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液转向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负载观测器,前馈,线性最优状态反馈,复合控制
电液转向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蔺素宏,安高成,郭宇航,吴波涛[1](2019)在《考虑负载扰动的电液转向系统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农机的电液伺服转向系统,为了克服转向力对系统的影响,提高在各种路况下的跟踪精度,设计了一种基于负载力观测器的前馈和最优状态反馈控制复合控制策略。先采用Luenberger观测器对负载力进行在线估计,然后用线性二次型调节器(LQR)得到系统线性最优反馈控制律,最后把观测到的负载力前馈到系统输入来消除负载力的影响,提高伺服系统精度。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负载力观测器能迅速地跟踪实际值,基于观测器的前馈和最优状态反馈复合控制策略具有较高的跟踪精度和抗负载干扰能力。(本文来源于《液压与气动》期刊2019年12期)
牛慧峰,佟祥伟,雷亚飞,李振宝,张晓[2](2019)在《智轨列车电液伺服转向系统动态特性测试试验台与测控系统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车辆转向时其转向系统的动态特性是十分重要的性能指标。针对智轨列车电液伺服转向系统的动态特性测试问题,先开发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动态特性测试试验台,并以此平台模拟智轨列车在PID闭环控制下的转向工况。使用LabVIEW编写转向系统动态特性测试的软件程序,在PID闭环控制下对电液伺服转向系统的动态特性进行测试,得到了完整的测试数据。为智轨列车转向系统动态特性分析提供了灵活、方便的测试手段,为转向系统性能改进提供了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液压与气动》期刊2019年07期)
栾众楷[3](2019)在《电液复合转向系统性能优化及转向感觉一致性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液复合转向系统可根据汽车当前工况动态切换工作模式,从而有效提高商用车操纵性能、降低转向系统能耗,是未来大型商用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对于电液复合转向系统而言,如何通过参数的优化设计提高系统的综合性能,以及如何消除系统由于各执行机构动态特性不同引起的转向感觉不一致性,是其优化设计与产品开发的两大关键问题。本文主要针对这两大关键问题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建立由电液复合转向、驾驶员及整车系统构成的“人-车-路”闭环系统动力学模型,其中电液复合转向系统包含电动助力模块、液压助力模块和转向力矩机械传动模块叁个部分,为后续的系统参数优化和控制器设计奠定基础。其次,为了进一步降低转向能耗、提高转向稳定性和转向路感,建立转向路感、转向灵敏度、转向能耗和转向稳定性等性能指标的量化公式,构建复合转向系统的多目标优化设计体系。融合PSO算法并行计算和MOEA/D算法标量化搜索的优点,提出一种MOPSO/AD多目标优化算法,并采用所提出的算法对电液复合转向系统参数进行优化设计。最后,为了消除电液复合转向系统在各种模式切换时产生的转向感觉不一致性,综合考虑驾驶员理想转向路感和执行机构能耗等因素,提出电液复合转向系统的转向模式切换策略和切换过程中的转向路感动态补偿策略。在基础上,考虑系统控制器对于抗干扰性能的要求,设计基于鲁棒H_∞理论的电液复合转向系统双执行机构鲁棒控制器。针对上述研究内容,本文已授权发明专利7项,有效提升了电液复合转向系统综合性能、解决了系统在模式切换过程中的转向感觉不一致问题,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电液复合转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9-01-01)
孙尚志,何晨,凌杰[4](2018)在《纯电动客车智能化电液转向系统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纯电动客车集成式智能电液转向系统的组成和布置,并阐述其工作原理。(本文来源于《客车技术与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李明阳,何予鹏,李冠峰,马帅超,李华朴[5](2019)在《中耕管理车电液比例转向系统的设计及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农业中耕管理车辆工作现场转向系统的灵活性,避免因过大转弯半径对车辆造成不可逆的损坏,设计了一种具有多种转向方式的中耕管理车,包括前轮转向方式、四轮转向方式及斜走方式;对转向系统的核心采用电液比例技术,实现对转向角度的精确控制;同时,建立了电液比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运用AMESim软件模拟系统。在常用控制算法的基础上加入PID控制算法进行优化,在K_P=5、K_I=0. 02和K_D=0的条件下,转向控制响应更好,响应信号相对接近理想状态。(本文来源于《农机化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李辰,李陆浩,左霞,张宏宇[6](2018)在《多轴车辆电液转向系统设计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某多轴重型高机动越野车辆为平台,设计了一种多模式电液转向系统。多种转向模式的设计、完善的控制策略,以及后桥转向角度的匹配,可以同时满足高速车辆的通过性、操纵稳定性与行驶安全性要求。通过实车试验验证,后桥转向角度控制精度较高,实现车辆的同步转向动作,能够满足实际使用需求。其设计正确、系统可靠,便于实现工程应用。(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王翔宇,权龙,杨敬,张晓刚,程珩[7](2018)在《装载机电液混合流量匹配转向系统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传统装载机能量利用率,提出采用变转速定量泵独立供油的电液流量匹配转向原理,用于控制装载机转向,将装载机方向盘转向角速度与伺服电机转速进行合理匹配,使液压泵输出相应流量到转向系统中,当无转向信号时,转向动力源不输出流量。若电液流量匹配转向系统出现故障,则该液压转向系统经电磁阀自动切换到原有转向系统,继续完成转向作业。首先建立铰接式装载机机械结构动力学与电液混合系统联合仿真模型,利用该模型对电液流量匹配系统的转向过程进行仿真,进一步建立试验测试样机,对转向系统的动态及能耗特性进行测试,并与原有转向系统的转向特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电液混合流量匹配转向系统,可减少转向过程的节流损失并消除溢流损失,节能约16%,并可减小压力冲击和波动,系统的稳定性也得到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9期)
高恪[8](2018)在《电液耦合转向系统主动控制策略开发与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长途客货运主力运输装备,近年来,商用车辆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得到了生产厂家与消费者的广泛关注。转向系统是直接与驾驶员进行交互的操纵系统,如何缓解驾驶员疲劳并提高车辆行驶安全性是如今商用车转向助力系统设计所面临的重要难题。乘用车普遍装配的电动助力转向(Electric Power Steering,EPS)系统具有良好的操纵特性,能够在外界干扰下进行主动补偿控制,为了使商用车辆也具有良好的转向特性,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驾驶员特性的新型线控转向系统控制机理和评价方法”(项目编号:51575223),并基于商用车电液耦合转向(Electro-hydraulic Coupling Steering,EHCS)系统进行主动控制策略的开发。EHCS系统是一种新型商用车转向辅助系统,其在传统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的基础上增加助力电机,通过对电机进行主动控制从而实现车辆抗侧风、抗冲击、主动转向等先进功能。本文基于该转向系统建立了包含助力控制、回正控制、抗侧风控制和抗路面冲击控制在内的主动控制策略,并搭建了基于Matlab/Simulink、AMESim和TruckSim叁者联仿的软件仿真平台对控制策略的有效性进行初步验证,随后搭建了EHCS硬件在环试验台,进一步对主动控制策略进行实物验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商用车辆高速行驶易受侧风及路面冲击影响的问题,本文建立了侧风影响下车辆动力学叁自由度简化模型和EHCS系统模型。基于叁自由度简化模型对侧风作用下车辆横摆角速度、质心侧偏角和侧倾角响应特性进行分析;基于EHCS模型对路面冲击下转向盘处转角和力矩响应特性进行分析,并通过仿真分析结果直观地说明侧风及路面冲击对车辆行驶所造成的不良影响。(2)针对传统商用车辆转向轻便性与稳定性之间存在矛盾关系的问题,本文首先在课题组原有控制方法的基础上对助力控制和主动回正控制策略进行优化,基于EHCS试验台并结合理想手力矩对助力特性曲线进行设计,采用增量式PID电流闭环的方法对目标力矩进行跟随控制;在进行回正控制策略的设计时采用基于转角闭环的柔性PID回正控制方法,低速采用PI控制改善回正不足、高速采用PD控制抑制回正超调。(3)在进行主动抗侧风控制策略的设计时,针对驾驶员是否紧握转向盘分别设计了不同的控制方法,若驾驶员紧握转向盘则采用自适应补偿控制以降低驾驶员的把持力矩,反之,切换到补偿状态(保持),针对补偿状态设计并比较了两种不同的控制策略,反向助力和滑模控制,以减小车辆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抗冲击控制策略的设计主要基于冲击力矩估算和反向助力补偿,通过建立EHCS系统转向盘到循环球转向器输入端之间的动力学方程,对路面冲击力矩进行估算,得到助力补偿电流并输入到助力电机处,从而衰减路面冲击。为验证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建立了基于Matlab/Simulink、AMESim和TruckSim叁者联仿的软件仿真平台进行试验。(4)为进一步对所设计的控制策略进行验证,本文搭建了EHCS系统硬件在环试验台,在试验台调试过程中,针对阻力模拟系统中存在时间滞后、跟随偏差较大且不能模拟小力矩输入工况的问题,采用转速-转矩控制、转矩闭环控制和补偿控制叁种方法联合控制对系统进行改善。最后参考相关标准,针对EHCS功能设计相应试验工况,通过在控制平台界面中实时调整主动控制参数,完成了控制策略的硬件在环试验验证。(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4-01)
赵伟强,高恪,王文彬[9](2018)在《基于电液耦合转向系统的商用车防失稳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一种电液耦合转向系统进行商用车中、高速转向行驶失稳预防控制研究,采用转向力矩控制方法,通过主动调整助力使车辆时刻行驶在稳定区内,从而达到预防车辆失稳的目的。简述了电液耦合转向系统结构,进而对利用转向系统预防车辆失稳的可行性进行了说明,并建立了车辆2-DOF参考模型,采用柔性PID与自适应递增算法对线性和非线性两种行驶状态进行单独控制,得到补偿力矩。利用所搭建的电液耦合转向系统硬件在环试验台对提出的控制方法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车辆处于临界失稳状态时电机助力矩与转向轮转角减小,横摆角速度减小,有效保证了车辆时刻行驶在稳定区域内。(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高恪,赵伟强,宗长富[10](2017)在《基于电液耦合转向系统的车辆载荷变化补偿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商用车载荷变化范围较大,导致车辆转向阻力矩变化范围较大;所以在车辆载荷发生变化时,驾驶员所需操纵力矩将随之变化,会使同一车辆的转向操纵手感随载荷变化而不同。针对这一问题,以一种新型电液耦合转向系统为硬件基础,提出了车辆载荷变化补偿控制策略。采用理论公式及Truck Sim软件仿真的方式分析了车辆载荷变化对转向阻力矩的影响,建立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设计补偿系数。利用已搭建电液耦合转向系统硬件在环实验台对所提出的控制策略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当带有补偿控制的车辆载荷发生变化时,驾驶员施加在转向盘处手力矩变化轻微,说明控制效果较好,有效减小驾驶员转向操纵手感的变化。(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7年26期)
电液转向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车辆转向时其转向系统的动态特性是十分重要的性能指标。针对智轨列车电液伺服转向系统的动态特性测试问题,先开发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动态特性测试试验台,并以此平台模拟智轨列车在PID闭环控制下的转向工况。使用LabVIEW编写转向系统动态特性测试的软件程序,在PID闭环控制下对电液伺服转向系统的动态特性进行测试,得到了完整的测试数据。为智轨列车转向系统动态特性分析提供了灵活、方便的测试手段,为转向系统性能改进提供了数据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液转向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蔺素宏,安高成,郭宇航,吴波涛.考虑负载扰动的电液转向系统控制研究[J].液压与气动.2019
[2].牛慧峰,佟祥伟,雷亚飞,李振宝,张晓.智轨列车电液伺服转向系统动态特性测试试验台与测控系统开发[J].液压与气动.2019
[3].栾众楷.电液复合转向系统性能优化及转向感觉一致性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
[4].孙尚志,何晨,凌杰.纯电动客车智能化电液转向系统的探讨[J].客车技术与研究.2018
[5].李明阳,何予鹏,李冠峰,马帅超,李华朴.中耕管理车电液比例转向系统的设计及仿真[J].农机化研究.2019
[6].李辰,李陆浩,左霞,张宏宇.多轴车辆电液转向系统设计与应用[J].汽车工程学报.2018
[7].王翔宇,权龙,杨敬,张晓刚,程珩.装载机电液混合流量匹配转向系统特性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8].高恪.电液耦合转向系统主动控制策略开发与验证[D].吉林大学.2018
[9].赵伟强,高恪,王文彬.基于电液耦合转向系统的商用车防失稳控制[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8
[10].高恪,赵伟强,宗长富.基于电液耦合转向系统的车辆载荷变化补偿控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