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湿去湿论文-陈方方

增湿去湿论文-陈方方

导读:本文包含了增湿去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空气增湿去湿,pH值,纳滤浓缩液,传热传质

增湿去湿论文文献综述

陈方方[1](2017)在《基于空气增湿去湿的渗滤液浓缩液处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垃圾填埋场产生的纳滤浓缩液含有高浓度的污染物,如果未经处理排放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尤其是沿海城市填埋场产生的浓缩液,若被直接排放或者发生浓缩液渗漏事故,对海洋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利用蒸发法处理浓缩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蒸发法存在出水水质氨氮不达标、设备易结垢、传热效率低等缺点。为了解决蒸发法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首次提出利用空气增湿去湿法来处理纳滤浓缩液,并着重考察了不同pH对TN、NH3-N、COD、TOC、UV254和电导率去除效果的影响。首先自行建立实验所需装置,并进行了增湿塔内气液直接接触的传热传质研究,实验结果发现,当浓缩液的流量为240 L/h、空气流量为200 m3/h时,体积传热速率和产水率最高,分别达到236kW/m3、8.11kg/h。然后在对纳滤浓缩液水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所取纳滤浓缩液调节到酸性(pH值约为3和5)和碱性(pH约为9),在增湿塔传热传质效率最高时对应的操作条件下,对不同pH值的浓缩液进行处理,研究不同pH值对TN、NH3-N、COD、TOC、UV254和电导率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酸性条件有助于NH3-N、TN、TOC和电导率的去除,碱性条件下COD的去除率比酸性条件下更高,UV254的去除率受pH影响不大。NH3-N、TN、COD、TOC和UV254去除率最高可达到97.90%、98.90%、98.15%、99.00%和99.00%,冷凝水中NH3-N、TN、COD、TOC 的浓度和 UV254 的吸光度分别低至 1.95 mg/L、3.15 mg/L、32.00 mg/L、7.00mg/L和0.037 cm-1,电导率的最大去除率达到99.38%,由原来的18.7 ms/cm降至116.3 μs/cm。出水水质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的排放要求。从理论上比较了蒸发法与空气增湿去湿法的经济可行性,得出后者在设备和运行投资上更低。最后对常用的空气除湿技术进行总结比较,得出热泵冷凝除湿法是最佳选择。通过本研究证明,与蒸发法相比空气增湿去湿法具有更高的经济可行性,此技术在垃圾渗滤液浓缩液的处理中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5-02)

陈名贤,李正良,孟沪生,伍纲,郑宏飞[2](2016)在《多级等温加热增湿去湿海水脱盐系统的瞬态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一组具有叁级回热的串列式增湿去湿型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进行瞬态性能实验测试,介绍叁级装置的结构和工作过程。研究上、中两级不同加热过程,测试研究系统瞬态特性,发现两级加热系统更易达到稳定;对两级额定温差加热模式下的运行过程进行测量。实验结果表明:90℃的供热条件下,两级加热模式时产水量达到稳定的时间约为70 min,近稳态产水率达到约15 kg/5 min。而同样温度单级加热模式下,产水量达到稳定的时间约为120 min,近稳态产水率达到约9 kg/5 min。两级加热具有较大优势。(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陶钧[3](2013)在《太阳能—风能多级鼓泡增湿去湿海水淡化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水资源短缺已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全球性问题,海水淡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低温多效蒸馏、多级闪蒸、反渗透等主流海水淡化技术仅适合于大规模海水淡化工程,且存在能耗高、对环境影响不利等问题。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克服了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但具有占地面积大、效率低等缺点。增湿去湿海水淡化技术具有规模灵活、结构简单、易于维护、可以因地制宜地高效利用低位热能和各种可再生能源等优点,是解决偏远地区分散小规模淡水需求的有效方法,是对主流海水淡化技术的重要补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台五级鼓泡增湿去湿海水淡化装置。该装置以空气为载气,采用鼓泡的方式令空气与海水传热传质,升温增湿空气的冷凝潜热得到了有效利用。该装置能够利用电能(可由太阳能和风能转化而来)和太阳能为淡化过程供能,且能够灵活地调整引风量、第零级蒸发室盐水温度、各级蒸发室的鼓气量和盐水液位高度等操作条件。从单效和多效两个方面对该装置进行了实验研究。单效情况下的实验研究表明,第零级蒸发室盐水温度越高,装置产水率越高;针对一定的加热功率,存在一个最佳的鼓气量;引风量越大,装置产水率越小第零级蒸发室中盐水液位高度对产水率影响不大。多效情况下的实验研究表明,减小第零级蒸发室鼓气量并增大最高一级蒸发室鼓气量对装置产水率有利。在多效情况下所得到的装置最大产水率为3.156kg/h,相应的造水比为1.2。基于质量衡算和热量衡算,建立了多级鼓泡增湿去湿淡化装置的数学模型,对淡化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相符,并得出以下结论:在装置首末两级蒸发室总温差一定的情况下,第零级蒸发室盐水温度越高,总产水率越高;在装置第零级蒸发室温度一定的情况下,最末级蒸发室盐水温度越低,装置产水率越高;在装置首末两级蒸发室盐水温度确定的情况下,中间各级蒸发室级间温差对总产水率影响较小。这为各级鼓气量的设定提供了依据。在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在给定的设计条件下,以日产淡水28L为例,将太阳能和风能与多级鼓泡增湿去湿淡化装置进行了集成优化。完成了淡化系统中太阳能集热系统、泵系统以及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设计,为多级鼓泡增湿去湿淡化装置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3-01-18)

陶钧,宫建国,曾胜,单岩,金涛[4](2012)在《增湿去湿海水淡化技术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增湿去湿海水淡化技术是对主流海水淡化技术的一个重要补充。本文根据淡化装置中潜热利用方式、物料循环方式、淡化过程驱动形式、传热传质方式和能量供应对增湿去湿海水淡化装置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类,并从蒸发室、冷凝室和供能模块3个方面对增湿去湿淡化装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总结归纳了表征增湿去湿海水淡化装置性能的主要指标,最后从装置材料、淡化工艺和结构设计等方面提出了增湿去湿海水淡化装置设计的思路与建议。(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2年07期)

郭丽玮[5](2009)在《鼓泡增湿—去湿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水淡化已成为解决全球淡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方法。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的研究对于解决传统能源缺乏有重要意义,并且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有规模灵活,不受地域限制等优点。本文将增湿-去湿淡化过程应用于海水淡化过程中,设计加工了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对操作工况变化对海水淡化系统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单因素考察阶段使用电加热器为系统提供热量。单因素考察主要是在载气不循环时对载气流量、盐水温度、液位高度和冷凝水温度对系统传质传热的影响,并设置载气循环实验与之对比。结论表明:载气流量在一定范围内增大,盐水温度升高,液位高度增加,增湿器出口的增湿效果增强,产水量增加,系统需求的热量增加;冷凝水温度越低,去湿效果越好,产水量越大;利用循环载气方法可以减少系统的热量需求。正交试验得到增湿效果影响次序为盐水温度>载气流量>液位高度。产水量在最高操作条件下为788mL/h。进一步进行了太阳能集热增湿-去湿淡化技术实验,考察在不同的载气流量、盐水初始温度和液位高度条件下,盐水温度和冷凝水温度随太阳辐射的变化,载气出口增湿效果、系统的产水量和系统热利用率随各因素的变化。结论表明,盐水温度主要受太阳辐射和载气流量影响,冷凝水温度变化主要受盐水温度、载气流量的影响,盐水温度越高、载气流量越大,冷凝水温度升高越多。系统的产水量受太阳辐射、盐水温度、载气流量、冷凝水温度的多重影响。系统的热利用率主要随太阳辐射、盐水温度和载气流量的影响,相同盐水温度和载气流量条件下,太阳辐射和热利用率成反比;相似的太阳辐射条件下,载气流量越大,盐水温度越高,系统的热利用率越大。在正交实验获得的操作条件下,产水量为1850mL,平均热利用率为6.54%。(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9-06-01)

增湿去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一组具有叁级回热的串列式增湿去湿型太阳能海水淡化装置进行瞬态性能实验测试,介绍叁级装置的结构和工作过程。研究上、中两级不同加热过程,测试研究系统瞬态特性,发现两级加热系统更易达到稳定;对两级额定温差加热模式下的运行过程进行测量。实验结果表明:90℃的供热条件下,两级加热模式时产水量达到稳定的时间约为70 min,近稳态产水率达到约15 kg/5 min。而同样温度单级加热模式下,产水量达到稳定的时间约为120 min,近稳态产水率达到约9 kg/5 min。两级加热具有较大优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增湿去湿论文参考文献

[1].陈方方.基于空气增湿去湿的渗滤液浓缩液处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7

[2].陈名贤,李正良,孟沪生,伍纲,郑宏飞.多级等温加热增湿去湿海水脱盐系统的瞬态性能[J].太阳能学报.2016

[3].陶钧.太阳能—风能多级鼓泡增湿去湿海水淡化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3

[4].陶钧,宫建国,曾胜,单岩,金涛.增湿去湿海水淡化技术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2

[5].郭丽玮.鼓泡增湿—去湿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9

标签:;  ;  ;  ;  

增湿去湿论文-陈方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