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滑伸展论文-石文龙,牛成民,杨波,王利良,邓辉

走滑伸展论文-石文龙,牛成民,杨波,王利良,邓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走滑伸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构造演化,成藏模式,郯庐走滑带,莱州湾凹陷

走滑伸展论文文献综述

石文龙,牛成民,杨波,王利良,邓辉[1](2019)在《莱州湾凹陷东北洼“走滑-伸展”复合断裂控藏机理及勘探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区位于莱州湾凹陷东北洼,郯庐走滑断裂的东支南段,受北东向走滑应力与南北向拉张构造应力共同控制。通过对"走滑-伸展"复合应力区的断裂展布特征及其构造演化进行分析,明确了KL6A区块主要受伸展应力控制,继承性伸展控圈断层和走滑压扭应力共同作用形成的断背斜是最为有利圈闭类型,位于走滑主应力带的KL6B和KL6C区块在走滑增压段发育的背斜、断背斜圈闭保存条件最为优越。依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压扭控圈、张扭控运"走滑断裂差异控藏认识,明确了走滑主断层张扭段为油气向斜坡区运移的主要通道,较好地解决了油气是否能通过主走滑断层向斜坡区供给问题,实现了斜坡区勘探突破。此外,还建立了"油源、断层、圈闭"叁元控藏模式,认为已发现的油气藏可以作为油气运移中转站向更高层位的圈闭供给油气,该认识成功实现斜坡区勘探层系的转移,在原来认为运移条件差的东营组顶部圈闭发现油气富集块,获得较大勘探发现。(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19年05期)

柳永军,赵弟江,李正宇,温宏雷,刘庆顺[2](2019)在《走滑-伸展断裂迭合特征及其控藏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渤海湾盆地(海域)新生代受伸展和走滑双重作用控制,形成了复杂的走滑-伸展迭合构造区。基于全区叁维地震和钻井等资料,对渤海湾盆地(海域)南北部构造特征、动力学机制的差异性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盆地南部和北部走滑-伸展迭合作用方式存在明显差异,南部的黄河口和莱州湾凹陷为始新世—渐新世的弱伸展和新近纪的强走滑作用近平行迭加;北部的辽东湾坳陷为始新世—渐新世的强伸展和新近纪的弱走滑作用近垂直迭加。迭合作用方式的不同控制了南北部油气差异成藏,南部油气主要分布于凹陷区的走滑带,成藏层系以新近系为主;北部辽东湾坳陷油气主要分布于陡坡带和凸起区,成藏层系以古近系为主。该研究对渤海湾盆地不同构造区油气差异成藏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特种油气藏》期刊2019年02期)

尹帅,李爱荣,陈梦娜,赵金利,丁文龙[3](2018)在《强变形区走滑断裂带伸展—聚敛应力效应构造解析及控气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沁水盆地处于华北板块内部,是一个中、新生代构造活动活跃的残留型盆地。盆地内部地层普遍发生了强烈变形,发育大量走滑断裂。走滑断裂的排列组合能指示局部地层应力环境并影响储层物性。以沁水盆地南部地区为解剖区,详细分析了强变形区走滑断裂带的伸展—聚敛应力效应及其对致密储层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自喜马拉雅期以来,主要受来自于北东向的挤压应力的影响,断裂具有右行走滑的性质。在这种应力场作用下,右行右阶断裂指示伸展区,而右行左阶断裂指示聚敛区。基于该原理对伸展区和聚敛区进行了划分,从这2类区域的平面分布特征来看,从西北方向到东南方向,两者具有一定交互分布的特征。对于研究区东部的樊庄区块,自北向南,断裂走向呈"S型"的分布变化趋势;其中部伸展区为"S型"区域的肘部或转折端,或称"应力转折带"。应力转折带的构造应力场复杂,裂缝通常较为发育,为伸展区。具有较高产能的气井主要分布在伸展区,而聚敛区气井的产能则通常较低。气井产能分布情况与伸展—聚敛应力效应分析结果一致,验证了该构造解析方法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刘磊[4](2018)在《辽东湾渐新世走滑-伸展复合盆地源-汇系统类型及沉积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陆相断陷盆地构造样式与控砂因素极其复杂,沉积相带窄,储层预测难度大,传统控砂理论在渤海海域陆相断陷盆地中应用时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同时,走滑断层对沉积盆地的改造,进一步增加了砂体预测的难度。源–汇系统分析成为了近年来陆相断陷盆地分析及砂体预测的热点。渤海湾盆地辽东湾坳陷古近纪渐新世发育有多个不同类别的源–汇系统,它们控制了沉积盆地中砂体的时空分布规律。基于全新覆盖辽东湾的叁维地震资料,结合钻井、测录井资料,以地震-地质综合解释为思路,利用沉积地质学、层序地层学等理论,恢复辽东湾古近纪渐新统时期古地理格局。从物源区、搬运区及汇聚区的角度,分别明确辽东湾地区物源、搬运及沉积体系的特征、分布规律及耦合关系。通过对“源–汇”系统各单元要素及控制因素的定量分析,构建走滑-伸展背景下不同类型“源–汇”系统类型及沉积特征,并恢复辽东湾渐新世沉积过程,指明有利源–汇区带。论文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陆相断陷盆地源–汇体系理论,还对指导渤海油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取得的主要认识成果如下:(1)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井-震结合将研究区渐新统地层划分为5个叁级层序(SQs2,SQs1,SQd3,SQd2,SQd1)。依据测录井、钻井岩心及叁维地震资料将研究区古近系渐新统沉积砂体划分为辫状河叁角洲、曲流河叁角洲、扇叁角洲、湖底扇及湖泊类沉积体系,揭示了各沉积体系内部砂体构成特征。将地震相和钻井相分析研究成果有机结合,揭示出辽东湾探区沉积体系分布规律:沙二层序时期,扇叁角洲与辫状河叁角洲共同发育,盆内辽西凸起单独供源,发育小型扇体,深湖不发育;沙一层序时期,湖盆为浅湖富泥沉积,辽西凸起沉积碳酸盐岩滩坝;东叁层序时期,辫状河叁角洲相对增多,辽中凹陷整体贫砂,深湖发育,辽西南洼与辽东南洼砂体富集,湖底扇增多;东二层序时期,发育大规模连片辫状河叁角洲与数量众多的湖底扇,其中辽中凹陷由于走滑错动,发育沿轴向迭置沉积辫状河叁角洲砂体;东一层序时期,低可容纳空间下满盆富砂,发育大规模辫状河叁角洲和轴向曲流河叁角洲。(2)依据汇聚区轻重矿物、岩屑组合及母岩区地层特征,落实物源区母岩类型,揭示了盆外区域物源之间及盆内局部物源内部的差异性。盆外区域物源主要为:大石河水系、六股河水系、凌河水系、大清河水系及复州河水系,各水系沙一二层序时期与东营组层序时期母岩岩性变化较小,渐新世时期稳定供源。大石河水系与六股河水系物源区供源能力强;凌河水系与大清河水系物源区供源能力中等;复州河水系物源区供源能力较弱。盆内局部物源中,JZ25源–汇系统母岩区供源能力最强,JZ20与LD16源–汇系统源区供源能力中等,LD5与LD9源–汇系统源区供源能力最弱。(3)将研究区东西两侧盆外物源通道分为侵蚀沟谷(断槽)、沉积沟谷(断槽)和沉积斜坡3大类,并对其输砂能力及时空分布规律进行探讨,认为物源通道输砂能力受走滑断裂活动及区域物源隆升强度的差异控制,且同一沉积时期输砂强度西强东弱。盆内物源通道规模远小于盆外物源通道,凸起长轴及短轴缓坡侧发育小型半充填式沟谷,凸起短轴陡坡侧发育小型侵蚀型沟谷。伴随着基准面上升,各类沟谷和断槽所组成的物源通道由于填平补齐作用及构造活动的减缓,往往会由侵蚀沟谷(断槽)向沉积沟谷(断槽)转换,且在断陷湖盆晚期进一步转化为沉积斜坡。(4)将汇聚区古地貌控制下的坡折带分成9类,并对全区坡折带时空演化规律及不同坡折带控制下的沉积体系发育及组合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古地貌恢复成果,将辽东湾渐新世沉积砂体精细刻画为来自15个盆外源–汇系统,5个盆内源–汇系统的砂体。通过各源–汇过程中母岩特征、坡折带样式及断层活动强度等要素对沉积砂体厚度、推进距离、粒度及沉积砂体前积角度等半定量分析,认为坡折带控制下的地形高差与沉积体规模相关性最高,依据其沉积特征将研究区源–汇系统分为6类盆外源–汇系统与3类盆内源–汇系统,包括外源地貌缓坡型源–汇系统、外源沉积缓坡型源–汇系统、外源顺向断阶缓坡型源–汇系统、外源反向断阶缓坡型源–汇系统、外源断裂陡坡型源–汇系统、外源走滑断裂型源–汇系统、内源长轴向斜坡型源–汇系统、内源短轴向小型陡坡型源–汇系统、内源短轴向小型缓坡型源–汇系统。(5)通过各类源–汇系统时空分布规律分析,认为辽东湾坳陷9类源–汇系统受构造-古地貌继承性及差异性控制,具有明显的分区、分带性,结合沉积体系分析,恢复渐新世时期辽东湾坳陷源–汇过程。通过对各层序时期各源–汇系统砂体规模及断层活动速率进行半定量分析,圈定各层序时期有利源–汇区,最终绘制出渐新世有利源–汇区迭合图。渐新世时期有利源–汇区主要为辽东湾中部及东北部区域,有利源–汇区域砂体规模主要受物源区母岩供源能力、走滑-伸展断层下可容纳空间及古地貌共同控制。(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陈兴鹏,李伟,吴智平[5](2017)在《伸展、走滑作用迭加的构造物理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1前言多期次、多种性质构造运动的迭加复合是现今地质构造的普遍特征,反转构造作为典型多期次、多性质构造运动迭加的构造变形,是伸展和挤压作用迭加复合的结果[1]。于福生等认为反转构造并非只发育于伸展、挤压作用的迭加,伸展、走滑作用的迭加也可以发育正反转构造[2]。大量构造变形特征的观察及其成因机制的分析来源于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例如拉分盆地、斜向伸展、反转构造的选择性等。因此,利用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再现伸展、走滑作用迭加条件的构造演化过程,为分析其构(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六)——专题32:川滇国家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专题33:断层力学与地震震源物理研究进展、专题34:大地构造与沉积盆地》期刊2017-10-15)

陈兴鹏[6](2017)在《伸展、走滑应力迭加、配比条件下构造变形特征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经历了多期次、多性质构造运动的迭加改造,伸展、走滑应力是盆地形成演化的两种主要应力,在空间上并存、时间上迭加,导致了盆地内部构造样式发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论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伸展和走滑应力的共同作用方式归纳为不同期次迭加和同一期配比两种类型,进而依据实际构造特征建立了伸展和走滑应力迭加、配比的地质模型,并对实验仪器进行了改造升级,设计实验模型。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纯走滑和纯伸展的物理模拟实验,验证了实验装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同时明确了实验材料、位移量等实验参数。通过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对伸展和走滑应力迭加、配比条件下的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就伸展和走滑应力迭加而言,先伸展后走滑条件下构造变形以走滑为主,早期伸展断层在晚期走滑作用下不复活,晚期走滑构造切割改造早期的伸展变形,平面上表现为雁列式断层组合或主走滑断层,剖面上发育花状构造;先走滑后伸展条件下,平面上表现为早期雁列式的R剪切复活,作为晚期伸展正断层的转换断层,剖面上表现为似花状构造;同时在应力迭加条件下,伸展、走滑应力相对强弱关系对其构造变形特征产生的影响并不明显。就伸展和走滑应力配比而言,依据应力配比关系,将伸展、走滑应力配比条件下的构造变形分为叁类:“走滑强于伸展型”平面上表现为“R”、“P”剪切和伸展断层相互切割形呈X型或Y型断层组合,剖面上表现为负花状构造;“走滑伸展强度相近型”平面上表现为雁列式断层被伸展断层切割呈X型或Y字型断层组合,转换斜坡和转换断层发育,不形成主干伸展断层,剖面上一系列正断层组合成似花状或多级Y字型构等造样式;“伸展强于走滑型”平面上表现为帚状或梳状,剖面上表现为马尾状或似花状构造。(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7-06-01)

宿雯,牛成民,陈磊,杨波[7](2016)在《走滑-伸展复合区断层侧封定量研究:以垦利A区东营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莱州湾凹陷垦利A区位于渤海湾盆地东南部,水平伸展应力和剪切应力共同作用致使该区东营组发育多组不同性质的断层组合,进而形成大量断块型圈闭。断层侧封定量评价对于研究断块圈闭的油气成藏意义重大,而传统方法在复杂的走滑-伸展应力背景下应用效果较差。从控圈断层性质分类入手,分析了不同性质断层断裂带内部结构的差异性,在明确断层侧封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性质断层优选不同评价方法。研究表明,控圈断层依据平面、剖面特征与活动强度的差异性,划分为走滑断层、走滑派生断层、拉张断层3类,其中走滑断层强大的水平位移对断裂带造成了严重破坏,断裂带结构复杂,对其侧封能力评价创新地采用了侧封指数来定量表征;拉张断层断裂带为叁元型(由内往外分别为断层岩、滑动破碎带、诱导裂缝带),侧封主要受断裂带内断层岩影响,通过计算断层岩与储层的排替压力差来定量评价;走滑派生断层断裂带为二元型(由内往外分别为滑动破碎带、诱导裂缝带),侧封能力主要受岩性对置、泥岩涂抹等因素影响,利用模糊数学法进行定量评价。通过上述研究,最终建立了评价构造复杂、断层性质多样的区域断层侧封能力评价的方法体系,对进一步勘探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6年03期)

刘海剑[8](2015)在《冀中坳陷饶阳凹陷新生代伸展与走滑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饶阳凹陷是冀中坳陷的主要生油凹陷之一,新生代以来发育有多种规模和类型的伸展与走滑构造。本文在区域地质背景、叁维地震资料、构造顶面资料、录井、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主要对饶阳凹陷伸展与走滑构造的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叁维地震资料和区域地质特征分析,明确了饶阳凹陷伸展与走滑构造的几何学特征;通过计算伸展量、伸展率、地层落差以及平衡剖面回剥技术,恢复了饶阳凹陷伸展与走滑形成与演化过程;最后结合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深、浅部的地质响应及其区域动力学背景,明确了饶阳凹陷伸展与走滑构造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NNE、NE向发育的马西、河间、留路、武邑和高阳-博野断层为饶阳凹陷的一级控凹伸展断层,受这些断层的影响,凹陷内部同时发育许多低级别的调节伸展正断层,区内的走滑构造与这些伸展断层共生,往往出现在正断层的末端、走滑构造带的有限区域内,产生了伸展与走滑构造样式多种多样。孔店-沙四时期伸展断层活动性具有南强北弱的特点,其中沙叁时期是饶阳凹陷一级伸展断层发育的主要时期。东营期以后,整个凹陷发生明显的走滑作用,东部地区强于西部。新生代以来,整个凹陷都受到伸展与走滑作用的影响,但所占的比重有所不同,孔店-沙二期,伸展作用强于走滑作用,两者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沙一-新近纪,走滑作用明显。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雁列式断层组合在伸展环境中也能存在,古近纪早期应力场还是以伸展作用为主。软流圈地幔的上涌导致莫霍面在冀中坳陷的隆升,同时伴随着太行山地区变质核杂岩和太行山东缘拆离断层的产生,冀中-汤阴裂陷带和霸县-束鹿-邯郸走滑构造带与饶阳凹陷的伸展与走滑作用有密切的联系。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持续的汇聚是饶阳凹陷发生伸展与走滑的动力来源。(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5-06-01)

赵利[9](2015)在《鲁西隆起—济阳坳陷晚中生代以来断层伸展与走滑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结合测井、地震等地球物理方法,利用构造解析的原则,研究了鲁西隆起-济阳坳陷区晚中生代以来正断层和走滑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斜滑断层的发育演化及正断层与走滑断层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地热场、岩石圈结构、火成岩地球化学、郯庐断裂的演化等资料,分析了研究区晚中生代以来断层发育和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及深部背景。利用几何学解析的方法分析了研究区断层的形态特征。鲁西隆起上NW向断层由南向北近平行展布,SW倾,倾角陡,规模较大,控制晚侏罗世-古近纪早期沉积,断层带内发育碎裂岩、断层泥、擦痕、阶步等。鲁西隆起北部放射状走滑断层形成于晚中生代,或左行或右行,且都延伸进入坳陷南斜坡;中始新世以后,隆起区断层停止活动,坳陷区则以正断为主。济阳坳陷内断层包括NE、NW和近EW向叁组,南倾,有正断层、走滑断层、逆断层和斜滑断层四种类型,且控制晚中生代以来的沉积。研究区正断层在平面上呈平行式、雁列式、环状-放射状,剖面上呈阶梯状、地堑与地垒、“Y”字型;走滑断层在平面上呈斜交式、雁列式、帚状,剖面上呈负花状、斜交式“马尾状”、半花状。通过运动学解析定量表征了研究区断层活动的特征。构造平衡剖面恢复表明,鲁西隆起区伸展量远小于济阳坳陷伸展量,且而者伸展主要集中在凹陷中心位置和晚侏罗-早白垩世、沙四-孔店期两个时期。断层垂向断距定量表征表明,断层活动表现出由NW向转变为NE向的过程。断距矢量分解研究表明,控凹断层整体以正断活动为主;但是,陈南断层东段晚中生代以来以走滑活动为主,鲁西隆起上的NW向断层在新生代早期也以走滑活动为主。铲式断层断面恢复表明,鲁西隆起上控凹断层滑脱深度为18-34km,济阳坳陷内为10-15km。通过动力学解析的方法分析了斜滑断层的形成机制、先存断层演变方式,以及斜滑断层控沉积作用等。研究区斜滑断层的形成包括纯剪切、简单剪切、一般剪切和应力场转换四种应变机制。当盆地的应力场转换,凹陷斜向伸展时,内部先存断层的演变方式依据活动性大小划分为废弃型、渐灭型、迁移型和继承型四种由弱变强的类型。斜滑断层在研究区内控制沉积迁移,形成了沉积迭瓦、斜歪扇背斜现象。走滑断层可以派生正断层,而正断层的伸展差异通过走滑断层进行调节;此外,断层的伸展作用与走滑作用在演化过程中可以相互继承。本文将研究区走滑断层分为六个区,分析了各区走滑断层特征及其成因,并将伸展断层与走滑断层的关系划分出派生、调节、继承叁大类。派生关系包括在两盘派生和在盖层中派生两种;调节关系包括斜断调节和侧断调节两种,而后者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走滑断层调节反向正断层、走滑断层调节同向正断层;继承关系包括断层先期走滑-后期伸展和断层先期伸展-后期走滑两种。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研究区岩石圈伸展为宽裂陷模式,且具有分层伸展特征—地壳变形方式为单剪,岩石圈地幔为纯剪;火成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研究区处于弧后伸展环境,且济阳坳陷区岩石圈地幔为EM1型,鲁西隆起区受扬子板块俯冲而改造成类似EM2型;研究区变形的力源以板块相对运动产生的引张力和郯庐断裂走滑产生的剪切力为主,形成伸展-走滑型断层和盆地。新生代,研究区伸展为窄裂陷模式,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变形方式均为纯剪,但上地幔伸展强度大于地壳;研究区处于大陆内裂谷环境,软流圈地幔上涌并改造岩石圈地幔;伸展力源以软流圈地幔上涌产生的引张力为主,形成伸展或斜向伸展型断层和盆地。(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5-05-01)

李理,赵利,刘海剑,房贤云[10](2015)在《渤海湾盆地晚中生代一新生代伸展和走滑构造及深部背景》一文中研究指出渤海湾盆地是一个在早白垩世被动裂陷盆地基础上发育起来的新生代主动裂陷盆地,走滑作用贯穿始终,特别是在兰聊-盐山断层以东,使这个裂陷盆地具有鲜明的走滑特征。伸展和走滑作用此消彼长,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相互迭加、转换,垂向上相互迭置、交切,并由此导致变换带的产生。晚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方向和速度变化、后撤以及板片窗效应、中始新世印欧板块碰撞导致的地幔上涌是控制盆地形成的深部背景,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强烈的左行走滑、古新世-早始新世弱的左行走滑以及中始新世后的右行走滑活动也深刻地控制和影响着盆地的发育,盆地内晚中生代-新生代的伸展和走滑构造的演化则是其浅部响应,并由此控制着岩浆活动以及油气生成、运聚和分布的时空迁移。(本文来源于《地质科学》期刊2015年02期)

走滑伸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渤海湾盆地(海域)新生代受伸展和走滑双重作用控制,形成了复杂的走滑-伸展迭合构造区。基于全区叁维地震和钻井等资料,对渤海湾盆地(海域)南北部构造特征、动力学机制的差异性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盆地南部和北部走滑-伸展迭合作用方式存在明显差异,南部的黄河口和莱州湾凹陷为始新世—渐新世的弱伸展和新近纪的强走滑作用近平行迭加;北部的辽东湾坳陷为始新世—渐新世的强伸展和新近纪的弱走滑作用近垂直迭加。迭合作用方式的不同控制了南北部油气差异成藏,南部油气主要分布于凹陷区的走滑带,成藏层系以新近系为主;北部辽东湾坳陷油气主要分布于陡坡带和凸起区,成藏层系以古近系为主。该研究对渤海湾盆地不同构造区油气差异成藏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走滑伸展论文参考文献

[1].石文龙,牛成民,杨波,王利良,邓辉.莱州湾凹陷东北洼“走滑-伸展”复合断裂控藏机理及勘探启示[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9

[2].柳永军,赵弟江,李正宇,温宏雷,刘庆顺.走滑-伸展断裂迭合特征及其控藏作用[J].特种油气藏.2019

[3].尹帅,李爱荣,陈梦娜,赵金利,丁文龙.强变形区走滑断裂带伸展—聚敛应力效应构造解析及控气作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8

[4].刘磊.辽东湾渐新世走滑-伸展复合盆地源-汇系统类型及沉积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18

[5].陈兴鹏,李伟,吴智平.伸展、走滑作用迭加的构造物理模拟[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六)——专题32:川滇国家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专题33:断层力学与地震震源物理研究进展、专题34:大地构造与沉积盆地.2017

[6].陈兴鹏.伸展、走滑应力迭加、配比条件下构造变形特征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

[7].宿雯,牛成民,陈磊,杨波.走滑-伸展复合区断层侧封定量研究:以垦利A区东营组为例[J].地质科技情报.2016

[8].刘海剑.冀中坳陷饶阳凹陷新生代伸展与走滑关系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

[9].赵利.鲁西隆起—济阳坳陷晚中生代以来断层伸展与走滑关系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5

[10].李理,赵利,刘海剑,房贤云.渤海湾盆地晚中生代一新生代伸展和走滑构造及深部背景[J].地质科学.2015

标签:;  ;  ;  ;  

走滑伸展论文-石文龙,牛成民,杨波,王利良,邓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