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传感驱动器论文-傅晨明

自传感驱动器论文-傅晨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传感驱动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磁控形状记忆合金,自传感驱动器,有限元分析,振动主动控制

自传感驱动器论文文献综述

傅晨明[1](2012)在《磁控形状记忆合金自传感驱动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磁控形状记忆合金(Magnetic Shape Memory Alloy,MSMA)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智能材料,具有磁场驱动下的形状记忆效应,变形率大,力能密度大,动态响应速度快,线性度好,易于控制等特点。MSMA的磁控形状记忆功能具有可逆性,不仅在磁场作用下MSMA元件可输出位移和力,而且在外力作用下通过磁性能的变化可输出较大的感应电压。MSMA材料的这一特性,为自传感驱动器设计和研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基于振动主动控制技术,实现了MSMA自传感驱动器对振动的消振控制。首先介绍了磁控形状记忆合金应用设备的发展状况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介绍了自传感驱动器的研究现状及意义。研究了磁控形状记忆合金的变形机理和主要特性,再与温控形状记忆合金和超磁致伸缩材料进行了对比,最后给出了实验所用MSMA材料的特性研究。阐述了自传感驱动器的原理,对MSMA自传感驱动器的结构进行了设计;基于ANSYS软件对MSMA自传感驱动器进行了有限元建模和仿真。在此基础上研制了MSMA自传感驱动器,并构建了MSMA自传感驱动器的数学模型。根据MSMA自传感驱动器振动主动控制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振动主动控制系统的建立。首先对振动主动控制的组成和控制器进行了研究,采用数据采集系统对MSMA自传感驱动器的驱动过程进行控制并获取传感过程的信号。在数据采集系统的建立过程中,首先对数据采集板卡进行了选择,再对数据采集硬件进行了配置并测试了板卡的性能,之后对板卡的软件进行了研究,对比了不同的编程方法。为了给振动主动控制系统提供稳定的激振力,设计和研制了电磁式激振器。最后阐述了整个振动主动控制系统搭建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包括驱动电源的选择,数据采集卡与外部设备的连接以及传感信号处理单元。在建立了MSMA自传感驱动器振动主动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对系统的效果进行了测试实验。激振器提供的激振力是整个系统所要控制的对象,首先对激振器进行了控制实验,分别提出了继电器控制和LabVIEW程序控制两种控制方法。根据MSMA自传感驱动器的工作特性,通过实验得到了MSMA元件形变量与磁感应强度以及电压的关系;在激振器作用下,实验得到了驱动过程中可动顶杆位移与励磁电压的关系,为MSMA自传感驱动器振动主动控制实验提供了比较对象。基于LabVIEW的传感信号检测实验说明了MSMA自传感驱动器的传感过程的可行性。最后基于PID控制技术进行了主动消振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研制的MSMA自传感驱动器消振效果良好,并且利用PID控制技术提高了消振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2-12-01)

王思民[2](2009)在《双相对置GMM自传感驱动器及其在水压伺服控制阀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电液伺服阀以电磁力矩马达作为驱动方式,结构复杂、体积重量大、工作频宽窄、能量密度小、分辩率低、抗干扰能力差,难以满足现代工业对流体控制系统的要求。超磁致伸缩材料(GMM)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智能材料,具有应变大、响应速度快、能量传输密度高、输出力大等优异性能。利用GMM的优良性能,特别是自传感特性,提出了一种双相对置超磁致伸缩自传感驱动器新概念,以达到无传感闭环控制和同位控制、提高系统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增强系统可靠性、简化系统和降低成本等目的。论文以GMM为基础,以双相对置GMM自传感驱动器及其在水压伺服控制阀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计算机仿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利用解析法和ANSYS有限元法对柔性铰链微位移放大机构进行了静力学与动力学分析,计算出了放大机构的放大倍数、共振频率以及振型,建立了位移损失和负载力的线性关系,验证了有限元分析方法的准确性。此外,通过建立双相对置GMM自传感驱动器测试系统,分析了测试系统的误差来源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双相对置GMM自传感驱动器的静态特性及滞回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提出了双相对置GMM自传感驱动器的等效动力学模型,基于Jiles-Atherton物理模型、二次畴转模型和伺服阀结构动力学原理,建立了力反馈二级双喷嘴挡板水压伺服控制阀的磁滞非线性动态模型,即驱动线圈电流→磁场强度→磁畴运动→磁致伸缩→输出应变及位移→阀芯位移之间的动态耦合数学模型,并利用Matlab/Simulink对其静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针对磁滞非线性问题,在基于建立的逆磁滞模型基础上,设计了前馈补偿器,并提出了基于磁滞逆模型与PID反馈控制的理论和方法,从而实现了对伺服阀磁滞非线性特性的有效补偿。通过对双相对置GMM自传感驱动器的机电耦合机理和自传感机理研究,建立了基于自适应噪声抵消原理的机电耦合模型和实时解耦模型。分析了传统的电桥平衡法在实现自传感信号的辨识和提取时存在的问题,建立了一种基于可变电感△L的桥路分析模型,并通过最小二乘均方(Least Means Squares,简称LMS)自适应算法实现了GMM自传感驱动器自传感信号的动态平衡分离技术,建立了基于DSP高速单片机控制器的实时动态平衡信号分离电路。仿真分析表明采用基于LMS的自适应算法能够实现自传感驱动器传感信号有效提取和非失真分离。(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09-04-01)

[3](2008)在《霍尔传感驱动器使无刷电机发挥最大功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丹纳赫传动隶属公司 Portescap 日前推出符合 RoHS 标准的 EBL-H50-03四象限驱动器。此霍尔传感驱动器拥有全面可编程的特性,是专为优化 Portescap 无刷电机的性能而制造,尤其是在以效率、高速与安全为首要关注的应用方面。厂家可根据特定的用途,通过编制电流保护水平以及 PI 调节参数来量身定制 EB 驱动器。EBL 驱动器紧致轻便的尺寸为(92×72×16)mm,重量仅为45g,最适合讲究体(本文来源于《现代制造》期刊2008年46期)

王丹生,朱宏平,陈晓强,周建锋[4](2006)在《利用压电自传感驱动器进行裂纹钢梁损伤识别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压电陶瓷是一种智能材料,可以在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中同时用作传感器和驱动器。基于压电阻抗的损伤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对裂纹钢梁进行了损伤识别和定位的实验研究。将叁片压电陶瓷(PZT)粘贴在钢梁表面的不同部位作为驱动器和传感器,通过测量梁损伤前后压电陶瓷片的电阻抗变化来识别梁中的裂纹损伤。从导纳(阻抗的倒数)幅值谱曲线中提取裂纹梁的反谐振频率,通过比较各压电片位置的反谐振频率变化识别了裂纹位置;同时比较不同损伤工况下的反谐振频率变化定性地识别裂纹梁结构的损伤程度。(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06年06期)

罗豪苏,冯祖勇[5](2004)在《新型压电单晶PMNT在高性能传感/驱动器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复合钙钛矿结构的新型弛豫铁电单晶xPb(Mg1/3 Nb2/3)O3-(1-x)PbTiO3(略为PMNT),不仅具有非常大的压电响应(d33>2000pC/N)和机电耦合系数(k33>94%),而且还(本文来源于《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4-06-30)

钱振东,黄卫,朱德懋[6](1999)在《振动控制中压电传感/驱动器的位置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极点偏置PDL准则对振动控制中压电传感/驱动器的位置进行评估.PDL准则综合了各阶模态所对应的极点向左偏离虚轴的距离,不仅考虑了各阶模态的阻尼比,确切表达了减振效果,同时判定了稳定性.数值分析表明,PDL准则能反映压电元件的位置、数量和尺寸,以及反馈增益、模态截取等一系列因素对主动控制的影响,是较为理想的评估压电元件位置的方法.(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期刊1999年03期)

自传感驱动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统电液伺服阀以电磁力矩马达作为驱动方式,结构复杂、体积重量大、工作频宽窄、能量密度小、分辩率低、抗干扰能力差,难以满足现代工业对流体控制系统的要求。超磁致伸缩材料(GMM)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智能材料,具有应变大、响应速度快、能量传输密度高、输出力大等优异性能。利用GMM的优良性能,特别是自传感特性,提出了一种双相对置超磁致伸缩自传感驱动器新概念,以达到无传感闭环控制和同位控制、提高系统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增强系统可靠性、简化系统和降低成本等目的。论文以GMM为基础,以双相对置GMM自传感驱动器及其在水压伺服控制阀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计算机仿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利用解析法和ANSYS有限元法对柔性铰链微位移放大机构进行了静力学与动力学分析,计算出了放大机构的放大倍数、共振频率以及振型,建立了位移损失和负载力的线性关系,验证了有限元分析方法的准确性。此外,通过建立双相对置GMM自传感驱动器测试系统,分析了测试系统的误差来源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双相对置GMM自传感驱动器的静态特性及滞回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提出了双相对置GMM自传感驱动器的等效动力学模型,基于Jiles-Atherton物理模型、二次畴转模型和伺服阀结构动力学原理,建立了力反馈二级双喷嘴挡板水压伺服控制阀的磁滞非线性动态模型,即驱动线圈电流→磁场强度→磁畴运动→磁致伸缩→输出应变及位移→阀芯位移之间的动态耦合数学模型,并利用Matlab/Simulink对其静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针对磁滞非线性问题,在基于建立的逆磁滞模型基础上,设计了前馈补偿器,并提出了基于磁滞逆模型与PID反馈控制的理论和方法,从而实现了对伺服阀磁滞非线性特性的有效补偿。通过对双相对置GMM自传感驱动器的机电耦合机理和自传感机理研究,建立了基于自适应噪声抵消原理的机电耦合模型和实时解耦模型。分析了传统的电桥平衡法在实现自传感信号的辨识和提取时存在的问题,建立了一种基于可变电感△L的桥路分析模型,并通过最小二乘均方(Least Means Squares,简称LMS)自适应算法实现了GMM自传感驱动器自传感信号的动态平衡分离技术,建立了基于DSP高速单片机控制器的实时动态平衡信号分离电路。仿真分析表明采用基于LMS的自适应算法能够实现自传感驱动器传感信号有效提取和非失真分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传感驱动器论文参考文献

[1].傅晨明.磁控形状记忆合金自传感驱动器的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2

[2].王思民.双相对置GMM自传感驱动器及其在水压伺服控制阀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

[3]..霍尔传感驱动器使无刷电机发挥最大功效[J].现代制造.2008

[4].王丹生,朱宏平,陈晓强,周建锋.利用压电自传感驱动器进行裂纹钢梁损伤识别的实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6

[5].罗豪苏,冯祖勇.新型压电单晶PMNT在高性能传感/驱动器中的应用[C].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

[6].钱振东,黄卫,朱德懋.振动控制中压电传感/驱动器的位置评估[J].东南大学学报.1999

标签:;  ;  ;  ;  

自传感驱动器论文-傅晨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