学为例[D]. 王惠娜.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3]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研究[D]. 孙阅新.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陆机《文赋》的创作观及其对高中写作教学的启示[D]. 卢星彤.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5]黑土地上的歌吟 ——新时期以来东北散文研究[D]. 刘广利. 吉林大学, 2021(02)
- [6]中学语文描写写作知识开发研究[D]. 黄星.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7]部编版初中语文新闻单元教学研究[D]. 孙艳双.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8]中国文学表达方式之流转与写人传统之形成[J]. 李桂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1)
- [9]中国现代散文叙述学的探索性建构[D]. 孙景鹏.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10]1930年代开明书店国文教材写作系统研究[D]. 马彦.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