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网络虚拟群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网络虚拟社群,无意识现象,群体无意识,社会建构主义
网络虚拟群体论文文献综述
刘茂玉,杜立华,白欣雨[1](2019)在《网络虚拟社群中的群体无意识现象——以“泉港碳九泄漏”事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建构主义最初见于美国社会学家皮特伯格和托马斯·卢克曼的《现实的社会建构:论知识社会学》一书,它的哲学理念主要在于其对主客关系和认识论的阐述。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有学者则认为,"解释话语是用来构建社会的重要媒介"。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9年20期)
战泓玮[2](2019)在《网络虚拟偶像及粉丝群体认同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从2007年诞生在日本的通过音乐合成软件制作而成的虚拟偶像——初音未来,到中国版的网络虚拟偶像洛天依、言和等,这类虚拟偶像和真实客观存在的人物实体不同,也区别于小说、漫画中构建出的具有故事叙事色彩的虚拟偶像,而是一种利用数字复制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建构的网络虚拟偶像。在虚拟与现实的界限重构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虚拟偶像作品出现,增强受众对二次元亚文化的迷恋,现实与虚拟、真理与谎言之间的界限消解,虚拟与现实交互的二元文化体系得以构建。(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9年11期)
李镓,陈飞扬[3](2018)在《网络虚拟偶像及其粉丝群体的网络互动研究——以虚拟歌姬“洛天依”为个案》一文中研究指出虚拟偶像如"初音未来"等,作为二次元亚文化和数字技术的产物,逐渐成为青年一代新的崇拜对象,为了探究虚拟偶像的传播影响力和粉丝群体的互动情况,本文以中国本土打造的虚拟歌姬"洛天依"为研究个案,运用田野观察法,深入粉丝活跃的网络社区,观察并分析得出虚拟偶像主要依靠其内容生产环节的高度自主和"隔空喊话式"的拟社会互动模式来吸引粉丝,同时粉丝群体内部通过特定的符码传播、创造再生性文本和关系想象来建构身份认同。(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王磊[4](2017)在《虚拟社会治理中网络群体非理智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网络群体现象产生背景和影响危害入手,参考国内外网络治理与群体现象研究成果与经验启示,结合近期社会热点事件中网络群体言论及行为表现,通过观察归纳与定性分析,认为在不同热点事件中网络非理智群体突出表现出“煽动与对抗”、“欺骗与牟利”、“无知与偏执”叁种形态;群体分类主要包括暴力煽动者、欺骗牟利者、无知偏执者、盲从受蛊者和无利益相关者;同时提出群体现象的核心动力和最终目的是竞争和认同;总结现阶段政府管理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一是反应过度,二是重视不足,叁是应对经验和手段匮乏导致的处置不当。最后通过成因和背景分析,以社会多元主体治理角度,从政府、社会、行业、群体等多个维度提出改进意见,指出网络群体非理智现象,监管领域需要政府与行业协同、法规与技术支持,根本解决方法是道德与教化,推动社会功能与公民思想共同成长完善。(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7-05-01)
汪文娟,周天瑛[5](2016)在《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创新路径——以我国当代大学生网民群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虚拟社会作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兴社会形态正在网络空间中逐步形成并存在。然而,目前网络虚拟社会的发展现状堪忧,存在诸多问题,传统的社会管理手段在网络虚拟社会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和建设亟待加强和创新。首先在学术含义上对网络虚拟社会的概念加以解析,分析其当下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作者自身高校专职辅导员工作实际,针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网民群体,重点分析了其参与网络虚拟社会的主要特征,提出四点网络虚拟社会建设与管理措施,以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11期)
解媛[6](2016)在《虚拟环境下网络群体聚合特征及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在包罗万象的社会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传播领域互联网成为传统与现代传播模式的分水岭。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个体经由网络形成广泛的联系,互联网以其技术特性使社会联系更紧密、更广泛、更深刻。大众传播由传统的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立体互动式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借助网络跨越了物理条件、社会条件的限制,形成传播渠道多元化、传播方式丰富化的新型传播系统。在新型传播系统中,个人由单一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内容的主动创造者与传播者,心理需求得到释放,在传播系统中的角色、地位发生转变,从而导致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地位发生变化。个体在网络空间中依据兴趣爱好或利益诉求自愿聚合为群体,松散自由的网络群体对于个体构建自我身份认知、表达诉求、参与社会群体协作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阐释研究网络群体聚合特征及原因的背景及意义,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并做简要评述,阐明本文研究的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章界定了虚拟环境、网络群体及网络群体聚合的定义,网络群体是由独立使用网络的个体聚集形成的群体,由两类群体构成:一是以实际生活中人际交往为基础的熟人群体在网络中再现;二是网民因个人兴趣、利益等因素自愿结成群体。第叁章从群体互动特征、群体关系特征、群体组织特征叁个角度结合问卷调查结果以及个人访谈案例分析网络群体聚合特征。网络群体以公共话题为纽带,以文字、图像为交流介质,以共同兴趣或利益为基础,形成松散自由的弱连接。网络群体结构是扁平化的矩形结构,群体内部以中心多元化为主要特征。第四章分析网络群体聚合的原因,主要从网络技术因素、网民个体因素、社会环境、网络文化因素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网络技术是促成网络群体聚合的重要力量,以其技术性特征影响群体聚合过程。第五章阐述网络群体聚合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主要从个体层面、群体层面以及社会层面进行分析,每个层面又分别从正面影响、负面影响两个角度展开论述。网络技术是现代人交流沟通的重要媒介,以其开放、互动、虚拟、数字化的特征深刻影响现实生活世界。线上的网络空间与线下的现实空间高度融合,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消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不受时间与空间等物理条件的限制,整个世界在网络技术的作用下发展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网络群体在网络技术、社会环境、网民个体因素、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形成松散的弱化的群体,对现实社会中个人、群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必须正确看待其对社会产生的正面影响,消除负面影响。(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王天赋[7](2015)在《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注入新鲜的活力,但与此同时带来的弊端也制约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如较为典型的网络虚拟群体,其既可作为学生学习、沟通的手段,又会带来较多的网络问题。对此,将对网络虚拟群体的相关概述、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问题表现以及管理网络虚拟群体的具体策略进行探析。(本文来源于《现代职业教育》期刊2015年27期)
王玥,刘姝[8](2015)在《青年网络群体在虚拟社会中的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步入新世纪的网络时代,网络在青年群体中迅速普及和发展,尤其是以青少年及高校学生为代表的青年网络群体,是社交网络环境孕育出的新型网络群体。随着网络虚拟空间的多样化与复杂化,使得青年网络群体在虚拟空间的发展现状喜忧参半,引导青年网络群体在虚拟社会全面发展,积极挖掘其正能量,是促进青年一代和虚拟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来源于《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郎蕾蕾,高杨[9](2015)在《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道德建设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变得日新月异,计算机网络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网络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方便、快捷,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上同样存在一些不良信息,可能对上网的群体,尤其是学生的思想道德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我认为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应该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令学生分辨网络虚拟群体中不良信息,坚决抵制不健康和违法信息,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本文来源于《金融理论与教学》期刊2015年05期)
王国华,熊挺,钟声扬[10](2015)在《网络趣缘群体虚拟互动的关系逻辑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社会资本理论,通过采用案例分析法,以8个样本贴吧为主要分析对象,对贴吧的群内和群际间关系进行了重点分析,目的在于探究贴吧这类网络趣缘群体在虚拟互动过程中的关系逻辑。研究发现,在群体内部,存在着明显的网络形式的信任和规范,以及一定的层级分化现象。而在群际间,既存在着某种"准"同盟,又存在相互之间的斗争。而且,不管是在群体内部还是群际之间,都存在着虚拟社会资本线下溢出的现象。(本文来源于《情报杂志》期刊2015年10期)
网络虚拟群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2007年诞生在日本的通过音乐合成软件制作而成的虚拟偶像——初音未来,到中国版的网络虚拟偶像洛天依、言和等,这类虚拟偶像和真实客观存在的人物实体不同,也区别于小说、漫画中构建出的具有故事叙事色彩的虚拟偶像,而是一种利用数字复制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建构的网络虚拟偶像。在虚拟与现实的界限重构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虚拟偶像作品出现,增强受众对二次元亚文化的迷恋,现实与虚拟、真理与谎言之间的界限消解,虚拟与现实交互的二元文化体系得以构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网络虚拟群体论文参考文献
[1].刘茂玉,杜立华,白欣雨.网络虚拟社群中的群体无意识现象——以“泉港碳九泄漏”事件为例[J].青年.2019
[2].战泓玮.网络虚拟偶像及粉丝群体认同建构[J].青年.2019
[3].李镓,陈飞扬.网络虚拟偶像及其粉丝群体的网络互动研究——以虚拟歌姬“洛天依”为个案[J].中国青年研究.2018
[4].王磊.虚拟社会治理中网络群体非理智现象研究[D].西北大学.2017
[5].汪文娟,周天瑛.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创新路径——以我国当代大学生网民群体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
[6].解媛.虚拟环境下网络群体聚合特征及原因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6
[7].王天赋.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5
[8].王玥,刘姝.青年网络群体在虚拟社会中的发展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
[9].郎蕾蕾,高杨.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道德建设的探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5
[10].王国华,熊挺,钟声扬.网络趣缘群体虚拟互动的关系逻辑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J].情报杂志.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