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叙事观念论文-张小忠

历史叙事观念论文-张小忠

导读:本文包含了历史叙事观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辉格派史学,现代性,历史叙事,本真性

历史叙事观念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忠[1](2017)在《语境中的观念:迈克尔·本特利的历史叙事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政治史专家,迈克尔·本特利并未以编年方式撰述英国史学史,而是围绕史学现代性问题阐述辉格派史学向现代主义的转型。他重视史学叙事、思想脉络与政治情境间的关联,改造了"高端政治"派的理论与方法,积极回应历史解释的社会科学化,认为英国史学现代性植根于宏大叙事的"劝说"(persuasion),主张传统认识论向历史"本真性"(authenticity)回归。他探讨史学史写作及理论反思、英国史学现代性、史学与政治关系等论题,借此构建语境中的历史叙事思想。本特利未建立一套系统的历史解释体系,但注重史学实践的理论反思,是一位兼容并蓄的现代主义史学家。(本文来源于《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期刊2017年02期)

王志清[2](2017)在《历史的影子与观念意图下的再造:尧舜音乐叙事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和西汉早期文献中有关尧舜的叙事包含有丰富的音乐内容,是对我国早期文艺活动和文艺思想的描述和总结;同时,也与汉代以来的乐府艺术创制存在一定程度的渊源关系。尧舜音乐叙事在两个文本方向上进行:一是《山海经》《吕氏春秋》中的神话、传说文本;二是《尚书》《尚书大传》等经学文本。前者携带有更多的原始社会面影,后者则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对尧舜圣王形象的建构结果。尧舜的歌舞叙事中已出现效庙祭祀之乐的格局。《尚书大传》关于舜帝巡狩天下"陈诗观风"之说,影响了《汉书》有关古之采诗和乐府采诗的叙述。结合考古发现及先秦音乐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认识尧舜音乐叙事中包含的历史影子和观念意图下的再造成分。作为前乐府时代的音乐叙事,有益于从我国久远的音乐发展背景中,探查乐府艺术的渊源。(本文来源于《乐府学》期刊2017年02期)

袁祖社[3](2015)在《新历史理性实践叙事逻辑的正当性何以可能——观念史视野内《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正题识辨》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实践人学意义上的历史性价值思维智慧,基于现实个体之自我生成、自主实现逻辑,将对历史进行哲学认识的前提置于"现实的个人的存在"及其"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基础之上以后,其所致力于呈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就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纯粹理念意义上有关"人类解放的宏大叙事",实现了对"历史主义"与旧的"历史哲学"观念的藩篱的实质性超越,从而使文明人类获得并确证了一种实践的"历史性"观念的合理性出场逻辑。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表明,如果说历史的发展和进步的结果,是创造这一历史、推动这一历史的主体的命运变得越来越悲惨,真实的历史主体愈来愈受自己所创造的东西所束缚和奴役,那么,这种历史一定是成问题的。属人的历史和人属的历史,一定是通过人自己直接的感性的物质实践活动自主造成、自为拥有的,除此以外,关于历史本体、认识论基础以及价值的任何理解和解释,都是有违历史真实的。(本文来源于《学术研究》期刊2015年07期)

陈霞[4](2014)在《从观念开始:艺术设计教育中民族化历史叙事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民族化艺术学科教育的阐释出发,提出艺术设计民族化的焦点问题,以民族化历史叙事的特征与意义,探索跨学科民族化艺术设计教育中中华历史文脉的诠释和再塑造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的意义所在。(本文来源于《艺术教育》期刊2014年10期)

祁涛[5](2014)在《从自然解释到历史叙事——思想史视域下的民族主义观念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民族主义一直是思想史研究中的重大课题,目前研究主要侧重世界史和作为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往往忽视了民族主义的思想史纬度。从早期民族意识和近代民族主义的区别来看,前者近似于文化共同体,是基督教世俗化进程中的产物,更趋近于保守的形象;后者是由于现代社会的抽象化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奠基性作用,从而形成的激进意识形态。民族意识发展为近代民族主义的过程,在思想表现上是从民族的自然解释发展为对民族的历史解释,这一转变过程又取决于资本主义的全球性建构,因此对民族主义的理论探索必须结合资本主义的全球拓张展开,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同民族主义之间建立了对话的空间。(本文来源于《南京政治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井华,郭玮璇[6](2014)在《纪录片策划中的循环时间观念——从纪录片《江右》历史与当下的互文叙事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人文历史纪录片《江右》用影像完成了一次沉静和肃穆的千年赣文化之旅。平凡的人文故事里,一段段寓于美感的历史叙述交织起苍茫深邃的历史感与浓郁的地方风情,历史的诗意跃然眼前。在以往拍摄展现人文风貌的历史题材纪录片中,少有不使用再现手法拍摄制作的,而《江右》则强调记录当下的正在发生的,用今天的观察、寻访、体验来印证历史,在当下与历史之间形成了互文的叙述关系。《江右》中,文天祥大义凛然从容就义、欧阳(本文来源于《中国电视(纪录)》期刊2014年05期)

李锋[7](2014)在《论或然历史小说的历史观念与叙事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或然历史小说中的背景世界是从"既定历史"的世界中分叉而来的,意在设想"假如历史不是这样则会怎样"的场景。这一特殊文类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始终保持对历史本质的深刻思考,并力图透过历史折射当下,以反映人们对当前各种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索。或然历史小说颠覆了"历史真实性"的概念,打破了传统历史的线性结构,强调个体行为和偶然事件的作用。就创作方式而言,这类小说带有强烈的后现代叙事特征(包括互文性、元小说性、空间性等),但又不是对已知历史的简单否定,而是通过不同历史间的相互对照,丰富读者观察的维度,从而引发对社会的思考和批判,推动人类对当下世界的改造和修正。(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陈彦青[8](2013)在《中国传统色彩系统的观念设计及其历史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中国设计史研究而言,我们的关注重点大多是落在现当代这一与我们所处时代密切相关的时段,而对于中国从文明开端就未曾间断一路走来的传统设计观念却是有所忽略,其中包括了对中国传统色彩系统的研究。我们在当代设计的色彩运用中,其实已经从某种意义上被动的忘却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中国传统色彩的最重要的存在意义,恰恰就是"观念",它是一种关于社会建构的认识表现,也体现在充满了文化意蕴表达的多层解读中,并由观念转向一种现实中的运用,观念变成了一种隐藏的潜在意识。本文梳理、分析了中国传统色彩系统的基本建构及其观念成因,从设计史、思想史的角度进入,通过对于中国色彩运用的"观念设计"及其历史叙事做出适当的解读。(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期刊2013年02期)

袁海燕[9](2011)在《历史叙事与影像观念:南京大屠杀电影的话语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对当时的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实施了惨绝人寰的屠杀计划。这段历史距离今天已经70多年了,留存在记忆深处的创痛,被不断“翻拍”。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随着南京大屠杀话语权的逐渐放开,电影创作领域出现了一批关于这段历史题材的影片,迄今为止公开放映的大约有9部。1987年12月22日,我国第一部正面表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故事片《屠城血证》在南京首映。1995年第五代着名导演吴子牛拍摄了《南京1937》。同一年香港导演牟敦芾拍摄了《黑太阳?南京大屠杀》。2002年杜国威拍摄了《五月八月》,首次从孩子的视角控诉了南京大屠杀给千百万中国家庭带来的灾难。2004年郑方南拍摄了被称为“中国版《辛德勒的名单》”的影片《栖霞寺1937》。2006年高群书拍摄了一部检讨战争以及战争责任的电影《东京审判》。2008年罗杰·斯波蒂伍德拍摄了根据英国战地乔治·霍格在中国千里救孤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黄石的孩子》。2009年同时出现了中德合拍片《拉贝日记》和国产片《南京!南京!》。对于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而言,它具有唯一性的价值,但是对于同是表现这一历史事件的电影创作而言却是丰富多彩的。姜文导演的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有一句台词是这样的:记忆总是被情感改头换面。如此看来,对于这样丰富呈现的结果找到了解释的依据。对于“大屠杀电影”这一概念的启用,并不是从严格意义上的类型电影的角度而言,只是从“大屠杀”作为一个历史事件的题材能指出发。本论文就是围绕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电影故事片这一研究客体而言,在一定的时间跨度中,其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带有历史性的演变。论文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南京大屠杀电影相应的一些研究以及本论文研究的主要思路。第二部分从历史记忆的角度出发,首先厘清“大屠杀”概念的界定,追溯“南京大屠杀”发生的过程,最后探究“南京大屠杀”发生的原因。第叁部分从电影媒介中呈现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故事片出发,描述影像生产的基本情况;再从总体上关照南京大屠杀电影在创作观念上的演变,从叁个比较大的观念形态上,即控诉、救赎以及反思作出区分,并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最后从接受心理的角度入手,当影片在面对一群拥有特殊情感记忆的大众主体时,这种民族情感记忆是否会给南京大屠杀电影的消费造成影响。(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1-05-01)

罗小东[10](2010)在《对历史叙事观念的突破——论冯梦龙和凌蒙初的小说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历史,从观念到具体的叙事手法,鲜有作家不曾受到历史叙事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明代社会后期,是一个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涌现的特殊历史时期,新的文艺思潮也冲击着小说界的旧有观念。呼吸着时代新气息的冯梦龙、凌蒙初,他们顺应着时代的变化,提出了自己的小说理论。他们的理论,极大突破了历史叙事观念的束缚,显示出了新的特质。(本文来源于《人文丛刊》期刊2010年00期)

历史叙事观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先秦和西汉早期文献中有关尧舜的叙事包含有丰富的音乐内容,是对我国早期文艺活动和文艺思想的描述和总结;同时,也与汉代以来的乐府艺术创制存在一定程度的渊源关系。尧舜音乐叙事在两个文本方向上进行:一是《山海经》《吕氏春秋》中的神话、传说文本;二是《尚书》《尚书大传》等经学文本。前者携带有更多的原始社会面影,后者则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对尧舜圣王形象的建构结果。尧舜的歌舞叙事中已出现效庙祭祀之乐的格局。《尚书大传》关于舜帝巡狩天下"陈诗观风"之说,影响了《汉书》有关古之采诗和乐府采诗的叙述。结合考古发现及先秦音乐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以认识尧舜音乐叙事中包含的历史影子和观念意图下的再造成分。作为前乐府时代的音乐叙事,有益于从我国久远的音乐发展背景中,探查乐府艺术的渊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历史叙事观念论文参考文献

[1].张小忠.语境中的观念:迈克尔·本特利的历史叙事初探[J].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7

[2].王志清.历史的影子与观念意图下的再造:尧舜音乐叙事的建构[J].乐府学.2017

[3].袁祖社.新历史理性实践叙事逻辑的正当性何以可能——观念史视野内《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正题识辨[J].学术研究.2015

[4].陈霞.从观念开始:艺术设计教育中民族化历史叙事的思考[J].艺术教育.2014

[5].祁涛.从自然解释到历史叙事——思想史视域下的民族主义观念演变[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4

[6].井华,郭玮璇.纪录片策划中的循环时间观念——从纪录片《江右》历史与当下的互文叙事说起[J].中国电视(纪录).2014

[7].李锋.论或然历史小说的历史观念与叙事特征[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8].陈彦青.中国传统色彩系统的观念设计及其历史叙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

[9].袁海燕.历史叙事与影像观念:南京大屠杀电影的话语建构[D].重庆大学.2011

[10].罗小东.对历史叙事观念的突破——论冯梦龙和凌蒙初的小说理论[J].人文丛刊.2010

标签:;  ;  ;  ;  

历史叙事观念论文-张小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