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数学教材二度开发中的偏差与对策

小议数学教材二度开发中的偏差与对策

李蓉浙江省奉化市实验小学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对数学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然而,当我们理性地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发现教师在开发教材时存在的种种偏差,有的无度延展,有的贪多求全,有的另搭炉灶,有的却照搬照抄。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眼中无材,心中无本”,没有真正地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因此,要真正驾驭教材,就必须“视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厘清知识脉络。在合理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适度”开发教材,让课堂在教材的“根基”上枝繁叶茂!

【关键词】教材二度开发偏差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0)12-0117-03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已不再是课程的单纯消费者和执行者,而是课程的策划者和设计者。“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灵活地进行课程内容的加工、调整、组合、补充、改编、新编;抓住教材中的可变因素推波助澜,实现教材的“二度开发”,使学生的学习活动高潮迭起,倡导有灵气的数学学习。然而当我们身陷潮流的同时,更有必要理性地审视各种“用教材教”的课堂。有些教师在对教材的处理与设计上,忽略教材,随意改编教材,导致各种“用教材教”的偏差,于是课堂上出现了许多与达成教学目标不和谐的因素。

现象一:无度延展

新课程教材中凸显了“数学文化”,在分数意义教学时用相当的篇幅介绍了分数的产生。有位老师在执教《分数的意义》时,以此作为教学引入,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说说分数是怎么产生的。课上,有的学生说查了《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有的说查了《新编小学生数学词典》,有的介绍了分数最初的表现形式等等,十几分钟过去了,他们还沉浸在热烈的交流中……

但本课教学中,对分数产生的无度的延展,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停留在资料的浅层交流中,忽略了“分数意义”深层学习,导致课堂教学目标偏离,造成课程教学效益低下。整节课始终在“数学文化”上徘徊,而荒废了“数学学习”这块自家园。

现象二:贪多求全

新教材没有严格的课时划分,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自行剪切。在教学《植树问题》时,学生在探究了“两端都种”的情况,总结出“棵数=段数+1”的计算规律后,教师忙着抛出了这样的问题:“那么当两端都不种,或者一端种一端不种时,又该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植树问题的另两种现象。虽然学生最终探究出了三种不同情况的计算方法,但当他们解决具体问题时,却糊涂了,不知道这到底是属于哪种情况。

有些教师片面追求单位时间内的最大效益——把多个知识点放在一节课中灌输,殊不知一节课内容过于丰富,难点过于集中,留在学生头脑里的只是一些模糊的知识碎片,无法及时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从而导致教学失效。那么这种贪多求全的教学无疑把学生塞成了消化不良的胖子,最终导致“身心病变”。

现象三:另搭炉灶

新教材在每个单元教学前增加了主题图,每课时的教学都以丰富的情境贯穿其中,这些主题图的设计一般都考虑了儿童的生活经验,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相贴近。但有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教学新颖,总喜欢“另搭炉灶”。

在教学《巧妙搭配》一课时,一位教师费尽心机地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狗、小猫和小鸭三个好朋友约好放学后由两个小动物一起去照顾生病的鸡大妈,请小朋友们猜一猜,他们有几种不同的去法?结果课上把很多时间浪费在对学生的爱心教育上,数学课成了变味的思品课。课后问老师:“为什么要创设这样的情境?”老师回答:“我觉得书上的情境太普通了,就创造了一个童话情境,这样比较新颖,还能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情境的最大功能是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教材创设的两件衣服和三条裤子的搭配情境,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也最容易让学生理解。课上,如果让学生动手搭配一下,或是用线连一连,再让学生思考交流有序搭配的方法,应该比“另搭炉灶式”的情境好得多。

现象四:照搬照抄

教材作为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指导材料,在教学中起着思路引领的作用。计算教学中,教材往往会呈现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但不能因为教材中呈现了,就把这些方法简单地呈现给学生。教学《笔算乘法》时,一位老师按照课本创设的情境,先出示了3个装有12支粉笔的粉笔盒,然后引导学生提出了“一共有多少支粉笔?”这一问题,接着让学生想办法算出12×3。学生想出了10×3=30(支),2×3=6(支),30+6=36(支)这一口算方法和用竖式计算这两种方法,可教师还不罢休,一味地追问:“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只好绞尽脑汁又想出几种,最后教师终于按捺不住了,说:“还可以这么算:12+12+12=36(支)”。方法一出,学生就在下面嘀咕了:“这么简单的方法啊,一年级就已经会了。”在问到“为什么一定要引出这一方法”时,教师的回答是:“教材里有这种方法呀,那就一定要展现给学生看。”其实教材把“学生早就会的”连加作为一种算法列出,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如果教师只照搬照抄地把连加方法告诉学生,不深入解释其中的“别有用意”,加法、乘法在学生眼里始终是分离的。这种如“断源之水”的方法,怎能激荡起学生头脑里的思维涟漪呢?

综合当前数学教学中各种教材二度开发中的偏差,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与纠正。深究其中原因,最根本的莫过于教师没有很好地理解教材,做到“眼中有材,心中有本”。因此,要想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做到游刃有余、新颖别致,我们首先要咬定教材不放松,以全局观“视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理清各知识点的脉络线索。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胸有成竹地“适度”开发教材,真正做到“用教材教”。

1.深入理解教材,厘清教材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小学数学教材采用螺旋式编排,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一般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内容螺旋上升,逐级提高。因此,教师需通读全套小学数学教材,了解教材的知识内容及编排体系,把教材所涉及的数学知识,根据内容特点归类,掌握各部分知识在整套教材中的结构,掌握各年级相关内容的联系以及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把教学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起来。这样,从宏观上了解了教材,可有效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如“数的认识”教材编排知识体系表:

从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教材中对于整数部分的认识还是分为20以内、100以内、万以内及多位数四个阶段。分数和小数的认识分为初步认识和意义性质的学习。通过这样的归类整理,能深入理解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厘清其来龙去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时瞻前顾后,以防顾此失彼。

2.合理把握教材,确定具体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

合理把握教材,这是坚持“教教材”的关键。数学学科的整体目标是通过一个个课时达成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些具体的单元目标通过一些例题和相应的习题呈现。单元教学前,我们要根据例题和习题罗列出所有知识点以及明确知识点的分步情况,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课时内容,制定课时目标。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除数是一位数除法”单元前,先针对各个例题罗列单元知识点:

在单元目标了然于心之后,我们就能审时度势,根据学生实际、各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合理划分课时,安排课时教学目标了。如一位教师把笔算除法的例1、例2划分为一课时,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通过探索、思考、总结,体验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单元解读深入浅出,清晰自然,由此制定的课时目标切实可行,追求实效。

3.适度开发教材,追求“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和谐统一

开发教材,这是坚持“教教材”的延伸,也是“用教材教”的具体实践。教师依托教材,在对教材做个性化解读之后,重构教材知识过程,拓展教材思维内涵,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理解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的过程,理性地对教材实施二度开发。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材只能作为授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得靠教师的善于应用”。

我们可以挖掘生活的思维元素替换教材。如在教学“锐角和钝角”一课,摈弃教材的主题图“上海杨浦大桥”,选用教学楼楼梯的情境引入教学。这看似不起眼的一变实则蕴涵着教师独到的教学艺术。教材中的主题图学生只是从表面上看到桥上有角,使认识角的思维水平停留在低层次的感知。而选用楼梯的引出角,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信息结合,使学生在生活的原始状态中感知“角”,丰富“角”的表象,感受并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的开发具有很强的生成力。

我们可以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重组教材。数学教材的编写要遵循知识的逻辑特点,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一般不可以随意调动。但在不影响知识逻辑顺序的前提下,我们可以从大处着眼,整体把握,进行小范围调整。如在教学笔算除法第一课时,教材安排了例1:42&pide;2和例2:52&pide;2。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如果先教例1,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除法竖式是“二层楼式”而不是“一层楼”的,进而影响后继学习。如果先教学例2,学生通过分小棒理解了十位上的5分后还剩一个10,和个位上的2合起来再分。52&pide;2比42&pide;2的除法竖式能更清楚地表达分小棒的过程,使学生较为自然地认同正确的竖式。小小的变动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我们可以立足文本基础拓展教材。开放的数学课堂呼唤灵动的数学思维,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更需要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的锤炼。这就需要教师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的思维含量,适度拓展,让课堂变得更加丰厚。如二年级上总复习103页第六题(见图1):在图形里加一条线段,使它增加三个直角。教学时,我把问题改成了“在图形里增加一条线段,使这个图形增加了几个角?有几个是直角?”学生独立思考后,搜集作品进行展示,一共得到五种不同的答案:

通过拓宽问题的指向性,充分暴露学生的不同思维。这样处理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不着痕迹地进行思维拓展。

综上所述,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我们应遵循教材“唯我所用”又“不唯教材”所束缚的原则,尊重教材,做教材的鉴赏者;运用教材,做教材的开发者。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设计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充满生机、充满创造,时时散发出理性的魅力!

标签:;  ;  ;  

小议数学教材二度开发中的偏差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