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论文-董春明

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论文-董春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心理学课程

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论文文献综述

董春明[1](2016)在《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开设心理学课程的必要性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年来,竞技体校输出大量竞技体育人才,突出体育成绩是以运动员综合素质差、文化水平低、运动性损伤多的结局为代价的。如何转变这种局面是竞技体校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问题。经过在竞技体校的访谈、调查发现,心理教育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有显着性收效,本文就在竞技体校开设心理学课程的必要性做了初步分析。(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6年58期)

董春明[2](2010)在《关于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开设心理学课程的必要性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年来,竞技体校为祖国培养了大量竞技体育人才,但突出体育成绩的背后是以运动员综合素质差、文化水平低、运动性损伤多的结局为代价的。如何转变这种局面是竞技体校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问题,经过笔者在竞技体校的访谈、调查发现,心理教育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有显着性收效,本文就在竞技体校开设心理学课程的必要性做了简要分析,希望能为竞技体校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0-09-15)

刘志云,王晓芬,王伟明,冯婵[3](2009)在《我国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模式分析的研究方法,结合典型案例对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和概括。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科学化基础上的学训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未来竞技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培养定位是"学生运动员",有利于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高校良好的人文与育人环境;经费来源的多渠道;在一个培养单位完成多年培养目标的"一条龙"培养;亦读亦训的学训结合;科学高效的训练组织等方面。(本文来源于《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刘志云[4](2008)在《我国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竞技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我国传统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为新中国竞技体育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新时期下,社会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培养的运动员是高文化、高素质的高水平运动员,是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传统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牺牲运动员受文化教育的时间为代价,只注重运动成绩的提高,使得所培养的运动员文化素质低、出路窄、就业困难、不可持续发展等而受到众多的质疑,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竞技体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众多专家、学者呼吁要以人为本,竞技体育要回归教育,实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作为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专门学校,是在国家积极创造条件,把体院逐步办成教学、训练和科研叁结合的中心,既培养体育师资,又承担培养教练员、科研人员、体育干部的前提下设立的。办学发展已近30年,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做出了贡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至今对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与经验无系统、全面地总结。本研究通过全面地回顾竞技体校发展历程,在大量个案和实证材料的基础上,比较竞技体校与运动学校、与高校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上的区别,论证了竞技体校的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上的优劣势。应用模式分析方法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梳理。基于教学与训练的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学与训练之间关系的处理等,将各种培养模式归纳划分为专业(职业)培养模式、业余训练培养模式和学训并重培养模式。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科学化基础上的学训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未来竞技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培养定位是“学生运动员”,有利于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高校良好的人文与育人环境、经费来源的多渠道、在一个培养单位完成多年培养目标的“一条龙”培养体系、亦读亦训的结合、科学高效的训练组织等方面。同时竞技体校发展也面临着种种问题:培养的人才结构单一,规模较小,人才流失严重,高水平教练员引进困难等。通过对国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案例的分析,提出要借鉴国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共性经验,针对新时期的各种变革,主动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重新构建竞技体校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审视举国体制,明晰竞技体校责权利;重新构建竞技体育投资分配布局;重新打造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品牌模式;竞技体育发展要创新思路,开拓视野,以特色立足。(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期刊2008-06-04)

冯婵[5](2008)在《我国六所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及发展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崛起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随着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我国后备人才培养诸多问题日益暴露,制约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新世纪,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体育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越来越多的高校,社会上的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人参与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之中,未来将会形成和一种多强对抗,相互竞争的格局。六所竞技体校在创办之初,摸着石头过河,依据各自的自然环境、基础条件、教练员素质和所在的高等体育院校人文环境,不断在实践中认识、再认识,经过近30年发展,逐步形成了特有的人才培养特色。在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竞技体育人才创出了一条新路,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肯定。时至今日,竞技体校已经成为转型时期我国多元化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链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本文主要以我国六所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即北京体育大学附属竞技体校、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西安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成都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沈阳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武汉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部分省市体育运动学校为参照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走访与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逻辑学、系统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回顾了我国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发展历程的叁个时期:1)初创探索时期:1979-1987年,2)稳步发展时期:1988-2000年,3)转制后调整再发展时期:2001-至今;分析了当前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指出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科学化训练基础上的学训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未来竞技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也深入分析了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挑战,并提出了完善和发展竞技体校人才培养优势的对策与措施:积极推动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变革是根本之策;积极推动体育产权制度的创新是突破口;与时俱进,加深对竞技体校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再认识;“教、训、研”叁结合应真正成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品质保证;创新思路、特色立足、开拓视野。(本文来源于《武汉体育学院》期刊2008-04-01)

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多年来,竞技体校为祖国培养了大量竞技体育人才,但突出体育成绩的背后是以运动员综合素质差、文化水平低、运动性损伤多的结局为代价的。如何转变这种局面是竞技体校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问题,经过笔者在竞技体校的访谈、调查发现,心理教育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有显着性收效,本文就在竞技体校开设心理学课程的必要性做了简要分析,希望能为竞技体校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论文参考文献

[1].董春明.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开设心理学课程的必要性探析[J].考试周刊.2016

[2].董春明.关于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开设心理学课程的必要性探析[C].第九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0

[3].刘志云,王晓芬,王伟明,冯婵.我国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

[4].刘志云.我国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

[5].冯婵.我国六所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

标签:;  ;  ;  

高等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论文-董春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